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序文講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臭是外面的境界,我之心如鏡子實在不染,如如不動,我們初學能夠這樣用功就不錯了。雖然這不是第一義,也算是第二義,與第一義就相差不遠了。《楞嚴經》所謂的第二月,捏目所見的第二月,而不是水中的月影,所以把心比喻作明鏡臺,是第二月,也就相當難得了。所以要知道外面的境界,五欲六塵的境界確確實實與自己心性沒有關系。這個道理要是明白了,“來不豫計,去不留戀”,這有多自在,多自由。來的時候沒有歡喜心,也沒有期望我要等待著他;去了心裏也沒有煩惱,不留戀。就像明鏡照物一樣,來的時候,明鏡沒有歡喜;去的時候,也沒有煩惱。幾時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,能做到這樣,我們在佛法裏面,基礎算是打好了,好像蓋大樓,地基已經打好了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,如如不動,這是何等的重要。當然我們都想得到這樣的功夫,可是話說回來,這個功夫真正的修學起來,又談何容易。難與易,在于我們自己的誠心,如果我們誠心的去做,就不難;假如我們放縱的去做,那就難了。我們不認真,馬馬虎虎的做,很難有績效。下文是祖師教給我們對治的方法:

  若或違理情想。稍有萌動。即當嚴以攻治。剿除令盡。

 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,心裏面稍稍動了妄想分別、貪嗔癡慢的念頭;只要一動這個念,馬上就要對治。這種念頭一動,就是病,在這一動念時,立刻就下針砭,要治療它是很容易辦得到。必須要想法子對付它,剿除令盡。比喻說:

  如與賊軍對敵。不但不使侵我封疆。尚須斬將搴旗。剿滅余黨。其製軍之法。必須嚴以自治。

  這個比喻很好懂,把煩惱比喻爲“賊”,這是佛經常用的比喻。六種根本煩惱,也稱之爲六賊。因爲它能賊害我們的真心本性,把我們真如本性裏的功德智慧,都障蓋住,而不能現前,所以把它比喻爲賊。也有的地方,把六塵比喻爲賊。六塵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若心執取,這些也能染汙我們的真如本性。所以對待煩惱、對付五欲六塵,正如與賊軍對敵一樣。我們要是不能克服它,它就要戰勝我們;換句話說,不是它投降,便是我投降。我們要能夠戰勝了,我們就是聖人,就是佛菩薩;要是敗了,就是凡夫,還是在六道輪回,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。所以對付五欲六塵,要像作戰一樣,不但不能叫它侵犯我們的本性,而且要把它消滅得幹幹淨淨,這功德才能算圓滿,才能夠成就。“其製軍之法”,就是平素對自己的訓練,自己訓練成一套看家的本事,來對付五欲六塵,對付無明煩惱。至于對治的本事,祖師給我們提出幾個原則,這幾個原則,非常的重要。

  這一段文很重要,是修行理論的依據。祖師教我們破除妄念的方法,應當常使我們的心:“虛明洞徹,如鏡當臺”。許多祖師都是這樣教導我們,如果做不到,怎麼辦呢?印祖又教我們,應當在妄念剛剛動的時候,就要覺悟,才能把妄念止住。所以好比作戰一樣,不但我們要阻止敵人侵入我們的疆土,而且還要把敵人消滅幹淨。一般講,掃除賊寇,當然要靠兵力,而平素練兵,要“嚴以自治”,換句話說,一定要嚴格自治。

  毋怠毋荒。克己複禮。主敬存誠。其器仗須用顔子之四勿。曾子之叁省。蘧伯玉之寡過知非。

  怎樣“嚴以自治”呢?在古人當中,舉叁個具體的事例給我們看。我們要想道業上有成就,在德學上有所建樹,看看古人,是怎樣做的。首先教我們“毋怠毋荒”,“怠”是懈怠,“荒”是荒廢。這是求學修道很大的障礙。懈怠、荒廢必然不能成就,這兩點首先要戒除。可是這兩點確實很不容易戒除。十個人中恐怕就有五、六個人有懶惰的毛病。我們怎樣才能對治懶惰呢?(懈怠就是懶惰。)如何對治荒廢?

  對治的方法,就是要從“克己複禮”做起,首先克服自己的毛病,就是前面所講的兩大毛病,懈怠與荒廢。

  “主敬存誠”,這是老法師教誡學人,成敗關鍵的所在。就在一個“誠”一個“敬”。如果內有誠,外有敬,確實毛病就能克服了。真有這樣的志氣,有這樣的決心,再做不到呢?那就學古人。

  尤注說得好:“顔淵善用克己功夫。恪守非禮勿視。非禮勿聽。非禮勿言。非禮勿動之聖訓。”

  這是孔夫子教給他的,顔淵之所以能夠成就,就是得力于這四句話。他能夠守得住。“禮”是講節度,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,凡事都要合乎禮節。這四樁事情,在佛法裏面講,就是類似四威儀。此處特別注重視、聽、言、動都要合乎禮。在今日環境之下,相當麻煩,爲什麼呢?現在大家不講禮,也沒有禮。換句話說,我們視、聽、言、動,沒有標准。

