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序文講記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比如說,有人受持《金剛經》,誤以爲只要每天早晚念一遍,就是受持《金剛經》。如果我們要受持《了凡四訓》,打開書本,把《了凡四訓》念一遍,而一天的所作所爲與《四訓》的道理全不相幹,這就錯了,既沒有受,也沒有持。

  千萬不要說早晨把《金剛經》在佛菩薩面前念一遍,我今天交了差。這是自己騙自己。受持《金剛經》,最低限度,要認真去破四相,照《金剛經》的道理方法來修行,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這個道理方法時時起觀照,于一切境緣中,學習不住相布施,這才叫受持。天天不斷,年年不斷,這是持的意思。希望我們自己,大經大論有機緣要多聽,阿賴耶識裏面多落一些善根種子。依教奉行實在不容易。我們應該從受持《了凡四訓》做起,這個比較不難,“受持”兩個字是真正做到的意思,真正做到就有效果了。所以說快則叁個月,命運就能改變。業障深重的,叁年一定見效,“受持”才能見效。

  尤注雲:“功過格一書。規定一切善惡行爲。應得功過數量。”須有能力辨別善惡,大的善事,功就多,幾十功、百功;小的善事,一功、二功,自己記。大的惡事有百過、十過;小的惡事一過、兩過。天天自己要記。要有恒心,不要記叁兩天,把功過格一丟,算了!太麻煩了。那就不能成功。了凡居士有耐心,天天記。讀後面《四訓》就明白了,不但他自己記,他的夫人也是如此。她不識字,用鵝毛管點朱砂,功點紅的,過點黑的,她用這個辦法去記,我們想想看,不識字的人,她也能修,也能改造命運。

  “先賢如周濂溪。朱晦庵。邵堯夫及韓魏公。蘇文忠公俱受持此格。信受奉行。”這幾位都是過去的大儒,韓魏公是韓琦—宋朝的宰相,蘇文忠公是蘇東坡,這些人都是這樣來受持功過格,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。我們現在要真正發心來受持的話,可以參考幾種過去的功過格,像蓮池大師的《自知錄》、《感應篇》。《德育古鑒》等書以爲依據,著重他的精神,配合現代的潮流,自己可以修定一冊適合自己用功的功過格來受持。不能完全依照古代的格式內容,那會增加許多無謂的煩惱,反而不好了,這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的。因爲現代生活意識和古代不同。

  凡舉心動念。及所言所行。善惡纖悉皆記。

  只要起心動念,隨時隨地都要記載。“所言所行”,“言”是言語。言語有善有惡,功過格裏記得詳細。而《戒經》裏只說綱領,不妄語是善,妄語是過。十善裏將妄語分開爲不妄語,不惡口,不兩舌,不绮語四條,這是善。反過來就是惡。但是都沒有功過格上記得詳細。這是教我們要依照功過格來修行,目標很明顯,希望善日增,而惡日減。自己記載自己知道,是不是善功天天增加,過惡天天減少呢?如果是這樣,就有進步,就值得歡喜了。假如我們的善天天少,過天天增加,那就不是福了,倒過來就是災難不遠了,《太上感應篇》說得好,太上曰:“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。”是福是禍都是我們做出來的。福是我們自己修的,禍也是我們自己召的,自己召的是惡,怎麼可以怨天尤人呢?一有怨天尤人的念頭又是過。唯恐自己過太少,還得大量的去增加,那裏能得到福報現前呢?所以這個目標非常明顯。

  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。

  這兩句話我們要是聽到不甚歡喜的話,再把他改兩個字,我們警覺性就提高了。“福日增,而災日減”,這就歡喜。福報天天增加災難天天減少,當然歡喜。我們要曉得,禍與福是從果上講,善與惡是從因上講的。佛說的話,真的一點都不錯,衆生畏“果”,他不怕“因”。善、惡無關痛癢,不要緊,沒關系。要講到禍福了,不得了,這個事情大了。菩薩比我們凡夫聰明,菩薩畏“因”,那怕是一點點的小善事小惡行,都戰戰兢兢非常謹慎的斷惡修善,要曉得,善的果就是福,惡的果就是禍害、災難。這是勸我們學袁了凡,依照功過格,來信受奉行,像這樣才真正叫學《了凡四訓》。

