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序文講記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障之謂。”“大覺”,是指佛。“究竟真空實相”,“究”是窮究,“竟”是畢竟,圓滿的意思。對于真空實相的理體。“徹底盡源,更無遮障之謂”,這是大覺。這是從大乘佛果上講的。

  “凡夫不覺悟。聲聞自覺不覺他。菩薩自覺亦覺他。但功行未圓滿。”這是說明佛、凡夫、小乘菩薩之所以不同處。“惟諸佛如來自覺覺他皆圓滿。故獨稱之爲大覺。世尊乃佛之尊號。以佛具足萬德。爲一切世界所尊奉。故曰世尊。”佛爲究竟圓滿之大覺,爲一切世間所尊敬。他以圓滿大智,教化衆生,普遍令一切上中下根,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之大法,就是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的法門。

  然狂者畏其拘束。謂爲著相。愚者防己愧怍。謂爲渺茫。除此二種人。有誰不信受。

  這是說,那些沒有善根、撥無因果的人,你給他講深講淺都不能接受。我們現在要反過來問,別人接受不接受與我們自己不相幹。他做佛,他做他的佛,他墮地獄,他墮他的地獄,與我無關。問題是自己怎樣?這才是接受佛度化的真正緊要處。所以佛所講的一切經論,必須看作是爲我一個人講的;佛所製定的戒律,是教給我一個人修的,與別人無關,我們要這樣的直下承當,才能夠得益,才不致于造業。要是不能這樣直下承當,常看某人破了戒,某人做了壞事,你口裏講這些話,就是口的惡業。你意動了這個念頭,是意的惡業,外面境界一動就在那裏造惡業,這叫迷,這就是不覺悟。須知外面善與惡與我們不相幹。我應當怎樣呢?“如如不動、了了分明”。了了分明是不迷,如如不動是不造業。心地清淨不染,不爲外面境界所動搖,這才叫做會修行。這兩句話很要緊,我們要常常檢點反省。

  “狂者”,是指狂慧之人。所謂狂慧,多半是指世間聰明智慧的人,世智辯聰者。這一類的人對于佛的經典非常喜歡,認爲這是哲學,很有道理。可是一提到戒律,孔夫子的禮教,他就不願接受。戒律比禮教還嚴格。以爲這是不合時宜的生活教條,又何必學它,學它的理論就好。這樣的人,也大有人在,總是自以爲聰明,認爲戒律是叁千年前,外國人的生活規範,我們何必要遵守?佛經的道理不錯,我們可以學學、可以看看,戒律用不著,叁代之禮都不同,何況是外國的古禮。我們是現代人,何必要學古時候的禮節呢?現代人見面最敬禮是叁鞠躬,我們何必還要跪地頂禮呢?這即是狂者。以爲戒律是約束我們、拘束我們的。反而說那些持戒的人著相。《金剛經》裏講破相,要離相修行,何必執著戒律,死在戒相之下,有沒有真正死在戒相之下呢?真有!不是沒有。但是對于那些持戒的人,也未必完全都著相,裏面還有極高明的人,他不著相修一切善。

 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有許多是古佛再來的,絕大多數都是明心見性的人。他爲什麼還要斤斤在戒相上計較呢?那是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,著相修行對現前有好處。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縱然不能成佛作祖,絕不會墮叁惡道,不受惡的果報,這有什麼不好呢?所以不可被那些狂慧之言所蒙蔽,也認爲似是而非的理論很有道理,就把戒律看輕了,這是錯誤的。這是第一類人。第二類人,是他自己虧心事做多了,心裏有鬼,“愚者防己愧怍,謂爲渺茫”,他不敢提戒律,一提戒律,就覺得自己一身都是罪過。但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說,說了難爲情。因此一談到戒律,就說善惡果報之事渺茫,不足憑信。這個論調與前面不太一樣、意思是一樣的。都是不能夠接受,而不肯斷惡修善,這都是護短,自己有毛病、有短處,而不知悔改。祖師給我們講:除了狂、愚這兩種人之外,有誰不信受呢?那一個人不相信因果報應呢?

  “人惟苦不知愧恥耳。知愧便不敢遂過。知恥便不敢因循。有愧恥之心。即爲其人入道因緣。”

  尤注在此說的愧恥心,就是佛法講的慚愧。有慚愧心的人,就有入道的因緣。換句話說,不知道慚愧的人,入道就很難。至于因果問題,下文引夢東襌師的兩句話,說得非常之好。

  故夢東雲。善談心性者。必不棄離于因果。而深信因果者。終必大明夫心性。此理勢所必然也。

  夢東禅師此言,是說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,上根利智,他絕對不會不相信因果報應的。就是中下根性,能夠深信因果報應,他將來一定能明白心性之學,與上上根相同。換句話說,他也能明心見性,也能成佛作祖。小注有夢東禅師簡略的介紹。夢東大師的集子,也流通相當的廣。

