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所以愿、行里也是戒、定、慧三学都包含在其中。
信、愿、行中,“行”是持名。二六时中就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念念相继,无有间断。你们想想看,戒、定、慧三学在不在其中?都在这句名号之中。实在找不到还有那个法门比这更新、更快、更善巧,所以你要求新、求变、求快,在此经经文之中都说尽了。
通常我们只知道,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大势至这些等觉菩萨,他们“住真实慧”。我们连什么叫真实慧都不懂。刚才我透了这么一点消息,你能信,能愿,能念这句“阿弥陀佛”,就是“真实慧”。我们自己“住真实慧”而不自觉,这是迷,不是悟。迷没有关系,因为你还是永远住在真实慧之中。假如一旦觉而不迷的时候,你的信心清净,不生烦恼,对世出世间法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现前的生活幸福、快乐。在这世间你是最幸福、最快乐的人。真的,不是假的。悟了就得到,迷了就得不到。这是“住真实慧”。
“住真实慧”就是念这一部经,念这句“阿弥陀佛”。要从信心、愿心来念这部经,念这句阿弥陀佛,就是住真实慧。念一个小时就住一小时真实慧,念两个小时就是住两小时真实慧。要是不念,就住在烦恼里,不念经就打妄想。念经、念佛,把一切妄念都放下,就是住真实慧。
住真实慧的利益就是下面一句“开化显示真实之际”。“真实之际”就是“真如本性”,正如禅家所讲的“明心见性”,“见性成佛”。这是你自己得到的利益。“开”是开显。“化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变,“变”是变化。开显变化显示什么?显示真如本性!禅家用参究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,我们净宗用信、愿、持名的方法,同样也达到这目的。而且净宗的方法比禅宗更稳当、方便、快速。这就是自利。
“惠以真实之利”,就是利他。“惠”是给予,是惠施。我们自己住在真实慧,得到真实之际,自己得到好处,要把这好处介绍给别人。惠以真实利,一切经典里,没有比此经更真实的了。
同修之中有不少是听第二遍,也有听第三遍、第四遍的。心里应该明白,一切经里,没有比这一部经更真实。这部经是一切诸佛修行成佛的方法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就是用这方法修行成佛的。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把他成佛的方法传给我们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用这方法成佛的。
我跟诸位说过《华严经》修行的次第。有些同修们还没有听到,现在要注意听。我们诵经念佛,是不是为求解脱?答案是否定的。我在此地讲,你们在此地听,是不是想契入经的境界?答案也是否定的。你要是抱著我来听听经文的内容是什么意思,那就错了,你听到的是皮毛。要怎么样听?记住马鸣菩萨教人要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。要“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”,听经的时候就是戒定慧、闻思修,三学三慧一时齐修,同时圆成,这就是住真实慧,才会开悟,才能契入。听我讲一句话,把这句话记在心里,甚至怕记不住,还要写在纸上,这是打妄想,你所听的都是邪知邪见。为什么?你看《金刚经》上说:“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则为谤佛。不能解我所说故”;“说法者,无法可说”。世尊四十九年都没有说过一句法,我还有什么可说。的确佛一句话都没有说,我也一句话没说。你怎么听那么多?所以,我是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;你们应是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。这才相应!这是相契,才会开悟。
在讲堂听经一个半小时,专心在这里听,听经是修行。一个半小时专心听,不打妄想,不起分别,不起执著。读经是三学三慧,念佛是三学三慧,听经还是三学三慧。听经会修,穿衣、吃饭、处世、待人、接物,样样都是三学三慧同时圆具,这就有成就了。这是一切经所诠之事理。
本经确实第一殊胜,十方诸佛用此方法成佛,一切诸佛劝导六道众生依此法门,修此法门,当生决定成佛。有的人以为难,当然难。你看看那些人像不像一生成佛的样子?念佛法门只是对成佛人说的,有人此生成不了佛,他对这法门当然不能接受,他会学其他的法门。其他的法门或是教你成菩萨,教你成阿罗汉,教你得人天福报;唯独这个法门是教你现在成佛。我们的根性真成熟了。怎么知道自己根性成熟?如果听了此经生欢喜,真正能信得过,真正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愿见阿弥陀佛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成佛的机会成熟了,你就是念佛法门的当机者。一点都不会错。
这三种真实,“纯一真实”的理念,不掺杂丝毫的虚妄,纯真无妄,比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还要纯。《华严经》到最后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它还有欠缺,就不圆满。我们在《华严经入法界品》看到的就是《普贤行愿品》,称为《四十华严》。前面三卷半是本会,后面吉祥云以下是末会。佛以善财童子作为修行的典范,也就是教导一切修行人,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,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佛。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。