  古書裏面,我們看《禮記》、《儀禮》,那是周朝的禮。在《二十五史》裏面,我們所讀的《禮樂志》,是各朝各代的禮。現在我們民間,有一些婚喪的禮節,還守著滿清時代的禮法。講到守“禮”就相當難了。現在政府公布的國民生活須知,就是現代的禮,我們要遵守。但是所訂的可以說是綱領,不夠周詳。學佛之後,佛門裏面有禮節,有生活的標准,就是“戒律儀規”。在家有在家的律儀,出家有出家的律儀,那是釋迦牟尼佛,給我們訂的禮。我們視聽言動都應該遵守這個禮,因爲律儀之禮是凡、聖的區別,我們要想超凡入聖,就應當要學習,比世間的禮更爲詳細,更爲周密。我們讀《了凡四訓》,就能找到最好的標准,不學佛的人,要找到禮的標准,在現代社會恐怕就不太容易了。

  “曾子之叁省”,《論語》裏面就有記載。曾子也是孔夫子的學生。尤注:“每日以爲謀不忠。交友不信。傳授不習。叁者密密在身心上勘驗去。”

  曾子每天反省叁件事:第一、別人拜托我們辦的事情,我是不是盡心盡力的做到了。“忠”就是忠實,盡心盡力的做到。也許有人會說,今天沒人托我辦事,如果這樣說那就錯會意思了。比如說,你是一個公務員,長官交代你辦的事情,就是別人托我辦事;要是經商,或是做一個店員,你是不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職守,把事情做好呢?

  縱然是出家人,也不例外。在寺院裏,常住有職事,做當家,或者做知客。今天是不是把自己的職務,盡心盡力做到圓滿了,都屬于這一條。

  第二、交友不信。你對待朋友,有沒有守信;換句話說,有沒有信用。

  第叁、傳授不習。“習”是講溫習,複習。老師教你的,你有沒有溫習,有沒有照著做。“習”有溫習、實習的意思。曾子也是了不起的人,他的成就是靠每天以這叁樁事情來反省,來檢點自己。

  “蘧伯玉之寡過知非”。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,春秋時候的人,“名瑗字伯玉。年二十,已始行返省功夫”。這就很難得了,二十歲就覺悟了,就不迷了,天天反省,天天檢討,每一天都是這個樣子。“逐日如是,日日自檢”。天天反省,天天檢點。“無日不發現前日之非。”他才曉得每天都有做錯事情。事情不怕做錯,怕的是不知道,知道就能改,改過自新。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,改過遷善,常見前非,至五十歲時,猶追咎四十九年之非”。人家的功夫就做得貫徹到底,不是做一天兩天、一年兩年。只要活一天,這種“克己複禮”的功夫,就要做一天。這是祖師舉出來的叁個人,這叁個人,也正是袁了凡先生,自己取法的榜樣。祖師在序文裏提出來,也教導我們學習。

  加以戰戰兢兢。如臨深淵。如履薄冰。與之相對。則軍威遠振。賊黨寒心。懼罹滅種之極戮。冀沾安撫之洪恩。從茲相率投降。歸順至化。盡革先心。聿修厥德。

  這還是從比喻上來說。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”,這兩句形容戒慎恐懼的樣子。中國大陸,黃河流域一帶,冬天都結冰,人可以從冰層上走過去。如果冰結得很薄,走的時候,就步步要小心了,一不小心就會沈下去,比掉在水裏還危險。水裏面還可以遊得出來,掉在冰層裏面,那是遊都遊不出來,所以要小心謹慎,這是在薄冰上走。深淵是像蘇花公路,看那萬丈懸崖,人走在那裏得小心謹慎,絲毫不敢大意。以此形容,修心、養性、求學,都應該要有這樣的態度。以這個態度,與妄想雜念來相對,好像你自己練精兵,與敵人相對一樣。

  “軍威遠振,賊黨寒心”,這都是從前面比喻裏面說的,只要你自己能“主敬存誠”,能做到“克己複禮”,一切的邪思自然都不能侵入。好比賊兵,看到對方有這樣好的訓練,這樣好的士氣,不必打他就投降了。從此以後就洗心革面。邪念與正思惟,從體上講是一個,並沒有兩樣。“體”是一個,“相”不同。體是什麼呢?在《楞嚴經》裏面講是如來藏性,隨緣現相。此地講:“盡革先心,聿修厥德”。這是指人人本具的明德,明德就是《楞嚴》裏面講的如來藏性。只要我們有修德,性德就能現前,這樣才能轉凡爲聖,正如同:

  將不出戶。兵不血刃。舉寇仇皆爲赤子。即叛逆悉作良民。

  “賊寇”譬喻七情五欲種種的妄念。“赤子”譬喻真心、明德,如來藏性。可見得我們只要有修德,煩惱就變成了菩提,“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”。這要有修德,才能真的明了。覺悟時煩惱原來就是菩提,生死就是涅槃。這個比喻好懂,賊寇投降了,洗心革面,原來他就是良民、就是好的老百姓,這個道理在大乘經論裏面講得很多,在這裏我們就不必詳細的說明了。

  上行下效。率土清甯。不動幹戈。坐致太平矣。

  “上行下效”還是從比喻上說,什麼叫上行呢?上行是從根本上修,就是修心。在大乘經論裏面講的叁如來藏,就是此處講的上行。從心地上下手,而不是在枝枝葉葉上著手。心正了,行就正了,心裏面沒有邪念。諸位想一想,顔子的“四勿”,當然就做得圓圓滿滿。如果心不正,勉強的去做,向枝葉上尋求,功夫還是不得力,所以會修行的人從心地上下手。

  “率土清甯”,“率土”是指心地。就是比喻心地清淨,罪障就消除了。罪業要想消除,實不容易。我們造作罪業不是一生一世,無始劫以來,生生世世都在造罪業。固然我們常常講忏除業障,能忏除得了嗎?…

《了凡四訓序文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