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过了三大阿僧祇劫。问题就是你会不会、信不信。你要是真会了,理论会了,方法会了,修行是可以超过一切菩萨。这是奇妙,不可思议!“莫过于是”指净宗念佛成佛之疾捷。
一切众生由此得度,十方如来乃称本怀。
实在说,佛度众生,希望众生立刻成佛,这是诸佛的本怀。而不是要你慢慢来,先念小学,再念中学,再念大学,再念研究所。这不是佛的本愿,这是无可奈何。你想想看,那个作父母的,不希望儿女今天上学,明天就得博士学位,这才痛快。何必教你上幼稚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苦读二十多年。这么辛苦,谁愿意干这种事情。佛度众生,就是这个心态,希望大家马上成佛,一念之间就成佛,这才是佛的本愿。
佛有没有方法令一切众生顿成佛道,答案是肯定有,就是这个方法。教导一切众生,不管什么样的众生,上自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悉皆平等得度。所以,这法门圆极了,顿极了。“顿”是一念成佛;“圆”是一切都得到,没有一个例外。只要你能信,只要你依照这方法修学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,所以圆极顿极。这样才真正了解,不但释迦牟尼佛,十方诸佛在法界讲经说法普度众生,他的第一个法门就是念佛成佛的法门,所以就称为正说。这法门,众生不相信,对它怀疑不能接受,那就没有法子。佛再说第二法门,第三法门,这是不得已的权巧方便。因为确实一生成就的法门,你不愿接受,只好慢慢的帮助你渐修,所以才开大乘法、小乘法、人天法,一步一步来诱导,这样时间就长了。好比办学校,不得已办小学、办中学、办大学、办研究所,这都不是佛的本意。
5、 本经所宣,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,无有权曲,故名正说。
《阿弥陀经》的经文虽然不长,但义理并没有减少,所以《阿弥陀经》也很难懂。初学的人,看《阿弥陀经》的经文似乎不难,像讲故事,又像是短篇小说。但读了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就不懂了,好像注解比经文深得多。其实不是注解深,是经文本来深。所以看看《疏钞》,看看《要解》,你就晓得这部《阿弥陀经》不可思议。“宣”就是宣说。
《无量寿经》与《阿弥陀经》,所宣说的是“如来真实纯一之法”,决定超过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说真实纯一还没到顶点,换句话说,它的真实纯一里还欠一点,不是圆满的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所度的对象,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是普通人。它度的是上根人,中、下根人没分。不像这部经普度,能普度一切众生才是圆满的。若与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一比,本经显得究竟圆满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反而不圆了,所以是“真实纯一之法”。
我们在一切大乘经里,要是略有体会就可以肯定,这个法门直捷修“一心”,就是纯一,它不是修别的,它所修的是一心不乱。一心就是真心,你要是得到一心,你就成佛了。佛与凡夫的差别,就是用心不同。
净宗法门教我们把一切妄想、妄念都放下。一心称念,就是用一句“阿弥陀佛”;只要起心动念,不管什么念头,念头一起来,立刻就转成“阿弥陀佛”,这是都归到阿弥陀佛这一念上。这一念就是如来度众生的真实纯一之法。都归到这一法,比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实在简单多了。《华严》还得修十大愿王,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十大愿王都包括在里面了,一条也没有漏掉。十大愿王,每一条都不好修,而一句“阿弥陀佛”都修圆满了。这多奇妙!所以它的确是真实纯一之法。
禅宗古德常常警惕人说,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“念”是妄念起来,就是念头生起。念头起来不怕;怕的是这念头一个接一个继续相生。第一念起来了,警觉到了,第二念就换成阿弥陀佛。换成阿弥陀佛就是觉,所以觉不能迟,要觉得快。第一个念头起来,第二个念头就归阿弥陀佛,又归到“真实纯一”,也就是归到一心不乱。什么是“一心不乱”?“阿弥陀佛”就是一心不乱,这个法子妙。这法子,给诸位说,大家修学不要花钱,不要另花功夫,绝对不会上当,不会受人骗。你看,多稳当!念念觉,时时觉,处处觉。“觉”就是念这句阿弥陀佛。时时念阿弥陀佛,处处念阿弥陀佛,念念都是阿弥陀佛,就对了。这里面确实是“无有权曲”。“权”是方便法;“曲”是委曲婉转。这法门直截了当,所以它是真实纯一。《华严》讲十大愿王,还是权曲,何况其余。这个法门是直捷简易的无上法门,第一法门,这是“正说”。
古人这些话,你要不仔细去体会,就无法肯定它。不能肯定,这样无比殊胜的利益,就当面错过了,这多可惜。
6、 世尊称其本性,和盘托出,毫无保留,故名称性。
佛说法,总不能一下说得干净俐落,总还保留几分,不能完全透露出来。除了本经之外,一切经,佛都没有完全透露,多多少少还保留几分。唯独这部经是完全透露,“和盘托出”。好像端菜,连盘子都端出来了,没有丝毫隐瞒,没有丝毫保留,这多难得。这是真的,诸位若多读大乘经,就能明了。
