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将这些善恶果报说得详细,而且举出古今的事证。佛法里讲的信、解、行、证。“证”就是入,“入”就是证。你有初级的功夫,你才有中级的希望。有了中级的功夫,你才有高级的希望。佛法里没有躐等的。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希望走近路,认为这些功夫不容易修,最好都不要。一步登天学什么呢?学禅。我们冷眼旁观看看有几个人学得成就!
永嘉大师是禅宗里大彻大悟,透了三关的人。你看看他的教学,学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?没有这些条件,参禅那里会有希望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,这一千多年当中,山林的寺院庵堂,在大陆上有多少?在家、出家的,参究的人有多少?有几个人成就?为什么参禅的人那么多,成就的人那么少呢?换句话说本身已具备初级、中级、高级的功夫,参禅才能成就。本身连初级的善根、福德都没有,想求一步登天,那有这种道理呢!
经上理论说得很清楚,也很明了。我们六根接触六尘,有没有本事不动心。如果心地真正清净,一尘不染,那就是初级、中级、高级的功夫都具备了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还是样样放不下,样样起分别,样样起执著,甚至于还用心机来夺取,那是连初级的功夫都没有。道业如何能成就呢?六祖慧能大师,在忍大师会下,几句话之下他就成就了。那是什么原因?是他心里本来无一物,干干净净。我们做得到吗?你请六祖大师来,说我的庙很大供养你,他要不要?他不要。他若是要了,心里面就有一物了,他就不能成就了。送给他,他都不要,还会用心机去欺骗夺取吗?这更不可能。
也许同修要问,有道场可以弘法利生,这不是好事吗?诸位要知道好事不如无事。最好的事情是无事,大家千万要记住。道场里面常讲,佛菩萨随缘。你看看十大愿王有一条叫“随喜功德”。而我们一般所做的是攀缘,本来无一物是随缘。心里要想有一个道场、想有一个寺院,想弘法利生这都是攀缘。攀缘,心地不清净,烦恼重重。《楞严》里面所讲的,如来举心动念,先放光明;众生起心动念,尘劳先起。原因在那里呢?一个是随缘,一个是攀缘。一字之差,凡圣永隔。我们几时能够做到随缘而不攀缘,这才能成就。换句话说,修行人求什么呢?求心地清净,远离尘劳烦恼。远离攀缘,把这攀缘心断掉,一切随缘。即使没有人供养,明天没有饭吃,也不找人化缘。若明天没有饭吃没有道粮,就求人赶紧来帮帮忙,这就叫“攀缘”。要怎么呢?明天没有,饿一天念一天佛,后天没有,饿两天念两天佛,饿到死则念佛往生,心里面还是如如不动,这叫“随缘”。这才能成佛作祖,才能成就。这是用功关键所在。真正能做到随缘,没有不成就的。因为随缘是不动心。有人来请你说法,他来请,当然你随缘去了。没有人来请,绝不会找上门来的;找上门也得是机缘成熟,真正是可度之机。那是什么呢?那是自己已经成就了。最低限度已经有他心通,有宿命通。自己成就之后,倒驾慈航,才行菩萨道。
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。万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是行菩萨道,他不请我,我也可以去找他。像阿难尊者在《楞严经》里所表现的,他怎么不堕落呢!阿难还证了初果,还要堕落。而我们连初果功夫都没有,博地凡夫就想学菩萨,作众生不请之友。那不堕落才怪!所以要晓得自己的程度,晓得自己的功夫。菩萨的心、菩萨的愿、菩萨的行,我们的程度不够。现在我们眼前要做的是发心,要发成无上菩提的大心。初学下手要从断恶修善,最初步的功夫做起,才能有成就。所以这些大经大论可以看、可以听,暂时不要学。为什么呢?学不到的。别说那些佛菩萨的行持我们学不到,祖师们的功夫都学不到。不要看远的,近代的虚云老和尚。我们有没有学到呢?印光大师有没有学到呢?所以要学就要从《了凡四训》下手,学袁了凡。先把这个基础真正打好了。得到的效果是转无福为有福,转无寿为长寿,转无法缘为有法缘。那时再进一步学祖师;祖师学成了,再进一步学菩萨;菩萨学成了,再进一步学佛。按步就班的来,才能有成就。一步登天,在中国佛教史上只有惠能大师,再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了。你要自以为不比慧能差,你要有这一念,就比惠能大师差得太多了。惠能大师没有这一念。
彼既丈夫我亦尔。何可自轻而退屈。
“彼”是指袁了凡。这一段都是讲袁了凡先生的事,以及像袁了凡一样的人。他们能认真的修学,断恶修善,改造自己的命运,能做得到成佛作祖。我们为什么要自轻?为什么要自卑呢?他能做得到,我们也能做得到。
尤注说:“彼丈夫我亦丈夫。彼能是我岂不能是。然则自暴自弃者。实等于自杀耳。”
我们要回头来想想自己,是不是自暴自弃?如果不能效法前贤,就是自暴自弃。换一句话说,我们要不能在三年之内把命运改转过来,就是自暴自弃。万万不要贡高我慢,万万不要抬高自己,要好好的想一想,我们能比得了谁呢?文章到此是一段。这是拿袁了凡居士,一生的行持,来勉励我们。下面再细说断恶修善的要领。
