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講了。
因此《了凡四訓》一書,我們要認真的去修,將來的效果,自然更殊勝了。現在照這樣修,現在就是聖賢。完全照這樣去做,即是世間的聖賢。要用佛法的修持,就是出世間的聖人,所以說“現生優入聖賢之域”也。“報盡”是說我們這一生的壽命,這一期的業報盡了的時候,你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你也可以上品上生,你修淨土才能得力,才能用得上功。小注裏面所講的警惕話,我們自己要認識、要明白,佛給我們講的,我們人生在世,爲的是什麼,是酬過去的業,“人生酬業”。換句話說人生就是來受果報的。過去世造的善多,這一世就享福,過去世造的惡業多,這一生就要受苦報。怎能怨天尤人呢!
俗話講要認命,我們命該如此。如果單單講認命,這是很消極的。雖然消極,給諸位說真能認命,他不造業,比那些不肯認命,在跟命運掙紮,再造無量罪業的人還是要殊勝得多。佛法不是消極的,而是教我們如何來改造命運。指示我們改造命運正確的理論與方法。我們看《了凡四訓》多麼積極,袁了凡先生舉心動念所作所爲,積極的在改造命運,這一點我們要懂得效法。
人身難得而易失。佛經裏有個比喻,說似須彌穿針。這是講機緣的不容易,須彌山很高,從須彌山頂放一條線,在山下放一根繡花針,那個線下來剛剛好就穿進針孔。諸位想想看,就是放一百條線,有沒有一條能穿得進去!不要說須彌山,就說我們講堂在叁樓若從窗口上垂一條線,底下叫一個人拿一根針,來穿穿看,能不能穿進去一條。佛告訴我們,人身失掉了,再要得人身,就像那須彌山上穿線,剛剛好穿進了,給諸位說,那不是僥幸。經上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,在這一生中,五戒不缺,來世才能得人身。五戒,單單講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些戒條聽起來很容易懂,實際上不容易,這個裏面有微細的行相,有“開、遮、持、犯”。如果不明了,怎麼能守呢?怎麼能持戒呢?所以稱爲戒學,要好好的去學習。
不殺生裏面包括些什麼,應當怎麼做法。不偷盜裏包括些什麼,不是說我沒有當小偷。上面所講的,凡是用欺騙手段得來的,如耍花樣,使人家來供養的,都是偷盜行爲。這些微細相真正是難持。我們也常常見到,譬如在普通信封裏面,寄一張鈔票,若沒有挂號,這也是偷盜,偷郵政局的郵資。機關團體公司裏用的信紙信封是公事用的,我們私人拿來寫信用,也是偷盜。天天在幹偷盜,還以爲我持不偷盜戒很清淨。談何容易!
換句話說,凡是有意無意侵占到別人的財物,就是偷盜行爲,就犯了偷盜的戒。像戒律這些細相,我們不知道,犯了還不曉得。所以持戒不是簡單的事情,五戒要能條條不缺,能達到六十分以上,來生才能得人身。五戒怎麼修呢?依功過格去做,就是教我們受持五戒,不照功過格修,五戒怎樣持好。從前的功過格,有叁、四百條之多。太繁瑣了,也不容易受持。古大德再把它歸納,把它簡化,大概也有一百多條,我們能照這個修學就很好了。小注裏面是砥勵自己、警惕自己。要知道人身難得,得來實在不容易,既然得到了,就要好好的修行,不要把這一生空過了。所以趁著現在身體康強的時候,要努力求一條自新自救的道路。如果這一生,沒有修成功,人身就失掉了,那就不曉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,再能得到人身。所以我們學佛要從根本上修,如有時間,大乘經典也要抽一些時間來看看。爲什麼呢?可以破除我們的疑惑,增長我們的信心。
在理論上,大經大論講得透徹,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涅槃》,這一些大經,有機會要涉獵涉獵。至于修行還是要從《了凡四訓》下手。爲什麼我們要多看大經、多聽大經呢?是爲增長學問,才不至于得少爲足。尤其是《華嚴經》,此經所講,世出世間法沒有兩樣。世出世間法展現在一個團體裏,團體的領導人,就很重要了,在經裏面甘露火王這一章,講得很明白。做一個國王,全國的老百姓,他們所做的善與惡,國王要負很重的責任。全國老百姓都行善業,善業的功德是歸于國王的領導有方,所以國王只是善業的果報,福報之大不可思議。他自己爲衆人之君親師,大衆皆依教奉行。但是他如果教導無方,老百姓要是做罪惡,他的罪重就比大海還要深,這是講一位國王領導國家。
我們現在把範圍縮小。比如說一個家庭,你是一家之長。一家所造的善與惡,你也是負擔很重的責任。一家人都行善,你一家人大大小小所行的善業,善業是屬于家長。如果一家造惡,換句話說,家長也要負一切罪業的責任,是一樣的道理。或者做一個住持,沒有做壞事。如果這個寺院的清衆信徒造罪業,所做的罪過住持必須承擔,因爲沒有盡到領導的職責。
