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過了叁大阿僧祇劫。問題就是你會不會、信不信。你要是真會了,理論會了,方法會了,修行是可以超過一切菩薩。這是奇妙,不可思議!“莫過于是”指淨宗念佛成佛之疾捷。

  一切衆生由此得度,十方如來乃稱本懷。

  實在說,佛度衆生,希望衆生立刻成佛,這是諸佛的本懷。而不是要你慢慢來,先念小學,再念中學,再念大學,再念研究所。這不是佛的本願,這是無可奈何。你想想看,那個作父母的,不希望兒女今天上學,明天就得博士學位,這才痛快。何必教你上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苦讀二十多年。這麼辛苦,誰願意幹這種事情。佛度衆生,就是這個心態,希望大家馬上成佛,一念之間就成佛,這才是佛的本願。

  佛有沒有方法令一切衆生頓成佛道,答案是肯定有,就是這個方法。教導一切衆生,不管什麼樣的衆生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衆生,悉皆平等得度。所以,這法門圓極了,頓極了。“頓”是一念成佛;“圓”是一切都得到,沒有一個例外。只要你能信,只要你依照這方法修學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,所以圓極頓極。這樣才真正了解,不但釋迦牟尼佛,十方諸佛在法界講經說法普度衆生,他的第一個法門就是念佛成佛的法門,所以就稱爲正說。這法門,衆生不相信,對它懷疑不能接受,那就沒有法子。佛再說第二法門,第叁法門,這是不得已的權巧方便。因爲確實一生成就的法門,你不願接受,只好慢慢的幫助你漸修,所以才開大乘法、小乘法、人天法,一步一步來誘導,這樣時間就長了。好比辦學校,不得已辦小學、辦中學、辦大學、辦研究所,這都不是佛的本意。

  5、 本經所宣,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,無有權曲,故名正說。

  《阿彌陀經》的經文雖然不長,但義理並沒有減少,所以《阿彌陀經》也很難懂。初學的人,看《阿彌陀經》的經文似乎不難,像講故事,又像是短篇小說。但讀了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就不懂了,好像注解比經文深得多。其實不是注解深,是經文本來深。所以看看《疏鈔》,看看《要解》,你就曉得這部《阿彌陀經》不可思議。“宣”就是宣說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與《阿彌陀經》,所宣說的是“如來真實純一之法”,決定超過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說真實純一還沒到頂點,換句話說,它的真實純一裏還欠一點,不是圓滿的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所度的對象,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是普通人。它度的是上根人,中、下根人沒分。不像這部經普度,能普度一切衆生才是圓滿的。若與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一比,本經顯得究竟圓滿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反而不圓了,所以是“真實純一之法”。

  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裏,要是略有體會就可以肯定,這個法門直捷修“一心”,就是純一,它不是修別的,它所修的是一心不亂。一心就是真心,你要是得到一心,你就成佛了。佛與凡夫的差別,就是用心不同。

  淨宗法門教我們把一切妄想、妄念都放下。一心稱念,就是用一句“阿彌陀佛”;只要起心動念,不管什麼念頭,念頭一起來,立刻就轉成“阿彌陀佛”,這是都歸到阿彌陀佛這一念上。這一念就是如來度衆生的真實純一之法。都歸到這一法,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實在簡單多了。《華嚴》還得修十大願王,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十大願王都包括在裏面了,一條也沒有漏掉。十大願王,每一條都不好修,而一句“阿彌陀佛”都修圓滿了。這多奇妙!所以它的確是真實純一之法。

  禅宗古德常常警惕人說,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。“念”是妄念起來,就是念頭生起。念頭起來不怕;怕的是這念頭一個接一個繼續相生。第一念起來了,警覺到了,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。換成阿彌陀佛就是覺,所以覺不能遲,要覺得快。第一個念頭起來,第二個念頭就歸阿彌陀佛,又歸到“真實純一”,也就是歸到一心不亂。什麼是“一心不亂”?“阿彌陀佛”就是一心不亂,這個法子妙。這法子,給諸位說,大家修學不要花錢,不要另花功夫,絕對不會上當,不會受人騙。你看,多穩當!念念覺,時時覺,處處覺。“覺”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。時時念阿彌陀佛,處處念阿彌陀佛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就對了。這裏面確實是“無有權曲”。“權”是方便法;“曲”是委曲婉轉。這法門直截了當,所以它是真實純一。《華嚴》講十大願王,還是權曲,何況其余。這個法門是直捷簡易的無上法門,第一法門,這是“正說”。

  古人這些話,你要不仔細去體會,就無法肯定它。不能肯定,這樣無比殊勝的利益,就當面錯過了,這多可惜。

  6、 世尊稱其本性,和盤托出,毫無保留,故名稱性。

  佛說法,總不能一下說得幹淨俐落,總還保留幾分,不能完全透露出來。除了本經之外,一切經,佛都沒有完全透露,多多少少還保留幾分。唯獨這部經是完全透露,“和盤托出”。好像端菜,連盤子都端出來了,沒有絲毫隱瞞,沒有絲毫保留,這多難得。這是真的,諸位若多讀大乘經,就能明了。

