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所以願、行裏也是戒、定、慧叁學都包含在其中。

  信、願、行中,“行”是持名。二六時中就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念念相繼,無有間斷。你們想想看,戒、定、慧叁學在不在其中?都在這句名號之中。實在找不到還有那個法門比這更新、更快、更善巧,所以你要求新、求變、求快,在此經經文之中都說盡了。

  通常我們只知道,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大勢至這些等覺菩薩,他們“住真實慧”。我們連什麼叫真實慧都不懂。剛才我透了這麼一點消息,你能信,能願,能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就是“真實慧”。我們自己“住真實慧”而不自覺,這是迷,不是悟。迷沒有關系,因爲你還是永遠住在真實慧之中。假如一旦覺而不迷的時候,你的信心清淨,不生煩惱,對世出世間法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現前的生活幸福、快樂。在這世間你是最幸福、最快樂的人。真的,不是假的。悟了就得到,迷了就得不到。這是“住真實慧”。

  “住真實慧”就是念這一部經,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。要從信心、願心來念這部經,念這句阿彌陀佛,就是住真實慧。念一個小時就住一小時真實慧,念兩個小時就是住兩小時真實慧。要是不念,就住在煩惱裏,不念經就打妄想。念經、念佛,把一切妄念都放下,就是住真實慧。

  住真實慧的利益就是下面一句“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”。“真實之際”就是“真如本性”,正如禅家所講的“明心見性”,“見性成佛”。這是你自己得到的利益。“開”是開顯。“化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變,“變”是變化。開顯變化顯示什麼?顯示真如本性!禅家用參究的方法達到這個目的,我們淨宗用信、願、持名的方法,同樣也達到這目的。而且淨宗的方法比禅宗更穩當、方便、快速。這就是自利。

  “惠以真實之利”,就是利他。“惠”是給予,是惠施。我們自己住在真實慧,得到真實之際,自己得到好處,要把這好處介紹給別人。惠以真實利,一切經典裏,沒有比此經更真實的了。

  同修之中有不少是聽第二遍,也有聽第叁遍、第四遍的。心裏應該明白,一切經裏,沒有比這一部經更真實。這部經是一切諸佛修行成佛的方法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就是用這方法修行成佛的。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把他成佛的方法傳給我們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用這方法成佛的。

  我跟諸位說過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次第。有些同修們還沒有聽到,現在要注意聽。我們誦經念佛,是不是爲求解脫?答案是否定的。我在此地講,你們在此地聽,是不是想契入經的境界?答案也是否定的。你要是抱著我來聽聽經文的內容是什麼意思,那就錯了,你聽到的是皮毛。要怎麼樣聽?記住馬鳴菩薩教人要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。要“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”,聽經的時候就是戒定慧、聞思修,叁學叁慧一時齊修,同時圓成,這就是住真實慧,才會開悟,才能契入。聽我講一句話,把這句話記在心裏,甚至怕記不住,還要寫在紙上,這是打妄想,你所聽的都是邪知邪見。爲什麼?你看《金剛經》上說:“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則爲謗佛。不能解我所說故”;“說法者,無法可說”。世尊四十九年都沒有說過一句法,我還有什麼可說。的確佛一句話都沒有說,我也一句話沒說。你怎麼聽那麼多?所以,我是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;你們應是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。這才相應!這是相契,才會開悟。

  在講堂聽經一個半小時,專心在這裏聽,聽經是修行。一個半小時專心聽,不打妄想,不起分別,不起執著。讀經是叁學叁慧,念佛是叁學叁慧,聽經還是叁學叁慧。聽經會修,穿衣、吃飯、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樣樣都是叁學叁慧同時圓具,這就有成就了。這是一切經所诠之事理。

  本經確實第一殊勝,十方諸佛用此方法成佛,一切諸佛勸導六道衆生依此法門,修此法門,當生決定成佛。有的人以爲難,當然難。你看看那些人像不像一生成佛的樣子?念佛法門只是對成佛人說的,有人此生成不了佛,他對這法門當然不能接受,他會學其他的法門。其他的法門或是教你成菩薩,教你成阿羅漢,教你得人天福報;唯獨這個法門是教你現在成佛。我們的根性真成熟了。怎麼知道自己根性成熟?如果聽了此經生歡喜,真正能信得過,真正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願見阿彌陀佛,那就恭喜你,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成熟了,你就是念佛法門的當機者。一點都不會錯。

  這叁種真實,“純一真實”的理念,不摻雜絲毫的虛妄,純真無妄,比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還要純。《華嚴經》到最後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它還有欠缺,就不圓滿。我們在《華嚴經入法界品》看到的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,稱爲《四十華嚴》。前面叁卷半是本會,後面吉祥雲以下是末會。佛以善財童子作爲修行的典範,也就是教導一切修行人,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,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學佛。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。