  印祖引用夢東禅師這兩句話,非常的重要。實際上就是祖師開導我們,學大乘佛法的人,乃至于到佛法的最上乘,也不能離開“因果”。

  “善談心性者”,這是指禅宗的大德,所謂是“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”。這在大乘法裏是最上乘者。禅師說這一句話,並不是沒有依據。我們在《藏經》裏面可以去考察得到,曆代一些祖師大德們的語錄,確實是這樣的。凡是真善知識,絕對不會背棄因果的。我們以近代,虛雲老和尚來說,有不少同修看過虛雲老和尚的《法彙》,但是老和尚在圓寂前的兩、叁年,也就是最後的遺教—《方便開示錄》,自始至終都是教我們注重因果的道理。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尤注說:“夢東禅師爲前清乾嘉間法門第一人。”幹、嘉是指的年代—乾隆、嘉慶年代的人。法門中第一人,這是推崇他。在當時佛教裏是一代的高僧。他本來是禅宗的祖師、禅宗的大德。他以禅宗祖師的身分,大力的弘揚淨土。因爲淨土法門才是真正的叁根普被、利鈍兼收。“晚年退休。直隸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。蓮風大扇。遐迩向化(遐迩是遠近)。道俗歸心。迄今淨因廣植。法門中鹹推紅螺寺。爲中國黃河以北。第一念佛道場。有《徹悟禅師語錄》(徹悟禅師就是夢東禅師)刊行于世。言言金石字字牟尼。今日方便攝心之化。流布益廣。師之宏法功德無有限量矣。”

  徹悟(夢東)禅師也是淨宗的一代祖師,確確實實對于淨宗貢獻很大。北方之有念佛法門,是他老人家一個人提倡弘揚。猶如晚近印光大師,在蘇州靈岩山的道場一樣。這兩句話,非常有名:“善談心性者,必不棄離于因果”。

  “過去所造爲因。現在所受爲果。現在所造爲因。未來所受爲果。”這四句話是告訴我們因果通叁世。故菩薩畏之。

  尤注說:“苦樂因果皆由自心之所感。十方叁際一切事相無一不發生于瞥爾妄動之生滅心中。亦無不消除于本來清淨之真如心中。一毫端上納盡華藏世界。事相無量無一而非因果。無量因果無一不出之于心性。心性不易見。即可借因果以見之。”

  這是將因果與心性的道理,講到了極處。心性是講“體”,而因果是講“相與用”。在《十四講表》裏說的體、相、用。所謂體,就是講心性,心性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本體。因與果,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、用。這個關系怎麼能分開呢?如果要真正懂得其中的關系,就曉得心性與因果是一而二、二而一,一體之兩面。

  修持若是偏重在心性上,不談因果、不理會因果。則心性的道理也不能透徹,這是必然的,因爲理與事是分不開的。如果我們真正要在理性上通達,事相上絕不能舍棄。這一句話是對上根利智的人講的,下面一句合起來看則是叁根普被。我們沒有那麼高的天分,頓悟明白心性的道理確實不容易。但是我們從事相上下手,可以說人人皆有分。我們都讀過《彌陀經》。《彌陀經》的極則就是說心性的道理。但是帶業往生的事相,完全是因果感應。阿彌陀佛在因中發的願是“因”,現在修成極樂世界是“果”。我們現在深信淨土法門,發願求生是“因”;將來報身盡了的時候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是“果”。諸位必須要深信這個法門,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,才能獲得。

  深信因果將來一定可以明心見性。只要往生極樂世界,縱然是下品下生也能證得圓滿佛果。經上說往生極樂世界,就證得叁不退。證叁不退是經上講的一生補處菩薩,這豈不是人人都有份嗎?到了補處菩薩才大明心性,不是小明,大明是究竟圓滿的明了。我們娑婆世界是苦因苦果,極樂世界是樂因樂果。在這個地方,果報我們不必重視,須要看重的是在“修因”上。由修因上來說,這一本小冊子,就是教我們造“樂因”,後來的果報當然就是“樂果”。但是不善于修學的,像袁了凡居士,他所造作的是苦樂相對的樂因,將來果報還是在娑婆世界,人、天兩道享福。而人、天兩道的福報,是萬萬享不得的。

  享福就容易迷惑顛倒,人間再大的福報,你能享幾年呢?縱然活兩百歲,也不過是兩百年而已。兩百年享完了以後怎麼辦?依然六道輪回。這個事情太可怕了,太可悲了,所以說人間天上的福報我們都不要。我們修什麼才是真正的樂因呢?修淨業。什麼叫淨業?所謂“淨業”就是在斷惡修善之中,以至誠心、清淨心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

  斷惡修善的目標是在自己心地清淨,除此以外什麼都不求。正如同《彌陀經》講的,我們念佛主要是在求一心不亂;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,這是無漏的善法。這一種的業因與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才相應,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假如我們不懂這個道理,斷惡修善祈求人天福報,那也能得到。但這麼一來我們一生修行所下的苦功,也不過換得來生享一生福而已。這實在是得不償失。而享福沒有不迷惑顛倒。所以享福報當中又造無量罪業,這是我們特別要警覺的。

  菩薩就懂得,這個心在最初一動的時候,就能知道後來果報是否清淨?這是與我們凡夫不相同的所在。十方叁世一切事相,皆是講的“果”。有果必有因,這個因、沒有一樁不是由我們心地最初一念的生滅心中,現起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明心見性之後,這是講成佛了。成了佛之後才明了真心理體上本來沒有一切妄相。這個道理雖然很難懂,但是不能不懂。我們在講堂裏面,大經大論上常常討論這問題,常常提起這個問題。一遍、二遍,十遍、二十遍,我們悟不過來不要緊,千遍萬遍必然有個悟處。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。…

《了凡四訓序文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