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序文講記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將這些善惡果報說得詳細,而且舉出古今的事證。佛法裏講的信、解、行、證。“證”就是入,“入”就是證。你有初級的功夫,你才有中級的希望。有了中級的功夫,你才有高級的希望。佛法裏沒有躐等的。現在有不少年輕人希望走近路,認爲這些功夫不容易修,最好都不要。一步登天學什麼呢?學禅。我們冷眼旁觀看看有幾個人學得成就!

  永嘉大師是禅宗裏大徹大悟,透了叁關的人。你看看他的教學,學禅需要具備什麼條件?沒有這些條件,參禅那裏會有希望。我們中國自古以來,這一千多年當中,山林的寺院庵堂,在大陸上有多少?在家、出家的,參究的人有多少?有幾個人成就?爲什麼參禅的人那麼多,成就的人那麼少呢?換句話說本身已具備初級、中級、高級的功夫,參禅才能成就。本身連初級的善根、福德都沒有,想求一步登天,那有這種道理呢!

  經上理論說得很清楚,也很明了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,有沒有本事不動心。如果心地真正清淨,一塵不染,那就是初級、中級、高級的功夫都具備了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還是樣樣放不下,樣樣起分別,樣樣起執著,甚至于還用心機來奪取,那是連初級的功夫都沒有。道業如何能成就呢?六祖慧能大師,在忍大師會下,幾句話之下他就成就了。那是什麼原因?是他心裏本來無一物,幹幹淨淨。我們做得到嗎?你請六祖大師來,說我的廟很大供養你,他要不要?他不要。他若是要了,心裏面就有一物了,他就不能成就了。送給他,他都不要,還會用心機去欺騙奪取嗎?這更不可能。

  也許同修要問,有道場可以弘法利生,這不是好事嗎?諸位要知道好事不如無事。最好的事情是無事,大家千萬要記住。道場裏面常講,佛菩薩隨緣。你看看十大願王有一條叫“隨喜功德”。而我們一般所做的是攀緣,本來無一物是隨緣。心裏要想有一個道場、想有一個寺院,想弘法利生這都是攀緣。攀緣,心地不清淨,煩惱重重。《楞嚴》裏面所講的,如來舉心動念,先放光明;衆生起心動念,塵勞先起。原因在那裏呢?一個是隨緣,一個是攀緣。一字之差,凡聖永隔。我們幾時能夠做到隨緣而不攀緣,這才能成就。換句話說,修行人求什麼呢?求心地清淨,遠離塵勞煩惱。遠離攀緣,把這攀緣心斷掉,一切隨緣。即使沒有人供養,明天沒有飯吃,也不找人化緣。若明天沒有飯吃沒有道糧,就求人趕緊來幫幫忙,這就叫“攀緣”。要怎麼呢?明天沒有,餓一天念一天佛,後天沒有,餓兩天念兩天佛,餓到死則念佛往生,心裏面還是如如不動,這叫“隨緣”。這才能成佛作祖,才能成就。這是用功關鍵所在。真正能做到隨緣,沒有不成就的。因爲隨緣是不動心。有人來請你說法,他來請,當然你隨緣去了。沒有人來請,絕不會找上門來的;找上門也得是機緣成熟,真正是可度之機。那是什麼呢?那是自己已經成就了。最低限度已經有他心通,有宿命通。自己成就之後,倒駕慈航,才行菩薩道。

  菩薩爲衆生作不請之友。萬萬不要以爲我現在是行菩薩道,他不請我,我也可以去找他。像阿難尊者在《楞嚴經》裏所表現的,他怎麼不墮落呢!阿難還證了初果,還要墮落。而我們連初果功夫都沒有,博地凡夫就想學菩薩,作衆生不請之友。那不墮落才怪!所以要曉得自己的程度,曉得自己的功夫。菩薩的心、菩薩的願、菩薩的行,我們的程度不夠。現在我們眼前要做的是發心,要發成無上菩提的大心。初學下手要從斷惡修善,最初步的功夫做起,才能有成就。所以這些大經大論可以看、可以聽,暫時不要學。爲什麼呢?學不到的。別說那些佛菩薩的行持我們學不到,祖師們的功夫都學不到。不要看遠的,近代的虛雲老和尚。我們有沒有學到呢?印光大師有沒有學到呢?所以要學就要從《了凡四訓》下手,學袁了凡。先把這個基礎真正打好了。得到的效果是轉無福爲有福,轉無壽爲長壽,轉無法緣爲有法緣。那時再進一步學祖師;祖師學成了,再進一步學菩薩;菩薩學成了,再進一步學佛。按步就班的來,才能有成就。一步登天,在中國佛教史上只有惠能大師,再沒有看到第二個人了。你要自以爲不比慧能差,你要有這一念,就比惠能大師差得太多了。惠能大師沒有這一念。

  彼既丈夫我亦爾。何可自輕而退屈。

  “彼”是指袁了凡。這一段都是講袁了凡先生的事,以及像袁了凡一樣的人。他們能認真的修學,斷惡修善,改造自己的命運,能做得到成佛作祖。我們爲什麼要自輕?爲什麼要自卑呢?他能做得到,我們也能做得到。

  尤注說:“彼丈夫我亦丈夫。彼能是我豈不能是。然則自暴自棄者。實等于自殺耳。”

  我們要回頭來想想自己,是不是自暴自棄?如果不能效法前賢,就是自暴自棄。換一句話說,我們要不能在叁年之內把命運改轉過來,就是自暴自棄。萬萬不要貢高我慢,萬萬不要擡高自己,要好好的想一想,我們能比得了誰呢?文章到此是一段。這是拿袁了凡居士,一生的行持,來勉勵我們。下面再細說斷惡修善的要領。

