..續本文上一頁增長所知障,增長邪見而已;不是正知,不是真正的智慧。因此,“一切種智”是真實的智慧,“一切種智”從無知來的。
古大德說:“至理一言,點凡成聖。”最圓滿最究竟的道理,一句話就能點凡成聖,不需要多。諸位如果看看《大般若經綱要》,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二十四巨冊。古人以爲分量太多,恐怕初學困難,把精要的部分摘錄出來,編成一本綱要。綱要還是嫌多,再歸納起來,實在就是“無知”二字。“般若無知”,六百卷歸納後即是“無知”,由“無知”才變現出六百卷。這真是歸納到極處,兩個字就說盡了。或者講“無念”、“無相”,都是一個意思。
這是真實的智慧。在淨宗講,比般若來得方便。般若的“無念”、“無住”,是八地以上的境界。我們凡夫只能聽說而已,做不到。無相,離一切虛妄相想。我們能離得了嗎?很想離,“很想”這一念即是妄念。妄念怎麼離得了妄念?沒法子。執著沒有辦法破執著,凡夫難在這個地方。淨宗奇妙,就妙在用這妄心也能成功。其他法門不行,沒這種說法。
淨宗用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就行了,所以古大德講“至理一言,點凡成聖”。用在淨宗的至理一言,就是“阿彌陀佛”四個字,就能教你超凡入聖。所以,大家要仔細比較,淨土比禅,實在方便太多,禅不一定能成就,淨宗是決定可以穩穩當當的成就。這真是不可思議。
“諸法”就是性體起用所現的相分。我們六根接觸到的,眼看得見,耳聽得到,六根、六塵,這是一切諸法。這些法是從那裏來的?佛在大乘經裏講,是“唯心所現”。一切法是十法界,連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,下至阿鼻地獄,是我們的心變現之物。十法界沒有兩樣,全是心性變現的,所以說“不異”。不異就是沒有兩樣。
古人用比喻來說明,“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”。用黃金做佛像,代表佛法界;做小貓、小狗,就是畜生;做一個鬼王,代表餓鬼、地獄界。但是質料都是黃金,價值一樣,成分一樣,做的工也一樣。所以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平等的。
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中有“清淨、平等”,從體上講,實在是清淨、平等。爲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相?這是“唯識所變”。不一樣的形形色色,是因爲你的念頭不相同。我們每個人的念頭不一樣,所以相貌不相同,看相算命都說“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”。佛的相爲什麼都相同?因爲佛的心相同。佛心都沒有念,所以佛相貌都一樣。菩薩相貌不完全相同,大同小異。因爲他妄念少,所以大致相同,但還有念,細細看,還有不同。只有佛與佛的相貌是完全相同。
自己的相貌要自己負責任。相貌好與不好,因爲心不一樣,所以我們要想好相貌,是可以修得的。“相隨心轉”,你的心好,相貌就變好。修叁年五年就明顯的看得出來了,十年八年就變得更多,所以相好光明是可以修得的。學氣功的人,能看到每個人身上的光,光的大小、顔色也不相同。這與自己的心念有關系,所以講“唯識所變”,各個不同,是從現象上看;“唯心所現”,是從本性上看。本性是相同的,現象不一樣。這是說一切諸佛的本體性相。它既然有現象,一定就有作用。比如我們講“水”,氫氧是它的本體,它有叁種不同的現象:氣體、液體、固體。它結成冰就變成固體;冰溶化了就是液體;加熱了就變成蒸氣。叁種不同的形狀,作用就不一樣。它樣子改變了,用處就不一樣。
從原則來講,性德的作用簡單的說是“精一中和”。中國古聖先賢說“精一”,“精”是不雜,就是不夾雜。夾雜就不精。“精一”就是純一,在佛法裏講就是“定”,這是自受用。對大衆講“中”,中庸之道,不偏不倚;講“和”。佛法講“中道第一義、六和敬”。儒家講“精一中和”,他的作用就是佛法裏講的中道、六和。
“精一中和”,相當于淨宗講“一心不亂”,這是性德起用;禅宗裏講“定慧等持”。佛是定、慧均等,起作用就是佛知佛見。“精一”是性定。《楞嚴》講“自性本定”。“中和”就是大慧。真實的慈悲,利益一切衆生。
從這一點我們能體會到,儒佛的教育目的都是“啓發自性”,絕對不是專猘時代約束人,或獨裁者統治人的工具。我們今天若用這種眼光來看古聖先賢的教育,是冤枉古人,造作很重很深的罪業。古聖先賢一片慈悲救度一切衆生的苦心,我們全部把他抹殺,這如何得了。
今天我們遭受這樣的苦難,追究根本的原因,就是教育失敗。教育的方向、目的完全錯誤。不少有心人,想拯救這個世界。李老師往生之前講:“諸佛、菩薩、神仙下凡,都拯救不了這個世界。”實在說,方法是有,如果現在要做的話還來得及,恐怕衆生沒有福報。唯有佛法能救度這世界。但是今天佛法弘揚有障礙,不能普及。能普遍的弘揚正法,如果利用現代科學工具—電視傳播,每天能在電視上講一個小時,叁年之後,深信人心就變化,人心就平了。不怕邪說,俗話說“不怕不識貨,就怕貨比貨”,各種學說都聽聽,再聽聽佛法,比較比較就不一樣。
臺灣有錢的人很多,錢花在不要緊的地方;真正要命的地方沒有花到一文錢,非常可惜!電視廣播這方法能救,除這方法之外沒有法子了。從教育上著手,的確要十年、廿年、五十年、一百年以後才能收到效果。唯獨佛法,叁年能收到效果。
