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大意親聞記

  了凡四訓大意親聞記 淨空法師主講

  劉承符居士記

  淨空法師于一九九叁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加州德安乍(DEANZA)學院講了凡四訓大義,爲期五日,承張德聲居士寄贈錄音帶五卷,恭聽之後,摘要記錄,供養讀者。

  各位同學:

  今天我們研究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訓,這篇文章從明末一直流傳到現在將近四百年,其價值幾乎等于經典。佛經是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,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真理。真理永恒不變,超越時空。此四篇文章亦如此。淺者見淺,深者見深,絕不是由思考中想出來的,而是由真性中發泄出來的。同時又搭配他幾十年修學的心得與經驗,故能有如此普遍廣大的流傳,給後人真實的利益。往淺裏說,它能改造個人的命運,深一層講,它給大乘佛法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礎。

  印光大師的序文非常好,開頭說:“聖賢之道,唯誠與明。”這兩句話把世出世間教育的精髓一語道破。人生在世都被命運所支配,如果知道事實真相,即可主宰命運。大師前面兩句話的重心即“誠與明”。佛四十九年說法與孔老夫子教誡我們的也是這兩個字。孔子教學的對象是人道,佛教化的範圍是九法界,誠與明在境界上孔子說的廣泛,若言其根源即佛家的叁無漏學。“誠”屬于“戒定”,“明”屬于“慧”。迷即凡夫,明則爲佛菩薩,世間法的成就亦建立在誠與明。大師說誠之一字,凡聖同具,而凡夫不去用它。誠即真心,不誠即妄心。佛說真心離念,心中無念頭即是誠。但不要誤會,了凡先生與雲谷禅師坐了叁天叁夜,一念不生,但雲谷仍說他是凡夫。金剛經說: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。若只有應無所住,即入了外道的無想定,其果報在無想天,出不了叁界。無念是無妄念,非無正念。六根仍有廣大圓滿的作用,但沒有邪念。對境界無分別無執著,了了分明,清清楚楚,謂之正念。心經講“照見五蘊皆空”,用照字,即非思維想像。大師又說誠是本有,而今失掉,把它恢複叫修德,本有的叫性德。恢複的方法要覺要察,覺是醒覺,由內心覺悟,察是對外面之觀察。修學的叁大綱領是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。迷、邪、染是凡夫,覺、正、淨是聖人。覺是決定不能有妄念,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,這是很難修的。對人對事對物非常複雜,如何保持清淨心乃是真正的工夫。

  人有過去現在未來,依佛經所述,釋迦佛時代,人壽百年,以後每百年減一歲,算到現在,人的平均壽命應爲七十歲。這幾十年的生命,極爲短促,而未來的時間無限。聰明人不計較現在,假如今生爲名聞利養所牽挂,將來後患無窮,應時加警惕,如何起心動念,處世待人,以及言語行爲是否有違于情理法之處,應即檢點自己習氣過失,力求改正,此謂之修行。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內心。若是坐在佛堂,敲著木魚,念佛拜佛,而心中胡思亂想,甚至于貪嗔癡慢依舊未減分毫,非真修行。印光大師一生,生活清苦,作到了與人無爭,于世無求。他勸人閑邪存誠,老實念佛,對人一無所求,可見其所說的都是真心話。我們對于先賢要認識其人格,先建立信心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。大師又說:“然作聖不難,在自明其明德。”明德即誠與明。此是性德,真性之流露。在序文小注雲:“明德指在聖不加,在凡不減,人人本具照曜天地之真心。”大師說教是依儒家之修行次序,格物致知,正心誠意,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。儒家講格物之物字指物欲而言,與佛家所說斷煩惱有同一意義,均爲修行之根本。離開物欲乃真解脫,自由自在,不再受煩惱的束縛。

  致知是破所知障,心中若有妄想,真智慧即不能現前。格物最後得定,亦即是誠。致知的效果是慧。一定要從斷煩惱下手。用何種推動力使學人努力修學,精進不懈,乃是一大前提。世人熙熙攘攘,奔波勤勞,其推動力是爲名爲利。佛教我們放棄名聞利養,聞之嗒然若失。因爲衆生不了解事實真相,不知道名利是假的、是虛幻的,所以學佛人多而肯認真斷煩惱者,並不多見。菩薩以大願心爲推動力,衆生無邊誓願度,幫助一切世人出于苦難。這個偉大動力可使他們能斷一切煩惱,修學一切法門。

  每人都希望幸福快樂,安康自在,如照佛法之教誡行之,一定可以得到,因果報應,如影隨形,作善必有善報。但須參考了凡在四訓中所說之積善之方,他說善有真假、端曲、正偏、半滿之別,爲善必窮理,否則行無益。例如用私曲心打著佛教幌子,興辦佛事,暗中得到名聞利養,可能一時收獲頗豐,而後面的苦報不堪設想。

  凡夫之煩惱千差萬別,有人貪心重,有人嗔恚心重,有人貪名,有人圖利。斷煩惱如治病,須先治重的症候,大病治好,小病就容易辦了。煩惱斷,心中清淨,然後再廣學多門。學一門,心可專,多則雜亂。