我們讀經要知道舉一反叁,不要看到這裏,認爲那是國王才有的,別人就沒有了。那是我們不會看,不會聽。佛菩薩將這些道理,將這些事相一條一條說得那麼清楚,是要我們覺悟。可見得我們自己要修善,我們要勸勉一切人修善,做一個領導人實在不容易。現在大家都搶著做老大、做領導人,能不能叫手下都行善業呢?如果不能,等于是自己叫大家快幫我一點忙,加重我一點罪過,叫我趕快墮地獄,只是這個事實而已。所以居領導地位相當的困難,自己不做惡業也不免作惡業。
像這些道理、事實,佛菩薩在經論裏,說得很清楚。所以在家裏,你若是一家之長,對于家庭,就負有教化的責任,這是講教育。所謂教育就是教人改過修善,就是教人成聖成賢,這才是教育。至于在社會上謀生的技能,那是教育裏的枝葉,而不是根本。教育的根本是在德行上,是在道德上。教我們明白人與人的關系,人與天地大自然的關系。換句話說《了凡四訓》是教給我們真正的教育、根本的教育。這是我們應該要記住的。
尤注說:“不爲命數所拘。不爲夙業所縛。永謝沈淪苦趣。安住寂光聖境。非大修行人大解脫人。烏能致此。到此地位。一切世福無與倫比。稱之曰極樂豈誇辭哉。”
袁了凡在一生修持當中,善業的力量超過了他的夙業。所以他的果報當生就轉過來了,就不爲命數所拘了。我們世間人看相算命,如果說你的命相,被人家看得很准,不要歡喜。某人看得很准,就是自己毫無改變的能力,你還被命運所轉。自己轉不了命運,所以才被人看得那麼准。袁了凡被孔先生算得很准,遇到雲谷禅師給他說:你是博地凡夫,被業力牽著走,你沒有能力超出業力的圈子,這就叫凡夫。
真正是大丈夫,是有爲之人,必須要跳出命運的拘束。怎麼樣跳出呢?努力修善,才能超越。善業修到成熟,再要加上淨業,不但命運體質超出了宿命,叁界六道輪回也可以超越。這篇文的小注是尤惜陰居士注的。他是印光大師的歸依弟子。有了他的注解,使我們更容易明白大師的教誨。
“安住寂光聖境”,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,四土裏的常寂光淨土。這已經到了頂點了。要不是大修行人、大解脫人達不到這個境界。我們平常講念佛,得到理一心不亂,就到了這個境界。一切世間的福報,天上的福報,二乘羅漢辟支佛的福報都不能跟他相比。這絕不是誇大的話,所以西方稱之爲極樂世界。
行爲世則。言爲世法。
你自己真正做到了這一步,你的行爲就是世間人的模範,世間人的榜樣。“則”是當做法則的意思。你的言語就是世間人的教訓。人人願意效法,願意尊崇。
尤注說:“此大聖賢言行。自尋常人觀之。方以爲高不可攀。自法門中了義言之。如是苦心力行積德累功。尚屬初級功夫。”
到了後來,我們看了凡先生一生的言行,在佛法裏面,尤其是大乘佛法,確實是初級。我們想一想,了凡先生的一生所做,是佛門裏的初級功夫。有初級才有中級,有中級才有高級。我們現在一心祈求的是無上菩提。但是初級的功夫還沒有。天天還打妄想,想成無上菩提,那怎麼不落空呢?怎麼會有成就呢?反過來說,所成就的都是一些惡業惡習氣,到後來就不學佛了。從前有些老法師告訴我,寺廟裏有一些初出家的小和尚、小比丘尼,住持不讓他們讀佛學院。我們一般在家同修,覺得寺廟的住持很跋扈,念佛學院是好事情,爲什麼不讓他們去?其實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
他沒有念佛學院時,老老實實還能替常住做一點事情,還能修一點癡福。念了佛學院,叁年畢業了,成了有學問的法師。回到廟裏,這看不順眼,那也看不順眼。常住的師父指揮不動,眼睛裏沒有師父。認爲師父沒有念過佛學院,不如我,貢高我慢。這就是不念佛學院,還是個老實人,念了之後,學成貢高我慢的習氣。善的、好的沒有學會。造惡業的增上緣,倒學會了不少。叁年佛學院念出來,弘法利生,講經說法的很是稀少。
諸位要曉得,真正的學問增長,品德也自然增長;換句話說愈學愈謙虛。你看孔夫子,對人多謙虛?對小孩子都很恭敬。你看釋迦牟尼佛,多謙虛,在路上看見那些貧苦的人、貧賤之人,停下來也跟他們打個招呼,問他好。那有貢高我慢的聖賢?如果一學出來之後,瞧不起師父,瞧不起父母。這個叫背師叛道。背師叛道的罪業,就是地獄的罪業。其實師父不讓徒弟去念佛學院,就是不讓你入地獄,這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世間法也一樣,我也曾見過,當然這不是多數,這是少數。但是世風日下,恐怕將來慢慢會變成多數。有兒女大學畢業了,母親只念小學,父親也只念初中。他的學問大了,回家連父母也瞧不起了。父母好不容易培養他學業完成。若不培養,在家時眼睛裏還有父母。當知這不是學問,不是教育。在有德學人的面前,你沒有立足之地。要是在從前的社會,你有這樣行爲,忤逆父母,背師叛道。在社會上,想找一個謀生的小工作,人家也不給你,連要飯人家也不肯給你。這些道理,現在學校講得少,佛法經論裏面雖有,要自己去體會。真正詳細毫無保留的說出來,就是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,古大德們注解得詳細,毫無保留…
《了凡四訓序文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