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文殊代表“住真实慧”。善财在文殊会下成就“念佛三昧”。我当年读《华严》,讲《华严》的时候,在《华严经》里生起了疑问:善财童子到底学那个法门?无量法门中,他学的是什么法门?文殊菩萨学什么法门?普贤菩萨学什么法门?然后再仔细的查经,原来他们学的都是念阿弥陀佛的法门。我发现这个事实,所以才回过头来,对净宗念佛法门再也没有怀疑,死心塌地接受了。这才真正找到门路,真正相信念佛了。
善财童子是在文殊会下成就“念佛三昧”,也就是般若经里所讲的“根本智”。根本智是“无智”,无智即是实相般若。他修的是大定,只有无智的大定才能把烦恼断尽。四弘誓愿,“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要先断烦恼,再学法门,这就是开慧。烦恼没有断,所学的法门都变成烦恼。烦恼已经够多了,再要增加烦恼,怎能成就?烦恼没有断,所学的世出世间法,都变成所知障。所知障里必定会生烦恼,所以你的烦恼障、所知障是天天增长,与道相违背。“道”是什么?道是清净心。与你的清净心相违背,你学了佛,一天比一天烦恼,一天比一天苦,一天比一天糊涂。
从前李老师很客气的说,那些不善学的,一个个都学成佛呆子了。念书不会念的,念成书呆子;学佛学不成,都变成佛呆子了。所以,善财童子的确是一个教人学佛的好榜样。大家一定要记住,要修清净心,先要断烦恼。不但佛法如此,儒家教学也是如此。
孔夫子教学四科:第一是“德行”。断烦恼,修清净心,就是德行。第二才是“言语”。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,说话非常重要。第三才是“政事”。第四是“文学”。“政事”就是办事的能力,训练技能,在社会上才有谋生的能力。今天台湾的教育,只有后一半,前面一半丧失了,因此知识愈丰富,社会愈不安定。这就是没有道德的基础。佛法也受了影响,四弘誓愿前面两愿不要了,从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学起,愈学烦恼愈多。不学佛的时候烦恼还少,愈学烦恼愈多,愈学罪业愈重。最后往生到三恶道,这很可惜。怎么知道生三恶道?只要他每天修学佛法,增长的是贪、嗔、痴、慢,不是增长戒、定、慧,不是增长信、愿、行,就往生到三恶道去。增长贪、嗔、痴,这是颠倒,这是学佛学错了;这是愚痴,不是智慧。
我们看到《华严经》显示的四弘誓愿的次第:先断烦恼,再学法门,后成佛道。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,先在文殊菩萨那边断见思、尘沙烦恼;出来参学,从德云比丘一直参访到弥勒菩萨,是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;最后遇到普贤菩萨(第五十三参)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那是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他把次第摆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换句话说,这一部《四十华严》就是四弘誓愿的详细解释;我们要是不相信,不遵守,就没有法子。
在此经中,“住真实慧”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,你要晓得真实慧是什么意思,用现在新的术语叫“落实”。使真实慧落实,就是落实到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只有这句“阿弥陀佛”。若能把它抓住,若能每天都去念诵,就是“住真实慧”。后面的利益,自然会得到。所以,本经是“纯一真实”之经。讲到真实,它超过了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。
又本经称为中本《华严经》,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,即《华严》之事理无碍,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。《华严》秘奥之理体,却在本经。
古德对本经的看法,以蕅益大师说得最明白。他在《要解》里说,《阿弥陀经》是《华严》奥藏,《法华》秘髓。我们念这部经就等于念全部的《华严经》,念全部的《法华经》;也等于念了全部的《大藏经》。又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是《大藏经》的精髓,而本经又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之精髓。所以你们要在这一切经里挑选,试问问你挑选那一部?本经是佛经里的第一经,古人称为中本《华严》。《八十华严》是大本,此经比《华严》分量少,所以称中本。有大本、中本,还有小本。小本就是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因为《阿弥陀经》与本经是同部。古人说两经只有繁简不同,本经说得详细,《阿弥陀经》说得简单,但义理没有差别,完全相同。
这是讲到契理,我们一定要知道。知道了,我们的信心才能建立,才能真正的相信它。其次讲契机。
机者:根机。至于契机,更是本经之独胜。
“独”是指一切经里,它是第一殊胜,没有比它更殊胜的。又说《华严》的当机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权教、二乘、凡夫都没有资格。《华严》虽然是圆顿大法,圆里还有欠缺,不能度中下根基的人。像达摩传来的禅,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说得很明白,他所接引的根器是上上根人,换句话说,上中以下都没分。六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之人。而神秀大师的标准低一点,他所接引的是大乘人。北宗就是神秀,接引的是大乘人,南宗接引的是上上根人。由此可知,中下根性的人都没有分,虽然是顿,圆顿还有欠缺;唯独此经才是圆顿到极处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前言 概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