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一、教起因緣
第一、“教起因緣”。此次參考黃居士《注解》,只取其重要條目與諸位介紹。
一、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。
“大教”就是佛法。佛法爲什麼出現在世間?又爲什麼出現在印度,而不出現在中國?這些都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探討的,這就是它興起的因緣。
淨宗是佛法的一部分。爲什麼有淨宗的興起?這對于我們修學,關系更爲密切。大致上說,佛法是離不開“因緣”,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。佛出現在世間,必定是這地區、這時代,確實有一些衆生根機成熟,佛一定要來幫助他們。這就是常講的“機感相應”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感應道交有四種:
一、“顯感顯應”。顯是非常明顯。像我們求佛菩薩保佑,這心態都非常明顯,佛菩薩很明顯真的幫助我們。
二、“顯感冥應”。我們求佛菩薩心態很明顯,但佛菩薩暗中保佑我們。我們也許能覺察,但不明顯。
叁、“冥感顯應”。佛當年出現在世間,就是這一類。衆生根機成熟了,但並不曉得要求佛。根機成熟了,雖不求佛,佛知道了,佛示現在世間,是非常明顯的感應。所以,衆生是冥感,佛是顯應,明顯的應現在世間。
四、“冥感冥應”。感、應都不明顯,但確實是感應道交。
佛當年出現在世間,那時中國文化水准確實也相當之高。雖高,但還比不上當時的印度。這是確實的,因爲印度人著重修禅定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當時,一般修定的人,有能力進入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在中國,雖然出現孔子、老子、莊子,還沒有能力進入天界。道理雖講得不少,但事實上還沒有達到這境界。由此可知,印度在修持方面,確實是超過中國人,這是佛爲什麼要降生在印度的原因。
譬如當時在中國,對于六道輪回的事實還不能完全接受。但是六道輪回的觀念在當時的印度,幾乎每個人都承認。因爲他們在禅定中親見此事,所以六道的情況,在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,他們是清清楚楚。可惜只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雖然是看得清清楚楚,但是六道是怎麼形成的,他們不知道。如何脫離六道,他們也不知道。在這情況之下,佛就不得不出現世間,爲這些根熟的衆生解決進一步問題。
(一)一切法不離因緣,大教之興,因緣無量,而無量因緣,唯爲一大事因緣故。
一切法,世間法或出世間法,都離不開因緣。即使佛講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,也離不開因緣。
“大教之興,因緣無量”。大教是指佛法。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,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它的興起,絕對不是單純的,可以說是非常複雜的因緣。那時有緣分見到佛的人,有緣聽佛說法的人,乃至于叁千年後的今天,我們每位同修還能看到經典(經典雖然是翻譯本,但是譯本無異于原本,這是我們要相信的),我們每一個人,與諸佛菩薩在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都結有緣分。若沒有緣,今天怎麼會遇到。
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,依中國的記載,是叁千零十七年。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世尊的末法時期還有九千年。九千年中,有人能聽到佛法,聽到佛的名號,見到佛菩薩的形像,與諸佛如來過去生中都有緣分,沒有緣分是決定遇不到的。沒有緣,佛也就不可能出現世間。所以,佛出現世間,是無量的因緣。
無量的因緣就難講了,必須把無量因緣歸納成幾個重要的因緣,這才好講。佛法常用歸納的方法,把無量因緣歸納成一個總綱領。這總綱領就是“一大事因緣”。這一大事因緣就是《華嚴經》與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。
(二)《法華》雲:“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”
由此可知,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,一切諸佛出現在某一個世界裏,都離不開“因緣”,都是爲這一樁大事。
《法華經》說,“唯以佛之知見,示悟衆生”,簡單講,就是幫助一切衆生,悟入佛之知見。佛的知見是純正、真實,絕對沒有錯誤;廣大無邊,是全知全能。我們每一個人,本來都是全知全能,可惜我們把自己的本能迷失了。
佛出現世間的目的,無非是幫助我們恢複本能而已;可是衆生必須具有想恢複的意念,佛才能幫助。若衆生沒有這個意念,不想恢複,佛出現世間也就沒有意義了。我們想恢複,可是沒動這念頭。若動這念頭就是“顯感”;沒動這念頭,可是一聽到佛法,我們念頭就起來了,這是“冥感”。我們有這意念,但是自己還沒發覺,其實佛菩薩已知道你的心動了,有求覺的意念,有求正知正見,有求恢複自性的意念。我們是“冥感”,佛是“顯感”。如果沒有意念,佛也知道,佛就不來了,佛不度無緣之人。
“一大事”,依照字面上解釋。淨宗所求的是“一心不亂”。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爲我們講一真法界。一就是真,二就不真。不但是六道凡夫,可以說包括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都不知“一心”之可貴,日用平常中都是用叁心二意。
