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几个人忏除了?为什么忏除不了?因为都是在枝叶上用功夫;好比锄草,把上面剪干净了,根没有挖掉。过两天又长出来了,这就是永远没有办法忏除得尽的道理。在家礼佛、念佛、拜忏,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够,再去请几位法师,拜几天《梁皇忏》,罪业就忏掉了吗?好比草长得快,找个人来修剪修剪,没有除根。除根的忏法,别人帮不上忙;不但别的法师,就是佛菩萨来了也帮不上忙。那怎么办呢?要自己去做。几时心清净了,无始劫来的业障,都消除了。所谓是“罪业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”。无始劫来的罪业,好比霜、好比露水一样,心清智现时霜露就消除了。
如果我们心地不清净,业障就没有法子消除干净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我们的心地没有达到究竟清净,但是我们向清净的路上走。心地清净一分,就消除一分的业障;清净两分,就消除两分的业障。不是没有效果!到了究竟圆满的清净,那就成佛了;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全都消除了,这叫做真正的修行。我们会不会呢?要是不会,下面祖师再举圣人用功的方法,来教我们。
如上所说。则由格物而致知。由致知而克明明德。诚明一致。即凡成圣矣。
这是孔子的话,实在讲与佛陀教我们没有两样。这几句话,我们要好好的记住,从那里做起。从“格物”做起,从“致知”做起。“格物致知”,小注里面说:“因攻治罪过而觉照。”这就是格物致知。“物”是指物欲,拿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指物质的诱惑。“格”是拒绝的意思。格就是你要有能力拒绝物质上的诱惑。由此可知,五欲六尘包括在“物”字里面。五欲六尘诱惑我们六根,我们六根跟它格斗,要能够抗拒它,不为它所动,不为它所诱,这就叫做“格物”。我们想想,我们六根要被六尘所动摇,那里还有智慧;没有智慧,就迷惑了。要是有智慧,就不会被物欲所动摇,所以格物之后,才能致知。正知正见才能现前。这一个知就是智慧,本性里面的智慧,而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。为什么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?因为这是从格物里面得来的。世间聪明才智,没有格物的功夫,可见得这个“知”,即是佛法里面讲的觉照。就是这个功夫,“由致知而克明明德”,尤注说:“因觉照而回复本具真心。照耀天地之本能。”
这就是我们的明德。在佛法里面讲恢复了本性,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。我们要知道,明心见性,孔夫子也做得到。为什么他能做到?功夫路子正确!由格物而致知,由致知而诚意,由诚意而正心,所以才能明心见性,而后发挥全体大用。大用就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孔夫子所教诫的,就是菩萨道!后世人不如孔子,为什么不如?不懂得格物两个字怎么讲法。你看后来的大儒,将格物看作研究物质的道理,研究物理,变成现在的物质科学。完全用分别心、执著心、妄想心,去研究。观察外面的境界,物象,那怎么能见性呢?怎么能得到真智慧呢?换句话说,怎么能得到圣人的智慧?可见一个字错解了,根本一错,后面完全都错了。那么,格正物欲,古大德司马光就是这个说法。他是宋朝的宰相,也是学佛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大居士,他的讲法与佛法的讲法没有两样。
“诚、明一致”,祖师在这一篇序文里面,一开头的两句话,“圣贤之道唯诚与明”,就把这两个字标出来了,诚、明要一致,这就成圣了。“诚”是定、是体;“明”是慧、是用。诚、明一致,就是定、慧等用,也就是体、用不二,这才能证入。佛法里面讲证、讲入,《华严经入法界品》说的不二就叫入。诚就是明、明就是诚,诚明不二。诚是体,明是作用。我们应当从那里修起,要从“诚”字修起,诚了就会放光明。若要从“明”上修起,就不容易,相当之难。明了这个道理,可见得千经万论,无量的法门都是叫我们修定,修定就是叫我们学诚。
前清曾国藩先生解释“诚”字,他的定义是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叫做“诚”。动了一念就不诚了。心里面一念不生,这是定。在佛法里讲叫做“三昧”现前。可见得儒家并不是不懂,他懂这个道理。可是现代人对这个字的真正意义,还有许多人不知道。说到“诚明”,都觉得我很诚心,以为自己心很诚;以为自己很明,看东西,大概不会看错。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他还以为很诚了,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。没有颜回的反省功夫,没有曾子、蘧伯玉每天检点自己的功夫,自己有了过失还不知道,所以没有成就。如果晓得自己的过失,天天改进自己的过失,几时得到定、慧等用,诚、明一致的时候,我们就不知不觉转凡成圣,证得圣果了。
其或根器陋劣。未能收效。当效赵阅道。日之所为。夜必焚香告帝。不敢告者。即不敢为。
再举一例,怕我们后学,根基陋劣,“夙障深重之钝根众生”。这是过去世造的罪业太多,障碍太重,这一类的众生,不容易入道。那怎么办呢?还是要自己努力认真去做。再举出一位前贤,来做榜样,叫我们学他。这个人是宋朝时候的人,他姓赵名抃,阅道是他的号。
