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序文講記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即是古人所說“一切法皆是佛法”!如果法法攀緣,則一切法皆非佛法。祖師這幾句話的意思很深,希望我們能依照《了凡四訓》來修行,事相上要照這樣做。再用隨緣的心,那就是行菩薩道,《了凡四訓》變成無上醍醐。本來是世間的福報,結果一變,變成出世間無漏的福報。這真是不可思議。所以這一句非常的重要,格物、誠意、正心,是修行的別目。

  修身。正心。誠意。致知。皆所以明明德也。

  這些功夫有深淺,有次第、有目的。其目標是一致的,都是要恢複我們的明德。

  倘自心本有之真知。爲物欲所蔽。則意不誠而心不正矣。

  我們的“意”爲什麼不誠?“心”爲什麼不得其正?就是五欲六塵在面前,我們做不了主,被它牽著走了。換一句話說,五欲六塵是你的主人。你是它的奴隸,它叫你幹什麼,你就得幹什麼,自己沒有一點自由,身不由己,爲境所轉。所以意不能誠,心也不得其正。還是剛才一句老話,心離不開攀緣,所以心被境界牽著走,做不了主宰。隨緣就做得主了,不被境界牽走,在萬物當中自己作主,這才是誠意正心。見到好吃的,就想把它得到,心就被貪欲境界牽著走;見到好玩的,也想得到,心被好玩的境界牽著走。心那裏會有誠?那裏會有正呢?甚至于此地有一部很好的經書,我們看了很喜歡,也想得到,這心被佛經牽著走了,心還是不誠,還是不正。爲什麼呢?佛經還是一物。見到釋迦牟尼佛來了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心裏要是歡喜高興得不得了,馬上頂禮膜拜,你還是博地凡夫,被釋迦牟尼佛的幻相,牽著鼻子走。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”,禅家說“佛來斬佛,魔來斬魔”。道理在那裏?不被他牽著走,心裏頭一塵不染。實在給諸位說,要是動一念,佛來我斬他,魔來我斬他,還是被牽著走。既然礙不了事的時候,你斬他幹什麼?動一念就是攀緣。

  請細細想想這個味道,我們還想真正學佛,真正培養自己圓頓的根性,要從那裏修練起呢?要從萬境上不動心練起。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,像《楞嚴經》所謂的:用根不用識。根不會用,用識也不妨,不要用心所。我用心王不用心所,這也就很了不起了,那跟明心見性,就隔一張紙而已,很接近。可是我們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真性不會用,心王也不會用,心所當家。展開《百法明門》,五十一個心所當了家。五十一個心所做主宰,所以是處處攀緣,時時攀緣,念念攀緣;無時無刻不在那裏造罪業。那一天才能離得了輪回?那一天才能得到解脫呢?縱然是修福,未必是真福,怎麼說不是真福呢?我們對于什麼叫做福?什麼叫做罪?實在是分不清楚。

  往往把罪當做福,把惡當做善,把邪當做正,自己搞不清楚,還以爲做了很多好事,這是愚癡,這是無明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,外面邪教很多,拜神、拜鬼的也叫菩薩。有些廟祝來找你化緣,土地菩薩像壞了,請你發發心來修補來修廟。你出了財力,以爲做了一樁功德,殊不知那是邪神邪鬼。你出錢幫助他作怪,他造作罪業,他是主犯你是從犯。你自己還以爲是做了功德,實際上已經造大罪業了。這是邪正、是非不明。《楞嚴經》說得尤其好,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。這是講我們佛門裏面邪正不分、善惡不辨。佛門以外我們容易辨別,佛門裏面不容易辨別。要是沒有智慧,沒有明德,往往自己以爲修很多功德與福報。將來報盡之時,到閻王老子那裏,一算帳都是罪業。自己還不肯承認。幾時才能覺悟呢?所以這一段特別注重在智慧上。是教我們轉世間有漏的福報,而成就出世無漏的福德。無漏福德是無量無邊,有漏的福報很有限。這是印祖在序文裏大慈大悲,開導我們學袁了凡。要把心境轉過來,把世間福轉變爲出世間無量的大福。這是祖師這一篇序文,立意之所在。

  若能格而除之。則是慧風掃蕩障雲盡。心月孤圓朗中天矣。

  斷惡修善的方法,祖師開導我們:“明”爲總綱。明就是“智慧”。如果智慧不能現前,再好的方法,還是有問題。智慧不能現前,總而言之,免不了盲修瞎練。這是對學無上菩提而言。菩薩六度中,如果沒有“般若”,其余的五度從“布施”到“禅定”,皆是人天有漏福報。修行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、要成佛作祖。而其結果,還是在人、天兩道享福,這就是自己路子走錯了,所以說是盲修瞎練。

  假使我們修學的目標是求人天福報,般若智慧就不會現前。福報能不能得到呢?也未必能得到。我們讀完《了凡四訓》之後,也許就明白了。道理就在我們凡夫對邪正、善惡、是非,很難辨別。人天福報是要斷惡修善才能獲得。也許我們自己以爲修的是善,斷的是惡,殊不知事實恰恰相反;斷的是善,修的是惡,將來的果報就不堪設想。所以這一層,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,然後才能改造自己的命運。我們在序文裏面看得很清楚,皆是指導我們智慧第一。爲什麼呢?明爲總綱。

