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本,这才发心重行会集。
“乃继前贤”。前贤就是指王龙舒、彭绍升、魏承贯,他们都有会集本及节校本传世。
屏弃万缘,掩关三载,净坛结界,冥心孤诣,稿经十易方庆经成。
这段是说明夏老居士会集的经过。我们看这本经书薄薄的,分量不多,岂知他用了整整三年时间,闭关三年,把一切事情都放下,夜以继日专心会集。把五种原译本,重新做一番校正比对;重新编辑,编成一个最完备的本子。所以,这个本子就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,是最圆满的本子。经文中每一个字,每一句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,他没有改动一个字。
印光大师过去批评王、魏二家的会集本,因为会集者把原文改变了。他们改的没有问题,因为他们对佛法、世法都通达,改得反而比原文更好。但是印光法师说,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可以的。因为既然是会集,而不是翻译,一定要忠于原本。虽然你改的没有问题,怕的是开启后人任意改经之端。他若是看不懂,也随便改一改,张三改几句,李四改几个字,经本传到后世就愈传愈讹,经的内容就全错了。因此,印光大师对于王、魏二种会集本有严厉的批评。夏莲居知道前人会集之病,决定要忠实于原译本,一个字也没有改动。
“净坛结界”。净坛是用密法加持。“冥心孤诣”,也就是说一心、专心,一心一意来做这件工作。三年当中,念念就是想把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个完善的本子。
“稿经十易方庆经成”。会集的稿本,先后修改了十次,这才算是定本。完稿是在民国二十一年。定本流通是在民国二十五年。读原本的序文,此经是二十五年才开始流通的。
蒙慧明老和尚印证,慈舟专讲于济南,并亲为科判。
慧明老和尚是当代的高僧。这位老和尚也是显密圆融,宗说俱通,是很难得的一位善知识。在台湾,《慧明法师开示录》这本小册子流通很广。黄念祖的《无量寿经》注解前面有一张照片,就是慧明老和尚给夏莲居居士印证的,两人站在佛像面前,手上拿著经书会集本。
“慈舟专讲于济南,并亲为科判”。慈舟法师是民国初年一位杰出的法师。在台湾的忏云法师是慈舟法师的学生;已经往生的道源老和尚也是慈舟法师的学生。慈舟法师曾经在济南开讲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采用夏老的会集本,而且还有科判。我前年到北京访问,黄老居士将此科判赠予,喜慰无量,即将慈老科判附在经本后面流通。因为本省佛教界,道源老和尚跟忏云法师都是受人尊敬的,此科判是这两位法师的老师做的,对于在本省流通《无量寿经》,决定能启发大众的信心。
梅公于中广播讲此经,称为最善之本。
梅公是梅光羲居士。梅居士是台中李炳南居士的老师。黄念祖是梅光羲的外甥,梅光羲老居士是黄念祖的舅父,真是家学渊源。黄念祖居士又是夏莲居居士的学生,亲近夏老二十年,是夏老的传法弟子。梅光羲居士曾经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此经,称赞这个本子“为最善之本”。
且在序文中赞曰:“精当明确,凿然有据。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,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。艰涩沉晦,使之爽朗;繁复冗蔓,归于简洁;凌乱俾成整严,阙疏悉令圆满。必期有美皆备,无谛不收。……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。”
序文在本经前面,是梅老居士写的。他在序文里赞叹:“精当明确,凿然有据”,称赞本经是纯而不杂。自然是夏老的选择、编辑得非常恰当,明白确实,字字句句都有根据。这样的会集,印光大师就会喝采,不会责备了。这是会集者良好的态度。
“艰涩沉晦”。古译里确实有很多比较难懂的地方,读不顺口,意思也搞不清楚。他在会集的时候使之明朗。
“繁复冗蔓,归于简洁”。就在五种原译本里,采取意思很清楚、很明白、很圆满的经文。
“凌乱俾成整严,阙疏悉令圆满”。“阙”就是有的本子上有,有的本子上没有,他都能将文义会集,抄在一起补足圆满。
“必期有美皆备,无谛不收。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”,这是赞叹到极处。夏居士将这五种原译本重新校对,重新整理,重新编排,重新分组(就是分类),再加上四十八品的品题。编得非常有体系,而且字字句句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,的确是花了三年苦心做的。利益众生无量无边!
