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但它觀照的作用失掉了,就不明了了。現在要怎樣修?要把這水靜下來,讓它恢複到平靜。水在平靜的時候就像一面鏡子,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心爲什麼會失掉了本性?因爲心動了,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就是波浪,波動使一真法界變化爲十法界依正現象。

  佛講“十法界”。除佛法界外的九法界,其差別就在妄心振動的幅度大小不一樣。九法界裏地位愈高的,振動的幅度愈小。像菩薩,菩薩心還是動的,但是動的幅度很小,微微的浪花,還算是平靜的。愈往下層,心的妄動愈來愈嚴重。叁惡道衆生的妄心是大風大浪,所以迷惑顛倒,完全迷失自性的真相。

  由此可知,佛法修學的樞紐在“定”。八萬四千法門,也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。“法”就是方法,“門”就是門道、門徑。方法、門徑盡管不同,修學的目的卻相同,都是修“定”。念佛人就是修“一心不亂”;不是修別的,絕對不是修得見神、見鬼、見菩薩、見阿彌陀佛、見蓮花。若是修到見什麼,就是你的心在妄動,這不是好現象,是錯誤的。我們修的是一心不亂,修的是清淨心。心淨則土淨,清淨心就是真心,清淨心就是淨土,這是關鍵之所在。極樂世界彌陀淨土,就是清淨心性顯現出來的。

  “佛”是“覺”的意思。通達一切法,稱爲“佛”。《華嚴經》告訴我們,“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變現,那有不知道的道理。自己造的業果通達明了,即是明心。明心就是見性,因爲心就是性。現在我們的心不明了,所以性顛倒了。其實佛法裏的這一句,跟儒家講的“大學之道在明明德”,意思是相同的。

  “德”就是本性,就是真理,就是自性。自性本來是光明的,現在再加上一個“明”,這個“明”是動詞。“明德”之上何必要再加一個明?可見現在不明了,不明就要使它恢複光明,與“明心見性”、“見性成佛”是同一個意思。中國的孔夫子與釋迦牟尼佛的見解相同。佛經說得詳細,而儒家的經典文字少,說得簡單扼要。

  實在講,《四書》不亞于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《四書》的確是我們中國國粹的精華。要真正懂得《四書》的意思,一定要念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《四書》的注解。《四書》裏有理論,有方法。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;《論語》和《孟子》,就像《華嚴經》裏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。孔夫子說出來了,並且作樣子給我們看;孟夫子也作樣子給我們看。這道理很相似,很接近的。從這個角度去讀《四書》,就非常有味道,趣味無窮。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,無非是爲一切衆生展現大智慧覺者的快樂生活,教人學習。

  佛法真正不可思議,讓我們曉得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“是心是佛”。每個人都有真心,所以佛說“一切衆生本來成佛”。雖然有妄心,妄心是依真心起的,沒有真,那來的妄。好像我們人,人身是真的,影子是妄的。影子是依人身而有的,離開人身那來的影子?離真沒有妄,妄依真起。要把真、妄確實搞明白,就不迷了。不迷就明心,就成佛了。這是從理上說的,人人本來就具有的,無有差別。九界衆生跟佛沒有差別。

  上面說的是“性德”,下面這句講“修德”。要緊的是修德,“是心作佛”這句重要。我們要想成佛,這一念就作佛。有人求人間的富貴;求家人的平安;或者求來生升天,他沒有想到要求作佛。向往升天,天界不究竟,並不圓滿。天上福報比人間大一點,壽命長一點而已。欲界天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所以不究竟。縱然生到無色界天,死了之後還要輪回。我們把這些現象搞清楚,搞明白了,爲什麼不發心去作佛?若以爲作佛太難,佛太高了,怕作不成佛,認爲自己這一生業障深重,罪業無邊,怎麼能成得了佛;其實這些想法、看法都錯了。你只看到現象的片面,沒有看到整體。如果你看到整體,就不會懷疑。

  十法界的因緣果報,就在我們的現前一念,這才是真正的事實。所以,我們的心念佛、就是作佛;念菩薩就是作菩薩;念羅漢就是作羅漢;念天,將來能夠升天;念貪、嗔、癡就墮叁惡道。貪心墮餓鬼道,嗔恚心墮地獄,愚癡墮畜生。愚癡就是是非、邪正搞不清楚。是非顛倒,邪正不分,就墮畜生道。這事實真相我們搞清楚了,我們要想作佛,作佛是怎麼作法?剛才說了,你就“老實念佛”,必定作佛。所以人的心理、觀念很重要,佛說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
  我們看看上了年紀的人,身體不好,常常生病。爲什麼那麼多病,病都治不好?因爲他一天到晚想病,他就作病人。自己想病,這病怎麼能好!所以我勸同修們,心只要念念想佛,不要想病,病就沒有了。即使真的有病,病也會沒有了。爲什麼?你不想它,它就沒有了。可見一切法真的是由心想生。

  我過去在講席中曾經告訴諸位,身體是一部機器,無數的細胞就是組合的零件。什麼力量在控製它,組合它,就是“念頭”。我們常常想病,它就組合成病,那就生病,就受病苦。若念念想作佛,它的組織就不離佛,就會改變體質。這種改變不是因爲進補吃藥,吃藥改變不了,而是在觀念上改變,念頭上改變。不在飲食,不在醫藥,是在念頭上、心理上改變,你的體質也就自然改變了。一個健康的人爲什麼天天想病?這是愚癡!

