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。你要想真正认识阿弥陀佛,真正理解极乐世界,就只有一个方法“老实念佛”。你愈老实,认识得愈清楚,解得愈透彻。绝对不是在思惟,不是在研究中,能得到消息。即使有,也只是皮毛之皮毛。一定要跟阿弥陀佛“潜通佛智”才行。跟阿弥陀佛没沟通、没往来,很难体会。一定要跟阿弥陀佛连得上才行,才真正认识、真正理解。所以,念佛法门的妙用,这部经典的妙用,这一句佛号的妙用,是真正不可思议,确实是经上讲的“唯佛与佛方能究竟”。等觉菩萨如果不跟阿弥陀佛连上线的话,他也不知道。这才是真正妙,妙到极处。
4、念佛乃修行之径路,持名又为四种念佛之径路,称为径中之径。又本经不倡“一心不乱”,直以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”为宗。“但能发心专念,皆可往生”,故更为明确简要。故称净宗第一经。
这一部经,这个法门,虽然下手简单容易,我们决不可把这法门看低。以为这法门不究竟、不圆满、不高妙,这就看错了。实在讲,愈是究竟圆满的法门,必然愈是简单容易。必须人人能修,人人能成就,这才是最殊胜的法门。在一切法门中,念佛法门确实符合这些条件。
因此称它为“修行之径路”。“径路”是最近的一条道路。近到什么程度?是超乎一切人的想像。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,那有比这更快速的?问题就是我们这一念相不相应,这一念要怎样才相应。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,是弥陀、释迦佛亲自告诉我们的。
在整个佛法里,大乘法比小乘法容易修,所以大小乘比较,大乘是径路。大乘法门包括许多法门,这许多法门中比较下,禅宗最捷径,所谓“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”,是大乘法里的径路。
念佛法门跟禅宗比较,念佛法门更容易、更快速,所以称径路中的径路。念佛法门有许多方法,常讲的有四种:持名、实相、观想、观像。其中以持名为第一,最为方便,最为稳当,所以在念佛法门里,持名又是径路。
《无量寿经》与小本《阿弥陀经》都提倡持名念佛,所以这一部经称为净宗第一经,是有道理。净土丛书中有本《径中径又径》,说了三个“径”字,第一、是大乘,第二、是禅宗,第三、是净土。“净土”是径路中的径路,所以称为“径中之径”。“本经不倡一心不乱”。“倡”是提倡。实在说,《阿弥陀经》里也没有提倡“一心不乱”。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提倡的。
诸位要晓得,释迦牟尼佛讲《阿弥陀经》并没有“一心不乱”的语句。一心是念佛必具的原则,不乱是念佛的功夫。读玄奘大师翻译的《弥陀经》就知道原文是“一心系念”,不是“一心不乱”。“不乱”两个字,是鸠摩罗什大师的意思。他的意思有没有错?没错。如果错的话,玄奘大师一定会提出来反驳。玄奘大师没有反驳,表示默认罗什大师翻的不错;玄奘的弟子窥基大师也承认。窥基还给《阿弥陀经》作注解—《阿弥陀经通赞疏》,采取罗什大师的译本。
由此可知,罗什翻的没错,虽然原文不是这样写,翻的还是有道理。我们看到玄奘法师翻的,比罗什翻的详细。“一心不乱”是往生时得到的,是阿弥陀佛放光注照,得佛力加持,把自己的功夫提升了。因此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“一心不乱”。如果不是一心不乱,到西方极乐世界,神通、道力怎么可能与等觉菩萨相等?
我们常说净土法门是“二力法门”。“二力”,一是自己信愿持名之力,一是佛力加持。佛法除这法门之外,任何一法门都要靠自力断惑见真,没有办法靠他力的。唯独念佛法门有他力帮助,就是在往生的时候,阿弥陀佛来接引,见到佛就得佛力加持。
从这个事实,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他法门为什么得不到佛的加持。因为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临命终时没有佛来接引。换句话说,见不到佛,怎么能得佛力加持。只有这个法门,生西方极乐世界,佛来接引你。没有其他法门,临命终时由佛来接引。你见到佛,那有不得佛力加持的,一定会得到的。
往生极乐世界,我们修行的功夫最低限度要念到“功夫成片”。也就是说,念到心地清净,烦恼虽然没断,但是一句佛号,确实能伏住烦恼。这一点非常重要,千万不能疏忽。
烦恼是什么?就是妄想、执著。烦恼无量无边,妄想、执著这两类就全部包括了。妄想能变一真法界成十法界,执著变现出六道轮回。如果我们妄想、执著还很重,功夫就不能成片。念佛不得力,往生就有问题。一万个念佛人能有两三个往生,比例是万分之一二。为什么那么多念佛人不能往生?因这句佛号伏不住妄想、执著。这样念佛只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个法缘,这一生是去不了的。
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法门,这样的欢喜,证明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修学这个法门。才一接触,往昔修学的种子就会引发出来,对念佛就能欢喜、信受。往昔为什么去不了?就是一句佛号不能降伏妄想、执著,所以没去成。幸而这一生中又遇到了,若佛号还是伏不住烦恼的话,还得要等来生。来生不一定是下一生,不知道又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才会再碰到。来生遥远无期,这要知道,所以想到这里就感到非常可怕,遇不到佛法就造罪业。造罪业就受苦报,搞六道轮回。
