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經一定要多看,一定要多聽。目的就是要開悟。
我們早一天獲得清淨心的現前,然後才曉得,像《華嚴》裏面所講的無障礙法界。此地舉了一個例子:一毫端上納盡華藏世界。這一個例子是指的事事無礙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不但在我們六道凡夫境界裏,六道以外四聖的境界中,也就是說整個十法界的依正莊嚴,沒有一樁不是因果感應的道理。成佛有成佛之因,作菩薩有作菩薩之因,叁途有叁途之因,這是我們要明白的。明白之後,十法界就可以隨意選擇,我希望到那一個法界,我就造什麼樣的因。換句話說,十法界裏就可以自作主宰了,就不會隨業力漂蕩了。
《了凡四訓》就是教我們在境界裏作主,改造命運。而凡夫沒有一個不隨命運轉移的,那一個人能逃得出命運呢?能逃得出命運的,過去講只有修行人。所以看相算命的,他不給修行人看,爲什麼呢?修行人的命相看不准,就是他自己能改造。如果修行人被看相算命的算得很准。還對看相的誇獎幾句。自己還不曉得反過來慚愧。修了這麼多年,還是在命運手中,一點都沒有轉過來。
袁了凡是個凡夫俗子,都能扭轉命運。我們是佛門四衆弟子,要不能改造命運,那還談什麼修道呢?無論在家、出家,學佛第一步就是要改造自己命運。這是祖師特別提倡、流通本書的用意所在。也就是給我們在佛法裏面,奠定良好的基礎。而後大、小乘的經典,我們才能得受用。末後一句說:“此理勢所必然也”,這個道理勢在必然。
須知從凡夫地。乃至圓證佛果。悉不出因果之外。有不信因果者。皆自棄其善因善果。而常造惡因。常受惡果。經塵點劫。輪轉惡道。末由出離之流也。哀哉。
這幾句話是祖師對于一般凡夫的悲痛與感歎。由夢東禅師的兩句話,我們就明白了。因果的道理,凡聖皆不能避免,皆不能超越。現在先問我們自己相信不相信呢?如果能相信因果報應,這一種人就是經上所講的多善根、多福德。不相信因果報應,那是少善根、少福德。不信因果他就不肯修善因,不修善因就是自己放棄可以得到善果的機會。這真叫做自暴自棄。在這裏最重要的一點,我們要注意,斷惡修善是我們本分上的事情,我們應該要這樣做,至于善的果報根本不要理會。求富貴、求功名、求長壽、求多子孫,一概都不要求,你的善因厚了,自然就報得了,何必要求呢?如果你要求,那個善就不是真善。古德教我們“只問耕耘,莫問收獲”。只問修善因,不理會善果。對于果報不必去理會,善積厚了,果報自然現前,這多麼自在!不相信善惡果報的,必然是常造惡因,常造惡因的人,惡業成熟,焉有不受惡報的道理。果報不可思議。印祖在此地給我們講,“常受惡果,經塵點劫”,常受惡報。“塵點劫”是指時間之長。
尤注說:“劫最長時間也。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爲一小劫。二十小劫爲一中劫。曆第一中劫曰成劫。曆第二中劫曰住劫。曆第叁中劫曰壞劫。曆第四中劫曰空劫。循環往複多不勝計曰塵劫。”“塵”是指微塵。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個中劫合起來稱爲一大劫。這就是說明我們要是不相信因果報應,依然造作惡因,沒有不墮惡道的。一墮惡道,苦報的時間就太長了。我們學佛的同修們,要想在這一生真正有成就,必要從深信因果上做起。換一句話說,最低限度的好處是不墮惡道。這是給那些凡夫俗子,沒有志氣的人所講的。對于真正聰明智慧有志氣的人說,最低限度也要帶業往生,這才不辜負自己,不辜負佛菩薩教誨之恩。果然能帶業往生,現前我們所做的正助雙修。所謂正修—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,憶佛念佛,一切時、一切處,心上只有阿彌陀佛。助修則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也就是這一篇給我們講的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。斷惡修善,不希求一切福報。求什麼呢?只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,這就決定可以帶業往生了。這樣修學正是再穩當不過的,決定可以成功。如其不然,縱然來生享人天福報,剛才說過了,福報享盡了還是免不了輪轉惡道,這是很可怕的事。須知“衆生以善惡業力輪回六道。一天道。二人道。叁阿修羅道。四地獄道。五餓鬼道。六畜生道。地獄餓鬼畜生爲叁惡道。”“末由出離之流”。這就是講我們六道生死凡夫,不相信因果報應,所以才出不了輪回,是很值得哀傷的。
聖賢千言萬語。無非欲人返省克念。俾吾心本具之明德。不致埋沒。親得受用耳。
