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障之谓。”“大觉”,是指佛。“究竟真空实相”,“究”是穷究,“竟”是毕竟,圆满的意思。对于真空实相的理体。“彻底尽源,更无遮障之谓”,这是大觉。这是从大乘佛果上讲的。
“凡夫不觉悟。声闻自觉不觉他。菩萨自觉亦觉他。但功行未圆满。”这是说明佛、凡夫、小乘菩萨之所以不同处。“惟诸佛如来自觉觉他皆圆满。故独称之为大觉。世尊乃佛之尊号。以佛具足万德。为一切世界所尊奉。故曰世尊。”佛为究竟圆满之大觉,为一切世间所尊敬。他以圆满大智,教化众生,普遍令一切上中下根,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之大法,就是深信因果,断恶修善的法门。
然狂者畏其拘束。谓为著相。愚者防己愧怍。谓为渺茫。除此二种人。有谁不信受。
这是说,那些没有善根、拨无因果的人,你给他讲深讲浅都不能接受。我们现在要反过来问,别人接受不接受与我们自己不相干。他做佛,他做他的佛,他堕地狱,他堕他的地狱,与我无关。问题是自己怎样?这才是接受佛度化的真正紧要处。所以佛所讲的一切经论,必须看作是为我一个人讲的;佛所制定的戒律,是教给我一个人修的,与别人无关,我们要这样的直下承当,才能够得益,才不致于造业。要是不能这样直下承当,常看某人破了戒,某人做了坏事,你口里讲这些话,就是口的恶业。你意动了这个念头,是意的恶业,外面境界一动就在那里造恶业,这叫迷,这就是不觉悟。须知外面善与恶与我们不相干。我应当怎样呢?“如如不动、了了分明”。了了分明是不迷,如如不动是不造业。心地清净不染,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,这才叫做会修行。这两句话很要紧,我们要常常检点反省。
“狂者”,是指狂慧之人。所谓狂慧,多半是指世间聪明智慧的人,世智辩聪者。这一类的人对于佛的经典非常喜欢,认为这是哲学,很有道理。可是一提到戒律,孔夫子的礼教,他就不愿接受。戒律比礼教还严格。以为这是不合时宜的生活教条,又何必学它,学它的理论就好。这样的人,也大有人在,总是自以为聪明,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,外国人的生活规范,我们何必要遵守?佛经的道理不错,我们可以学学、可以看看,戒律用不著,三代之礼都不同,何况是外国的古礼。我们是现代人,何必要学古时候的礼节呢?现代人见面最敬礼是三鞠躬,我们何必还要跪地顶礼呢?这即是狂者。以为戒律是约束我们、拘束我们的。反而说那些持戒的人著相。《金刚经》里讲破相,要离相修行,何必执著戒律,死在戒相之下,有没有真正死在戒相之下呢?真有!不是没有。但是对于那些持戒的人,也未必完全都著相,里面还有极高明的人,他不著相修一切善。
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有许多是古佛再来的,绝大多数都是明心见性的人。他为什么还要斤斤在戒相上计较呢?那是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。换句话说,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,著相修行对现前有好处。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纵然不能成佛作祖,绝不会堕三恶道,不受恶的果报,这有什么不好呢?所以不可被那些狂慧之言所蒙蔽,也认为似是而非的理论很有道理,就把戒律看轻了,这是错误的。这是第一类人。第二类人,是他自己亏心事做多了,心里有鬼,“愚者防己愧怍,谓为渺茫”,他不敢提戒律,一提戒律,就觉得自己一身都是罪过。但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说,说了难为情。因此一谈到戒律,就说善恶果报之事渺茫,不足凭信。这个论调与前面不太一样、意思是一样的。都是不能够接受,而不肯断恶修善,这都是护短,自己有毛病、有短处,而不知悔改。祖师给我们讲:除了狂、愚这两种人之外,有谁不信受呢?那一个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呢?