六道里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。经上告诉我们,阿罗汉断见思烦恼,具足六通。他想到过去堕落在地狱的情形,还是心有余悸,一提到地狱,身上出血汗(身上流汗是红色的),还能吓成这样子。我们是忘了,忘了地狱的可怕。世间一切事实真相明白了,我们才会真正发心,真正修行。这些虚妄之法一定要舍去,不要再贪著,不要再牵挂了,头脑总得要冷静,这句佛号才能得力。
黄老居士写这一段,用意非常之好。有些人读《阿弥陀经》,看到“一心不乱”,觉得自己这一生中做不到。这个法门虽然古大德赞叹备至,他自己想想不是这样根器,“一心不乱”做不到,就不敢修学念佛法门。这是非常可惜的事,所以在此地特别提出来。
《无量寿经》是大本《阿弥陀经》,是详述的《阿弥陀经》。经里教我们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。玄奘大师的本子是“一心系念”,跟此地讲的“一向专念”完全相同。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。
这一句重要的字,就是“专”。怎样才做到“专”?对于这部经,对于念佛法门,决定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就是“一向专念”。同修们都能理解,要认真去做,要把“永脱轮回,圆成佛道”当作这一生中第一桩大事来办。
“永脱轮回”等于阿罗汉、辟支佛。“圆成佛道”就等于诸佛如来,超越了菩萨。这是我们一生中可以做到的。做不到,我们就不说,说了没意思。决定可以做到,我们为什么不去做?为什么不肯把世出世间法放下?一切障碍的根本就是不肯放下。一切放下,心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,这一生就决定成就。
“但能发心专念,皆可往生,故更为明确简要。故称净宗第一经”。这比起《阿弥陀经》里讲得更清楚、更确实,简单扼要。只要照这方法去修学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。这一句确实是希有,真正不可思议,所以古人赞叹这法门是万修万人去。正因为它说得清楚明白,才称为“净宗第一经”。
因其为直捷中之直捷,方便中之方便,绝待圆融,不可思议。利济众生,此经为最。
这是真实语,一点都不为过,它确实是直捷中的直捷。大乘禅宗直捷,密也直捷,但是净宗比这两种更直捷。持名念佛在四种念佛里又是第一直捷,“直捷中之直捷,方便中之方便”,没有比这更方便。
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圆融,禅与密也圆融,净宗比它们更圆融,丝毫缺陷都没有,所以“绝待圆融”。那些法门虽然圆融, ,里面还有缺陷,不是每个人都能修学的。这法门是一切人都可以修学,找不到缺陷,所以称为“绝待圆融”,就是绝对的圆融。
“不可思议,利济众生”。“利”是利益。现在就得利益了,将来的利益更为殊胜。“济”是拯济。说到利,说到拯济众生,这一部经在一切经里排名第一。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能超过此经,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超过持名念佛的。所以,念佛法门不可思议,功德也不可思议。可惜很少人认识。
(五)大圣垂慈,特留此经。
“大圣”指本师释迦牟尼佛。“特留此经”,广度一切众生,意义更为深远。
1、经云:“当来之世,经道灭尽。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经,止住百岁。其有众生,值斯经者,随意所愿,皆可得度。”
这是本经的经文。“当来之世”指佛的法运终了的时候。释迦牟尼佛的法运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,总共一万二千年。最盛的是正法,其次是像法。像法以前修行证果的人都还有;像法时期修行证果的人没有了,见性的人很少了,但是修行有得禅定的人。明心见性太难了,太希有了。
末法一万年,现在已经过了一千年,往下去,每况愈下。但是我们不要太悲观,在往后九千年中,佛法有兴有衰。现前佛法衰到最低点,以后还是会慢慢兴起来的。不过我们可以想像得到,兴的时候短,衰的时候长。“兴”还得要众生有福,众生欢喜接受,佛菩萨才会应化到世间来,佛法就兴起来。众生信邪,不信正,佛菩萨不来,妖魔鬼怪都来了,佛法就衰了。
我们从这角度来观察,能体会到兴的时间短暂,衰的时间长久。实在讲,佛法的兴衰与世间的教育成正比例。现在整个世界,教育失败。对于古圣先贤的遗教,现在人不相信,没有接触,没有办法体会,认为古圣先贤是落伍的,是封建的,是专猘的。把这些名词帽子都扣上去,废弃不要了。他要新的,新的能不能找得到?永远找不到的。古圣先贤最高的教育目标,是恢复人的本性;佛法教人的目标,是“明心见性”。教育的宗旨,是教人认识人生的价值,明白人生的意义,体会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大自然的关系。
儒、佛的教育都是如此。禅宗讲直指人心,也是这个意思。如果不懂这个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一 教起因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