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認識清楚這個世界生死輪回可怕,這心就覺悟了。真正發心想要超越六道輪回,求不生不死,這心是覺悟了。如果再能發心,念“阿彌陀佛”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心是大覺,是無上覺,是究竟覺。這就是發菩提心。

  發無上菩提心,就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若是心不覺,就是迷。迷在那裏?迷在六道,迷在生死,因爲他沒有超越叁界的念頭。我們稱阿羅漢爲“正覺”,因爲他發願超越六道輪回,了生死,出叁界。我們想求升天,這也是覺,但不正,因爲升天尚沒有離開六道。天道只比人道好一些,壽命長一點,死了以後還是墮落,還要輪回,所以雖覺不正。出叁界才稱“正覺”,明心見性才是“正等正覺”。

  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稱作“無上正等正覺”。若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實踐無上正等正覺。你真有這心願,老實念佛,人家問你:“今天幹什麼?”你說:“今天在作無上正等正覺。”作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作佛。今天沒有作別的,今天在作佛,天天都在作佛,這還得了!

  “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宗”,這是修持重要的原則。怎麼作佛?要專念。專念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專持這句阿彌陀佛名號。不念經的時候,就念佛;不念佛的時候就念經。二六時中,淨念相繼,就成功了。這就是作佛。如果我們不念佛,不念經,就會打妄想,妄想就是造六道輪回之因。貪心起來了,就作餓鬼。人死了以後,墮入六道,不見得都到鬼道去,爲什麼常常講人死作鬼?這話說得也有幾分道理。你們想想看,在貪、嗔、癡的念頭裏,就是貪心最重。若貪心重,貪心引導你淪落到餓鬼道;嗔恚心重,就到地獄道。畢竟是貪心重的人比較多,淪入餓鬼道的人自然就多了。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“一向專念”。現在的世間是亂世,欲出離亂世,最寶貴的是光陰。要把這寶貴的光陰做正經事;正經事就是念佛,就是作佛。不要把寶貴的光陰浪費掉,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。

  念佛法門最忌諱的是夾雜。我們的目的是修清淨心,心一有夾雜,就不清淨了。念經,專念一部;發心講經,也專講一部。如果你發心專講《阿彌陀經》,一生就講這一部,不講第二部。能講到叁百遍、四百遍,後人看到你,一定合掌稱你“阿彌陀佛”,你等于是阿彌陀佛再來。要是什麼經都講,就什麼都不是,這樣很難成就。諸佛講經是爲教化衆生。教育是師道。老師把自己走錯的路告訴後人,使後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,這是教學。今天我把過去走過的錯路告訴你們,你們不相信,還要照我的錯路去走,真是冤枉!

  我走的什麼錯路?就是當初沒有專習一經,專講一經。如果我專門講《無量壽經》,或者專講《阿彌陀經》,我今年講經已經叁十一年了。叁十一年不中斷的話,今天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,大家必定稱我“無量壽佛”、“阿彌陀佛”。年輕的時候無知,好高骛遠,雖然有老師指導,但不相信,現在才真正覺悟。覺悟之後,我什麼經都不講了,人家來請我講,我說:“謝謝,不會講。”人家說:“你從前講過了。”從前我真是膽大妄爲,胡說八道,現在不敢講了。現在我只講叁部: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。

  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和《無量壽經》合起來是整部的經典。本經第二品“德遵普賢”,經中多次講到普賢道、普賢行。所以,魏源居士將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列在叁經之後,稱爲淨土四經,這的確是很有慧眼,很有道理。我們用這叁經求生淨土,就決定有把握,決定靠得住。不可以貪多,貪多會壞事。大家要記住“一向專念”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專念就行了。

  “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爲本”。爲什麼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我們就有把握往生,而且決定往生,一點都不懷疑。憑什麼?就憑四十八願裏的第十八願“十念必生”。十念都必定生,何況我們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這是往生的依據,一點都不要懷疑。經中明白開示叁輩往生之因。淨土有上、中、下叁輩,《觀經》裏把它開爲九品。九品就是叁輩的展開,叁輩是九品的歸納,意思完全相同。文字雖有詳略之別,但義理完全相同。這義理在《無量壽經》裏講得相當詳細。“深明叁輩往生之因”,講到經文,我們還要詳細討論。

  “廣攝九界聖凡之衆”,“廣”是普遍,普遍攝受九法界。九法界裏的菩薩、緣覺、聲聞是聖人;六道是凡夫。所以,念佛法門所度化的對象是九法界所有一切衆生,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廣大得多,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所不及。

  “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”。持名念佛的方法“直指往生歸元”。“歸元”就是見性成佛。念佛法門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,證無上正等正覺,成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才叫歸元。不僅在娑婆世界如此,在十方叁世,無量無邊恒沙諸佛國土裏,亦複如是。要想究竟歸元,只有一條路,念佛法門。一切諸佛成佛,就是走這條路。

  現在佛把這條路指授給我們,我們依照這條路走,一生必定成佛。所以,你要依照這路子去修行。你能這樣做,十方諸佛對你的修行都佩服得五體投地。爲什麼?他們成佛經曆無量劫,走了好多冤枉路,吃了好多苦;你真幸運,一下就把成佛之道找到,這一生就成功了。他們要修叁大阿僧祇劫,修無量劫才成佛,而我們幾天就成佛了,這一生就如願了。這是令一切菩薩不得不佩服的啊!

