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序文講記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菩薩才能做到,我是凡夫怎麼能做到?“高推聖境”,實際情況還沒有搞清楚,自己就先認爲不行了,認爲自己做不到了,這是“自處凡愚,不肯奮發勉勵,遵循從事”。

  尤注說:“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。赤子之心即無思無慮點塵不染之心。如具此心則亦大人而已矣。”此處所說的大人,可以解釋爲佛菩薩。佛菩薩跟我們有什麼差別呢?佛菩薩的心是清淨的,是一塵不染的。“塵”是什麼?就是前面講的物欲。物是一切的物相。“欲”是欲望,是貪嗔癡,“欲”是煩惱;五欲六塵,一執著心裏面就産生欲望,就不清淨,心地就爲其染汙。“大人”是佛經裏面講的大丈夫,佛菩薩的本事就是心地永恒不染。物相有沒有?物相有,這五欲六塵的相是有的。功夫要自己做,要在這裏面訓練著不染著,不染就是不起心動念。此地比喻赤子之心。“赤子”是小孩,多大的小孩呢?兩叁個月的小孩,他對于一切物相不動心。在菩薩行裏面有一種修行法,叫“嬰兒行”。

  諸位顧名思義,就可以體會到,怎樣修菩薩行呢?看那嬰孩,你就學他。他不會說話,也不會攀緣,他對于一切境界的好醜,都不起分別心,這就叫赤子之心。所以赤子之心,講老實話我們那一個沒有呢?個個都是從這兒來的,可惜保持不住,年齡稍微大一點,赤子之心就喪失了。那真正是佛心,真正叫清淨心,喪失了。“自處凡愚,不肯奮發勉勵,遵循從事”。

  尤注說得好:“狂夫欺慢。如何有入道因緣。多衆自疑。竟忘卻本來面目。”這兩句話有責備、感歎的意思在。可見得我們本來不是凡夫、本來不是愚人,就是因爲“高推聖境”,以爲那是聖人的境界,我們做不到,真正是自暴自棄。就是自卑感所造成的,以爲我們不如佛菩薩,甘心當凡夫,甘心情願做個愚癡人,所以不肯奮發。因此隨波逐流,遵循從事,我們看現前多數人,是在這個境界當中隨業流轉,當然是凡夫。對于這些人有什麼方法來勸他回頭呢?你要以佛法的理論來跟他講,辦不到。爲什麼呢?他以爲那是佛菩薩的事情,我不敢當。這才不得已用另外一個辦法,這個辦法就是底下所講的。

  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因果。或善或惡。各有其報。

  講因果報應,他能接受,他就害怕了。這是佛度衆生的一種善巧方便的法門。“報應通叁世”。叁世是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果報是通叁世的,“現在時期爲至暫”。這是我們俗話講的現世報,現世報時間不長,一生當中就能看得見的。“過去未來時期則甚長”。有多生多劫種的因,現在果報現前了;或者是多生多劫種的因,我們現在還沒有受報,未來世緣成熟才得果報,這種情形多的是。現在造的因,現在就受果報,這是現因現果;現在世造的因,來世受果報,這叫“生報”;或者是現在世造的因,多生多劫以後再受報,這叫“後報”。大家要明了,佛法裏講的叁世因果,事、理說得非常透徹。可知叁世因果主要是勸導中下根性的人,可以由此入道。

  “藏經中所載因果報應之事。往往有經多生多劫。而酬償夙債者。”諸位要是查《藏經》,單找這些因果報應,也是相當難的一樁事情。爲什麼呢?這些事情散在諸經論中。古人把經論裏的因果報應摘錄出來,編成一本書,你只要看這本書,就把整個《大藏經》的因果報應都看到了。這部書的名字叫《經律異相》、《法苑珠林》,這兩種書裏面都是摘錄編成的,只要看這兩本書就都看到了。但是這兩本書的份量都相當大。我們都想看。單是《法苑珠林》就有一百卷,份量差不多等于《華嚴經疏鈔》,《經律異相》有五十卷。所以份量都相當的多,這是佛在經典裏面講叁世因果的事。

  “身口意叁。所作諸善諸不善業。緣熟時至。一一自食其報。報盡方休。”這幾句話我們確實要牢記在心。身、口、意是指的叁業。我們身、口、意天天在造,時時刻刻都在造,所造的業,有善、有惡。有非善非惡的無記業,善業與惡業都有果報。什麼時候果報現前呢?緣熟時至。我們所造作的在阿賴耶識裏留下業因,因變成果,當中要有緣。什麼時候機緣成熟了,果報就現前,絕對不會沒有報應的,換句話說,有因一定就有果。也許同學們要問,成佛以後還有沒有果報呢?成了佛以後依然不免,釋迦牟尼佛在世,示現叁個月馬麥之報,成了佛還要受果報。不過成佛受果報,或者已經證得阿羅漢以上的果位受果報,與我們受果報不同;我們受果報感受到苦,而他們受果報沒有這個感受,爲什麼沒有感受呢?他對于前因後果都明白。

  舉個例子來講,我們不曉得因果報應,我們今天身上帶的錢財被人偷了,心裏很難過,很煩惱。這就是苦受。佛菩薩受果報,知道這是自己前世造作偷他的因,今天被他偷回去了,還他的債就沒有事了,心裏有樂受,沒有苦受。一報還一報,清清楚楚。所以說,悟了以後,只有還債再不欠債。還一筆,心裏就舒服一層,他愈來愈自在。心地確實是清淨平等覺。