此處說的聖賢,包括世出世間。世間的聖賢人和出世間的聖賢人,都是這樣教導我們。所以說千言萬語,目的只是一個,教我們反省、教我們克念。反省是慧,克念是定。反省是看破,克念是放下。念是什麼呢?“妄念”。克服自己的妄想念頭。妄念能夠熄滅,真心理體才能夠現前。而真心裏面本具之光明,在佛法裏稱般若智慧,孔夫子所說的明明德,才能現前。換句話說,性體本具的光明德用,才不致于埋沒。
“親得受用”。“親”是親自。你能得到理體上的受用,就像諸佛菩薩的受用沒有兩樣。這種受用,是指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這就是親得受用。你證得清淨法身,證得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神通、得大自在,這是聖賢垂教的目的所在。
但人由不知因果。每每肆意縱情。縱畢生讀之。亦止學其詞章。不以希聖希賢爲事。因茲當面錯過。
這幾句話很值得我們警惕。聖賢書現在人讀的固然不多,但我們的同修可以說人人都讀過。縱然沒有讀過世間的聖賢書,佛教的經典、祖師的語錄,這是出世間的聖賢,我們讀了不少年。但是我們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有沒有親得受用呢?如果叁德秘藏還沒有現前、還沒有得到受用,原因在什麼地方?這裏就給我們說出來了,把我們的毛病診斷出來了,我們的毛病是不相信因果。口頭上說因果,這是沒有用處的,爲什麼?身心還是肆意縱情、六根放逸,這就不相信因果。
經上佛教我們應怎麼作,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卻沒有依教奉行。佛說的是一樁事情,我們自己做的又是另一樁事情。我們的心行與佛的教誨不能相應,還是肆意縱情。這樣的心態,縱然讀之,不要說讀一年兩年,就是念一輩子也是枉然。何以故?這樣念一輩子經,也不過學其章句而已。因爲我們從來沒有發心要做菩薩、要做佛,所以不能成就。
“希”是希望,希望做聖人、希望做賢人。“聖”就是佛,“賢”就是菩薩。我們反過來問自己,有沒有發這個心?我要做佛。什麼時候做佛?這一生就要做佛,不必等來生,現在就要做佛,要發這樣的心才行,這樣才能得受用。要是不發這樣的心,大乘經典、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訓,焉有不當面錯過之理?這一句話點破我們四衆同學的毛病。我們應該要覺悟。下一段歸結到本文了,替這一部書作的序文,就不能夠離開這一部書的宗旨。
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。文理俱暢。豁人心目。讀之自有欣欣向榮。亟欲取法之勢。
袁了凡先生,這四篇文章,是他教兒子的家訓。在文字上、在義理上,都能夠達到通暢無阻、豁人心目。就是佛法裏講的“開悟”。只要你認真去讀,都能夠叫你開悟的。“讀之自有欣欣向榮”,這裏的欣欣向榮,是以植物來做比喻。就是自然生起遠惡向善之心。尤注說:“指心地上一片生機。”確實有這個味道在。“亟欲取法之勢”,念了之後,你心裏就會起效法之心。了凡先生這樣做是對的,我也應該這樣效法。他能夠改造命運,我爲什麼不能?不但我們能,我們要比他更殊勝,我們前途比他更光明。因爲我們藉這個基礎,可以直接入大乘佛法。如果沒有這個基礎,修學大乘佛法也是落空了。在彌陀法會中,我向諸位強調—“念處、正勤”。四念處、四正勤要不曉得怎麼修法,讀《了凡四訓》就行了。有《了凡四訓》,就可以代替了。四念處、四正勤,你看看這多麼重要。要是沒有這個基礎,我們五根裏要具足前面叁根,才能帶業往生。像植物的根生在那裏?根生在土壤之中。要是沒有土壤,那個根生在什麼地方?土壤是什麼呢?就是念處正勤。換句話說,就是《了凡四訓》。
我們現在學的大乘佛法沒有立足處。所以我才普勸同修們,先修《了凡四訓》,這太重要了。好比我們心裏面,想興建高樓大廈。得先找地皮。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,就是土地。把土地找到了,再蓋房子才有可能。土地沒有找到,在什麼地方蓋房子?因此這兩本書是我們當前不可或缺的課程,應該積極的取法。
洵淑世良谟也。
“淑,善也。言此書具改善世道人心之偉力也。”這一句是極力稱贊這部書,這部書確確實實具有改造世道人心的力量,也可以說這一部書是修行成佛作祖的根本。
永嘉周群铮居士。發願流通。祈予爲序。
此處說出流通這一部書的因緣。什麼人發心流通呢?永嘉就是現在的溫州。溫州有一位周群铮居士,他發心流通。將這一部書重新翻印,贈送給十方結緣。請求老法師給他做一篇序文。序文就是對這部書裏面的要義,以及功德利益作一番介紹。
因撮取聖賢克己複禮閑邪存誠之意。以塞其責雲。