他的官阶做到御史,要以现在的政治体制来说,相当于监察委员。“弹劾不避权幸。时称铁面御史。游宦成都。以一琴一鹤自随。为政简易。合郡晏然。以太子少保致仕”。“致仕”就是现在说的退休。退休的时候他的官阶是太子少保,太子少保就是太子的老师。“卒谥清献”。清献是谥号。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盖棺论定,死了以后棺材板盖下去,皇帝给他一个评语,这个评语是代表他的一生的。他这个谥号很好,“清献”就是一生清高。他一生,“为人长厚。存养功深。日间所为事。每夜必衣冠露香。以告于天。”
这是他了不起的所在,也是铁面御史他能得到的道理。这个人不做亏心事,每天白天做的事情,到晚上,就穿著做官所穿的衣袍帽子,慎重焚香祷告上帝—报告自己今天白天做了些什么事情,每天都是如此;我们想一想他要是做了坏事,他就不敢祷告了,天天如此,天天不敢做坏事。
“晚年学道有得。临终与后人诀别。神致不乱。安坐而殁。有赵清献集刊行于世。”他的文章流传到后世,《赵清献集》收在《四库全书》的集部。这是祖师提举他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,叫我们学他。
“日之所为,夜必焚香告帝”。他是焚香祷告上帝。我们做早晚课,是不是也将一天所作所为,在佛菩萨面前祷告回向呢?我们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情,不敢告者就不敢为。这一个办法,对一个业障深重的人,很有效。可见得我们过去世的业障深重也不怕,怕的是自己不肯发奋,不肯立志。真正肯发奋立志,佛慈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。不管什么样根性的人,即使业障再重的,所谓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。那有做不到的事情。成佛作祖,不是求人帮忙,这是问自己。上面讲的这三重对治方法,上根当然容易,中下根性,乃至于业障深重的人,也有办法。这一段,可以说把改过自新、超凡入圣的事理都说了一个大概了。
袁了凡诸恶莫作。众善奉行。命自我立。福自我求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。受持功过格。
袁了凡先生的《四训》里,最重要的是当中的两篇,这是我们要注意的。立命一篇只是个引子而已,好像我们一般经书里面所讲的序分。而改过、积善,是属于正宗分。末后谦德这一篇,等于是流通分。这三分最重要的是当中两篇,当中两篇就是说的佛法所讲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是《四训》宗旨所在,真能做到,命确确实实是自己建立的,大家好好的去学,古人有说真正发心三个月见效。
我们要扭转自己命运,改造自己的体质,换句话说,快的三个月,就能办到。再慢就是讲业障深重,三年一定见效,可见得不难。我们愿不愿意改造自己的命运?这一种效果,说老实话,比佛讲的一切经典,还有效。而这一部《四训》,所谓的理论与方法,给诸位同修说,完全是依据佛经说的。看起来虽然不是经论,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经论看。这也是印光大师,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大力流通的道理。
“福自我求”,那一个人不想求福呢?求得到求不到呢?答案是求得到。如果懂理论,懂方法,如理如法自求多福。若不明道理,不懂方法,误以为初一、十五到庙里面去拜拜,烧几枝香,供养几根香蕉,福就来了,那有这种道理。做了恶事还敢求福,昧著良心做恶,得来的财富,得了一百万,拿一万来供佛修福,以为这样就修了很多福报了。老实说昧著良心得一百万,即使一百万都做了福,也抵不过罪业,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。真正的福报是什么?“心地清净”就是最大的福报,这是福德的根基。心地不清净,做一天的善事,纵然有福也是“有漏福报”,有漏的福报还是业障,可见心地清净,是多么重要!所以祖师一开口就提出“诚明”,你看看多要紧。
“诚明”是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的基础。如果没有前面诚与明两个字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则是世间有漏福报。纵然是做,所得到的很有限,我们想一想,序文开端两句,用意就很深了。这两句话就是佛教大意里的:“自净其意”。千经万论,十方诸佛菩萨教化众生,总纲领就是这三句话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”。心地要清净,要做到一尘不染,要做到如如不动。才能谈得上光明磊落。而后断恶修善,这才是成佛作祖的根基。
仔细看看序文,看看袁了凡居士的修持,与赵阅道的办法相类似。赵阅道是将一天所做所为,焚香报告上帝;袁了凡将一天所为,无论做的善事恶事,都把它记在功过格上。了凡一生就是做这个功夫,以此来检点自己身心,改造自己的命运。读了立命一篇文字,我们就可以看到袁了凡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。他能改造,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。我们当然能改造,而且要比他更殊胜。我们这一生的成就,应当要超过他才对。因为我们的机缘比他好。这是说他“受持功过格”。
“受持”,依法受持也,“受”是接受,“持”就是依教奉行、保持不失掉的意思,这才是“受持”。现在有许多人把这两个字错解了,…
《了凡四训序文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