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本,這才發心重行會集。

  “乃繼前賢”。前賢就是指王龍舒、彭紹升、魏承貫,他們都有會集本及節校本傳世。

  屏棄萬緣,掩關叁載,淨壇結界,冥心孤詣,稿經十易方慶經成。

  這段是說明夏老居士會集的經過。我們看這本經書薄薄的,分量不多,豈知他用了整整叁年時間,閉關叁年,把一切事情都放下,夜以繼日專心會集。把五種原譯本,重新做一番校正比對;重新編輯,編成一個最完備的本子。所以,這個本子就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,是最圓滿的本子。經文中每一個字,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,他沒有改動一個字。

  印光大師過去批評王、魏二家的會集本,因爲會集者把原文改變了。他們改的沒有問題,因爲他們對佛法、世法都通達,改得反而比原文更好。但是印光法師說,在學習態度上是不可以的。因爲既然是會集,而不是翻譯,一定要忠于原本。雖然你改的沒有問題,怕的是開啓後人任意改經之端。他若是看不懂,也隨便改一改,張叁改幾句,李四改幾個字,經本傳到後世就愈傳愈訛,經的內容就全錯了。因此,印光大師對于王、魏二種會集本有嚴厲的批評。夏蓮居知道前人會集之病,決定要忠實于原譯本,一個字也沒有改動。

  “淨壇結界”。淨壇是用密法加持。“冥心孤詣”,也就是說一心、專心,一心一意來做這件工作。叁年當中,念念就是想把五種原譯本會集成一個完善的本子。

  “稿經十易方慶經成”。會集的稿本,先後修改了十次,這才算是定本。完稿是在民國二十一年。定本流通是在民國二十五年。讀原本的序文,此經是二十五年才開始流通的。

  蒙慧明老和尚印證,慈舟專講于濟南,並親爲科判。

  慧明老和尚是當代的高僧。這位老和尚也是顯密圓融,宗說俱通,是很難得的一位善知識。在臺灣,《慧明法師開示錄》這本小冊子流通很廣。黃念祖的《無量壽經》注解前面有一張照片,就是慧明老和尚給夏蓮居居士印證的,兩人站在佛像面前,手上拿著經書會集本。

  “慈舟專講于濟南,並親爲科判”。慈舟法師是民國初年一位傑出的法師。在臺灣的忏雲法師是慈舟法師的學生;已經往生的道源老和尚也是慈舟法師的學生。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開講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采用夏老的會集本,而且還有科判。我前年到北京訪問,黃老居士將此科判贈予,喜慰無量,即將慈老科判附在經本後面流通。因爲本省佛教界,道源老和尚跟忏雲法師都是受人尊敬的,此科判是這兩位法師的老師做的,對于在本省流通《無量壽經》,決定能啓發大衆的信心。

  梅公于中廣播講此經,稱爲最善之本。

  梅公是梅光羲居士。梅居士是臺中李炳南居士的老師。黃念祖是梅光羲的外甥,梅光羲老居士是黃念祖的舅父,真是家學淵源。黃念祖居士又是夏蓮居居士的學生,親近夏老二十年,是夏老的傳法弟子。梅光羲居士曾經在中央廣播電臺播講此經,稱贊這個本子“爲最善之本”。

  且在序文中贊曰:“精當明確,鑿然有據。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。艱澀沈晦,使之爽朗;繁複冗蔓,歸于簡潔;淩亂俾成整嚴,阙疏悉令圓滿。必期有美皆備,無谛不收。……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。”

  序文在本經前面,是梅老居士寫的。他在序文裏贊歎:“精當明確,鑿然有據”,稱贊本經是純而不雜。自然是夏老的選擇、編輯得非常恰當,明白確實,字字句句都有根據。這樣的會集,印光大師就會喝采,不會責備了。這是會集者良好的態度。

  “艱澀沈晦”。古譯裏確實有很多比較難懂的地方,讀不順口,意思也搞不清楚。他在會集的時候使之明朗。

  “繁複冗蔓,歸于簡潔”。就在五種原譯本裏,采取意思很清楚、很明白、很圓滿的經文。

  “淩亂俾成整嚴,阙疏悉令圓滿”。“阙”就是有的本子上有,有的本子上沒有,他都能將文義會集,抄在一起補足圓滿。

  “必期有美皆備,無谛不收。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”,這是贊歎到極處。夏居士將這五種原譯本重新校對,重新整理,重新編排,重新分組(就是分類),再加上四十八品的品題。編得非常有體系,而且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,的確是花了叁年苦心做的。利益衆生無量無邊!