莲池大师到晚年,他老人家真正澈悟。他说的那些话,我年轻的时候也念过,可是不能体会这么深刻。他说“三藏十二部,让给别人悟;八万四千行,饶予别人行”,他都不要了。他为什么不要?因为他抓到这个真实纯一之法,其他的不是真实纯一之法。你们爱那个,都给你们,我不要了。当时,《无量寿经》尚无善本(这是《无量寿经》流通一直受障碍的原因),于一切经中,莲池大师独取《阿弥陀经》。他老人家晚年就一部《阿弥陀经》,一句阿弥陀佛,他就是这样修行成就的。这是真实智慧的选择,真正的澈悟。
净宗大德有很多都是这样彻底觉悟。若有人请他讲经,也都讲《阿弥陀经》,一部经讲几百遍。譬如,有一个人请我讲经,我跟他讲《阿弥陀经》;《阿弥陀经》讲完了,他再请我讲,我就再讲《阿弥陀经》,讲第二遍;第三遍讲完了,再讲第四遍。给诸位说,遍遍境界都不相同,绝对不会把听众讲跑掉。如果把听众都讲跑掉了,是你对这部经没懂,对这部经、这个法门没有得受用。如果你对这部经、这法门确有受用,必定认真修学,不断的在进步,你若讲出来,就遍遍不一样,听的人永远听不厌。你讲一百遍,愈听,人愈多,绝对不会把人讲跑掉。
我在讲台上就是一个例子,这部经在此讲堂启讲是第二遍了。第二遍所讲的,与第一遍(有录音带在)比比看,是不是一样!所以有些人要请我写个注解、讲义,我怎么写法?实在没有法子写。今天写好了,明天再看,必定丢入字纸篓了。所以,我讲的这些东西,留给后人去会集。自己不会作,没有法子。这部我讲过多少遍,遍遍不相同。可以把每次讲的录音带细加比对,或者可以会集一个完整的注解。只好这样作法。
我劝勉同修,修行要用功夫,决定不能依文解义。依文解义,不要说你讲一遍人家不愿意听,讲第二次人家就不来了。谁有这么多的时间来这里浪费。一定要有真正修行的功夫,必定要转境界。所以,一部经已足够了,一生讲不尽,受用不尽。因为受用不尽,所以讲不尽。而且我告诉诸位,经文不需要准备的。不是说我第一遍准备了,第二遍讲又要重新准备。你所准备的,都是别人的糟粕,不是自己心里体会的。必要在生活中实践体会得,才是“称性”。如来圆圆满满把自性里毫无保留的法门,完全给我们透露出来。这真像彭际清居士所说的“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”,我们今天遇到了。机会实在不容易得到。
一切含灵,皆因此而得度,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,故为称性极谈。
“一切含灵”是指九界众生。六道以上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九法界的众生,后面会说到,上自等觉菩萨,文殊、普贤,也同用这个方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,造五逆十恶极重罪的众生,他要闻到这法门,要肯相信,肯依照这法门去修行;“忆佛念佛,净念相继”,只要依照这两句,没有一个不得度的,没有一个不立刻成佛的。这才是“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”。
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虽然是极谈,没有到登峰造极。登峰造极之谈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。“故为称性极谈”,把这标题说出来了。你看这意思,我们才真正知道,这经是如来“称性极谈”,是“如来正说”。我们得到这个法门,得到这部经典,才知道它宝贵。世出世间没有比这更宝贵了,我们今天得到了,是如何的庆幸!
(二)三根普被,圣凡齐收。
这是本经兴起的第二个因缘。因缘非常殊胜。佛说一切经,从契机上来讲,都不圆满,唯独此经契机周圆,一切根机都能摄受。
1、彻上,则如普贤、文殊,尚发愿求生极乐。彻下,则五逆十恶,临终得遇善友,教以念佛,十念成功,亦生彼国。
这一段文很重要,如果真正明了,我们对于往生西方的信心就坚定了,再也不会疑惑。诸位要晓得,“疑心”是很大的障碍,不但障碍菩提,直接障碍往生。九法界众生,最高的是等觉菩萨,以文殊、普贤是等觉中第一上首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华严海会上的等觉菩萨无量无边。只举普贤、文殊作代表,这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,他们还要发愿求生净土。如果净宗法门不是第一殊胜,等觉菩萨何必要学这个法门;为什么文殊、普贤也要修信、愿、行三资粮,念佛往生。我们今天一下手,就是从信、愿、行;他们也是信、愿、行。我们与等觉菩萨所依据的理论、方法完全相同,因此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跟他们平等。
虽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在形象上是平等的,而内证的功夫还是有高下。等觉菩萨烦恼断尽了,只带一品生相无明去往生,带业最少。我们业带太多,四十一品无明,尘沙烦恼、见思烦恼一品也没断。所以,从内证的功夫来说,人家是“实报庄严土”,上上品往生。我们用同样的方法、理论,一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生的是“凡圣同居土”,可能是中下品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一 教起因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