是此本问世以来,讲说赞扬,流播中外,见者闻者,欢喜信受,行见大经光明,常照世间。《无量寿经》之善本,于兹庆现,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。
自从这本子印出来流通以后,“讲说赞扬”,依照这本子讲说、赞叹。“流播中外,见者闻者,欢喜信受”。当时就有这现象,现在更普遍。这个本子在全世界每一个地方,我们为大家介绍时,没有一个人不欢喜的,确实像梅居士所说的“行见大经光明,常照世间”。“大经”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一般佛教称大经,是指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在净宗称大经,就是指《无量寿经》。
“《无量寿经》之善本,于兹庆现”。此经善本,一直到夏莲居居士的手上才出现。我们现代人有福,对净宗所有障碍都破除了。“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”。
八、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。
佛经称之为契经,就是一定要契理、契机。“理”是真理。现代人讲真理,佛法里讲“真如本性”,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心,一定不可以违背。凡夫用心是妄心;佛菩萨用心是真心。从真心里说出来的话就“契理”,其次要“契机”。“机”是众生的根器,也就是能领会接受的程度。如果佛说的法门,虽然契理,但讲得太深了,我们听不懂,那等于白说,没有利益的。如果我们有相当的程度,佛说得太浅了,我们不需要听,也收不到效果。所以,必须要能适合众生的根器。一切大、小乘经典都是为众生所宣说的,每部经都符合这标准。如果不符合,就不是佛法,也就不是佛所说的。既然每部经都合这标准,为什么说本经最殊胜?这是在于“契理、契机”。
一切经都契理、契机。本经殊胜在契理达到究竟之理。一切经典里,讲契理都比不上这部经。如果讲契机,那就更不如本经。因为本经“三根普被,利钝齐收”,上能契合等觉菩萨,下能契合地狱众生。这的确是一切法门、一切经典所没有的,我们从这一点能认识本经的价值。
理者:实际理体,亦即真如实相。本经乃“住真实慧”,“开化显示 真实之际”,并“惠以真实之利”,纯一真实也。
现代人学佛,尤其是年轻人,第一、要求新。旧的、老的都不要学,一切要学新。第二、要求变。第三、要求快。这是现代社会潮流,不能说他错。特别是在现代社会,人人都追求“新、变、快”。要怎样才真正达到最新、巧变、最快?诸位要记住,这三种求法决定离不开“戒、定、慧”。如果离开戒、定、慧,便不是佛法。不是佛法是什么?
佛在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好,“末法时期(就是指现代),邪师说法如恒河沙”。邪师就是魔子魔孙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魔王波旬去见世尊,告诉世尊,“我要破坏你的佛法”。因为佛法要度众生出三界,魔王最不愿意看到众生超越三界,这是他最不喜欢的事。魔王说,“我要破坏佛法”。佛就告诉他说,“佛法是正法,正法是没有任何势力可以破坏的”。魔王说,“等到末法时候,你的法缘衰了,我就派我的魔子魔孙都出家,都剃了头,披了袈裟,来破坏你的佛法”。释迦牟尼佛听了之后,一句话也不说,流眼泪了。所以我们要记住,要警惕。
因此,在今天须知不一定穿上袈裟,剃了头,就能代表正法。有些居士学的是正法,而有一些出家人是学邪法。在魔子魔孙和居士里,也有学邪法的。果真如此,这世界麻烦大了。所以在现前社会里,我们怎样亲近一位善知识,实在是太难了。善知识头上也没有贴个标签:“我是善知识”。假如他头上真贴了一个善知识的标签,恐怕又未必就是善知识。
你看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那一位善知识不谦虚,都能自谦且能尊重他人。所以,正法、邪法;或真的佛法、或假的佛法,一定要用我们的智慧辨别。如果不能辨别,有一个方法可以用,只要你老实就不会上当,“老实念佛”就可以。对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都平等恭敬,平等心看待。魔王能力再大,也没有办法障碍;我们也不会受其害,反而能得到他的利益。可是各位要记住,原理、原则绝对不能违背,那就是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。
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佛法的修学以“定”为枢纽。“戒”是帮助得“定”的手段,而非目的。“定”是修行的关键;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开智慧。智慧从那里开?从定开。所以,智慧没有办法求,只要得到定,“定”起作用就是智慧。定、慧是同一桩事。“定”是体,“慧”是用,有体当然就有用。由此可知,我们只要得定就不怕不开慧。
在净宗里的定就是“一心不乱”,也叫做“念佛三昧”。三昧就是禅定。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定。所以,古德极力提倡“持戒念佛”,戒律非常重要。《无量寿经》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都是讲“戒律”。我们依照这一本经修行,不必再找麻烦。念佛人求的是清净心,能把“五戒十善”修好,对于我们求“一心不乱”,求“念佛三昧”决定有帮助。所以,只要依照《无量寿经》来修就好。
本经的特色是把“戒、定、慧”融合在“信、愿、行”三资粮之中。信心清净了,信心里就具足戒、定、慧。因为清净信心,不会有过失,戒就在信心里。信心清净绝不动摇,就是定在其中。信心清净不生疑惑,就是本经讲的“住真实慧”。可见“清净信”包含三资粮;一个“信”把戒、定、慧都包含在里面。你们想想看,这不快乐吗?你要求快、求新、求变,都在里面,总出不了三资粮。
“愿”、“行”也是如此。愿、行坚定,戒在其中。不会三心二意,不会犯一切过失。因为只有一个愿望,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,没有闲工夫去想坏事,做坏事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前言 概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