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决定不怀疑。深信、接受,一定发愿往生。发这个心,就是前面讲的“无上菩提心”。从今而后,专念弥陀,心里不杂妄想,心念专一了,这就是前面讲的发心念佛。“发心念佛”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,就是“受持者”。对此经的确明了了,真正认识清楚了,这样信心才坚定,信心才清净。《金刚经》上也说,“信心不逆”、“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”。功德不可称量!
“及闻诸佛名者”。诸佛名就是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的“阿弥陀佛”。阿弥陀佛名号就叫“诸佛名”。“诸佛”在《要解》、在《疏钞》里,都可以看到祖师就是这样说的。因为一切诸佛都是念佛成佛的,所以“阿弥陀佛”名号是诸佛名。
具足这些条件,“是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”。我们把这一句归纳起来看,就是真正具足信、愿、行三资粮,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。这心是真心,这愿也是真正的弘愿。
念念想求生净土,对世间没有留恋,这愿才是真的。对世间还有留恋,愿是假的。阿弥陀佛现在来接你,还舍不得去,不肯去,愿就是假的。真的愿是念念都想去,只是功夫还不成就,去不了。什么时候去得了,什么时候就快快乐乐的去了,毫无留恋,愿才是真的。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。
“是故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,魔不能犯”。“烛”就是照耀的意思。念佛人因得阿弥陀佛本愿光寿的加持,十方一切诸佛的护念,所以有四十里光明照身,魔怎么能接近你?每个人都有光明,光明大小不一样,光明的颜色也不一样。
现在国内外很流行“气功”。我们知道,西藏的密宗是要学气功的,气功是他们必须修学的课程,所以他们能看见人身的光明。看光明就知道人的个性,知道人的善恶。每个人的光色都不一样,光的大小也不一样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们要不要去学?黄念祖居士在《净土资粮》、《谷响集》里明白的告诉我们,不要去学。学佛的人,要紧的是修清净心。心地真正清净了,你的光明是金色的,金色金光。心地清净,魔就不能犯。
本身具足功德、福慧,再有诸佛护念,威神加持,你在菩萨道上一定一帆风顺。这是求佛保佑,求佛加持的不二法门。诸位要求佛菩萨保佑,这样求法就正确了。这是如理如法,一定得诸佛护念,善神拥护。这个方法是因他力而现自性。二十五位菩萨是他力,弥陀本愿威神也是他力,一切诸佛护念亦是他力。借他力显自性,从有念入无念,这是念佛法门真实深妙处。
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讲得很好,他说念佛法门全在“了他即自”。“了”是明了。连线连上了。我们没有什么智慧,没有什么福报。阿弥陀佛是第一智慧,第一福报。世尊在经上赞叹:“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”。跟他连上了,便宜占大了。把他的智慧变成我们的智慧,把他的福德变成我们的福德。实在讲,是用他的智慧、他的福德,把我们自性里的智慧福德引发出来,融成一片。不要去分别他佛,不要去执著,自他不二则自性现前。有执著,我们的心就不清净。怎么不清净?六祖说得好,“自佛、他佛是二法”,二法就不是佛法。“一念不生”就是佛法。一念是妄念。我们一天到晚念这句“阿弥陀佛”,是正念。我想阿弥陀佛,我、佛交融合为一体。忆念阿弥陀佛,也不分别他,也不分别自,就是正念现前。这很重要,这样才能破除妄想,才能破除颠倒。所以,念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心里的确没有一个妄念,没有想到此界他方,没有想到能念所念,也没有想到自佛他佛。一动分别就是妄想,就是执著。所以,用这句佛号把妄想、执著念掉,就对了。这时候,魔当然不能犯。
在这乱世,真正要保护自己,要诀就是保护自己的“清净心”。执持名号,执持就是《楞严经》上讲的“净念相继”。净念相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”,这样就自自然然有感应。不要求感应,自然就有感应。
(四)暗合道妙,巧入无生。
“道妙”与“无生”,一般讲是佛法里的最上乘法。我们念阿弥陀佛与最上乘法相不相应,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。因为有些人认为念佛法门太低级了,不是高级的佛法,大概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,所以不甘心修学,不情愿修学,他要修学高妙的佛法。此地这一番开示,把我们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。
1、“无念”与“无生”,远非凡夫之所能。圆教八地菩萨,离一切心意识分别,始名真得无生法忍。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也。
“无念与无生”。特别是禅宗说的,禅宗是以“无生”为体,“无念”为宗,这是上上禅。可是说得很好听,能不能得到?“远非凡夫之所能”。《金刚经》所讲的是八地以上的境界,凡夫做不到。江味农居士的《金刚经讲义》,一开头就讲得很清楚。他说,中国在唐宋的时候,一般人很少讲《金刚经》。为什么不讲?因为一般人做不到。尤其是怕人听了生起误会,走到“恶取空”,那就更坏了,不但正面效果没收到,收到的是反面效果。所以,一般的祖师大德们不肯讲,就因“远非凡夫之所能”。
