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序文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臭是外面的境界,我之心如镜子实在不染,如如不动,我们初学能够这样用功就不错了。虽然这不是第一义,也算是第二义,与第一义就相差不远了。《楞严经》所谓的第二月,捏目所见的第二月,而不是水中的月影,所以把心比喻作明镜台,是第二月,也就相当难得了。所以要知道外面的境界,五欲六尘的境界确确实实与自己心性没有关系。这个道理要是明白了,“来不豫计,去不留恋”,这有多自在,多自由。来的时候没有欢喜心,也没有期望我要等待著他;去了心里也没有烦恼,不留恋。就像明镜照物一样,来的时候,明镜没有欢喜;去的时候,也没有烦恼。几时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,能做到这样,我们在佛法里面,基础算是打好了,好像盖大楼,地基已经打好了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,如如不动,这是何等的重要。当然我们都想得到这样的功夫,可是话说回来,这个功夫真正的修学起来,又谈何容易。难与易,在于我们自己的诚心,如果我们诚心的去做,就不难;假如我们放纵的去做,那就难了。我们不认真,马马虎虎的做,很难有绩效。下文是祖师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:

  若或违理情想。稍有萌动。即当严以攻治。剿除令尽。

  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,心里面稍稍动了妄想分别、贪嗔痴慢的念头;只要一动这个念,马上就要对治。这种念头一动,就是病,在这一动念时,立刻就下针砭,要治疗它是很容易办得到。必须要想法子对付它,剿除令尽。比喻说:

  如与贼军对敌。不但不使侵我封疆。尚须斩将搴旗。剿灭余党。其制军之法。必须严以自治。

  这个比喻很好懂,把烦恼比喻为“贼”,这是佛经常用的比喻。六种根本烦恼,也称之为六贼。因为它能贼害我们的真心本性,把我们真如本性里的功德智慧,都障盖住,而不能现前,所以把它比喻为贼。也有的地方,把六尘比喻为贼。六尘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若心执取,这些也能染污我们的真如本性。所以对待烦恼、对付五欲六尘,正如与贼军对敌一样。我们要是不能克服它,它就要战胜我们;换句话说,不是它投降,便是我投降。我们要能够战胜了,我们就是圣人,就是佛菩萨;要是败了,就是凡夫,还是在六道轮回,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。所以对付五欲六尘,要像作战一样,不但不能叫它侵犯我们的本性,而且要把它消灭得干干净净,这功德才能算圆满,才能够成就。“其制军之法”,就是平素对自己的训练,自己训练成一套看家的本事,来对付五欲六尘,对付无明烦恼。至于对治的本事,祖师给我们提出几个原则,这几个原则,非常的重要。

  这一段文很重要,是修行理论的依据。祖师教我们破除妄念的方法,应当常使我们的心:“虚明洞彻,如镜当台”。许多祖师都是这样教导我们,如果做不到,怎么办呢?印祖又教我们,应当在妄念刚刚动的时候,就要觉悟,才能把妄念止住。所以好比作战一样,不但我们要阻止敌人侵入我们的疆土,而且还要把敌人消灭干净。一般讲,扫除贼寇,当然要靠兵力,而平素练兵,要“严以自治”,换句话说,一定要严格自治。

  毋怠毋荒。克己复礼。主敬存诚。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。曾子之三省。蘧伯玉之寡过知非。

  怎样“严以自治”呢?在古人当中,举三个具体的事例给我们看。我们要想道业上有成就,在德学上有所建树,看看古人,是怎样做的。首先教我们“毋怠毋荒”,“怠”是懈怠,“荒”是荒废。这是求学修道很大的障碍。懈怠、荒废必然不能成就,这两点首先要戒除。可是这两点确实很不容易戒除。十个人中恐怕就有五、六个人有懒惰的毛病。我们怎样才能对治懒惰呢?(懈怠就是懒惰。)如何对治荒废?

  对治的方法,就是要从“克己复礼”做起,首先克服自己的毛病,就是前面所讲的两大毛病,懈怠与荒废。

  “主敬存诚”,这是老法师教诫学人,成败关键的所在。就在一个“诚”一个“敬”。如果内有诚,外有敬,确实毛病就能克服了。真有这样的志气,有这样的决心,再做不到呢?那就学古人。

  尤注说得好:“颜渊善用克己功夫。恪守非礼勿视。非礼勿听。非礼勿言。非礼勿动之圣训。”

  这是孔夫子教给他的,颜渊之所以能够成就,就是得力于这四句话。他能够守得住。“礼”是讲节度,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,凡事都要合乎礼节。这四桩事情,在佛法里面讲,就是类似四威仪。此处特别注重视、听、言、动都要合乎礼。在今日环境之下,相当麻烦,为什么呢?现在大家不讲礼,也没有礼。换句话说,我们视、听、言、动,没有标准。