  諸位同修今天要是肯接受這法門,我也佩服你。我走了叁十八年才找到這條路,你怎麼一學佛就把這路子找到了;我比你多走了叁十八年冤枉路。若是你能相信,那是你的福報。要是你不肯相信,你走我走過的老路子,走叁十八年,未必能有我這成就,未必走得通。若你要走諸佛那條路,你就去念《大藏經》,叁大阿僧祇劫也未必有成就;這一生沒指望了,還不曉得要搞多少次六道輪回。這要知道,千萬不能再當面錯過這修行的法門。這是“直指往生歸元之路”。

  “是故此經稱爲淨宗第一經也”。爲什麼稱淨宗第一經?古德有個比喻,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來作比較,《華嚴經》第一。《華嚴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。這不僅是淨宗的第一經,也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第一經。我們必須知道!因爲它是直截的成佛之道。你要懂得這個事實,才知此經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第一經,也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講的第一經。所以,受持本經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。受持這一部經就等于受持全部《大藏經》。受持這一部經要一個字都不漏。受持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,也是受持十方叁世諸佛如來無量劫所宣說的一切法門。

  當今幾個人能認識這部經?爲什麼擺在面前,卻當面錯過?因爲不識貨。真能識貨也不簡單,中國人講,“只怕不識貨,不怕貨比貨”。我是比了叁十八年才比對出來的,才認識它,這才清楚明了。然後遇到黃念祖居士,他給我作證明,果然是找到了。有一些人總是有點懷疑它是第一經,講的語氣不敢肯定,模棱兩可。黃居士給我證明,完全肯定它是第一經。

  七、清初彭紹升居士曰:“此經闡揚者少,實以無善本故。”

  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。這部經是如來所說的第一經,淨宗爲什麼不能普遍的宣揚,原因就是它沒有善本,翻譯得不圓滿。所以,宋朝王龍舒居士、清朝彭紹升居士、魏承貫居士,先後都有會集本及節校本。這叁家會集的本子,現在我們都收集在《淨土五經讀本》裏面。我們這一代的人福報很大,遠超過前人。像李炳南老居士在臺灣一生弘揚淨土;道源老法師也是一生弘揚淨土,這些本子,他們都沒有全部見過,因爲這些本子很少流通。《大藏經》裏只有王龍舒的本子,臺灣沒有別的單行本流通,找不到!只是聽說有,沒見過。我們這一代同修有福。每年我到香港弘法,就留意這些本子,找了叁年,才把這些本子找齊了;然後把它合印成一冊。諸位打開《淨土五經讀本》,《無量壽經》九種本子全部都在手上。它是自古以來淨宗的大德們想不到的,我們今天都到手了,我們的福報超過前人。但是王、彭、魏叁家的本子多少都不圓滿,不能稱爲盡善盡美,所以印光大師不取。印光大師對他們的本子有所批評,並不是不應該會集,是他們會集得不完善、不妥當。

  蓮公老人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,圓融顯密禅淨于一心,專弘持名念佛攝萬德。

  這段簡單介紹經本的會集人—夏蓮居老居士。夏老是前清末年的人,曾作官。他的國學基礎、佛法的造詣,都爲佛門四衆弟子所景仰。“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”。“宗”是宗門,“說”是教下。“宗說俱通”就有叁藏法師的水平,因爲他宗門教下都通達。這是肯定會集這部《無量壽經》的夏蓮居居士,也是一位叁藏法師。不但“宗說俱通”,而且“圓融顯密”,他在密宗裏修學也很有成就。

  “圓融顯密禅淨于一心”,這不是普通人,他絕對不是專弘淨土,只懂淨土,其他的宗都不懂。他是樣樣都懂,樣樣都通,是位大通家。我們有緣遇到,很羨慕老居士,發心跟他學習,學禅宗,學教下,再學密宗。好了,你這樣學,要走他走過的路子,這是非常危險的修法,恐怕還走不到一半,這世間的災難就來了。那時該怎麼輪回,還是怎麼輪回,這就可惜了。你看看他到最後怎麼走的,到最後還是專心念佛往生淨土。我們要記取這個教訓,他最後是專弘淨土,專修淨土。

  “專弘持名念佛攝萬德”。萬德是什麼?宗說、顯密、禅淨,世出世間一切法原來都在這句佛號之中。大澈大悟,這是大覺,真正徹底覺悟了。自己覺悟之後,發現這是無量法門中的第一法門。找到之後,他絕不自私,從此而後自行化他唯此一門。

  冀此無上寶典,饒益當來,乃繼前賢,重行會集。

  他發現《無量壽經》是第一經,發現《無量壽經》在一切法寶當中是第一無上的法寶。但惜此經至今沒有善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