  蓮池大師到晚年,他老人家真正澈悟。他說的那些話,我年輕的時候也念過,可是不能體會這麼深刻。他說“叁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;八萬四千行,饒予別人行”,他都不要了。他爲什麼不要?因爲他抓到這個真實純一之法,其他的不是真實純一之法。你們愛那個,都給你們,我不要了。當時,《無量壽經》尚無善本(這是《無量壽經》流通一直受障礙的原因),于一切經中,蓮池大師獨取《阿彌陀經》。他老人家晚年就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他就是這樣修行成就的。這是真實智慧的選擇,真正的澈悟。

  淨宗大德有很多都是這樣徹底覺悟。若有人請他講經,也都講《阿彌陀經》,一部經講幾百遍。譬如,有一個人請我講經,我跟他講《阿彌陀經》;《阿彌陀經》講完了,他再請我講,我就再講《阿彌陀經》,講第二遍;第叁遍講完了,再講第四遍。給諸位說,遍遍境界都不相同,絕對不會把聽衆講跑掉。如果把聽衆都講跑掉了,是你對這部經沒懂,對這部經、這個法門沒有得受用。如果你對這部經、這法門確有受用,必定認真修學,不斷的在進步,你若講出來,就遍遍不一樣,聽的人永遠聽不厭。你講一百遍,愈聽,人愈多,絕對不會把人講跑掉。

  我在講臺上就是一個例子,這部經在此講堂啓講是第二遍了。第二遍所講的,與第一遍(有錄音帶在)比比看,是不是一樣!所以有些人要請我寫個注解、講義,我怎麼寫法?實在沒有法子寫。今天寫好了,明天再看,必定丟入字紙簍了。所以,我講的這些東西,留給後人去會集。自己不會作,沒有法子。這部我講過多少遍,遍遍不相同。可以把每次講的錄音帶細加比對,或者可以會集一個完整的注解。只好這樣作法。

  我勸勉同修,修行要用功夫,決定不能依文解義。依文解義,不要說你講一遍人家不願意聽,講第二次人家就不來了。誰有這麼多的時間來這裏浪費。一定要有真正修行的功夫,必定要轉境界。所以,一部經已足夠了,一生講不盡,受用不盡。因爲受用不盡,所以講不盡。而且我告訴諸位,經文不需要准備的。不是說我第一遍准備了,第二遍講又要重新准備。你所准備的,都是別人的糟粕,不是自己心裏體會的。必要在生活中實踐體會得,才是“稱性”。如來圓圓滿滿把自性裏毫無保留的法門,完全給我們透露出來。這真像彭際清居士所說的“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”,我們今天遇到了。機會實在不容易得到。

  一切含靈,皆因此而得度,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,故爲稱性極談。

  “一切含靈”是指九界衆生。六道以上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九法界的衆生,後面會說到,上自等覺菩薩,文殊、普賢,也同用這個方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下至阿鼻地獄的衆生,造五逆十惡極重罪的衆生,他要聞到這法門,要肯相信,肯依照這法門去修行;“憶佛念佛,淨念相繼”,只要依照這兩句,沒有一個不得度的,沒有一個不立刻成佛的。這才是“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”。

  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雖然是極談,沒有到登峰造極。登峰造極之談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。“故爲稱性極談”,把這標題說出來了。你看這意思,我們才真正知道,這經是如來“稱性極談”,是“如來正說”。我們得到這個法門,得到這部經典,才知道它寶貴。世出世間沒有比這更寶貴了,我們今天得到了,是如何的慶幸!

  (二)叁根普被,聖凡齊收。

  這是本經興起的第二個因緣。因緣非常殊勝。佛說一切經,從契機上來講,都不圓滿,唯獨此經契機周圓,一切根機都能攝受。

  1、徹上,則如普賢、文殊,尚發願求生極樂。徹下,則五逆十惡,臨終得遇善友,教以念佛,十念成功,亦生彼國。

  這一段文很重要,如果真正明了,我們對于往生西方的信心就堅定了,再也不會疑惑。諸位要曉得,“疑心”是很大的障礙,不但障礙菩提,直接障礙往生。九法界衆生,最高的是等覺菩薩,以文殊、普賢是等覺中第一上首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華嚴海會上的等覺菩薩無量無邊。只舉普賢、文殊作代表,這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,他們還要發願求生淨土。如果淨宗法門不是第一殊勝,等覺菩薩何必要學這個法門;爲什麼文殊、普賢也要修信、願、行叁資糧,念佛往生。我們今天一下手,就是從信、願、行;他們也是信、願、行。我們與等覺菩薩所依據的理論、方法完全相同,因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跟他們平等。

  雖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在形象上是平等的,而內證的功夫還是有高下。等覺菩薩煩惱斷盡了,只帶一品生相無明去往生,帶業最少。我們業帶太多,四十一品無明,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。所以,從內證的功夫來說,人家是“實報莊嚴土”,上上品往生。我們用同樣的方法、理論,一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生的是“凡聖同居土”,可能是中下品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