這是祖師謙虛的話。“撮取”是僅舉大要。“聖賢克己複禮”,尤注說:“戰勝私欲之謂。即孔氏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、之修省工夫。”這是儒家教誡學人用功的方法,在佛法上就是離一切相,《金剛經》, 教我們:不要取相,不要著相,也是這個意思。這是講的克己功夫。此地孔氏是指孔夫子教誡學人。“毋意”的“意”,我們用佛法的名相來說,大家更容易懂。“意”就是意識,再說得粗淺一點,就是分別心。就是第六意識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要用第六意識。你看看孔老夫子,他不是不懂,他講的跟佛法沒兩樣。佛教我們離心意識。這就是離意識—第六意識。“毋必、毋固”,這個必與固。“固”就是固執,“必”就是一定要這樣。這兩個字可以說就是末那識。必與固都是執著,在境界當中,一切不執著。最後一個毋我。“毋我”就是忘我。在佛法裏就是破我執,破人我執、破法我執,豈不就是離末那識?你看看與佛法離心意識參,有什麼兩樣?參禅要離心意識,研教也要離心意識,念佛還是要離心意識,才能明心見性。
“複禮”,說實在的話就是見性的境界。“性”是講的體,“禮”是講的用。是從相用上說的,得其相用必然見性。孔夫子爲什麼多禮?釋迦牟尼佛爲什麼多禮?對待任何人都恭敬,佛教我們一切恭敬。真正有禮貌,絲毫不欠缺的是聖人,有體有用。如果說世出世間,一些大德們,學問增長、道業增長,卻貢高我慢,瞧不起人。這就顛倒行事,絕沒有這種道理的。愈有智慧、愈有修持,對待衆生是愈謙虛。你從謙敬當中,才能真正體會到智慧光明。
如果說學問增長了,脾氣也大了,貢高我慢習氣增長了,這決定沒學問。在佛法裏面講那是世智辯聰—八難之一,他已經遭難了。也就是說他不是走的佛道,他已經落到魔道裏面了,決定不是佛,決定不是在正法上。
“複”是“回複恭敬”。可見得從前不知道恭敬,明心見性之後才知道恭敬、才曉得平等、才知道謙虛。懂得盡量把自己壓下來,擡舉別人。一切衆生皆是佛,一切衆生皆是善知識。“恭敬可謂之爲無形之禮服。”從這些地方也可以勘驗我們自己的功夫。我們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法,我們謙敬之心是不是在增長?傲慢的習氣是不是天天在斷除?這是很值得我們檢點反省的。假如我們傲慢習氣在增長,謙敬的功夫沒有進步,自己就要覺悟,我們沒有在菩提道上。換句話說,在佛法裏面,無論學那個法門,一定有過失、一定有毛病。道業不會增進、善果不會現前的。怎樣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道上,就用這個功夫就行了,不必請教別人。別人都說客氣話、都恭維你,爲什麼呢?說真話的人很少,聽假話我們歡喜,口裏說的是一樁事情,心裏面想的是另一樁事情。我過去不懂,人情世故知道的少,就犯這個毛病。現在有人請教我,我就恭維、不敢講真話。
以前有一個同戒的戒兄弟,感情非常好。他講經,我也在下面聽。講完了以後,他說:“我講得不好的地方,請指教、指教。”我就以爲是真話,就告訴他,你那個地方有毛病要改過。他臉馬上就紅起來了,眼睛瞪著我,不高興了。我就說:“你講的很不錯,很好!很好!”只好講客氣話。從此以後我再不敢說實話。在這種情形之下,我請教別人,別人也一樣恭維我,說假的,不會說真的。我們怎麼能有進步呢?真正要想求進步,只有自己反省。自己檢點。不要檢點別的,就這一樁事情就行了。我是不是做到一切恭敬?是不是把貢高我慢的習氣,天天在減低?就這麼兩樁事情,就能夠觀察得出。我們是不是在菩提道上,我們在道業上是否天天精進。
尤注說:“防閑邪念。使勿踰越範圍。防心如防賊之意也。”“閑邪存誠”,“閑”就是防止的意思。這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裏面常說的,防意如城。這個“邪”是指邪思邪念、邪行邪說。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防,念頭一起來就要覺悟,提起覺照的功夫,知道我這一念是善念或是惡念。念頭不起則已,一起就曉得這個念頭是善念、是惡念,將來果報是善報是惡報,立刻就覺察,這叫做“閑邪”,這叫做“存誠”。
閑邪與存誠的功夫是一體的二面。印祖說他做這一篇序文的意思,最後結歸到這兩點,是希望我們像聖賢一樣,要做克己複禮的功夫,要做閑邪存誠的功夫。才不辜負他老人家,做這一篇序文來介紹《了凡四訓》。同時在這一篇序文裏面,我們也明了修學《了凡四訓》,特別著重在“自淨其意”上。
舊序裏說明這本書精深博大,中正精微。改過、積善兩篇是正文,前面也曾經提到,好像經書裏面的正宗分一樣,立命之學是現身說法,等于序分一樣。第四篇—謙德之效,等于流通分一樣。諸位要知道這本書裏著重在得“福報”。換句話說修善根福德,善根福德你會修還要會保持。用什麼方法能保持呢?謙德能保持。剛才講的“一切恭敬”才能把你的福保持得住。要不能一切恭敬,所修的福報都漏掉了,有漏的福報。所以福報定要用謙德來保持不失。你要沒有謙德,則一面修就一面漏。修的還不夠漏的,修了一輩子依然沒有福報。這就不必多說了。
《了凡四訓序文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