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序文讲记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比如说,有人受持《金刚经》,误以为只要每天早晚念一遍,就是受持《金刚经》。如果我们要受持《了凡四训》,打开书本,把《了凡四训》念一遍,而一天的所作所为与《四训》的道理全不相干,这就错了,既没有受,也没有持。

  千万不要说早晨把《金刚经》在佛菩萨面前念一遍,我今天交了差。这是自己骗自己。受持《金刚经》,最低限度,要认真去破四相,照《金刚经》的道理方法来修行,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这个道理方法时时起观照,于一切境缘中,学习不住相布施,这才叫受持。天天不断,年年不断,这是持的意思。希望我们自己,大经大论有机缘要多听,阿赖耶识里面多落一些善根种子。依教奉行实在不容易。我们应该从受持《了凡四训》做起,这个比较不难,“受持”两个字是真正做到的意思,真正做到就有效果了。所以说快则三个月,命运就能改变。业障深重的,三年一定见效,“受持”才能见效。

  尤注云:“功过格一书。规定一切善恶行为。应得功过数量。”须有能力辨别善恶,大的善事,功就多,几十功、百功;小的善事,一功、二功,自己记。大的恶事有百过、十过;小的恶事一过、两过。天天自己要记。要有恒心,不要记三两天,把功过格一丢,算了!太麻烦了。那就不能成功。了凡居士有耐心,天天记。读后面《四训》就明白了,不但他自己记,他的夫人也是如此。她不识字,用鹅毛管点朱砂,功点红的,过点黑的,她用这个办法去记,我们想想看,不识字的人,她也能修,也能改造命运。

  “先贤如周濂溪。朱晦庵。邵尧夫及韩魏公。苏文忠公俱受持此格。信受奉行。”这几位都是过去的大儒,韩魏公是韩琦—宋朝的宰相,苏文忠公是苏东坡,这些人都是这样来受持功过格,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。我们现在要真正发心来受持的话,可以参考几种过去的功过格,像莲池大师的《自知录》、《感应篇》。《德育古鉴》等书以为依据,著重他的精神,配合现代的潮流,自己可以修定一册适合自己用功的功过格来受持。不能完全依照古代的格式内容,那会增加许多无谓的烦恼,反而不好了,这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。因为现代生活意识和古代不同。

  凡举心动念。及所言所行。善恶纤悉皆记。

  只要起心动念,随时随地都要记载。“所言所行”,“言”是言语。言语有善有恶,功过格里记得详细。而《戒经》里只说纲领,不妄语是善,妄语是过。十善里将妄语分开为不妄语,不恶口,不两舌,不绮语四条,这是善。反过来就是恶。但是都没有功过格上记得详细。这是教我们要依照功过格来修行,目标很明显,希望善日增,而恶日减。自己记载自己知道,是不是善功天天增加,过恶天天减少呢?如果是这样,就有进步,就值得欢喜了。假如我们的善天天少,过天天增加,那就不是福了,倒过来就是灾难不远了,《太上感应篇》说得好,太上曰:“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。”是福是祸都是我们做出来的。福是我们自己修的,祸也是我们自己召的,自己召的是恶,怎么可以怨天尤人呢?一有怨天尤人的念头又是过。唯恐自己过太少,还得大量的去增加,那里能得到福报现前呢?所以这个目标非常明显。

  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。

  这两句话我们要是听到不甚欢喜的话,再把他改两个字,我们警觉性就提高了。“福日增,而灾日减”,这就欢喜。福报天天增加灾难天天减少,当然欢喜。我们要晓得,祸与福是从果上讲,善与恶是从因上讲的。佛说的话,真的一点都不错,众生畏“果”,他不怕“因”。善、恶无关痛痒,不要紧,没关系。要讲到祸福了,不得了,这个事情大了。菩萨比我们凡夫聪明,菩萨畏“因”,那怕是一点点的小善事小恶行,都战战兢兢非常谨慎的断恶修善,要晓得,善的果就是福,恶的果就是祸害、灾难。这是劝我们学袁了凡,依照功过格,来信受奉行,像这样才真正叫学《了凡四训》。

  初则善恶参杂。久则唯善无恶。故能转无福为有福。转不寿为长寿。转无子孙为多子孙。现生优入圣贤之域。报尽高登极乐之乡。

  这是说袁了凡依照功过格修持,他一生的感应事实。最初修行的情形,是“善恶参杂”,了凡修的是这样,我们去修也是这样,所以不要怕。最初修的一定是善、恶参杂,我们每天记下来的,有善有恶,混杂在一起。慢慢的善多恶少,几时做到“唯善无恶”—功过格一打开都是善没有过恶,只要做到这一天,命运就转变了。

  换句话说,三个月做到,三个月就转变,三年做到,三年就转变了。怎么转法呢?我们那一天功过格一打开,只有善没有过了,从那一天开始,命就转过来了,袁了凡就是这样改造命运的,了凡没有福,福报很薄,可是“转无福为有福”。

