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往生。九品四土,都是內證功夫不同的差別現象。但以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,因此凡生淨土者,除程度不相等之外,其余的一律平等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容貌都相同,衣食住行沒有一樣不平等,只有內證的功夫不平等。這是不平等中顯現不可思議的平等相。
這個事實是十方一切諸佛刹土沒有的。因爲十方世界,內證的功夫不相等,容貌就不一樣。世法常說:“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”。你們兩個人面貌爲什麼不一樣?因爲心不一樣。如果你們的心一樣,面貌就一樣。十方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,相貌相同的很少。可是西方極樂世界,相貌都是相同的。原因在他們都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,心裏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。心同,念同,感得佛力加持而得相貌相同,所以凡是往生的,跟阿彌陀佛相貌都一樣。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這句佛號,至少要念到“功夫成片”才能往生。
“功夫成片”就是功夫得力。所謂“得力”是煩惱不起來。煩惱有沒有?有,煩惱並沒有斷。雖沒有斷,但因佛號力量強,能把煩惱壓下去。雖有煩惱,煩惱不起作用,不起現行,這叫功夫成片,就是《楞嚴經》所說的“淨念相繼”。心清淨,“淨”就是功夫。如果沒有“淨”,單單講“念”,不見得有功夫。念到心清淨,就是煩惱不起現行,這時心地剛剛得到清淨,所以叫“成片”。功夫再深,就是一心不亂。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、無明沒斷,只是伏住,這叫“事一心不亂”,往生方便有余土。如果念到“理一心不亂”,就是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煩惱沒斷幹淨,只是被伏住。無明煩惱有四十一品,文殊、普賢已經斷了四十品,還剩一品。再斷最後一品,就圓滿成佛了。這一品最難斷,他還是要修信、願、持名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才能斷。這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!
我們的智慧、功德,跟文殊、普賢比一比,如何?他們尚且要求生西方,我們怎能不求往生。或有人問,他們功德大,求生西方大概沒有問題;我這一身罪業,恐怕阿彌陀佛不讓我去。確有很多人有這種想法,想求生西方,恐怕阿彌陀佛排斥他,不讓他去。這是不明彌陀本願,自誤百千萬劫難遇的大好機緣,可惜!
“徹下,則五逆十惡”。講到最下面的,是造作罪業極重之人。我們大概還沒造這麼重的罪業。“五逆罪”:第一、殺父親;第二、殺母親;第叁、殺阿羅漢;第四、破和合僧;第五、出佛身血。造這五種罪是沒得救,必墮阿鼻地獄。佛在一切大小乘經裏講過,沒法子救了。五逆十惡,這是罪業極重之人,地藏菩薩也救不了。我們每個人都造很重的罪業,但還沒有造這麼重。這樣重的罪業,阿彌陀佛能救,只要依照經上講的理論方法去修,都能往生。
一般人信、願、行爲什麼生不起來?罪業蓋覆善根,障礙了叁資糧。叁資糧一現前,就很清楚明了,罪業消了。如果罪業重的,信、願、行決定生不起來。我們知道自己業障很重,念念想消除。有人問我,叁步一叩首去拜山,聽說可以消除業障,拜《梁皇忏》也可以消業障,是否真的。我反問他,“什麼叫業障?拜了山之後,你的業障是不是真的消除?”須知妄想、執著就是“業障”。你拜了山之後,妄念是不是都沒有了?如果妄念真的沒有了,那是真的消業障。如果妄念還在,業障就沒消掉。拜七天《梁皇忏》,還會不會打妄想?若還是胡思亂想,你的業障也沒有消除。
諸位要知道,真信切願,淨念相繼,業障真的就消除了。心裏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,妄想就生不起來了。這麼好的消業障方法,自己不會用,還用別的方法,那些方法又沒效。所以,一定要認識什麼是業障,知道業障消除的現象。
我們業障有沒有消除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臨終之人,縱然一生造很重的罪業,只要真正肯相信,真正肯發願求生淨土,佛號一句一句接著念,“十念成功,亦生彼國”。這“十念”是念到他斷氣。在斷氣之前,只念十句佛號就成功了,也能往生。
這樣的人都能往生,我們的罪業還沒有那麼重,他都能往生,我們還有什麼話說?應當信心具足。何況本經末後一品明白告訴我們“四萬億那由他百千衆生”。這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講,我們娑婆世界往生的人有這麼多。這些是什麼人“于無上菩提未曾發意,今始初發”,這不就是指著我們說的嗎!“無上菩提”就是求生淨土的意念。以前我們沒動這念頭,沒有想往生極樂世界,沒有想去見阿彌陀佛。現在讀到此經,聽到此經,我們才發起無上菩提。經上講的豈不就是我們這一等人。