  我們要作佛,就要想佛,常常想佛,念念想佛。自心念佛,即是如來正覺。這“如來”不是別的佛,是自己。經上凡是講到“如來”,都是說的自性。“如來果覺”就是自性覺。我們能念自心,心心想見佛,心心想成佛,就是自性覺,就是本來成佛,即是“是心是佛”。

  念佛法門不可思議,無比的殊勝。教你念阿彌陀佛,想阿彌陀佛,即是“是心作佛”。在修行裏是真正第一。成佛,並不是成別的佛,是成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,經上講的“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”;課誦本裏常念“法界藏身阿彌陀佛”;“十方世界中,阿彌陀第一”。我們現在成佛,要成第一的阿彌陀佛。“本來是佛,現又作佛”。你本來是佛,本來具足自性覺,現在又念佛,想阿彌陀佛,就是現在又作佛。如是修持那有不成佛之理。

  我們見面常常都會問:“你今天做什麼?”有沒有人回答,“我今天在作佛”。這很重要,你今天作佛,天天作佛,怎麼不成佛?當然成佛。所以,千萬不要把寶貴的光陰去打妄想。打妄想是造六道輪回的業因,就是造無邊的罪業。同樣是這個心,與其造無邊的罪業,不如念念作佛。佛就是把這秘密的法門教給我們,傳授給我們。你若學密宗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密咒。這是真的,一點不假,念這咒就成佛。

  念密宗裏的那些咒,你未必能成佛,念得不如法,會變成魔。念阿彌陀佛決定成佛。念阿彌陀佛,“當下即佛”。念佛的時候,當下就是佛。念念相應,你的心、願、行只要與佛相似,就相應了。心是佛心,願是佛願,行是佛行,這是相應。如果不相應,口裏念阿彌陀佛,心與阿彌陀佛不一樣,願也不一樣,行爲也不一樣,這是不相應。若不相應,雖念不能成佛,所以古德說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”。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本願,阿彌陀佛的本心,阿彌陀佛的本行。這些在那裏?全在這部《無量壽經》裏。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要是念熟了,你都能理解,你的心、願、行就與阿彌陀佛相應。那個時候念這句佛號,跟普通人念的就不一樣,是念念相應。所以,本經不可不讀,不讀不相應!

  也許有同修要問,“我們在《往生傳》裏看到許多老公公、老太太,一生只念這句阿彌陀佛,往生時瑞相很好。他們沒念過《無量壽經》,怎麼能往生?怎麼能成佛?”說老實話,那些老公公、老太太是上上根人,我們比不上。人家心地清淨不打妄想,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彌陀佛,淨念相繼。我們做得到嗎?做不到就比不上人家。如果你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什麼妄念都沒有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就可以不念經。如果一面念佛,還一面打妄想,本經是非念不可!這不能不知道。

  夏蓮居居士是菩薩再來,應這個時代衆生的需要,把《無量壽經》重新整理會集,成爲一部新的經本,普度末法衆生。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我們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可以說是非常深厚。在這本子流通還不到五十年,我們就可以人手一冊,就能依照這本經來修行,這是很大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因爲這法門“直截了當,方便究竟”,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要直捷。《華嚴》後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是拐彎才去的。我們不必經過那條路就到達了。這方法確實非常“方便”,一句阿彌陀佛隨時隨處都可念,不受任何限製,沒有任何障礙。人人能修,人人能學,人人能成就,這是“究竟”。

  “奇特殊勝,不可思議”。八萬四千法門裏,這確實是最特別殊勝的一個法門,任何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。

  六、淨土諸經中,唯此經備攝圓妙,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宗。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爲本。深明叁輩往生之因,廣攝九界聖凡之衆,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,是故此經稱爲淨宗第一經也。

  佛陀當年在世,專門介紹彌陀淨土的有叁部經,稱爲淨土叁經: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和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後來的大德把《華嚴經》的《普賢行願品》,和《楞嚴經》的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附在叁經後面,合稱爲淨土五經。現在我們看到的淨土諸經,是五經一論。一論就是《往生論》,是天親菩薩作的,專說修持彌陀淨土。

  在這些經論中,唯獨《無量壽經》介紹西方世界最爲詳細,最爲圓滿。所以說“此經備攝圓妙”。“圓”是圓滿;“妙”是贊歎。無論在言論、方法、境界,都達到了究竟圓滿;而且經文不多,真是妙!這一句是綱領,“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宗”。“菩提”譯成中文是“覺”。“菩提心”就是“覺悟的心”。什麼樣的心才覺悟?真正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