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讲了。
因此《了凡四训》一书,我们要认真的去修,将来的效果,自然更殊胜了。现在照这样修,现在就是圣贤。完全照这样去做,即是世间的圣贤。要用佛法的修持,就是出世间的圣人,所以说“现生优入圣贤之域”也。“报尽”是说我们这一生的寿命,这一期的业报尽了的时候,你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你也可以上品上生,你修净土才能得力,才能用得上功。小注里面所讲的警惕话,我们自己要认识、要明白,佛给我们讲的,我们人生在世,为的是什么,是酬过去的业,“人生酬业”。换句话说人生就是来受果报的。过去世造的善多,这一世就享福,过去世造的恶业多,这一生就要受苦报。怎能怨天尤人呢!
俗话讲要认命,我们命该如此。如果单单讲认命,这是很消极的。虽然消极,给诸位说真能认命,他不造业,比那些不肯认命,在跟命运挣扎,再造无量罪业的人还是要殊胜得多。佛法不是消极的,而是教我们如何来改造命运。指示我们改造命运正确的理论与方法。我们看《了凡四训》多么积极,袁了凡先生举心动念所作所为,积极的在改造命运,这一点我们要懂得效法。
人身难得而易失。佛经里有个比喻,说似须弥穿针。这是讲机缘的不容易,须弥山很高,从须弥山顶放一条线,在山下放一根绣花针,那个线下来刚刚好就穿进针孔。诸位想想看,就是放一百条线,有没有一条能穿得进去!不要说须弥山,就说我们讲堂在三楼若从窗口上垂一条线,底下叫一个人拿一根针,来穿穿看,能不能穿进去一条。佛告诉我们,人身失掉了,再要得人身,就像那须弥山上穿线,刚刚好穿进了,给诸位说,那不是侥幸。经上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,在这一生中,五戒不缺,来世才能得人身。五戒,单单讲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些戒条听起来很容易懂,实际上不容易,这个里面有微细的行相,有“开、遮、持、犯”。如果不明了,怎么能守呢?怎么能持戒呢?所以称为戒学,要好好的去学习。
不杀生里面包括些什么,应当怎么做法。不偷盗里包括些什么,不是说我没有当小偷。上面所讲的,凡是用欺骗手段得来的,如耍花样,使人家来供养的,都是偷盗行为。这些微细相真正是难持。我们也常常见到,譬如在普通信封里面,寄一张钞票,若没有挂号,这也是偷盗,偷邮政局的邮资。机关团体公司里用的信纸信封是公事用的,我们私人拿来写信用,也是偷盗。天天在干偷盗,还以为我持不偷盗戒很清净。谈何容易!
换句话说,凡是有意无意侵占到别人的财物,就是偷盗行为,就犯了偷盗的戒。像戒律这些细相,我们不知道,犯了还不晓得。所以持戒不是简单的事情,五戒要能条条不缺,能达到六十分以上,来生才能得人身。五戒怎么修呢?依功过格去做,就是教我们受持五戒,不照功过格修,五戒怎样持好。从前的功过格,有三、四百条之多。太繁琐了,也不容易受持。古大德再把它归纳,把它简化,大概也有一百多条,我们能照这个修学就很好了。小注里面是砥励自己、警惕自己。要知道人身难得,得来实在不容易,既然得到了,就要好好的修行,不要把这一生空过了。所以趁著现在身体康强的时候,要努力求一条自新自救的道路。如果这一生,没有修成功,人身就失掉了,那就不晓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,再能得到人身。所以我们学佛要从根本上修,如有时间,大乘经典也要抽一些时间来看看。为什么呢?可以破除我们的疑惑,增长我们的信心。
在理论上,大经大论讲得透彻,像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、《涅槃》,这一些大经,有机会要涉猎涉猎。至于修行还是要从《了凡四训》下手。为什么我们要多看大经、多听大经呢?是为增长学问,才不至于得少为足。尤其是《华严经》,此经所讲,世出世间法没有两样。世出世间法展现在一个团体里,团体的领导人,就很重要了,在经里面甘露火王这一章,讲得很明白。做一个国王,全国的老百姓,他们所做的善与恶,国王要负很重的责任。全国老百姓都行善业,善业的功德是归于国王的领导有方,所以国王只是善业的果报,福报之大不可思议。他自己为众人之君亲师,大众皆依教奉行。但是他如果教导无方,老百姓要是做罪恶,他的罪重就比大海还要深,这是讲一位国王领导国家。
我们现在把范围缩小。比如说一个家庭,你是一家之长。一家所造的善与恶,你也是负担很重的责任。一家人都行善,你一家人大大小小所行的善业,善业是属于家长。如果一家造恶,换句话说,家长也要负一切罪业的责任,是一样的道理。或者做一个住持,没有做坏事。如果这个寺院的清众信徒造罪业,所做的罪过住持必须承担,因为没有尽到领导的职责。
