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決定不懷疑。深信、接受,一定發願往生。發這個心,就是前面講的“無上菩提心”。從今而後,專念彌陀,心裏不雜妄想,心念專一了,這就是前面講的發心念佛。“發心念佛”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就是“受持者”。對此經的確明了了,真正認識清楚了,這樣信心才堅定,信心才清淨。《金剛經》上也說,“信心不逆”、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”。功德不可稱量!
“及聞諸佛名者”。諸佛名就是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的“阿彌陀佛”。阿彌陀佛名號就叫“諸佛名”。“諸佛”在《要解》、在《疏鈔》裏,都可以看到祖師就是這樣說的。因爲一切諸佛都是念佛成佛的,所以“阿彌陀佛”名號是諸佛名。
具足這些條件,“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”。我們把這一句歸納起來看,就是真正具足信、願、行叁資糧,才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這心是真心,這願也是真正的弘願。
念念想求生淨土,對世間沒有留戀,這願才是真的。對世間還有留戀,願是假的。阿彌陀佛現在來接你,還舍不得去,不肯去,願就是假的。真的願是念念都想去,只是功夫還不成就,去不了。什麼時候去得了,什麼時候就快快樂樂的去了,毫無留戀,願才是真的。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。
“是故念佛人有四十裏光明燭身,魔不能犯”。“燭”就是照耀的意思。念佛人因得阿彌陀佛本願光壽的加持,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,所以有四十裏光明照身,魔怎麼能接近你?每個人都有光明,光明大小不一樣,光明的顔色也不一樣。
現在國內外很流行“氣功”。我們知道,西藏的密宗是要學氣功的,氣功是他們必須修學的課程,所以他們能看見人身的光明。看光明就知道人的個性,知道人的善惡。每個人的光色都不一樣,光的大小也不一樣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要不要去學?黃念祖居士在《淨土資糧》、《谷響集》裏明白的告訴我們,不要去學。學佛的人,要緊的是修清淨心。心地真正清淨了,你的光明是金色的,金色金光。心地清淨,魔就不能犯。
本身具足功德、福慧,再有諸佛護念,威神加持,你在菩薩道上一定一帆風順。這是求佛保佑,求佛加持的不二法門。諸位要求佛菩薩保佑,這樣求法就正確了。這是如理如法,一定得諸佛護念,善神擁護。這個方法是因他力而現自性。二十五位菩薩是他力,彌陀本願威神也是他力,一切諸佛護念亦是他力。借他力顯自性,從有念入無念,這是念佛法門真實深妙處。
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講得很好,他說念佛法門全在“了他即自”。“了”是明了。連線連上了。我們沒有什麼智慧,沒有什麼福報。阿彌陀佛是第一智慧,第一福報。世尊在經上贊歎:“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”。跟他連上了,便宜占大了。把他的智慧變成我們的智慧,把他的福德變成我們的福德。實在講,是用他的智慧、他的福德,把我們自性裏的智慧福德引發出來,融成一片。不要去分別他佛,不要去執著,自他不二則自性現前。有執著,我們的心就不清淨。怎麼不清淨?六祖說得好,“自佛、他佛是二法”,二法就不是佛法。“一念不生”就是佛法。一念是妄念。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是正念。我想阿彌陀佛,我、佛交融合爲一體。憶念阿彌陀佛,也不分別他,也不分別自,就是正念現前。這很重要,這樣才能破除妄想,才能破除顛倒。所以,念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心裏的確沒有一個妄念,沒有想到此界他方,沒有想到能念所念,也沒有想到自佛他佛。一動分別就是妄想,就是執著。所以,用這句佛號把妄想、執著念掉,就對了。這時候,魔當然不能犯。
在這亂世,真正要保護自己,要訣就是保護自己的“清淨心”。執持名號,執持就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“淨念相繼”。淨念相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”,這樣就自自然然有感應。不要求感應,自然就有感應。
(四)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。
“道妙”與“無生”,一般講是佛法裏的最上乘法。我們念阿彌陀佛與最上乘法相不相應,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。因爲有些人認爲念佛法門太低級了,不是高級的佛法,大概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,所以不甘心修學,不情願修學,他要修學高妙的佛法。此地這一番開示,把我們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。
1、“無念”與“無生”,遠非凡夫之所能。圓教八地菩薩,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。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。
“無念與無生”。特別是禅宗說的,禅宗是以“無生”爲體,“無念”爲宗,這是上上禅。可是說得很好聽,能不能得到?“遠非凡夫之所能”。《金剛經》所講的是八地以上的境界,凡夫做不到。江味農居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一開頭就講得很清楚。他說,中國在唐宋的時候,一般人很少講《金剛經》。爲什麼不講?因爲一般人做不到。尤其是怕人聽了生起誤會,走到“惡取空”,那就更壞了,不但正面效果沒收到,收到的是反面效果。所以,一般的祖師大德們不肯講,就因“遠非凡夫之所能”。
