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序文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佛講的叁菩提心意思是一樣的。誰是真發菩提心?誰具足叁達德?能夠承認自己過失,能夠改過自新的人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,真正聖賢人。否則我們依舊是悠悠泛泛,如這裏所講的“徒具作聖之心”。“徒”是徒然,我們有這個心,但沒有去做。我們想成佛、想成菩薩。但日用心行並不像佛菩薩,這個想法,永遠是個妄想。前面所說的“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”,不能改過修善,必然是造惡積惡,積惡就愈積愈深,那有不沈淪的道理?

  “永淪下愚之隊”,入了下愚那一隊去了。這對于一個發菩提心,已經聞到佛法、知道發心、知道佛法功德利益,而不能夠確實去修證的人,實在太可惜了。成佛作祖難不難呢?□

  然作聖不難。在自明其明德。

  成佛作祖這樁事情,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,問題是我們肯不肯做。諸位同學,這次啓講,感觸很深。我讀此書是在二十六年前,我講經已經講了十八年了,講《了凡四訓》是頭一次。應當在二十年前就要講了,以往都是在大乘經典裏面兜圈子,好高骛遠,建的是空中樓閣,沒有好好的在基礎上下功夫。二十年前我就看過印光大師這篇文章,雖然是看了,沒有看清楚,沒有把它當一回事,也不覺得很重要。一看《了凡四訓》是世間法,是父親教訓兒子的,講的話還不錯,還有點道理,就不再去理會它了。現在二十幾年下來,都搞的空中樓閣、一事無成。回頭再看這本小冊,大徹大悟,才曉得這是無價之寶。

  這本書是大小乘的基礎,沒有它,大小乘都落空。我們現在要作聖,確實不難,從這裏打基礎。我們把這個道理明白了,在日常生活中,照著去做的話,命運立刻就會改過來。大家要能好好的做,叁個月就能見效了。

  祖師告訴我們,爲什麼作聖不難呢?因爲在“自明其明德”,這是“大學”上的一句話: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”明德就是本性,也就是前面講的誠與明。“明德”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,人人本具照耀天地之真心。明德上面再加一個“明”字,可見這個明德,現在是不明。爲什麼不明呢?被五欲六塵的煩惱所覆蓋住了。我們想作聖,只要把我們的明德恢複就行了;換句話說,把本來的明德,上面那些障礙、那些蒙蔽去掉,我們的明德就恢複光明了。

  下面是教給我們明明德的方法:

  欲明其明德。須從格物致知下手。

  “物”是物欲,是對于物質上生起種種貪求的欲望,我們把它歸納爲五欲六塵。“格”是格正,司馬光解釋“格”爲格殺,格殺什麼呢?格殺五欲貪嗔癡妄念。

  尤注:“繩愆糾缪。格其非心之謂。”明明德要從這裏開始,這就是佛法常講的放下萬緣,“格物”就是放下萬緣,萬緣是什麼呢?“萬緣”就是物欲。物欲障礙我們真心,障礙我們清淨心,如果我們不能將它放下,不能將它格正,清淨光明的覺性就不能透出來。

  “致知”就是看破,我們得要有智慧,“努力覺照,勿任昏散之謂”。這裏的“知”,不當一般的知識講,這個“知”是覺的意思,小注注得很好,覺照的意思,就是前面所講“明”的意思。致知覺照,念念覺照,這是真實學問,“格物”是真實功夫。看破是真學問,放下是真功夫,要從這裏下手。

  倘人欲之物。不能極力格除。則本有真知。決難徹底顯現。欲令真知顯現。當于日用雲爲。常起覺照。不使一切違理情想。暫萌于心。

  這裏再細說功夫與學問的方法。“倘”之一字是假設,假設人欲之物,如果不能極力的格除。拿佛法來講,就是放下再放下,徹底的放下。這確實是很難,有人對錢財放得下,對名利放不下。有些人名放得下,利又放不下。換句話說,五欲六塵總有一兩樣放不下的。世間法放下了,出世法也要放下,“極力格除”,除到幹幹淨淨。

  《楞嚴經》說“空如來藏、不空如來藏”。說得相當精辟。空、不空如來藏,都是給我們講這個道理。爲什麼要我們徹底放下,因清淨性中一法不立。要真正做到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講的“本來無一物”。就是此處講的極力格除,格除得幹幹淨淨,心裏面一物不存,一法不立。這時真如本性裏的般若智慧、光明就現前了,本有真知就透出來了。真正的智慧是我們本有的,不是外面求來的。像明鏡一樣,明鏡的光明不是外面來的,是它自己本來有的。而鏡子上面的灰塵蓋得很厚,失去照的作用。只要把灰塵去掉,能照是鏡子本來的,並不是我們給它的。聰明智慧是本來具有的,心地愈清淨,智慧就愈高;心愈淨、愈定,智慧就愈大。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我們看一個人的心定不下來、淨不下來,心裏一團糟,這個人絕對沒有智慧。世出世間法是一樣的,辦大事的人,心常常是靜止不動的。什麼境界現前,他都能如如不動,這樣的人才有智慧光明,才能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。如果事情一臨頭,心裏就慌亂了,這種人絕對成不了器。我們要開智慧,就要從定境中下手。所以我們要是不能夠極力格除物欲,本有的真知,沒辦法現前,亦難徹底顯現。換句話說,我們本具的般若智慧,我們有一分格致的功夫,智慧就透一分;有十分的功夫,就透十分的智慧。智慧的顯現,就以我們格致功夫的深淺而定。