“叁心二意”就是經論常講的“八識”。八識歸納起來,就是“心、意、識”,這叁個都是心。“心”指第八識,“意”是第七識—末那識,“識”是第六意識。心、意、識,稱爲“叁心”。末那識是意根,第六識是意識,合稱“二意”。權教以下都用叁心二意,不曉得用一心。一心是真心,一心是佛心,一心就是真如本性。可見這“一”字,是佛門關鍵的字。如果我們用“一心”,現前的法界就是“一真法界”。
一心能入、能證。一真是所入、所證。可是要記住,能、所是一,不是二。能證的心,就是所證一真。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整個自己,就是一心。佛教十大宗派無量法門裏,唯獨淨宗持名念佛,直截修“一心不亂”。不像其他法門拐彎抹角,逐漸逐漸才到一心不亂。它比任何一個法門都簡單、容易、穩當、快速。快到什麼程度,簡直不能想像。你看《無量壽經》講的,十念、一念都能成功,這才快速。可見得佛與衆生的差別,就在一念之間。你一念轉過來,就成佛道了。爲什麼這麼快?佛說得非常清楚,因爲你本來是佛,“念佛成佛”一點都不希奇。你本來是佛,只因你一念迷,就變成衆生;一念覺,衆生就變成佛。所以衆生與佛,就在一念之間。
從此處,我們認識一心的重要。這一生要成就,從今天開始,生活、工作、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都要用一心。一心就是真心,就是真誠心,二心就是虛妄。也許有人會問,今天我誠心誠意待人,在這社會,人家都欺騙我,我不是處處吃虧、處處上當?這話問得好像也有道理,可是你要不肯吃虧,不肯上當,你就不能成佛。現在你問問自己,願不願意吃虧上當?吃虧上當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,你所得到的利益是永脫輪回。這筆帳要好好算一算,還是很劃得來。所以,不要怕吃虧上當,吃虧上當正是消業障。不肯吃虧、不肯上當的人,業障不能清除。不但不能消除,天天還增長,那怎麼得了。從這地方,我們很清楚的認識,“一”才是真理。
“大事”就是生死輪回。世間法的大事,無過于生死輪回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“生死疲勞”,這是世法裏最可憐的事。佛要是不到世間來,世間人永遠沒有辦法解決這樁大事。世間人有本事升天,有本事升到非想非非想天,就是沒辦法出叁界。生死大事,要“真正覺悟”才能解決。我們無量劫來,可以說生生世世都與佛有緣,而且這緣非常深厚。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薩的教導,爲什麼沒能出得了叁界?就是把生死疏忽了,沒有重視它。看看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覺悟,這一生如果把這兩個字還是看輕了,佛法修得再好,還是無法超越。一定要把這樁事認識清楚,世間沒有比這事更可怕的。聰明人一看到這字樣,他就警覺了。愚癡人要死到臨頭才害怕,那時害怕也來不及了。趁現在身體還健康,年歲還不大,提高警覺來辦這大事,超越生死。
我們求的是永遠不生不死,“超生死,出輪回”,這是大事。“一大事因緣”,確實世間沒有人能解決,沒有方法能解決。佛有能力、有方法,他義不容辭的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問題,所以出現于世。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,應化在我們世間,這也是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意思。
《華嚴》雲:“如來成等正覺出興于世,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……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,唯爲一大事因緣……唯欲衆生開示佛知見故。”
從這一段經文來看,可見佛說這句話不只一次。《華嚴》是佛最初成道所說的,《法華》是佛教化衆生最後所說的,一前一後,互相照應。佛說因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可以肯定,可以相信,兩部經所說的是一個意思。《華嚴》是以十表法,十不代表數量,而是代表無盡。“十種無量無數因緣”,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意思。下面是把它歸納起來講,無量因緣也像《法華經》上所說,唯一的就是希望“一切衆生,入佛知見”。“開示”是佛的事,“悟入”是我們的事。佛給我們開示,我們要能悟入。
亦即欲一切衆生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,等成正覺也。
“知”就是了知,于一切法明了、通達。“見”就是見解。對宇宙人生的觀察,正確沒有錯誤,稱爲“正知見”。我們現前的知見,都是錯誤的。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,叫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,不要相信自己的見解。可是凡夫偏偏認爲自己的看法、想法很正確,很能自信,毛病就出在此。爲什麼佛不叫我們相信自己的見解?因爲我們用的是叁心二意,因此對于一切問題看法、想法,那有不錯的道理。我們所想的、所見的,全都是錯誤,這點我們要承認。我們想錯了、看錯了,緊接著就做錯了。一切的造作都錯了,錯誤的結果是造成六道輪回的苦報。我們天天在造六道輪回,造出來自己享受。所以,輪回不是天地之間自然有的,不是閻羅王造的,也不是佛菩薩造的,更不是上帝造的。誰造的?自己造的。天天在造,不間斷的在造,自作自受。
假如是佛知佛見,所造的是一真法界、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,真正是離苦得樂,得大自在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