  我們凡夫迷惑顛倒,一面還債一面又欠債。欠的比還的更多,永遠還不盡,苦不堪言。這是舉個比喻來說。所以說“報盡方休”;報盡就是還完了。但是真正講到“休”,那是要般若智慧現前,才辦得到。換句話說,自己不會再造業了。

  古德給我們講的:“隨緣消舊業,莫再造新殃”,隨緣消業,消業就是還債,不再欠債了。心地真正到清淨,一塵不染,這個時候,只有還債。隨緣跟攀緣不同,“隨緣”是菩薩行,“攀緣”是凡夫行。隨緣就是普賢菩薩所講的“恒順衆生”,“恒”就是永遠是這個樣子。永遠都是順著衆生,這才能消得了業;你不能隨順,就動心了,動心就造業。所以要想不造業,就學著隨緣不要攀緣。我們想做一樁善事,攀緣做一樁善事好不好呢?古人告訴我們說,“好事不如無事”。無事,心地是清淨的,你做一樁好事心不清淨。可見得我們真要想做到心地清淨,唯一的辦法—要隨緣不執著才能辦得到。

  “衆生障重欲深。昧卻本明。”“障”是講業障。業障太重了,欲望太多了。所以本性裏的智慧光明失掉了。“逐妄造孽紛紛擾擾。無時無處不在迷境。處火坑而不覺。遇怨怼而不知。”火坑是指叁界,叁界六道就是火坑。如《法華經》所說的叁界火宅,那有安穩處呢?遇怨怼而不知,誤將怨家對頭當做親人。“千秋長夜萬劫沈淪。可憐亦可悲已。”

  這是說衆生相。不但指現前人道,還包括諸天在內的六道衆生都是這個樣子。所以因果報應是一切事實的現象,作用非常廣大。對中、下程度人,講因果報應的道理,容易體會容易接受。

  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。修善因而冀善果。善惡不出身口意叁。既知因果。自可防護身口。洗心滌慮。雖在暗室屋漏之中。常如面對帝天。不敢稍萌匪鄙之心。以自幹罪戾也已。

  我們讀了這一段文字,知道修道先決的條件,要深信因果,他才肯認真修行。如果撥無因果,根本就不相信因果報應,那就沒有辦法了。講高深的理論他不懂,不能接受—他以爲那是佛菩薩的事情,凡夫辦不到。那麼講淺一點的呢?因果報應他又不相信,他以爲是神話。這樣的人佛菩薩也沒有法子度他,在佛經裏,稱爲“一闡提”。“一闡提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。

  如果你不想得惡果報,那麼你必須先斷惡因;不造惡因,當然就不遭受惡的果報。試問那一個人不希望好的果報呢?好的果報從那裏來?由善因來。可見得我們要想離開不好的果報,得到如意的果報,就必須要懂得斷惡修善才能獲得。斷惡修善的重點在身、口、意叁業,因爲造善、造惡,都離不開身、口、意叁業。“身口意叁業。簡言之。各各都能爲十善業及相反之十不善業。詳大乘戒律中之《十善業道經》。”

  這裏舉出修行的綱領。衆生身、口、意種種造作無量無邊。佛將我們身、口、意的造作,歸納爲十大綱領。所謂身叁、口四、意叁。稱之謂十善業道。“身叁”是身體的造作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這是身的叁善業。“口四”是言論四種造作,不妄語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绮語,這是口的四種善業。“意叁”就是心裏叁類念頭,不貪、不嗔、不癡,這叫做意的叁善業。這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裏所講的,十種善業的功德果報。十善業反過來就叫做十惡業

  。這是佛爲衆生指出善惡的標准。我們身、口、意,一動念、一造作,就要想到這十條。我所造的是屬于善業、還是屬于惡業呢?那麼善惡的果報自然就明了了。佛菩薩以這樣的法門,來接引中下根性的衆生,入菩提大道。

  所以斷惡修善是大乘佛法裏的根本法門,無上菩提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。我們如果深信因果,深信報應,就可以入大乘之門了。

  “既知因果,自可防護身口,洗心滌慮”。“心”就是意,你對于身口意叁業,自自然然懂得防護了。換一句話說你就知道改過修善。“雖在暗室屋漏之中,常如面對帝天”。

  “君子戒謹恐懼。雖處暗室中。覺(也好像是)十目所視。十手所指。常若有多人監視然。常存明明在上鑒察不爽意。”古代的中國人,對于天非常的尊敬。民間所稱的玉皇大帝,佛門稱爲忉利天王。“帝天”,如同對玉皇大帝四天王一樣。“不敢稍萌匪鄙之心”。“匪同非、鄙同醜”。不敢稍存非理之心,不敢稍存醜惡之念。當然就也不敢做惡事,這才能斷惡業。

  “以自幹罪戾也已矣”。“幹”是幹犯。“戾”就是罪過,就是常如面對帝天,面對大家,不敢故意造作惡業。

  此大覺世尊。普令一切上中下根。致知誠意。正心修身之大法也。

  大聖大賢、佛菩薩度衆生,也不舍棄這個法門。這個法門對于中下根性的人很有效,上根利智,也不例外。上根利智通常講,偏在心性的理論上,後面有兩句話說得好—“善談心性者,必不棄離因果”。這是對上根利智的人講的。所以上根人沒有不相信的,他的信心比中下根性的人要堅固得多了。爲什麼呢?他懂得這個道理。所以他的修行必然是如法的。

  尤注說:“大覺究竟真空實相。徹底盡源。更無遮…

《了凡四訓序文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