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。你要想真正認識阿彌陀佛,真正理解極樂世界,就只有一個方法“老實念佛”。你愈老實,認識得愈清楚,解得愈透徹。絕對不是在思惟,不是在研究中,能得到消息。即使有,也只是皮毛之皮毛。一定要跟阿彌陀佛“潛通佛智”才行。跟阿彌陀佛沒溝通、沒往來,很難體會。一定要跟阿彌陀佛連得上才行,才真正認識、真正理解。所以,念佛法門的妙用,這部經典的妙用,這一句佛號的妙用,是真正不可思議,確實是經上講的“唯佛與佛方能究竟”。等覺菩薩如果不跟阿彌陀佛連上線的話,他也不知道。這才是真正妙,妙到極處。
4、念佛乃修行之徑路,持名又爲四種念佛之徑路,稱爲徑中之徑。又本經不倡“一心不亂”,直以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”爲宗。“但能發心專念,皆可往生”,故更爲明確簡要。故稱淨宗第一經。
這一部經,這個法門,雖然下手簡單容易,我們決不可把這法門看低。以爲這法門不究竟、不圓滿、不高妙,這就看錯了。實在講,愈是究竟圓滿的法門,必然愈是簡單容易。必須人人能修,人人能成就,這才是最殊勝的法門。在一切法門中,念佛法門確實符合這些條件。
因此稱它爲“修行之徑路”。“徑路”是最近的一條道路。近到什麼程度?是超乎一切人的想像。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,那有比這更快速的?問題就是我們這一念相不相應,這一念要怎樣才相應。這些話不是隨便說的,是彌陀、釋迦佛親自告訴我們的。
在整個佛法裏,大乘法比小乘法容易修,所以大小乘比較,大乘是徑路。大乘法門包括許多法門,這許多法門中比較下,禅宗最捷徑,所謂“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”,是大乘法裏的徑路。
念佛法門跟禅宗比較,念佛法門更容易、更快速,所以稱徑路中的徑路。念佛法門有許多方法,常講的有四種:持名、實相、觀想、觀像。其中以持名爲第一,最爲方便,最爲穩當,所以在念佛法門裏,持名又是徑路。
《無量壽經》與小本《阿彌陀經》都提倡持名念佛,所以這一部經稱爲淨宗第一經,是有道理。淨土叢書中有本《徑中徑又徑》,說了叁個“徑”字,第一、是大乘,第二、是禅宗,第叁、是淨土。“淨土”是徑路中的徑路,所以稱爲“徑中之徑”。“本經不倡一心不亂”。“倡”是提倡。實在說,《阿彌陀經》裏也沒有提倡“一心不亂”。一心不亂是鸠摩羅什大師提倡的。
諸位要曉得,釋迦牟尼佛講《阿彌陀經》並沒有“一心不亂”的語句。一心是念佛必具的原則,不亂是念佛的功夫。讀玄奘大師翻譯的《彌陀經》就知道原文是“一心系念”,不是“一心不亂”。“不亂”兩個字,是鸠摩羅什大師的意思。他的意思有沒有錯?沒錯。如果錯的話,玄奘大師一定會提出來反駁。玄奘大師沒有反駁,表示默認羅什大師翻的不錯;玄奘的弟子窺基大師也承認。窺基還給《阿彌陀經》作注解—《阿彌陀經通贊疏》,采取羅什大師的譯本。
由此可知,羅什翻的沒錯,雖然原文不是這樣寫,翻的還是有道理。我們看到玄奘法師翻的,比羅什翻的詳細。“一心不亂”是往生時得到的,是阿彌陀佛放光注照,得佛力加持,把自己的功夫提升了。因此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“一心不亂”。如果不是一心不亂,到西方極樂世界,神通、道力怎麼可能與等覺菩薩相等?