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。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。必使一一晓了也。何得以人欲为物。真知为知。克治显现。为格致乎。
这是假设一个疑问,说或者有人这么问。儒家常讲的格物致知,物是讲的“天下事物之理”;格、当穷尽讲。我们要研求一切事物、一切万法的道理,这叫格物。致知是推展我们的知识学问,使我们对一切法样样都能够明了,这叫格物致知。这跟前面大师所讲的不一样。前面大师所讲的是以人欲为物,以本性里的真智慧显现出来为知。而以去妄克欲之内功显现,称做格物致知。
答曰。诚与明德。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。名虽有二。体本唯一也。
这是印祖在这一篇一开端,就把修学的因果提示出来了。后面的文章,不外乎是发挥这个道理而已。圣贤之道就在诚与明。这两个字在前面讲得很详细,现在不必再说了。诚与明都是讲我们自己真心本体。□
尤注说:“诚即惟真无妄之性德。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体。”所以诚与明都是从本性上说的,本性的理体、本性的作用,用这两个字来形容,来解释。那么诚与明,在名字上讲的是两个字,体上是一个。
知与意心。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。实则即三而一也。
前面讲格物致知,知、意、心这三个名词,也是从真心理体上说的,诚、明是从两方面说的,知、心、意是从三方面说的。三即是一,一即是三。说是有三,体是一个,那么晓得一而三,三而一了。
格致诚正明五者。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。
两方面三方面,综合起来还不是一桩事情吗?此指明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。“皆约闲邪存诚,返妄归真而言”。什么叫做闲邪存诚?“闲”是防范的意思。闲邪就是防范邪思、邪知、邪见,我们先要预防。你常常能够提起警觉心,预防邪知邪见不让它侵入,你才能做到诚明的功夫。诚明为什么失掉?就是邪知邪见侵入了。
其检点省察造诣功夫。明为总纲。格致诚正。乃别目耳。
讲到做功夫,关系到我们日常修持的事情了,检点、省察、造诣。“造诣全神灌注不到不罢意。”
修行一定要成功。从那里做起?明是总纲,明就是真智慧。诸位想想看,世出世间法都是以真智慧为基础,而不是以聪明。世间的聪明与真实智慧不一样,这是千万要把它分别清楚。佛说世间聪明是八难之一—世智辩聪。世智辩聪与真智慧的拣别在那里?应知世智辩聪是有分别、有执著的;真智慧是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作用看起来一样,用心不一样,作用受用也不一样。一个是从分别心生出来的,一个是从无分别心生出来的。
佛经确实是智慧,真智慧。我们现在念佛经,为什么我们真智慧不能现前?那就是我们仍用世智辩聪来读佛经,所以把佛经也变成世智辩聪了,不但不会开智慧,开不了悟,成就不了。几时我们心清净了,用无分别心来读经,来听经,一看就开悟了。换一句话说,那些开悟的人,会用功的人,我们跟他用的方法似是一样,而用心则全不一样。人家念阿弥陀佛,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我们念八十万句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一个罪业。他念的南无阿弥陀佛,我们也念的南无阿弥陀佛,为什么效果不一样?人家是以无分别心,真心念的。我们是攀缘心、分别心、杂乱心、希求心、悭吝心,乱七八糟的心在念,怎么会一样呢?当然不相同。如果有人问学佛有什么秘诀?很简单,秘诀就是于一切法当中无心。你在一切法里有心就不行,你一分一毫也入不进去。
我们细看佛菩萨日常生活形式与我们没有什么分别。《金刚经》表现得尤其明白。释迦牟尼佛发起般若大经,在穿衣吃饭,日常生活当中发起。我们那一个人那一天不穿衣?那一天不吃饭?人家穿衣吃饭,是证无上菩提。我们穿衣吃饭,是造生死根本。那怎么会一样呢?这就是说明了事是一样心不一样。他穿衣吃饭没有心,我们穿衣吃饭有心。穿一件衣服,要讲究什么质料?什么样式?吃饭要适合口味,要挑挑点点的。这就是生死根本。
诸位想想看,我们穿衣吃饭是不是攀缘,佛菩萨穿衣吃饭是随缘。古德说得好,“随缘消旧业,莫再造新殃”。怎样是造新殃?攀缘就造新殃,随缘就不造新殃。所以大家时常要记住,十大愿王之随喜功德、恒顺众生,是等觉菩萨给我们说的话,修行必须依真智慧为总纲。下面的细目,一一都是以智慧为根本,这就是佛法。如果没有真智慧做总纲,则所修的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都是世间法。
若是依真实慧随缘,一一法皆是佛法。穿衣吃饭都是佛法,待人接物也是佛法。若用攀缘心,则天天念经、拜佛,弘法利生都是世间法,都是生死根本。用攀缘心弘法利生,依然是生死根本。确实是生死根本,只在人天里修一点痴福而已。
此处所讲的句句真实。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会用随缘,而不用攀缘。则你行的就是“菩萨道”,修的就是“无上菩提”。…
《了凡四训序文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