圆四教“圆教八地菩萨”。我们特别注意的是“圆教”。天台判藏、通、别、圆。不是藏教,不是通教,也不是别教,是圆教的八地菩萨。这是讲到华藏世界,华严会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八地菩萨。八地以前三十七个阶位都不算,三十七位也是法身大士。要从第三十八个阶位起,才“离一切心意识分别,始名真得无生法忍”。真正得到无生法忍。
初住菩萨就得无生法忍(八地以前的三十七个阶位),那是勉强说他们证得(相似位)无生法忍。真正证得(分证位)无生法忍要到八地。为什么?八地才离一切心意识分别,转八识成四智;八地菩萨才圆满的转过来。真正到了无念、无生,无生法忍才真正修到了。九地是无生法忍的究竟位,十地则是寂灭忍。
“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也”。圣者就是讲圆教初住到七地,三十七个阶位。圆初住就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可以到十方世界,示现佛的身分,去度众生。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就可以示现佛身而度脱之。初住菩萨就有这种能力。但是讲到真正证得无生,必须再往上超越三十七个位次到八地,才能做得到。“圣者之所难”,那有那么容易。所以,《金刚经》不是对一般人讲的,一般人念《金刚经》,在阿赖耶识中种下般若种子而已。种子虽然种下去了,没有缘,什么时候才起现前呢?不知道要到那一生那一劫。
在此地要告诉诸位同修,什么叫“念”,什么叫“无念”;什么叫“生”,什么叫“无生”。只要你有心意识,你就有念、有生。“生”是生灭。一个念头起,一个念头灭。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,一刹那有九百生灭。一切法的实相,就是此生灭不住的连续相。实则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凡夫从早到晚,念念皆是妄想,连睡觉还得作梦,梦也是妄想生灭。这就是有念,这就是有生。
“无念、无生”就是没有妄念,睡觉也不会作梦。说老实话,不会作梦,也不需要睡觉了。睡觉有“睡”、有“醒”,也是“生、灭”,就是有念。所以,佛教人要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;“应生无所住心,而行布施”。因诸法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故应无住。以业因果报生灭不住,故应生心。生心无住,无住生心,是一不二,即是实相现前。这很难,真的不容易。
“心”是阿赖耶识,“意”是末那识,“识”是第六意识。第六意识是分别,第七识是执著,第八识是落印象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还有没有分别,还有没有执著,还落不落印象?这三者都有,就是有念、有生。
要想真正做到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落印象,这不容易,那才真得无生法忍。经上这一开示,凡夫做不到,阿罗汉也做不到,辟支佛也做不到,权教菩萨也做不到,真是“圣者之所难也”。
如来悬知末代罪浊众生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况离相而求事者。
如来的智慧神通广大,三千年前,就把今天世间的人事看得清清楚楚。我们今天一举一动,起心动念,瞒不过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看得清楚,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更瞒不过。
《无量寿经》里说得很明白,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,即使是下品下生,他们的神通道力,跟阿弥陀佛也差不多。天眼洞视,天耳彻听,我们一举一动,不晓得多少人在看著。我们说话说得再小声,不晓得多少人都听见。心里起个念头,无量无边的菩萨们个个都知道。那里的人都有他心通,我们起心动念,他都知道。实在讲,凡夫只有欺骗自己,瞒不了别人。
诸佛菩萨对我们当前的情况了解得太清楚,而我们还在佛菩萨前面许愿,岂不是多余。因为他都知道,何必费那么多事。甚至于起心动念,自己还没觉察到,佛菩萨早知道了,这都是真的。现前末法时期,确实是“罪浊众生”,就像《地藏经》上讲的“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无不是罪”。“罪”就覆盖本性,增长邪见,增长无明。不一定要犯什么过错、害人才是罪。我们知见不正,一天到晚迷惑颠倒,都是罪。心不能清净,智慧不能开,这就是罪。每天起心动念所造作的都是增长邪见,增长无明。这怎么得了!所以修学一切法门,都没有效果。为什么?一切法门都要灭罪才能成就。
“立相住心尚不能得”,这“立相住心”是指净土法门。这个法门不是无念无生的,它的特色是有念有生。“立相”就是建立。“住心”,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,安住在阿弥陀佛万德洪名。这样的方法都不能成功,“何况离相而求事者”,那就更做不到了。这才晓得参禅比念佛难,难得太多了。禅宗的善知识越来越少,几乎找不到。这是两个法门作出比较,让我们深深去反省,去体会,选修法门实在不容易。
2、此方便门,指方立相,摄心专注,即此妄心,持佛名号,念一佛名,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。
这是把念佛法门的道理说出来了。不晓得这个道理,念佛的功夫就不得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一 教起因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