我們常說淨土法門是“二力法門”。“二力”,一是自己信願持名之力,一是佛力加持。佛法除這法門之外,任何一法門都要靠自力斷惑見真,沒有辦法靠他力的。唯獨念佛法門有他力幫助,就是在往生的時候,阿彌陀佛來接引,見到佛就得佛力加持。
從這個事實,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他法門爲什麼得不到佛的加持。因爲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臨命終時沒有佛來接引。換句話說,見不到佛,怎麼能得佛力加持。只有這個法門,生西方極樂世界,佛來接引你。沒有其他法門,臨命終時由佛來接引。你見到佛,那有不得佛力加持的,一定會得到的。
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修行的功夫最低限度要念到“功夫成片”。也就是說,念到心地清淨,煩惱雖然沒斷,但是一句佛號,確實能伏住煩惱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千萬不能疏忽。
煩惱是什麼?就是妄想、執著。煩惱無量無邊,妄想、執著這兩類就全部包括了。妄想能變一真法界成十法界,執著變現出六道輪回。如果我們妄想、執著還很重,功夫就不能成片。念佛不得力,往生就有問題。一萬個念佛人能有兩叁個往生,比例是萬分之一二。爲什麼那麼多念佛人不能往生?因這句佛號伏不住妄想、執著。這樣念佛只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結個法緣,這一生是去不了的。
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,這樣的歡喜,證明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修學這個法門。才一接觸,往昔修學的種子就會引發出來,對念佛就能歡喜、信受。往昔爲什麼去不了?就是一句佛號不能降伏妄想、執著,所以沒去成。幸而這一生中又遇到了,若佛號還是伏不住煩惱的話,還得要等來生。來生不一定是下一生,不知道又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才會再碰到。來生遙遠無期,這要知道,所以想到這裏就感到非常可怕,遇不到佛法就造罪業。造罪業就受苦報,搞六道輪回。
六道裏決定在叁惡道的時間長。經上告訴我們,阿羅漢斷見思煩惱,具足六通。他想到過去墮落在地獄的情形,還是心有余悸,一提到地獄,身上出血汗(身上流汗是紅色的),還能嚇成這樣子。我們是忘了,忘了地獄的可怕。世間一切事實真相明白了,我們才會真正發心,真正修行。這些虛妄之法一定要舍去,不要再貪著,不要再牽挂了,頭腦總得要冷靜,這句佛號才能得力。
黃老居士寫這一段,用意非常之好。有些人讀《阿彌陀經》,看到“一心不亂”,覺得自己這一生中做不到。這個法門雖然古大德贊歎備至,他自己想想不是這樣根器,“一心不亂”做不到,就不敢修學念佛法門。這是非常可惜的事,所以在此地特別提出來。
《無量壽經》是大本《阿彌陀經》,是詳述的《阿彌陀經》。經裏教我們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玄奘大師的本子是“一心系念”,跟此地講的“一向專念”完全相同。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。
這一句重要的字,就是“專”。怎樣才做到“專”?對于這部經,對于念佛法門,決定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就是“一向專念”。同修們都能理解,要認真去做,要把“永脫輪回,圓成佛道”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來辦。
“永脫輪回”等于阿羅漢、辟支佛。“圓成佛道”就等于諸佛如來,超越了菩薩。這是我們一生中可以做到的。做不到,我們就不說,說了沒意思。決定可以做到,我們爲什麼不去做?爲什麼不肯把世出世間法放下?一切障礙的根本就是不肯放下。一切放下,心裏只有一個阿彌陀佛,這一生就決定成就。
“但能發心專念,皆可往生,故更爲明確簡要。故稱淨宗第一經”。這比起《阿彌陀經》裏講得更清楚、更確實,簡單扼要。只要照這方法去修學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這一句確實是希有,真正不可思議,所以古人贊歎這法門是萬修萬人去。正因爲它說得清楚明白,才稱爲“淨宗第一經”。
因其爲直捷中之直捷,方便中之方便,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利濟衆生,此經爲最。
這是真實語,一點都不爲過,它確實是直捷中的直捷。大乘禅宗直捷,密也直捷,但是淨宗比這兩種更直捷。持名念佛在四種念佛裏又是第一直捷,“直捷中之直捷,方便中之方便”,沒有比這更方便。
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圓融,禅與密也圓融,淨宗比它們更圓融,絲毫缺陷都沒有,所以“絕待圓融”。那些法門雖然圓融, ,裏面還有缺陷,不是每個人都能修學的。這法門是一切人都可以修學,找不到缺陷,所以稱爲“絕待圓融”,就是絕對的圓融。
“不可思議,利濟衆生”。“利”是利益。現在就得利益了,將來的利益更爲殊勝。“濟”是拯濟。說到利,說到拯濟衆生,這一部經在一切經裏排名第一。沒有任何一部經典能超過此經,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超過持名念佛的。所以,念佛法門不可思議,功德也不可思議。可惜很少人認識。
(五)大聖垂慈,特留此經。
“大聖”指本師釋迦牟尼佛。“特留此經”,廣度一切衆生,意義更爲深遠。
1、經雲:“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。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。其有衆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”
這是本經的經文。“當來之世”指佛的法運終了的時候。釋迦牟尼佛的法運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總共一萬二千年。最盛的是正法,其次是像法。像法以前修行證果的人都還有;像法時期修行證果的人沒有了,見性的人很少了,但是修行有得禅定的人。明心見性太難了,太希有了。
末法一萬年,現在已經過了一千年,往下去,每況愈下。但是我們不要太悲觀,在往後九千年中,佛法有興有衰。現前佛法衰到最低點,以後還是會慢慢興起來的。不過我們可以想像得到,興的時候短,衰的時候長。“興”還得要衆生有福,衆生歡喜接受,佛菩薩才會應化到世間來,佛法就興起來。衆生信邪,不信正,佛菩薩不來,妖魔鬼怪都來了,佛法就衰了。
我們從這角度來觀察,能體會到興的時間短暫,衰的時間長久。實在講,佛法的興衰與世間的教育成正比例。現在整個世界,教育失敗。對于古聖先賢的遺教,現在人不相信,沒有接觸,沒有辦法體會,認爲古聖先賢是落伍的,是封建的,是專猘的。把這些名詞帽子都扣上去,廢棄不要了。他要新的,新的能不能找得到?永遠找不到的。古聖先賢最高的教育目標,是恢複人的本性;佛法教人的目標,是“明心見性”。教育的宗旨,是教人認識人生的價值,明白人生的意義,體會人與人的關系,人與大自然的關系。
儒、佛的教育都是如此。禅宗講直指人心,也是這個意思。如果不懂這個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