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力。念佛的道理在用一句佛號取代一切妄想雜念。剛才說過,凡夫決定是有念、有生。念頭生起來不怕,念頭一生起,馬上把它轉變成阿彌陀佛;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,還是用這妄心。這就方便多了,所以稱作方便法門,的確簡單、容易、方便、直捷、穩當。

  “指方立相”,“方”是西方,“相”是有形有相。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。所以,希望同修們,念念不要忘了阿彌陀佛,心裏什麼都不要牽挂,就牽挂一個阿彌陀佛,這就對了。如果你還要牽挂別的,把阿彌陀佛忘掉了,你就錯了,這是大錯,因爲你還要搞六道輪回。無始劫以來搞六道輪回,沒能出得去,就是念阿彌陀佛時夾雜、間斷了。念阿彌陀佛時,又想到別的事情,臨命終時如果把阿彌陀佛忘了,去想別的,去想家親眷屬,這一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又耽誤了。所以,功夫要在平時不斷,才能得力,到臨終時才用得上力。平時不用功,到緊要關頭往往就用不上,就耽誤了。我們要把這樁事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來看待,決定不能馬虎。如果叫你再想人我是非、世間境緣,你要有警覺,這是魔來找麻煩。這一覺,魔就不得其便,你的念頭立即恢複到阿彌陀佛,不會隨著妄念牽去。這要知道。所以說,除了想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見佛,若想其他的都是六道輪回。

  說真實話,不出六道輪回,必定是在叁善道的機會少,在叁惡道的機會多。我等何必去造餓鬼、畜生、地獄業!十法界依正莊嚴,是我們心念所變造的,念什麼就變造什麼。那個念頭強,強者先牽,牽著你去投胎,牽著你去輪回。臨命終時,隨著強的念頭先去受報。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貪、嗔、癡的念頭決不能有,一定要把世出世間法看淡。臨終時若起貪心,就到餓鬼道去作餓鬼了。若一念嗔恨心起來,就到地獄道。一念愚癡(愚癡就是迷惑顛倒)就到畜生道。你看多可怕。所以平常勸你念佛,念經上所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;想阿彌陀佛接引十方衆生的智慧福德;想阿彌陀佛的種種莊嚴,這樣存心即是在造極樂世界,即是莊嚴佛淨土,這一天沒空過。你這一天在幹什麼?我今天在造極樂世界,我今天在作佛。念佛即是作佛;念念念佛,就是念念作佛。搞別的,就錯了。

  諸位一定要牢牢的把蓮池大師的這句教訓記在心,“叁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”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我要作佛,念念念阿彌陀佛,就作佛了。念叁藏十二部,修什麼?修大乘、小乘,那不是作佛,修不好還墮叁惡道,就很冤枉。因此,連叁藏十二部也要放下,何況世間法。只要一個阿彌陀佛,這樣的人才是名符其實,才真正發心念佛,才真正是老實念佛。

  世出世間法一樣,“老實人”一定有成就,不老實的人就不會有成就的。一定要學作“老實人”。所以,要曉得念佛的理論,念佛的秘訣,就是念一佛名,忏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。這樣念佛功夫就得力了,這樣念佛就真正的在作佛。如果我們口裏念佛,心裏想別的,這不是念佛。口念不重要,心想重要。因爲作佛是心作佛,不是口作佛;口作不了佛,是心念在作佛。口裏說別的,心裏念佛,行,這是正確的。口念佛,心想別的,那就錯了。所以,一定要把妄想、雜念念掉。

  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。

  念佛的功夫分叁等,功夫真正得力,妄想雜念不起現行,稱作“功夫成片”。你念佛就成功了,決定往生,有把握往生凡聖同居土。你的佛號確確實實能伏住妄想、雜念。妄想雜念不起現行,你用佛號代替了,真正能往生。真正往生就是永脫輪回,真正了生死出叁界。我們常聽說,往生的人預知時至,不生病,說走就走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想什麼時候走,就什麼時候走。再問一問,到底要念到什麼樣的功夫?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。成片也有九品,大概在中上品就可以做到生死自在。所以,我們看到世間真正老實念佛的人,念叁年五年,他就走了。

  說到叁年五年就走了,很多同學聽了就害怕。不得了,叁、五年就要死了,這不能念,這怎麼可以念!這就說明,口裏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心裏還怕死。貪生怕死,舍不得現前的惡濁處境,還是不願意去。你想想,這種念頭怎能相應?不會相應的。真正念佛人,一定放得下,一切沒有障礙,這才行。

  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,每一個人都做得到。如果要“一心不亂”,的確不一定人人能做得到。“功夫成片”是人人可以做到。這是下等功夫,叁輩九品裏,中上品就可以做到。中輩功夫,是“事一心不亂”,功夫成熟了。

  “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”。能念、所念的念頭沒有了,這時候得事一心不亂。功夫成片與事一心不亂,都叫做“念佛叁昧”。“功夫成片”叁昧淺。“事一心不亂”叁昧深,這是甚深的念佛叁昧,見思煩惱斷了。

