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序文讲记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佛菩萨才能做到,我是凡夫怎么能做到?“高推圣境”,实际情况还没有搞清楚,自己就先认为不行了,认为自己做不到了,这是“自处凡愚,不肯奋发勉励,遵循从事”。

  尤注说:“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。赤子之心即无思无虑点尘不染之心。如具此心则亦大人而已矣。”此处所说的大人,可以解释为佛菩萨。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呢?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,是一尘不染的。“尘”是什么?就是前面讲的物欲。物是一切的物相。“欲”是欲望,是贪嗔痴,“欲”是烦恼;五欲六尘,一执著心里面就产生欲望,就不清净,心地就为其染污。“大人”是佛经里面讲的大丈夫,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心地永恒不染。物相有没有?物相有,这五欲六尘的相是有的。功夫要自己做,要在这里面训练著不染著,不染就是不起心动念。此地比喻赤子之心。“赤子”是小孩,多大的小孩呢?两三个月的小孩,他对于一切物相不动心。在菩萨行里面有一种修行法,叫“婴儿行”。

  诸位顾名思义,就可以体会到,怎样修菩萨行呢?看那婴孩,你就学他。他不会说话,也不会攀缘,他对于一切境界的好丑,都不起分别心,这就叫赤子之心。所以赤子之心,讲老实话我们那一个没有呢?个个都是从这儿来的,可惜保持不住,年龄稍微大一点,赤子之心就丧失了。那真正是佛心,真正叫清净心,丧失了。“自处凡愚,不肯奋发勉励,遵循从事”。

  尤注说得好:“狂夫欺慢。如何有入道因缘。多众自疑。竟忘却本来面目。”这两句话有责备、感叹的意思在。可见得我们本来不是凡夫、本来不是愚人,就是因为“高推圣境”,以为那是圣人的境界,我们做不到,真正是自暴自弃。就是自卑感所造成的,以为我们不如佛菩萨,甘心当凡夫,甘心情愿做个愚痴人,所以不肯奋发。因此随波逐流,遵循从事,我们看现前多数人,是在这个境界当中随业流转,当然是凡夫。对于这些人有什么方法来劝他回头呢?你要以佛法的理论来跟他讲,办不到。为什么呢?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,我不敢当。这才不得已用另外一个办法,这个办法就是底下所讲的。

 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。或善或恶。各有其报。

  讲因果报应,他能接受,他就害怕了。这是佛度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的法门。“报应通三世”。三世是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果报是通三世的,“现在时期为至暂”。这是我们俗话讲的现世报,现世报时间不长,一生当中就能看得见的。“过去未来时期则甚长”。有多生多劫种的因,现在果报现前了;或者是多生多劫种的因,我们现在还没有受报,未来世缘成熟才得果报,这种情形多的是。现在造的因,现在就受果报,这是现因现果;现在世造的因,来世受果报,这叫“生报”;或者是现在世造的因,多生多劫以后再受报,这叫“后报”。大家要明了,佛法里讲的三世因果,事、理说得非常透彻。可知三世因果主要是劝导中下根性的人,可以由此入道。

  “藏经中所载因果报应之事。往往有经多生多劫。而酬偿夙债者。”诸位要是查《藏经》,单找这些因果报应,也是相当难的一桩事情。为什么呢?这些事情散在诸经论中。古人把经论里的因果报应摘录出来,编成一本书,你只要看这本书,就把整个《大藏经》的因果报应都看到了。这部书的名字叫《经律异相》、《法苑珠林》,这两种书里面都是摘录编成的,只要看这两本书就都看到了。但是这两本书的份量都相当大。我们都想看。单是《法苑珠林》就有一百卷,份量差不多等于《华严经疏钞》,《经律异相》有五十卷。所以份量都相当的多,这是佛在经典里面讲三世因果的事。

  “身口意三。所作诸善诸不善业。缘熟时至。一一自食其报。报尽方休。”这几句话我们确实要牢记在心。身、口、意是指的三业。我们身、口、意天天在造,时时刻刻都在造,所造的业,有善、有恶。有非善非恶的无记业,善业与恶业都有果报。什么时候果报现前呢?缘熟时至。我们所造作的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业因,因变成果,当中要有缘。什么时候机缘成熟了,果报就现前,绝对不会没有报应的,换句话说,有因一定就有果。也许同学们要问,成佛以后还有没有果报呢?成了佛以后依然不免,释迦牟尼佛在世,示现三个月马麦之报,成了佛还要受果报。不过成佛受果报,或者已经证得阿罗汉以上的果位受果报,与我们受果报不同;我们受果报感受到苦,而他们受果报没有这个感受,为什么没有感受呢?他对于前因后果都明白。

  举个例子来讲,我们不晓得因果报应,我们今天身上带的钱财被人偷了,心里很难过,很烦恼。这就是苦受。佛菩萨受果报,知道这是自己前世造作偷他的因,今天被他偷回去了,还他的债就没有事了,心里有乐受,没有苦受。一报还一报,清清楚楚。所以说,悟了以后,只有还债再不欠债。还一笔,心里就舒服一层,他愈来愈自在。心地确实是清净平等觉。