  從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,乃至于修身、齊家,這一套都是方法。此地講得很清楚,首先我們要做的,就是要把物欲格除。換句話說,我們要做的第一樁事,也就是修行的根本。大根大本是什麼呢?先在境界裏面學不動心。在一切境界之中,將自己的貪、嗔、癡、慢斷除,這就是“格物”。要從心地格除物欲,只要你做到這一步,你本有的般若智慧就透出來了,縱然不能全部透出來,透出一分就很難得。爲什麼呢?這一分是真智慧,從此以後有智慧,做爲我們修證無上菩提的基礎,一切的修爲皆得其正,他怎麼會不成就呢?所以祖師在這裏引用古人兩句話教導我們,這兩句偈是:

  “慧風掃蕩障雲盡”,“障”就是五欲六塵障礙自性智慧德能。好像雲彩障礙陽光,智慧比喻大風,把雲彩吹走,障礙沒有了,智慧一透出來障礙就沒有了。

  “心月孤圓朗中天”,這句容易懂。明月中天,才能將一切事物真相照得清清楚楚。

  此聖人示人從泛至切。從疏至親之決定次序也。

  這是自古以來,佛、菩薩、祖師大德們教人修行的次第,千萬不可疏忽。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,研教之所以不開悟,就是把順序弄錯了,所以路走不通,越走越艱難。到後來多少同修們,連信心都喪失了。原因就是沒有按照祖師指導的順序。換句話說我們將綱目顛倒了,亂了頭緒了。印祖在此地,把我們向來修學的毛病給我們點破,指出一條道路來讓我們走,確實古德是如此。

  “從泛至切”,“泛”是泛泛,慢慢走上切實。

  “從疏至親”,“疏”是疏遠,“親”是親切。這是一定的次序,不容忽視。

  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。俾吾心知識悉皆明了。方能誠意者。則唯博覽群書。遍遊天下之人。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。未能博覽閱曆者。縱有純厚天資。于誠意正心。皆無其分。況其下焉者哉。有是理乎。

  這一段話說得很好,就是說明“格物”的大意。一般人把格物講錯了。錯認“格物”就是要研究天下萬物的道理。換句話說,就是我們常講的博學多聞。博學多聞畢竟是少數人,這樣說起來,成聖成賢只有少數人有分。佛在經中所說的:“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一切衆生皆當成佛”,那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希望了?所以祖師在這裏說得非常明白,“格”是格除的意思,“物”是物欲。你要懂得這個講法,我就是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格物致知也能做得到。可見得聖人之法乃是人人有分,不一定要博學多聞的大學問家,他們才有分;不認識字的人也有分,沒有念過書的同樣可以做聖做賢、可以成佛做祖,這就是把這道理說明白了。

  假如是要“窮盡天下事物之理”,這是過去一般人解釋“格物”的說法。格物致知而後才能做到誠意正心。照這個講法,只有博覽群書。博覽群書還不行,還得要遍遊天下。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,這種人可以夠得上格物致知的條件,確實有很多人有這種誤會。這種說法我們細細想一想,不是聖人說的。聖人的意思,這個“格”確確實實是“格除”的意思,唯有格除物欲,我們清淨心才能現前,清淨心中自生智慧。

  諸位讀《六祖壇經》,你看六祖大師對忍大師講:“惠能心中常生智慧。”他一個字也不認識,他心裏面生智慧。他爲什麼生智慧呢?就是他將格物的功夫做得很深,離相離念,心地清淨,所以他心裏生智慧。我們凡夫所以不能生智慧,智慧不能現前,就是被物欲所蓋覆住了。物欲蓋得愈多,往外面透的智慧就愈少。物欲蓋得愈薄,透的智慧就愈多。無論是透的智慧多少,我們都是爲物欲所障礙了。凡夫、小乘、權教菩薩皆不例外。到什麼時候物欲(貪嗔癡)真正從心地裏面斷除;就是世間萬法,乃至于出世間的佛法,你做到了一塵不染,佛菩薩在你面前,你的心地也如如不動了。這個時候,才可以說格物的功夫到家。爲什麼呢?本性裏面的真智慧,毫無障礙地透出來,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白的。序文裏面所講的純厚的天資,就是佛經裏面常講的善根深厚。《彌陀經》裏面講的多善根、多福德的意思。

  《彌陀經》裏面講,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、得生彼國,所以一定要深厚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只要心地純厚,這種人修道,比那些世智辯聰要容易得多。所以對于誠意、正心、格物、致知的功夫,這些人比世間那些有學問,博學多聞,行萬裏路的反而來得快,來得踏實,絕不是沒有分。這一段話,是印祖從反面給我們說的。

  然不深窮理之士。與無知無識之人。若聞理性。多皆高推聖境。自處凡愚。不肯奮發勉勵。遵循從事。

  這裏面也說這些毛病,我們細心觀察這些毛病,確實是很多。“窮”是追尋究竟,直窮到底之意。這就是對于理論的探討,應當要追根究底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我們一定要徹底的明了,這是有智慧的人。“與無知無識之人,若聞理性,多皆高推聖境”。

  這兩種人:一種人對于理性沒有深究,確實是很多;一種是無知無識的人。這兩種人,我們要是跟他談到理性,宇宙人生的大道,講到佛性,講到佛法。他往往不敢承當。以爲那是…

《了凡四訓序文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