我们读经要知道举一反三,不要看到这里,认为那是国王才有的,别人就没有了。那是我们不会看,不会听。佛菩萨将这些道理,将这些事相一条一条说得那么清楚,是要我们觉悟。可见得我们自己要修善,我们要劝勉一切人修善,做一个领导人实在不容易。现在大家都抢著做老大、做领导人,能不能叫手下都行善业呢?如果不能,等于是自己叫大家快帮我一点忙,加重我一点罪过,叫我赶快堕地狱,只是这个事实而已。所以居领导地位相当的困难,自己不做恶业也不免作恶业。
像这些道理、事实,佛菩萨在经论里,说得很清楚。所以在家里,你若是一家之长,对于家庭,就负有教化的责任,这是讲教育。所谓教育就是教人改过修善,就是教人成圣成贤,这才是教育。至于在社会上谋生的技能,那是教育里的枝叶,而不是根本。教育的根本是在德行上,是在道德上。教我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天地大自然的关系。换句话说《了凡四训》是教给我们真正的教育、根本的教育。这是我们应该要记住的。
尤注说:“不为命数所拘。不为夙业所缚。永谢沉沦苦趣。安住寂光圣境。非大修行人大解脱人。乌能致此。到此地位。一切世福无与伦比。称之曰极乐岂夸辞哉。”
袁了凡在一生修持当中,善业的力量超过了他的夙业。所以他的果报当生就转过来了,就不为命数所拘了。我们世间人看相算命,如果说你的命相,被人家看得很准,不要欢喜。某人看得很准,就是自己毫无改变的能力,你还被命运所转。自己转不了命运,所以才被人看得那么准。袁了凡被孔先生算得很准,遇到云谷禅师给他说:你是博地凡夫,被业力牵著走,你没有能力超出业力的圈子,这就叫凡夫。
真正是大丈夫,是有为之人,必须要跳出命运的拘束。怎么样跳出呢?努力修善,才能超越。善业修到成熟,再要加上净业,不但命运体质超出了宿命,三界六道轮回也可以超越。这篇文的小注是尤惜阴居士注的。他是印光大师的归依弟子。有了他的注解,使我们更容易明白大师的教诲。
“安住寂光圣境”,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,四土里的常寂光净土。这已经到了顶点了。要不是大修行人、大解脱人达不到这个境界。我们平常讲念佛,得到理一心不乱,就到了这个境界。一切世间的福报,天上的福报,二乘罗汉辟支佛的福报都不能跟他相比。这绝不是夸大的话,所以西方称之为极乐世界。
行为世则。言为世法。
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这一步,你的行为就是世间人的模范,世间人的榜样。“则”是当做法则的意思。你的言语就是世间人的教训。人人愿意效法,愿意尊崇。
尤注说:“此大圣贤言行。自寻常人观之。方以为高不可攀。自法门中了义言之。如是苦心力行积德累功。尚属初级功夫。”
到了后来,我们看了凡先生一生的言行,在佛法里面,尤其是大乘佛法,确实是初级。我们想一想,了凡先生的一生所做,是佛门里的初级功夫。有初级才有中级,有中级才有高级。我们现在一心祈求的是无上菩提。但是初级的功夫还没有。天天还打妄想,想成无上菩提,那怎么不落空呢?怎么会有成就呢?反过来说,所成就的都是一些恶业恶习气,到后来就不学佛了。从前有些老法师告诉我,寺庙里有一些初出家的小和尚、小比丘尼,住持不让他们读佛学院。我们一般在家同修,觉得寺庙的住持很跋扈,念佛学院是好事情,为什么不让他们去?其实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
他没有念佛学院时,老老实实还能替常住做一点事情,还能修一点痴福。念了佛学院,三年毕业了,成了有学问的法师。回到庙里,这看不顺眼,那也看不顺眼。常住的师父指挥不动,眼睛里没有师父。认为师父没有念过佛学院,不如我,贡高我慢。这就是不念佛学院,还是个老实人,念了之后,学成贡高我慢的习气。善的、好的没有学会。造恶业的增上缘,倒学会了不少。三年佛学院念出来,弘法利生,讲经说法的很是稀少。
诸位要晓得,真正的学问增长,品德也自然增长;换句话说愈学愈谦虚。你看孔夫子,对人多谦虚?对小孩子都很恭敬。你看释迦牟尼佛,多谦虚,在路上看见那些贫苦的人、贫贱之人,停下来也跟他们打个招呼,问他好。那有贡高我慢的圣贤?如果一学出来之后,瞧不起师父,瞧不起父母。这个叫背师叛道。背师叛道的罪业,就是地狱的罪业。其实师父不让徒弟去念佛学院,就是不让你入地狱,这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世间法也一样,我也曾见过,当然这不是多数,这是少数。但是世风日下,恐怕将来慢慢会变成多数。有儿女大学毕业了,母亲只念小学,父亲也只念初中。他的学问大了,回家连父母也瞧不起了。父母好不容易培养他学业完成。若不培养,在家时眼睛里还有父母。当知这不是学问,不是教育。在有德学人的面前,你没有立足之地。要是在从前的社会,你有这样行为,忤逆父母,背师叛道。在社会上,想找一个谋生的小工作,人家也不给你,连要饭人家也不肯给你。这些道理,现在学校讲得少,佛法经论里面虽有,要自己去体会。真正详细毫无保留的说出来,就是《感应篇》、《了凡四训》,古大德们注解得详细,毫无保留…
《了凡四训序文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