“人惟苦不知愧耻耳。知愧便不敢遂过。知耻便不敢因循。有愧耻之心。即为其人入道因缘。”
尤注在此说的愧耻心,就是佛法讲的惭愧。有惭愧心的人,就有入道的因缘。换句话说,不知道惭愧的人,入道就很难。至于因果问题,下文引梦东襌师的两句话,说得非常之好。
故梦东云。善谈心性者。必不弃离于因果。而深信因果者。终必大明夫心性。此理势所必然也。
梦东禅师此言,是说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,上根利智,他绝对不会不相信因果报应的。就是中下根性,能够深信因果报应,他将来一定能明白心性之学,与上上根相同。换句话说,他也能明心见性,也能成佛作祖。小注有梦东禅师简略的介绍。梦东大师的集子,也流通相当的广。
印祖引用梦东禅师这两句话,非常的重要。实际上就是祖师开导我们,学大乘佛法的人,乃至于到佛法的最上乘,也不能离开“因果”。
“善谈心性者”,这是指禅宗的大德,所谓是“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”。这在大乘法里是最上乘者。禅师说这一句话,并不是没有依据。我们在《藏经》里面可以去考察得到,历代一些祖师大德们的语录,确实是这样的。凡是真善知识,绝对不会背弃因果的。我们以近代,虚云老和尚来说,有不少同修看过虚云老和尚的《法汇》,但是老和尚在圆寂前的两、三年,也就是最后的遗教—《方便开示录》,自始至终都是教我们注重因果的道理。念佛求生净土。
尤注说:“梦东禅师为前清乾嘉间法门第一人。”干、嘉是指的年代—乾隆、嘉庆年代的人。法门中第一人,这是推崇他。在当时佛教里是一代的高僧。他本来是禅宗的祖师、禅宗的大德。他以禅宗祖师的身分,大力的弘扬净土。因为净土法门才是真正的三根普被、利钝兼收。“晚年退休。直隶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。莲风大扇。遐迩向化(遐迩是远近)。道俗归心。迄今净因广植。法门中咸推红螺寺。为中国黄河以北。第一念佛道场。有《彻悟禅师语录》(彻悟禅师就是梦东禅师)刊行于世。言言金石字字牟尼。今日方便摄心之化。流布益广。师之宏法功德无有限量矣。”
彻悟(梦东)禅师也是净宗的一代祖师,确确实实对于净宗贡献很大。北方之有念佛法门,是他老人家一个人提倡弘扬。犹如晚近印光大师,在苏州灵岩山的道场一样。这两句话,非常有名:“善谈心性者,必不弃离于因果”。
“过去所造为因。现在所受为果。现在所造为因。未来所受为果。”这四句话是告诉我们因果通三世。故菩萨畏之。
尤注说:“苦乐因果皆由自心之所感。十方三际一切事相无一不发生于瞥尔妄动之生灭心中。亦无不消除于本来清净之真如心中。一毫端上纳尽华藏世界。事相无量无一而非因果。无量因果无一不出之于心性。心性不易见。即可借因果以见之。”
这是将因果与心性的道理,讲到了极处。心性是讲“体”,而因果是讲“相与用”。在《十四讲表》里说的体、相、用。所谓体,就是讲心性,心性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本体。因与果,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、用。这个关系怎么能分开呢?如果要真正懂得其中的关系,就晓得心性与因果是一而二、二而一,一体之两面。
修持若是偏重在心性上,不谈因果、不理会因果。则心性的道理也不能透彻,这是必然的,因为理与事是分不开的。如果我们真正要在理性上通达,事相上绝不能舍弃。这一句话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讲的,下面一句合起来看则是三根普被。我们没有那么高的天分,顿悟明白心性的道理确实不容易。但是我们从事相上下手,可以说人人皆有分。我们都读过《弥陀经》。《弥陀经》的极则就是说心性的道理。但是带业往生的事相,完全是因果感应。阿弥陀佛在因中发的愿是“因”,现在修成极乐世界是“果”。我们现在深信净土法门,发愿求生是“因”;将来报身尽了的时候,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是“果”。诸位必须要深信这个法门,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,才能获得。
深信因果将来一定可以明心见性。只要往生极乐世界,纵然是下品下生也能证得圆满佛果。经上说往生极乐世界,就证得三不退。证三不退是经上讲的一生补处菩萨,这岂不是人人都有份吗?到了补处菩萨才大明心性,不是小明,大明是究竟圆满的明了。我们娑婆世界是苦因苦果,极乐世界是乐因乐果。在这个地方,果报我们不必重视,须要看重的是在“修因”上。由修因上来说,这一本小册子,就是教我们造“乐因”,后来的果报当然就是“乐果”。但是不善于修学的,像袁了凡居士,他所造作的是苦乐相对的乐因,将来果报还是在娑婆世界,人、天两道享福。而人、天两道的福报,是万万享不得的。
享福就容易迷惑颠倒,人间再大的福报,你能享几年呢?纵然活两百岁,也不过是两百年而已。两百年享完了以后怎么办?依然六道轮回。这个事情太可怕了,太可悲了,所以说人间天上的福报我们都不要。我们修什么才是真正的乐因呢?修净业。什么叫净业?所谓“净业”就是在断恶修善之中,以至诚心、清净心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
断恶修善的目标是在自己心地清净,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求。正如同《弥陀经》讲的,我们念佛主要是在求一心不乱;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,这是无漏的善法。这一种的业因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才相应,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假如我们不懂这个道理,断恶修善祈求人天福报,那也能得到。但这么一来我们一生修行所下的苦功,也不过换得来生享一生福而已。这实在是得不偿失。而享福没有不迷惑颠倒。所以享福报当中又造无量罪业,这是我们特别要警觉的。
菩萨就懂得,这个心在最初一动的时候,就能知道后来果报是否清净?这是与我们凡夫不相同的所在。十方三世一切事相,皆是讲的“果”。有果必有因,这个因、没有一桩不是由我们心地最初一念的生灭心中,现起十法界依正庄严。明心见性之后,这是讲成佛了。成了佛之后才明了真心理体上本来没有一切妄相。这个道理虽然很难懂,但是不能不懂。我们在讲堂里面,大经大论上常常讨论这问题,常常提起这个问题。一遍、二遍,十遍、二十遍,我们悟不过来不要紧,千遍万遍必然有个悟处。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。…
《了凡四训序文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