性德流露,就是佛法講的“大菩提”與“大涅槃”。因爲“平等一相”,所以諸法必定能融通。今天世界上許多事情是對立的,彼此互不相容。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,因爲分別、執著。舍去分別、執著,則法法圓融。
十法界依正莊嚴,原本是和諧的,沒有一法是對立的。如果對立,就不是性德。自性變出的一切法怎麼會對立。病根就是妄想、執著。所以,離妄想,就能契入《華嚴經》“理事無礙”的境界;離執著,就“事事無礙”。世尊在《華嚴》上說,“一切衆生,但以妄想、執著而不能證得”,不能證得事事無礙法界。事事無礙法界就是華藏世界,一真法界,離開妄想、執著,就證得了。
二、實相離言說。南嶽雲:“說似一物即不中。”
南嶽就是懷讓禅師。《壇經》裏記載,他見六祖,六祖就問他的境界,教他說一句來聽聽。他說:“說似一物即不中。”六祖爲他印可。六祖問的是心性。心性是說不出來的。
故雲,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。
這一句話很重要。爲什麼佛門跟從前的儒家那麼重視根本智?“根本智”就是般若無知。爲什麼重視“無知”?儒與佛最常用的方法,就是教你念書,而不求解義。從前私塾教小朋友念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,就是叫他背誦。能背之後還要叫他背一百遍,背兩百遍。不須講解,就是天天背,什麼意思不知道。這是什麼教學法?就是訓練無知、無念、無想。因爲不叫你念書,就會胡思亂想,打妄想。每天念幾個鍾點,這幾個鍾點就不打妄想,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念掉。
“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”。文字是言說的符號。換句話說,所有的文字,也沒有真實義。“義”在那裏?“義在言外”。文字裏沒有意思的,你乖乖的念就好。你要以爲文字裏有意思,你的猜測全是妄想。佛用這些方法成就你的無知,教你學無知。真正得“無知”,其實就是清淨心現前,然後文字裏有“無量義”。見什麼人,你就生什麼意思。它不是一個義,而是無量義。若只有一個義,文字是死的,不是活的。
佛的經典,自古以來曆代祖師大德的注解,說法都不一樣。看看都有道理,這就曉得它是具無量義。在無量義裏,祖師大德也不過說出一二義而已。所以,這意思怎麼可以去猜測,怎麼可以去研究。從這些地方我們才發現,原來教我們讀誦不求解是正確的。這是真正唯一的途徑,就是求離一切虛妄相想,讓自己心地清淨,恢複自己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。
叁、《圓覺》雲:“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。”
“諸幻”,“幻”是妄想。妄想滅盡了,你的真心本性就現前了。真心本性本來清淨,本不動搖,是清淨寂滅相。如來大涅槃,從這裏證得。若還有妄念,就不能證得,必須把幻想妄念滅盡才成。我們現在曉得用讀經的方法,念佛的方法,這是最有效果的。
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,佛號一句接一句,不讓妄念滲透進來,那就成功了,就得力了。教你念《無量壽經》,目的也是如此。這一部經念一遍,需要一個小時,這一個小時裏所有妄想都滲透不進來,這一個小時就有無量功德了。念兩部兩個小時,念叁部叁個小時,如果你有時間,修行的時間越長越好。修叁年五年,心清淨了,雖然妄念不能完全斷,大概能斷七八成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。
妄念少,煩惱少了,智慧增長了,心定下來了,這是真正修行。從前寺院裏課誦是真正修行。現在課誦多流于形式,一面課誦,一面還打妄想,磬都敲錯了。這一敲錯,聽的人都不高興。這那裏叫修行!六祖說得好,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”,磬敲錯了,你怎麼會聽到?可見得你心還是在執著、虛妄、分別。
誦經、念咒是訓練清淨心。你的心不清淨,所以課誦沒有用處,不誦也罷。修行是什麼意思,怎麼修法,修行的好處在那裏,總得要清楚、要明了。
“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。”
這兩句是《圓覺經》的經文,意思跟上面是相同的,只是說法不一樣。“幻滅”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滅盡了。“非幻”就是真性。真如本性,真心本性中,本來無一物。
故雲,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。
真正修行人就是把自己的妄念去掉而已。“真”不需要求。想求真的一念,就是妄念。用“妄念”求真,是求不到的。把妄舍掉,“真”自然現前。所以,不用求真,求真決定得不到真。淨宗教你求“一心不亂”。你要有求一心不亂的心,就注定這一生得不到一心不亂。爲什麼?你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還夾雜著求一心不亂,已經錯了。一心不亂裏決定沒有一心不亂的念頭。有一心不亂的念頭,就是大障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二 本經體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