  古书里面,我们看《礼记》、《仪礼》,那是周朝的礼。在《二十五史》里面,我们所读的《礼乐志》,是各朝各代的礼。现在我们民间,有一些婚丧的礼节,还守著满清时代的礼法。讲到守“礼”就相当难了。现在政府公布的国民生活须知,就是现代的礼,我们要遵守。但是所订的可以说是纲领,不够周详。学佛之后,佛门里面有礼节,有生活的标准,就是“戒律仪规”。在家有在家的律仪,出家有出家的律仪,那是释迦牟尼佛,给我们订的礼。我们视听言动都应该遵守这个礼,因为律仪之礼是凡、圣的区别,我们要想超凡入圣,就应当要学习,比世间的礼更为详细,更为周密。我们读《了凡四训》,就能找到最好的标准,不学佛的人,要找到礼的标准,在现代社会恐怕就不太容易了。

  “曾子之三省”,《论语》里面就有记载。曾子也是孔夫子的学生。尤注:“每日以为谋不忠。交友不信。传授不习。三者密密在身心上勘验去。”

  曾子每天反省三件事:第一、别人拜托我们办的事情,我是不是尽心尽力的做到了。“忠”就是忠实,尽心尽力的做到。也许有人会说,今天没人托我办事,如果这样说那就错会意思了。比如说,你是一个公务员,长官交代你办的事情,就是别人托我办事;要是经商,或是做一个店员,你是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,把事情做好呢?

  纵然是出家人,也不例外。在寺院里,常住有职事,做当家,或者做知客。今天是不是把自己的职务,尽心尽力做到圆满了,都属于这一条。

  第二、交友不信。你对待朋友,有没有守信;换句话说,有没有信用。

  第三、传授不习。“习”是讲温习,复习。老师教你的,你有没有温习,有没有照著做。“习”有温习、实习的意思。曾子也是了不起的人,他的成就是靠每天以这三桩事情来反省,来检点自己。

  “蘧伯玉之寡过知非”。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,春秋时候的人,“名瑗字伯玉。年二十,已始行返省功夫”。这就很难得了,二十岁就觉悟了,就不迷了,天天反省,天天检讨,每一天都是这个样子。“逐日如是,日日自检”。天天反省,天天检点。“无日不发现前日之非。”他才晓得每天都有做错事情。事情不怕做错,怕的是不知道,知道就能改,改过自新。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,改过迁善,常见前非,至五十岁时,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”。人家的功夫就做得贯彻到底,不是做一天两天、一年两年。只要活一天,这种“克己复礼”的功夫,就要做一天。这是祖师举出来的三个人,这三个人,也正是袁了凡先生,自己取法的榜样。祖师在序文里提出来,也教导我们学习。

  加以战战兢兢。如临深渊。如履薄冰。与之相对。则军威远振。贼党寒心。惧罹灭种之极戮。冀沾安抚之洪恩。从兹相率投降。归顺至化。尽革先心。聿修厥德。

  这还是从比喻上来说。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”,这两句形容戒慎恐惧的样子。中国大陆,黄河流域一带,冬天都结冰,人可以从冰层上走过去。如果冰结得很薄,走的时候,就步步要小心了,一不小心就会沉下去,比掉在水里还危险。水里面还可以游得出来,掉在冰层里面,那是游都游不出来,所以要小心谨慎,这是在薄冰上走。深渊是像苏花公路,看那万丈悬崖,人走在那里得小心谨慎,丝毫不敢大意。以此形容,修心、养性、求学,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态度。以这个态度,与妄想杂念来相对,好像你自己练精兵,与敌人相对一样。

  “军威远振,贼党寒心”,这都是从前面比喻里面说的,只要你自己能“主敬存诚”,能做到“克己复礼”,一切的邪思自然都不能侵入。好比贼兵,看到对方有这样好的训练,这样好的士气,不必打他就投降了。从此以后就洗心革面。邪念与正思惟,从体上讲是一个,并没有两样。“体”是一个,“相”不同。体是什么呢?在《楞严经》里面讲是如来藏性,随缘现相。此地讲:“尽革先心,聿修厥德”。这是指人人本具的明德,明德就是《楞严》里面讲的如来藏性。只要我们有修德,性德就能现前,这样才能转凡为圣,正如同:

  将不出户。兵不血刃。举寇仇皆为赤子。即叛逆悉作良民。

  “贼寇”譬喻七情五欲种种的妄念。“赤子”譬喻真心、明德,如来藏性。可见得我们只要有修德,烦恼就变成了菩提,“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”。这要有修德,才能真的明了。觉悟时烦恼原来就是菩提,生死就是涅槃。这个比喻好懂,贼寇投降了,洗心革面,原来他就是良民、就是好的老百姓,这个道理在大乘经论里面讲得很多,在这里我们就不必详细的说明了。

  上行下效。率土清宁。不动干戈。坐致太平矣。

  “上行下效”还是从比喻上说,什么叫上行呢?上行是从根本上修,就是修心。在大乘经论里面讲的三如来藏,就是此处讲的上行。从心地上下手,而不是在枝枝叶叶上著手。心正了,行就正了,心里面没有邪念。诸位想一想,颜子的“四勿”,当然就做得圆圆满满。如果心不正,勉强的去做,向枝叶上寻求,功夫还是不得力,所以会修行的人从心地上下手。

  “率土清宁”,“率土”是指心地。就是比喻心地清净,罪障就消除了。罪业要想消除,实不容易。我们造作罪业不是一生一世,无始劫以来,生生世世都在造罪业。固然我们常常讲忏除业障,能忏除得了吗?…

《了凡四训序文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