  是此本問世以來,講說贊揚,流播中外,見者聞者,歡喜信受,行見大經光明,常照世間。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,于茲慶現,此實爲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。

  自從這本子印出來流通以後,“講說贊揚”,依照這本子講說、贊歎。“流播中外,見者聞者,歡喜信受”。當時就有這現象,現在更普遍。這個本子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,我們爲大家介紹時,沒有一個人不歡喜的,確實像梅居士所說的“行見大經光明,常照世間”。“大經”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一般佛教稱大經,是指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在淨宗稱大經,就是指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“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,于茲慶現”。此經善本,一直到夏蓮居居士的手上才出現。我們現代人有福,對淨宗所有障礙都破除了。“此實爲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”。

  八、本經之殊勝在于契理契機。

  佛經稱之爲契經,就是一定要契理、契機。“理”是真理。現代人講真理,佛法裏講“真如本性”,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心,一定不可以違背。凡夫用心是妄心;佛菩薩用心是真心。從真心裏說出來的話就“契理”,其次要“契機”。“機”是衆生的根器,也就是能領會接受的程度。如果佛說的法門,雖然契理,但講得太深了,我們聽不懂,那等于白說,沒有利益的。如果我們有相當的程度,佛說得太淺了,我們不需要聽,也收不到效果。所以,必須要能適合衆生的根器。一切大、小乘經典都是爲衆生所宣說的,每部經都符合這標准。如果不符合,就不是佛法,也就不是佛所說的。既然每部經都合這標准,爲什麼說本經最殊勝?這是在于“契理、契機”。

  一切經都契理、契機。本經殊勝在契理達到究竟之理。一切經典裏,講契理都比不上這部經。如果講契機,那就更不如本經。因爲本經“叁根普被,利鈍齊收”,上能契合等覺菩薩,下能契合地獄衆生。這的確是一切法門、一切經典所沒有的,我們從這一點能認識本經的價值。

  理者: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。本經乃“住真實慧”,“開化顯示 真實之際”,並“惠以真實之利”,純一真實也。

  現代人學佛,尤其是年輕人,第一、要求新。舊的、老的都不要學,一切要學新。第二、要求變。第叁、要求快。這是現代社會潮流,不能說他錯。特別是在現代社會,人人都追求“新、變、快”。要怎樣才真正達到最新、巧變、最快?諸位要記住,這叁種求法決定離不開“戒、定、慧”。如果離開戒、定、慧,便不是佛法。不是佛法是什麼?

  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“末法時期(就是指現代),邪師說法如恒河沙”。邪師就是魔子魔孫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魔王波旬去見世尊,告訴世尊,“我要破壞你的佛法”。因爲佛法要度衆生出叁界,魔王最不願意看到衆生超越叁界,這是他最不喜歡的事。魔王說,“我要破壞佛法”。佛就告訴他說,“佛法是正法,正法是沒有任何勢力可以破壞的”。魔王說,“等到末法時候,你的法緣衰了,我就派我的魔子魔孫都出家,都剃了頭,披了袈裟,來破壞你的佛法”。釋迦牟尼佛聽了之後,一句話也不說,流眼淚了。所以我們要記住,要警惕。

  因此,在今天須知不一定穿上袈裟,剃了頭,就能代表正法。有些居士學的是正法,而有一些出家人是學邪法。在魔子魔孫和居士裏,也有學邪法的。果真如此,這世界麻煩大了。所以在現前社會裏,我們怎樣親近一位善知識,實在是太難了。善知識頭上也沒有貼個標簽:“我是善知識”。假如他頭上真貼了一個善知識的標簽,恐怕又未必就是善知識。

  你看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那一位善知識不謙虛,都能自謙且能尊重他人。所以,正法、邪法;或真的佛法、或假的佛法,一定要用我們的智慧辨別。如果不能辨別,有一個方法可以用,只要你老實就不會上當,“老實念佛”就可以。對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都平等恭敬,平等心看待。魔王能力再大,也沒有辦法障礙;我們也不會受其害,反而能得到他的利益。可是各位要記住,原理、原則絕對不能違背,那就是“戒、定、慧”叁學。

  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佛法的修學以“定”爲樞紐。“戒”是幫助得“定”的手段,而非目的。“定”是修行的關鍵;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開智慧。智慧從那裏開?從定開。所以,智慧沒有辦法求,只要得到定,“定”起作用就是智慧。定、慧是同一樁事。“定”是體,“慧”是用,有體當然就有用。由此可知,我們只要得定就不怕不開慧。

  在淨宗裏的定就是“一心不亂”,也叫做“念佛叁昧”。叁昧就是禅定。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來修定。所以,古德極力提倡“持戒念佛”,戒律非常重要。《無量壽經》從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,都是講“戒律”。我們依照這一本經修行,不必再找麻煩。念佛人求的是清淨心,能把“五戒十善”修好,對于我們求“一心不亂”,求“念佛叁昧”決定有幫助。所以,只要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來修就好。

  本經的特色是把“戒、定、慧”融合在“信、願、行”叁資糧之中。信心清淨了,信心裏就具足戒、定、慧。因爲清淨信心,不會有過失,戒就在信心裏。信心清淨絕不動搖,就是定在其中。信心清淨不生疑惑,就是本經講的“住真實慧”。可見“清淨信”包含叁資糧;一個“信”把戒、定、慧都包含在裏面。你們想想看,這不快樂嗎?你要求快、求新、求變,都在裏面,總出不了叁資糧。

  “願”、“行”也是如此。願、行堅定,戒在其中。不會叁心二意,不會犯一切過失。因爲只有一個願望,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,沒有閑工夫去想壞事,做壞事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