  心正、言行自正,若心不正,言行雖然盡量掩飾,也會被人看穿。學人應把所學聖教應用到日常生活中,絕不起絲毫自私之念。大師在序文中又講:“克己複禮,主敬存誠”。這是修學的綱領,克己複禮是手段,主敬存誠是法則。己是私欲,禮是性德,亦即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良知良能。主與存同義。誠是內在的真心,敬是表現于外的恭敬。華嚴經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,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佛,未來佛就是我們尚未成佛的衆生。諸佛禮敬九法界一切衆生,而衆生不知道禮敬諸佛,諸佛當原諒我們無知。至于如何才能作到克己複禮,主敬存誠,具體而言必須用顔子的四勿與曾子的叁省。四勿是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”。如真能明白這四句的意義而且真能作到,修持叁年即可成聖成賢。

  禮,前面已經說過,就是性德,就是合法如法,其絕對的標准是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。相對的標准是世間的風俗習慣,法律規章,以四攝法隨順世俗,如何將此絕對與相對標准相輔相成,乃是當今的重要課題。佛法不能普遍推廣,其最大障礙即此兩種標准不能調和。有人學佛之後要去當古人,與現代人格格不入。現代人視之亦覺其不能隨群,互有矛盾。佛法的原理原則,萬古常新,沒有時空的限製。至于手段與方法隨時適應于每一時代。換言之,絕對的標准不變,相對的標准可以隨時在變以適應各地區各時代衆生的需要。

  曾子的叁省:“爲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這叁句話適用于每一個人,無論士農工商,凡是天天外出工作者,應檢點是否盡心負責,把一份工作作好,對社會國家以及一切衆生有無盡到應盡之責。在家庭中,無論家長或主婦,照顧一家人,是否作到盡善盡美?這全包括在爲人謀而不忠乎一句範圍之內。交友本來是志同道合之結合,應肝膽相照,絕無詭曲之心。美國講信用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,佛教的信建立在性德上,自動自發,無人管製。傳不習乎?對老師的教誡有無認真學習,依教奉行。不辜負父母師長的期許,天下親師都希望子弟將來成聖成賢,至少也是正人君子,事業有成,並不願意子弟作奸犯科。

  大師講到修學的次第,完全引用儒家術語,年歲稍長者都讀過四書五經,讀大師文章倍覺親切,且其意義與大乘佛法完全相應。他先從格物開始,革除物欲,離開五欲六塵,生活樸素節儉,妄念少,心地清淨,快樂自在。反之,若追求奢華,填補欲望,生活必受壓力,活的好苦。以美國而言,起碼的生活並不困難。衣能禦寒則可,不必求時髦。食能得到營養,無須大魚大肉。住家更不需要豪華。有人請我參觀其住宅,建築高雅,設備講究,確實不錯,但我覺得房主人太可憐了。清潔打掃,整理花園,吸塵除草,一天到晚作房子的奴隸,誠愚不可及。學佛果能突破物欲,即能得人生最高的享受,無絲毫壓力、牽挂、憂慮,作自己最喜歡作的事,讀自己最喜歡讀的書,心清淨,煩惱少,自性裏本有般若智慧自然透露出來,此爲根本智,再接觸外面境界,眼一看就清楚,耳一聽就明白,此爲後得智。性德透出來謂:明明德。單有誠而無明,單有定而無慧,屬小乘定。單有慧而無定是狂慧,乃八難中之世智辯聰。真智慧非由研究經典思考而來,是自性裏自然流露。一看佛經與我自己的意思一樣,乃真智慧。下手一定由斷惡修善開始。善惡的標准應先了解,凡是爲己者皆惡,念念增長我執,永遠在搞六道輪回。樣樣不爲自己而爲衆生,不但超越叁惡道與人道,而且超越天道。念念爲衆生是善,善必有善報。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”把這種事實搞清,知道一生遭遇是果報,決不怨天尤人。讀誦了凡四訓之後,即知了凡先生改造命運之法根據的理論所在。

  作一個佛弟子乃無上光榮,必須作到“行爲世則,言爲世法。”一舉一動爲世人的模範。如是則佛法那有不興旺,那有不被社會大衆尊重的道理。今天佛法未能普遍推廣,乃是我們講的是一套,作的又是一套。能說不能行,使大家瞧不起。甚至于所講的與所作的完全相違背。勸人修善,而自己作惡,不但自身墮落,也破壞了佛教的形象,這個罪過可大了。

  在中國大陸有許多佛教徒聽過我的錄音帶。當我去北京時都想來見我一面,信徒很多,場面很大。可惜大家不知遵守秩序,爭先恐後,亂遭遭地把我包圍。我于是乎大聲告訴大家保持肅靜,不然把佛教形象破壞了。外面人不知發生什麼事情,警察都來維持秩序。甚至于還有人請我簽名,拿我當作明星。過去朱熹先生到寺廟參觀,正趕上過堂用齋。朱熹一看,一點聲音沒有,秩序井然,他說:“叁代之禮,盡在是矣。”

  了凡四訓一書,若照佛經序正流通叁分法分之,立命之學爲序分,改過積善爲正宗分,謙德之效爲流通分。第一篇立命之學,內容最主要的一點,說命運是真有,述明事實真相,有理論的根據。一開端他先說他自己的一段故事,童年時遇雲南孔老先生,爲其推算一生命運,最初纖細皆驗,說明人的命運可以用數理推算休咎。中國一般的算命看相占卦均發源于易經,易經是高深…

《了凡四訓大意親聞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