圓四教“圓教八地菩薩”。我們特別注意的是“圓教”。天臺判藏、通、別、圓。不是藏教,不是通教,也不是別教,是圓教的八地菩薩。這是講到華藏世界,華嚴會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八地菩薩。八地以前叁十七個階位都不算,叁十七位也是法身大士。要從第叁十八個階位起,才“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”。真正得到無生法忍。
初住菩薩就得無生法忍(八地以前的叁十七個階位),那是勉強說他們證得(相似位)無生法忍。真正證得(分證位)無生法忍要到八地。爲什麼?八地才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轉八識成四智;八地菩薩才圓滿的轉過來。真正到了無念、無生,無生法忍才真正修到了。九地是無生法忍的究竟位,十地則是寂滅忍。
“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”。聖者就是講圓教初住到七地,叁十七個階位。圓初住就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可以到十方世界,示現佛的身分,去度衆生。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就可以示現佛身而度脫之。初住菩薩就有這種能力。但是講到真正證得無生,必須再往上超越叁十七個位次到八地,才能做得到。“聖者之所難”,那有那麼容易。所以,《金剛經》不是對一般人講的,一般人念《金剛經》,在阿賴耶識中種下般若種子而已。種子雖然種下去了,沒有緣,什麼時候才起現前呢?不知道要到那一生那一劫。
在此地要告訴諸位同修,什麼叫“念”,什麼叫“無念”;什麼叫“生”,什麼叫“無生”。只要你有心意識,你就有念、有生。“生”是生滅。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。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刹那,一刹那有九百生滅。一切法的實相,就是此生滅不住的連續相。實則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凡夫從早到晚,念念皆是妄想,連睡覺還得作夢,夢也是妄想生滅。這就是有念,這就是有生。
“無念、無生”就是沒有妄念,睡覺也不會作夢。說老實話,不會作夢,也不需要睡覺了。睡覺有“睡”、有“醒”,也是“生、滅”,就是有念。所以,佛教人要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;“應生無所住心,而行布施”。因諸法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故應無住。以業因果報生滅不住,故應生心。生心無住,無住生心,是一不二,即是實相現前。這很難,真的不容易。
“心”是阿賴耶識,“意”是末那識,“識”是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是分別,第七識是執著,第八識是落印象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還有沒有分別,還有沒有執著,還落不落印象?這叁者都有,就是有念、有生。
要想真正做到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不容易,那才真得無生法忍。經上這一開示,凡夫做不到,阿羅漢也做不到,辟支佛也做不到,權教菩薩也做不到,真是“聖者之所難也”。
如來懸知末代罪濁衆生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況離相而求事者。
如來的智慧神通廣大,叁千年前,就把今天世間的人事看得清清楚楚。我們今天一舉一動,起心動念,瞞不過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看得清楚,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更瞞不過。
《無量壽經》裏說得很明白,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即使是下品下生,他們的神通道力,跟阿彌陀佛也差不多。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,我們一舉一動,不曉得多少人在看著。我們說話說得再小聲,不曉得多少人都聽見。心裏起個念頭,無量無邊的菩薩們個個都知道。那裏的人都有他心通,我們起心動念,他都知道。實在講,凡夫只有欺騙自己,瞞不了別人。
諸佛菩薩對我們當前的情況了解得太清楚,而我們還在佛菩薩前面許願,豈不是多余。因爲他都知道,何必費那麼多事。甚至于起心動念,自己還沒覺察到,佛菩薩早知道了,這都是真的。現前末法時期,確實是“罪濁衆生”,就像《地藏經》上講的“閻浮提衆生,起心動念無不是罪”。“罪”就覆蓋本性,增長邪見,增長無明。不一定要犯什麼過錯、害人才是罪。我們知見不正,一天到晚迷惑顛倒,都是罪。心不能清淨,智慧不能開,這就是罪。每天起心動念所造作的都是增長邪見,增長無明。這怎麼得了!所以修學一切法門,都沒有效果。爲什麼?一切法門都要滅罪才能成就。
“立相住心尚不能得”,這“立相住心”是指淨土法門。這個法門不是無念無生的,它的特色是有念有生。“立相”就是建立。“住心”,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,安住在阿彌陀佛萬德洪名。這樣的方法都不能成功,“何況離相而求事者”,那就更做不到了。這才曉得參禅比念佛難,難得太多了。禅宗的善知識越來越少,幾乎找不到。這是兩個法門作出比較,讓我們深深去反省,去體會,選修法門實在不容易。
2、此方便門,指方立相,攝心專注,即此妄心,持佛名號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。
這是把念佛法門的道理說出來了。不曉得這個道理,念佛的功夫就不得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