“種諸善根”。我們深信,我們想去,我們從今天起,阿彌陀佛一句一句,淨念相繼,這就是種諸善根。不用其他的方法,就用這方法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“假令供養恒沙聖,不如堅勇求正覺”,就是你有一個堅定的信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一念超過供養恒河沙數諸佛菩薩。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裏講的話,句句都是真實。“願生極樂,見阿彌陀佛,皆當往生彼如來土”。這段經文等于爲我們作“往生成佛的授記”,真實無比之希有,無量劫來從未聞得。
“各于異方次第成佛,同名妙音如來”。前句爲我們授記往生,這兩句爲我們“授記作佛”。所以,這一段文的確堅定了我們的信心,使我們對于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真正學佛的人,應當求生淨土。
2、本經雲:“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”
這是《無量壽經》上的一句經文。將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在這世間滅盡了,這一部經還獨留世間。所有一切經都沒有了,《無量壽經》在這個世間還可以流通一百年。佛法滅了,《無量壽經》最後滅。經上常常譬喻衆生都是病人,害了重病,佛是大醫王,法就是良藥。衆生不幸得了絕症,釋迦牟尼佛所有的良藥都失效了。治不了的病,只有這副藥還能治,就是“念佛求生淨土”。
由此而知,所有法門都度不了的,念佛法門可以度。念佛法門的功德與力用,自然超過一切法門。如果不是超過一切法門,文殊、普賢何必要修念佛法門。也許諸位要問,文殊、普賢爲什麼不早修念佛法門?爲什麼到華嚴會上,成了等覺菩薩才修念佛法門?當然是文殊、普賢過去沒有緣分,遇不到念佛法門,不曉得念佛法門。如果曉得念佛法門,他們早就成佛了。那些人辛辛苦苦修了叁大阿僧祇劫,修到等覺菩薩,才遇到念佛法門,才曉得念佛法門殊勝,才知道這法門第一,不修這個法門不能成佛。我們今天很幸運,文殊、普賢也比不上我們。我們初學就遇到了,這是多麼幸運,沒有比我們更幸運的人。所以,我們在這一生中的成就,超過普賢、文殊。
《無量壽經》末後有一句偈說“行超普賢”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前面是等同普賢,後面是行超普賢。那些人行超?是指我們這些人。我們一學佛就遇到,他們學佛修了多生多劫才遇到。這是每個人的緣分不一樣,所以末後“行超普賢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佛法滅了至最後的一百年,佛說,“值斯經者”,“值”就是“遇”,有緣遇到這部經,“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”。換句話說,遇到這個法門,能滿足你的願望。你想求人天福報,一定能得人天福報。你想證阿羅漢果,證菩薩果,想成佛,都能隨你的願。都能滿你的願,這是不可思議。最聰明的人,得到這個方法,一定要求無上菩提。求當菩薩,當阿羅漢,這是第二等人。求人天福報,是第叁等人。
我們常聽說,“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”,但是好像在日常生活中,不見得是真的。爲什麼?有人天天求,求不應,是不是這話有問題?實在沒有問題,確實有求必應。爲什麼有求不應?不應的原因是你所求,不如理不如法。所以,求要如理要如法。懂得理論,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,就有求必應了。
“理”就是清淨心。“法”是大乘佛法。我心地清淨,依照大乘佛法來求,沒有一樣沒有感應,真正是有求必應。所以,清淨心非常重要。
3、末法衆生,福薄障深,唯此一門,但信願持名,便能功超累劫,往生極樂,徑登不退。
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,也曾走遍全世界,現代的社會,正如經上所講的“五濁惡世”。濁惡確實是現代世界的寫照,完全相應。“濁”就是染汙。不但全世界環境有嚴重的染汙,人心的染汙比環境還要嚴重,還要可怕。這是世間大災難來臨前的預兆,這就是福薄。“福”怎麼薄?因爲障深,福就薄。障要是薄,福就厚了。
個人如此,家庭也如此,團體、社會、國家、世界無不如此。中國自古以來,有曆史記載的,可以追溯到黃帝、禹王、夏、商、周。五千年來,古聖先王小心謹慎,兢兢業業,用種種方法保護,護持衆生的福德,使大家有福。聖賢人善用教育。聖人的政治,一定把教育擺在第一位—最重要的位置。“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”。教育的目標,是讓人知道人生的價值、人生的意義,知道人與人之間、人與萬物之間、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關系,應該如何相處,才能得到圓滿的幸福。這是教育。
民國以來,對于倫理的教育疏忽了。人與人的關系,沒有人再去重視。倫理崩潰了,所以出現“父不父,子不子”,不知道自己與父母、與家族、與社會的關系。這怎麼得了!天下大亂的根源就在此。
過去,外國人維護社會安全靠宗教,中國靠教育。教育比宗教高明多了。今天,中國人把教育舍掉,外國人宣布上帝死亡。所以在美國,許多教堂都賣了。爲什麼?沒有信徒,教堂不能維持,很便宜就賣了。有很多法師到美國去買教堂,把教堂的十字架拆掉之後,安裝上佛像,就變成佛教道場了。宗教與教育都發揮不了作用,所以社會也動亂了。今天人心的染汙是世界性的,這如何得了。
臺灣幸虧還有一點佛法,像我們這種講經的方式,已是佛法的末法。將來全世界想集合這麼多人,講這麼大部的經,很不可能了。爾後講大部經也許只能在佛學院,有固定的學生來學,對大衆是不可能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