  了凡转寿命,孔先生给他算,说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,结果他活到七十多岁。寿命操纵在自己手上,“转不寿为长寿”,他也做到。他命里没有儿子,后来有两个非常好的儿子,“转无子孙为多子孙”,他都做到了。我们读《四训》,可以看到真是有求必应。那么我们现在有求为什么求不应?要是打开自己的功过格一看,每天还有那么多的黑点,怎能求得感应呢?不可能感应。几时到没有黑点了、没有过失了,我们看看有没有感应。那个时候,我们才真正的相信,佛在经上讲的话:“佛氏门中有求必应”,“现生优入圣贤之域”,现在我们这个身体,还没有舍报的时候就可以做圣贤了,圣贤是指世间的圣人、贤人。报尽舍报之后,当生极乐之乡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。

  注云:“吾人现生无论贫富贵贱。智愚荣辱等等。无非夙业所驱。缘熟斯来报尽便休。人身难得易失。若不急趁命光未迁谢时。勤修善业以自救拔。倘一堕落设欲再得人身。不知经历几何年月矣。如之何不惧。”

  我们现在生在这个世间,富贵也好贫贱也好,无论是愚,或是聪明才智,世出世间那些大觉的人告诉我们,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过去世修得的,是夙业所召的。

  由这里我们看得很清楚,人生并不是一世就完了,我们总要记住一世的光阴,非常的短促,真正是数十寒暑弹指就过去了。四十岁以上的人,对于这个体验,都相当的深刻。读到祖师的教训,当然比年轻人的感受要来得深,这就是有了几十年亲身的经历,尤其在这一本书里面,告诉我们“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”,这是我们要学、要记住的。明了这个事实真相,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记住,我们要修福、要培福、要惜福,这福报才享之不尽。好比我们耕种,今天有收成了,还要继续准备明年的种子;如果不懂得修福,不懂得培福,也不知道惜福,纵然用尽心机,所得到的一切享受,还是属于宿世的福报。

  譬如说我是个出家人,想出种种的花样,来引诱大家来供养我,俗话常说:“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来拜。”来拜什么,把你们的钱财送来给我,这是偷盗的行为。这样得来的钱,诸位要晓得还是命中注定的,命中本来就有的。命里没有,作怪的和尚很多,居士还是不去拜。可见得来拜,来供养的,还是命中注定的,绝对没有无因之果。

  这个福报,等于说你不用这个手法,机缘慢慢的成熟,慢慢的受用;用了这些手段,只是使机缘提前成熟,只不过是做增上缘而已,但是福报享尽就没有了。

  这好比在公司里面服务,借支薪水。你要不借支呢?按月给你,月底一到公司就发给你,你的生活很稳定。我今天想个理由借钱,把一年的薪水都借过来,花得很自在,几个月花光了,但是后几个月就要受贫穷之累了。所以这些道理明白之后,我们敢不敢再作怪呢?敢不敢再想花样呢?所以想尽了花样得来的,还是命中有的那一份,这要明了。

  我们不但不借支、不透支,更要常常积蓄。怎么积蓄?就是要改过修善,积功累德,这叫做积蓄。若能离一切相,修一切善,则有求必应了,这几句话是《了凡四训》最重要的效用。教我们初学的时候,大家都一样,了凡居士也不例外。初学的时候很难,善恶参杂。初学的方法,还是用功过格。对于业障轻的人,他可以不必要,因为他每天起的恶念少,善念多。对于业障重的人,每天起的善念少,恶念多,功过格就很重要了,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。功过格一打开,看我今天起多少个恶念,起多少善念,做多少恶事,做多少善事。一日之中善多,还是恶多,天天比较,月月比较。果然大家要这样认真去做,我想三年之后,就可以做到唯善无恶。心里面不起念则已,一起念就是善,不会再有恶念。到这个时候,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,有求必应。

  本来福薄,现在福报现前了。福报从那里来呢?因就是行善。善有善果恶有恶报,善恶报应丝毫不爽。你要以为没有报应,那就大大的错了,决定是有报应的。也许有人会问,我起心动念都是善,为什么我的报应不好呢?那自己就要明了,应是过去世的罪障太重了,现在幸亏是修善,要是不修善恐怕连人身也保不住。眼前受这一点小苦,正是消过去世的重罪,佛经里常讲重罪轻报。所以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,要深深的相信,不可以有疑惑。我们读过《四十华严》,里面所讲的十种恶人,就是教导我们自己检点。换句话说,首先我们要明了,什么叫善、什么叫恶,万万不要把恶事当做善,把善事当做恶,那亏就吃大了。自己造罪业,还以为自己在行善、积功累德,那就太冤枉了。

  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,无非是叫我们辨别善恶、辨别是非、辨别真妄、辨别邪正,这才叫有学问。所以真有学问的人,他才能转无福为有福,转夭寿为长寿,不寿就是短命。这几桩,都是应在袁了凡自己本身上。了凡没有福报,寿也没有,命里没有儿女,这些他都转过来了。这是说的世间法。我们不能轻视世间法,为什么呢?假使世间法里我们要求都求不到,还有障碍转不过来,出世间法就没有指望了。因为出世法的善根福德,要比世间法的善根福德高得多了。我们自己修的善根福德,连世间法的水准都够不上,那么出世间就不必…

《了凡四训序文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