  “欲令真知顯現,當于日用雲爲,常起覺照”。這句話也就是教我們,平常用功的方法。“日用雲爲”就是日常生活,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眠。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長期不斷覺照,就是使覺照的功夫不要間斷。爲什麼呢?覺照的功夫一間斷,無明就起來,煩惱就現前。我們覺照的功夫提起來的時候,無明沒有了,煩惱也沒有了。煩惱好像霜露一樣,覺照就像太陽一樣;太陽一出來,霜露就溶化了,煙消雲散了。可見得這覺照的功夫,對我們是非常的重要。

  “常起覺照”,重要是在“常”字;偶爾的覺照我們也有,就是不能保持“常”這個字。其實覺照的功夫,在我們現在的人來講,有五分鍾、十分鍾,就很不容易了。我們自己想想,在一天當中,有沒有五分鍾、十分鍾的覺照?恐怕從早到晚,一刹那也沒有。但我們聽經的時候,也許會有一點,在認真聽講的時候,會有一點覺照的功夫。但是離開講堂以後就又忘掉了,功夫又提不起來。如果不常常聽經、看經的人,單單燒香拜佛,恐怕一生當中,難得有幾次覺照現前。失去覺照的現象,就是“違理情想”。“理”就是指前面的“誠”與“明”,“真心不二”之理。也就是《楞嚴》所講的“相妄性真”之理;《般若經》裏所講的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違背這個理,一定是落到情識一端去了。情想起來了(“情”就是分別執著),這時候就是“識”作主了。理是“性”,情是“識”。換句話說,轉本性成阿賴耶識,成爲情想。轉真如本性成阿賴耶識,就是“轉聖作狂”了。這是大大的顛倒。祖師在這裏教導我們,要在日常生活中,常常提起覺照功夫,“不使一切違理情想,暫萌于心”。不要常有違理情想,連暫時有這個現象,也不可以。可體會得古人常講: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的深意。“念”就是違理情想,我們不要怕,怕的是沒有覺照。只要有覺照,違理情想,立刻就煙消雲散了;常住真心就立刻又恢複光明。□

  “如此則庶乎。處暗室無虧。履平地若恐。對青天而懼。聞雷霆不驚。”這是尤注舉幾個例子,說我們心安理得。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雖處暗室不做虧心事;因爲我們的心地永遠是清淨光明的。□

  常使其心。虛明洞徹。如鏡當臺。隨境映現。但照前境。不隨境轉。妍媸自彼。于我何幹。來不豫計。去不留戀。

  這幾句話,對我們修行人作用太大了。我們爲什麼被境界轉呢?所謂被別人牽著鼻子走,這是我們不會修。印光祖師在這裏,才傳授我們看家的本事,首先叫我們“常使其心,虛明洞徹”。心要虛、要明,“洞徹”兩個字是形容虛明的。心裏不能有一物,也就是不能有牽挂,不可以有執著。爲什麼不可以有呢?因爲真心裏本來沒有。凡是心裏有牽挂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都是妄心,不是真心,真心裏面沒有這些。我們要覺悟,心裏有牽挂,就要想到這錯了;妄心在用事,就要認識這是妄心,不是自己的真心。

  “如鏡當臺”,心好像明鏡一樣。

  “隨境映現”,隨著外面的境界,古人所講:“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。”古時候的外國人,我們稱作胡人,外國人走到鏡子的前面,鏡子就現一個外國人的影相。“漢”是我們中國人,中國人在鏡子面前,現的是中國人的影相。事實上鏡子裏,並沒有漢跟胡,鏡子裏面空空洞洞,什麼都沒有,它可以隨著境界而現象。雖隨著境界現象。

  “但照前境,不隨境轉”。它只是照外面的境界,外面的境界並不能轉變它。因爲它永遠如如不動、幹幹淨淨、一塵不染;心地裏頭,一物也沒有,無牽無挂。如果說看到鏡子的相,覺得這相不錯,把它畫上去,那就染上了,就爲境界所轉了。

  我們現在很可憐,隨著外面境界轉;眼見色,爲色所轉;耳聞聲,爲音聲所轉。一點都作不了主。古人把這樣的人比喻作老牛,牛被人用一根繩子穿在鼻子上,牽著走;叫它到東就到東,到西就到西。我們現在,鼻子就被五欲六塵牽著走,我們想想看可不可憐!爲什麼呢?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作不了主宰,我們不知道,真心是不動的,是空寂的、湛然的、靈虛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自己不認識自己。襌家話頭裏面,有參“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”,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就是自己本人。我們不知道,沒找到本人。把假的當作真的,真的完全不知道在那裏,迷失了。外面境界相與我們有沒有幹涉呢?沒有幹涉,正如同明鏡現相一樣。

  “妍媸自彼”,“妍”是美好,“媸”是醜陋。鏡子照的相,美也好、醜也好,與鏡子何幹呢?並不相幹。所以我們自己的心就是一面鏡子。神秀大師所講的:“身是菩提樹,心是明鏡臺。”五祖也很贊歎。因爲初學的人能夠這樣用功,也就不錯了。我們自己要常常想,我們這個心像明鏡一樣,照雖然照,一塵不染。好、醜、香…

《了凡四訓序文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