  或問格物乃窮盡天下事物之理。致知乃推極吾之知識。必使一一曉了也。何得以人欲爲物。真知爲知。克治顯現。爲格致乎。

  這是假設一個疑問,說或者有人這麼問。儒家常講的格物致知,物是講的“天下事物之理”;格、當窮盡講。我們要研求一切事物、一切萬法的道理,這叫格物。致知是推展我們的知識學問,使我們對一切法樣樣都能夠明了,這叫格物致知。這跟前面大師所講的不一樣。前面大師所講的是以人欲爲物,以本性裏的真智慧顯現出來爲知。而以去妄克欲之內功顯現,稱做格物致知。

  答曰。誠與明德。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。名雖有二。體本唯一也。

  這是印祖在這一篇一開端,就把修學的因果提示出來了。後面的文章,不外乎是發揮這個道理而已。聖賢之道就在誠與明。這兩個字在前面講得很詳細,現在不必再說了。誠與明都是講我們自己真心本體。□

  尤注說:“誠即惟真無妄之性德。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體。”所以誠與明都是從本性上說的,本性的理體、本性的作用,用這兩個字來形容,來解釋。那麼誠與明,在名字上講的是兩個字,體上是一個。

  知與意心。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。實則即叁而一也。

  前面講格物致知,知、意、心這叁個名詞,也是從真心理體上說的,誠、明是從兩方面說的,知、心、意是從叁方面說的。叁即是一,一即是叁。說是有叁,體是一個,那麼曉得一而叁,叁而一了。

  格致誠正明五者。皆約閑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。

  兩方面叁方面,綜合起來還不是一樁事情嗎?此指明明德之明與誠明之明。“皆約閑邪存誠,返妄歸真而言”。什麼叫做閑邪存誠?“閑”是防範的意思。閑邪就是防範邪思、邪知、邪見,我們先要預防。你常常能夠提起警覺心,預防邪知邪見不讓它侵入,你才能做到誠明的功夫。誠明爲什麼失掉?就是邪知邪見侵入了。

  其檢點省察造詣功夫。明爲總綱。格致誠正。乃別目耳。

  講到做功夫,關系到我們日常修持的事情了,檢點、省察、造詣。“造詣全神灌注不到不罷意。”

  修行一定要成功。從那裏做起?明是總綱,明就是真智慧。諸位想想看,世出世間法都是以真智慧爲基礎,而不是以聰明。世間的聰明與真實智慧不一樣,這是千萬要把它分別清楚。佛說世間聰明是八難之一—世智辯聰。世智辯聰與真智慧的揀別在那裏?應知世智辯聰是有分別、有執著的;真智慧是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作用看起來一樣,用心不一樣,作用受用也不一樣。一個是從分別心生出來的,一個是從無分別心生出來的。

  佛經確實是智慧,真智慧。我們現在念佛經,爲什麼我們真智慧不能現前?那就是我們仍用世智辯聰來讀佛經,所以把佛經也變成世智辯聰了,不但不會開智慧,開不了悟,成就不了。幾時我們心清淨了,用無分別心來讀經,來聽經,一看就開悟了。換一句話說,那些開悟的人,會用功的人,我們跟他用的方法似是一樣,而用心則全不一樣。人家念阿彌陀佛,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我們念八十萬句阿彌陀佛也消不了一個罪業。他念的南無阿彌陀佛,我們也念的南無阿彌陀佛,爲什麼效果不一樣?人家是以無分別心,真心念的。我們是攀緣心、分別心、雜亂心、希求心、悭吝心,亂七八糟的心在念,怎麼會一樣呢?當然不相同。如果有人問學佛有什麼秘訣?很簡單,秘訣就是于一切法當中無心。你在一切法裏有心就不行,你一分一毫也入不進去。

  我們細看佛菩薩日常生活形式與我們沒有什麼分別。《金剛經》表現得尤其明白。釋迦牟尼佛發起般若大經,在穿衣吃飯,日常生活當中發起。我們那一個人那一天不穿衣?那一天不吃飯?人家穿衣吃飯,是證無上菩提。我們穿衣吃飯,是造生死根本。那怎麼會一樣呢?這就是說明了事是一樣心不一樣。他穿衣吃飯沒有心,我們穿衣吃飯有心。穿一件衣服,要講究什麼質料?什麼樣式?吃飯要適合口味,要挑挑點點的。這就是生死根本。

  諸位想想看,我們穿衣吃飯是不是攀緣,佛菩薩穿衣吃飯是隨緣。古德說得好,“隨緣消舊業,莫再造新殃”。怎樣是造新殃?攀緣就造新殃,隨緣就不造新殃。所以大家時常要記住,十大願王之隨喜功德、恒順衆生,是等覺菩薩給我們說的話,修行必須依真智慧爲總綱。下面的細目,一一都是以智慧爲根本,這就是佛法。如果沒有真智慧做總綱,則所修的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都是世間法。

  若是依真實慧隨緣,一一法皆是佛法。穿衣吃飯都是佛法,待人接物也是佛法。若用攀緣心,則天天念經、拜佛,弘法利生都是世間法,都是生死根本。用攀緣心弘法利生,依然是生死根本。確實是生死根本,只在人天裏修一點癡福而已。

  此處所講的句句真實。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會用隨緣,而不用攀緣。則你行的就是“菩薩道”,修的就是“無上菩提”。…

《了凡四訓序文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