  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,文殊代表“住真實慧”。善財在文殊會下成就“念佛叁昧”。我當年讀《華嚴》,講《華嚴》的時候,在《華嚴經》裏生起了疑問:善財童子到底學那個法門?無量法門中,他學的是什麼法門?文殊菩薩學什麼法門?普賢菩薩學什麼法門?然後再仔細的查經,原來他們學的都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。我發現這個事實,所以才回過頭來,對淨宗念佛法門再也沒有懷疑,死心塌地接受了。這才真正找到門路,真正相信念佛了。

  善財童子是在文殊會下成就“念佛叁昧”,也就是般若經裏所講的“根本智”。根本智是“無智”,無智即是實相般若。他修的是大定,只有無智的大定才能把煩惱斷盡。四弘誓願,“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要先斷煩惱,再學法門,這就是開慧。煩惱沒有斷,所學的法門都變成煩惱。煩惱已經夠多了,再要增加煩惱,怎能成就?煩惱沒有斷,所學的世出世間法,都變成所知障。所知障裏必定會生煩惱,所以你的煩惱障、所知障是天天增長,與道相違背。“道”是什麼?道是清淨心。與你的清淨心相違背,你學了佛,一天比一天煩惱,一天比一天苦,一天比一天糊塗。

  從前李老師很客氣的說,那些不善學的,一個個都學成佛呆子了。念書不會念的,念成書呆子;學佛學不成,都變成佛呆子了。所以,善財童子的確是一個教人學佛的好榜樣。大家一定要記住,要修清淨心,先要斷煩惱。不但佛法如此,儒家教學也是如此。

  孔夫子教學四科:第一是“德行”。斷煩惱,修清淨心,就是德行。第二才是“言語”。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,說話非常重要。第叁才是“政事”。第四是“文學”。“政事”就是辦事的能力,訓練技能,在社會上才有謀生的能力。今天臺灣的教育,只有後一半,前面一半喪失了,因此知識愈豐富,社會愈不安定。這就是沒有道德的基礎。佛法也受了影響,四弘誓願前面兩願不要了,從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學起,愈學煩惱愈多。不學佛的時候煩惱還少,愈學煩惱愈多,愈學罪業愈重。最後往生到叁惡道,這很可惜。怎麼知道生叁惡道?只要他每天修學佛法,增長的是貪、嗔、癡、慢,不是增長戒、定、慧,不是增長信、願、行,就往生到叁惡道去。增長貪、嗔、癡,這是顛倒,這是學佛學錯了;這是愚癡,不是智慧。

  我們看到《華嚴經》顯示的四弘誓願的次第:先斷煩惱,再學法門,後成佛道。從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過程,先在文殊菩薩那邊斷見思、塵沙煩惱;出來參學,從德雲比丘一直參訪到彌勒菩薩,是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;最後遇到普賢菩薩(第五十叁參)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是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。他把次第擺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換句話說,這一部《四十華嚴》就是四弘誓願的詳細解釋;我們要是不相信,不遵守,就沒有法子。

  在此經中,“住真實慧”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,你要曉得真實慧是什麼意思,用現在新的術語叫“落實”。使真實慧落實,就是落實到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只有這句“阿彌陀佛”。若能把它抓住,若能每天都去念誦,就是“住真實慧”。後面的利益,自然會得到。所以,本經是“純一真實”之經。講到真實,它超過了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。

  又本經稱爲中本《華嚴經》,經中所诠之一切事理,即《華嚴》之事理無礙,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。《華嚴》秘奧之理體,卻在本經。

  古德對本經的看法,以蕅益大師說得最明白。他在《要解》裏說,《阿彌陀經》是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。我們念這部經就等于念全部的《華嚴經》,念全部的《法華經》;也等于念了全部的《大藏經》。又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《大藏經》的精髓,而本經又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精髓。所以你們要在這一切經裏挑選,試問問你挑選那一部?本經是佛經裏的第一經,古人稱爲中本《華嚴》。《八十華嚴》是大本,此經比《華嚴》分量少,所以稱中本。有大本、中本,還有小本。小本就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因爲《阿彌陀經》與本經是同部。古人說兩經只有繁簡不同,本經說得詳細,《阿彌陀經》說得簡單,但義理沒有差別,完全相同。

  這是講到契理,我們一定要知道。知道了,我們的信心才能建立,才能真正的相信它。其次講契機。

  機者:根機。至于契機,更是本經之獨勝。

  “獨”是指一切經裏,它是第一殊勝,沒有比它更殊勝的。又說《華嚴》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權教、二乘、凡夫都沒有資格。《華嚴》雖然是圓頓大法,圓裏還有欠缺,不能度中下根基的人。像達摩傳來的禅,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裏說得很明白,他所接引的根器是上上根人,換句話說,上中以下都沒分。六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之人。而神秀大師的標准低一點,他所接引的是大乘人。北宗就是神秀,接引的是大乘人,南宗接引的是上上根人。由此可知,中下根性的人都沒有分,雖然是頓,圓頓還有欠缺;唯獨此經才是圓頓到極處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