  我们凡夫迷惑颠倒,一面还债一面又欠债。欠的比还的更多,永远还不尽,苦不堪言。这是举个比喻来说。所以说“报尽方休”;报尽就是还完了。但是真正讲到“休”,那是要般若智慧现前,才办得到。换句话说,自己不会再造业了。

  古德给我们讲的:“随缘消旧业,莫再造新殃”,随缘消业,消业就是还债,不再欠债了。心地真正到清净,一尘不染,这个时候,只有还债。随缘跟攀缘不同,“随缘”是菩萨行,“攀缘”是凡夫行。随缘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“恒顺众生”,“恒”就是永远是这个样子。永远都是顺著众生,这才能消得了业;你不能随顺,就动心了,动心就造业。所以要想不造业,就学著随缘不要攀缘。我们想做一桩善事,攀缘做一桩善事好不好呢?古人告诉我们说,“好事不如无事”。无事,心地是清净的,你做一桩好事心不清净。可见得我们真要想做到心地清净,唯一的办法—要随缘不执著才能办得到。

  “众生障重欲深。昧却本明。”“障”是讲业障。业障太重了,欲望太多了。所以本性里的智慧光明失掉了。“逐妄造孽纷纷扰扰。无时无处不在迷境。处火坑而不觉。遇怨怼而不知。”火坑是指三界,三界六道就是火坑。如《法华经》所说的三界火宅,那有安稳处呢?遇怨怼而不知,误将怨家对头当做亲人。“千秋长夜万劫沉沦。可怜亦可悲已。”

  这是说众生相。不但指现前人道,还包括诸天在内的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样子。所以因果报应是一切事实的现象,作用非常广大。对中、下程度人,讲因果报应的道理,容易体会容易接受。

  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。修善因而冀善果。善恶不出身口意三。既知因果。自可防护身口。洗心涤虑。虽在暗室屋漏之中。常如面对帝天。不敢稍萌匪鄙之心。以自干罪戾也已。

  我们读了这一段文字,知道修道先决的条件,要深信因果,他才肯认真修行。如果拨无因果,根本就不相信因果报应,那就没有办法了。讲高深的理论他不懂,不能接受—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,凡夫办不到。那么讲浅一点的呢?因果报应他又不相信,他以为是神话。这样的人佛菩萨也没有法子度他,在佛经里,称为“一阐提”。“一阐提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。

  如果你不想得恶果报,那么你必须先断恶因;不造恶因,当然就不遭受恶的果报。试问那一个人不希望好的果报呢?好的果报从那里来?由善因来。可见得我们要想离开不好的果报,得到如意的果报,就必须要懂得断恶修善才能获得。断恶修善的重点在身、口、意三业,因为造善、造恶,都离不开身、口、意三业。“身口意三业。简言之。各各都能为十善业及相反之十不善业。详大乘戒律中之《十善业道经》。”

  这里举出修行的纲领。众生身、口、意种种造作无量无边。佛将我们身、口、意的造作,归纳为十大纲领。所谓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。称之谓十善业道。“身三”是身体的造作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这是身的三善业。“口四”是言论四种造作,不妄语、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绮语,这是口的四种善业。“意三”就是心里三类念头,不贪、不嗔、不痴,这叫做意的三善业。这就是《十善业道经》里所讲的,十种善业的功德果报。十善业反过来就叫做十恶业

  。这是佛为众生指出善恶的标准。我们身、口、意,一动念、一造作,就要想到这十条。我所造的是属于善业、还是属于恶业呢?那么善恶的果报自然就明了了。佛菩萨以这样的法门,来接引中下根性的众生,入菩提大道。

  所以断恶修善是大乘佛法里的根本法门,无上菩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。我们如果深信因果,深信报应,就可以入大乘之门了。

  “既知因果,自可防护身口,洗心涤虑”。“心”就是意,你对于身口意三业,自自然然懂得防护了。换一句话说你就知道改过修善。“虽在暗室屋漏之中,常如面对帝天”。

  “君子戒谨恐惧。虽处暗室中。觉(也好像是)十目所视。十手所指。常若有多人监视然。常存明明在上鉴察不爽意。”古代的中国人,对于天非常的尊敬。民间所称的玉皇大帝,佛门称为忉利天王。“帝天”,如同对玉皇大帝四天王一样。“不敢稍萌匪鄙之心”。“匪同非、鄙同丑”。不敢稍存非理之心,不敢稍存丑恶之念。当然就也不敢做恶事,这才能断恶业。

  “以自干罪戾也已矣”。“干”是干犯。“戾”就是罪过,就是常如面对帝天,面对大家,不敢故意造作恶业。

  此大觉世尊。普令一切上中下根。致知诚意。正心修身之大法也。

  大圣大贤、佛菩萨度众生,也不舍弃这个法门。这个法门对于中下根性的人很有效,上根利智,也不例外。上根利智通常讲,偏在心性的理论上,后面有两句话说得好—“善谈心性者,必不弃离因果”。这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讲的。所以上根人没有不相信的,他的信心比中下根性的人要坚固得多了。为什么呢?他懂得这个道理。所以他的修行必然是如法的。

  尤注说:“大觉究竟真空实相。彻底尽源。更无遮…

《了凡四训序文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