  也許同學要問,怎麼曉得念到事一心不亂?告訴諸位同學,念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,六種神通自然發現,不是你要求的。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都現前了。爲什麼?見思煩惱斷了,斷證的功夫跟阿羅漢、辟支佛相等。但是智慧、福德、善根超過他們太多了,是阿羅漢、辟支佛望塵莫及的;只是在斷煩惱上跟他相等。所以,念到事一心不亂,六種神通自然都現前,絕對不是求的,自自然然就現前了(六種神通是本能,見思煩惱障礙了本能,煩惱斷了,本能自然現前)。你坐在那個地方,自自然然牆壁沒有障礙,牆外能看得清清楚楚,沒有障礙。別人心裏起心動念,你都知道。這樣功夫的人,他自然一心念佛,心地清淨,愈修愈老實,他不會告訴別人自己有神通。只有自己知道,絕對不會告訴別人,因爲告訴別人,他的麻煩就來了。他要是有神通,別人有什麼事情都會去找他,他就不勝其煩,所以他絕對不會對人說的。這是中等功夫。

  念佛念到上等功夫,就是“理一心不亂”。不但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而且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。這是講所證的果位跟他們等類,但是智慧、神通、道力還是超過他們太多了。念佛功德之大,絕對不是普通圓初住、別初地的菩薩能跟他相比的。爲什麼不能比?就是因爲他得到彌陀本願攝受,威神加持,他跟阿彌陀佛連上線了。

  別人縱然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證到圓初住位,但沒有能跟阿彌陀佛融成一片。彌陀的智慧神通道力,跟他有障礙。所以,僅僅可以說斷證相等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不相等。這才發現念佛法門的殊勝,不是其他法門能相比的,禅也比不上。這是上乘功夫,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。但是西方四土是圓融在一起的,是一生一切生。

  心無所住,佛號分明,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谛。

  佛號念到“一心不亂”,在“事一心不亂”的時候得相似的境界(與佛果地境界相似),念到“理一心”是真實的佛果境界。

  “心無所住”,心裏一個妄念都沒有。雖然沒有妄念,佛號清清楚楚,念念分明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。“無所住”是講“心”。心清淨,一念不生,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就是“無住”。生心就是生起念一句阿彌陀佛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這就是生心。

  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,用念佛法門來修,格外容易。在禅宗用“參究”來修,用“觀心”的方法來修,這很不容易得到。用念佛的方法來修反而容易得到。說老實話,念佛法門只要念到功夫成片,就決定往生。若要念到無住生心,那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。這些事實一定要知道,然後才真正認識念佛法門的殊勝,我們在一切法門裏自然就知道如何選擇了。

  3、持名念佛,入有得空,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,巧入無念,即凡成聖。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。

  “入”是入門。“入有”是從“有”而入門的,就是前面講的“即此妄心,持佛名號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”。這就是入有。“得空”就是“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,心無所住,便契無生”。這就是得空。即念離念。即念就是有念,這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離念就是沒有一切妄想雜念,這是得空。

  “潛通佛智”,就是跟阿彌陀佛連上線了。跟阿彌陀佛打成一片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。自佛、他佛是一,不是二;自他不二,性相圓融。

  “暗合道妙,巧入無念”。“道妙”就是無念無生,也就是佛門裏常講,無上正等正覺,大菩提涅槃。這都是講“道”。圓滿的佛果,與這完全相應。如果不相應,爲什麼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?可見得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,就是“暗合道妙”。這些事實真相只有地上菩薩才知道。

  他們選擇念佛法門,我們今天也選擇這個法門,我們的智慧、見解跟地上菩薩無二無別。文殊、普賢選念佛法門,我也選這法門,也跟文殊、普賢差不多。比他差就不會選這個法門。所以,不是第一等的智慧,不會念阿彌陀佛。念阿彌陀佛,是真實智慧。“暗合道妙,巧入無念”,這方法巧。一句阿彌陀佛多巧妙,從有得空,從有念得無念。

  “即凡成聖”。現在我們是凡夫,功夫用得得力,方法用得正確,叁年五載就成爲聖人了。若念到“功夫成片”就是聖人。因爲只要念到“功夫成片”就決定往生,怎麼不是聖人。所以,諸佛護念,菩薩擁護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因爲你是聖人,不但是聖人,而且是超級的聖人。怎麼說是超級的聖人?《無量壽經》上講“行超普賢”,前面是等同普賢,後面是超過普賢了。這行超也是真的超越。

  黃念祖居士《注解》裏,好像過分誇大稱贊;其實句句皆是真實、道道地地超過普賢。因爲普賢修無量劫才找到這個法門,我們現在一點也沒修,可是也找到這個法門,這就超過他了。所以,是真的超過,超凡入聖,而且超聖入聖,不曉得超過多少聖賢。

  “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”。“至”是到了極處。念佛法門,只有用真誠心清淨心,才能了解它的真實義,用思惟想像決定沒有辦法達到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