  初則善惡參雜。久則唯善無惡。故能轉無福爲有福。轉不壽爲長壽。轉無子孫爲多子孫。現生優入聖賢之域。報盡高登極樂之鄉。

  這是說袁了凡依照功過格修持,他一生的感應事實。最初修行的情形,是“善惡參雜”,了凡修的是這樣,我們去修也是這樣,所以不要怕。最初修的一定是善、惡參雜,我們每天記下來的,有善有惡,混雜在一起。慢慢的善多惡少,幾時做到“唯善無惡”—功過格一打開都是善沒有過惡,只要做到這一天,命運就轉變了。

  換句話說,叁個月做到,叁個月就轉變,叁年做到,叁年就轉變了。怎麼轉法呢?我們那一天功過格一打開,只有善沒有過了,從那一天開始,命就轉過來了,袁了凡就是這樣改造命運的,了凡沒有福,福報很薄,可是“轉無福爲有福”。

  了凡轉壽命,孔先生給他算,說他的壽命只有五十叁歲,結果他活到七十多歲。壽命操縱在自己手上,“轉不壽爲長壽”,他也做到。他命裏沒有兒子,後來有兩個非常好的兒子,“轉無子孫爲多子孫”,他都做到了。我們讀《四訓》,可以看到真是有求必應。那麼我們現在有求爲什麼求不應?要是打開自己的功過格一看,每天還有那麼多的黑點,怎能求得感應呢?不可能感應。幾時到沒有黑點了、沒有過失了,我們看看有沒有感應。那個時候,我們才真正的相信,佛在經上講的話:“佛氏門中有求必應”,“現生優入聖賢之域”,現在我們這個身體,還沒有舍報的時候就可以做聖賢了,聖賢是指世間的聖人、賢人。報盡舍報之後,當生極樂之鄉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。

  注雲:“吾人現生無論貧富貴賤。智愚榮辱等等。無非夙業所驅。緣熟斯來報盡便休。人身難得易失。若不急趁命光未遷謝時。勤修善業以自救拔。倘一墮落設欲再得人身。不知經曆幾何年月矣。如之何不懼。”

  我們現在生在這個世間,富貴也好貧賤也好,無論是愚,或是聰明才智,世出世間那些大覺的人告訴我們,這一切的一切,都是過去世修得的,是夙業所召的。

  由這裏我們看得很清楚,人生並不是一世就完了,我們總要記住一世的光陰,非常的短促,真正是數十寒暑彈指就過去了。四十歲以上的人,對于這個體驗,都相當的深刻。讀到祖師的教訓,當然比年輕人的感受要來得深,這就是有了幾十年親身的經曆,尤其在這一本書裏面,告訴我們“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”,這是我們要學、要記住的。明了這個事實真相,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記住,我們要修福、要培福、要惜福,這福報才享之不盡。好比我們耕種,今天有收成了,還要繼續准備明年的種子;如果不懂得修福,不懂得培福,也不知道惜福,縱然用盡心機,所得到的一切享受,還是屬于宿世的福報。

  譬如說我是個出家人,想出種種的花樣,來引誘大家來供養我,俗話常說:“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來拜。”來拜什麼,把你們的錢財送來給我,這是偷盜的行爲。這樣得來的錢,諸位要曉得還是命中注定的,命中本來就有的。命裏沒有,作怪的和尚很多,居士還是不去拜。可見得來拜,來供養的,還是命中注定的,絕對沒有無因之果。

  這個福報,等于說你不用這個手法,機緣慢慢的成熟,慢慢的受用;用了這些手段,只是使機緣提前成熟,只不過是做增上緣而已,但是福報享盡就沒有了。

  這好比在公司裏面服務,借支薪水。你要不借支呢?按月給你,月底一到公司就發給你,你的生活很穩定。我今天想個理由借錢,把一年的薪水都借過來,花得很自在,幾個月花光了,但是後幾個月就要受貧窮之累了。所以這些道理明白之後,我們敢不敢再作怪呢?敢不敢再想花樣呢?所以想盡了花樣得來的,還是命中有的那一份,這要明了。

  我們不但不借支、不透支,更要常常積蓄。怎麼積蓄?就是要改過修善,積功累德,這叫做積蓄。若能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,則有求必應了,這幾句話是《了凡四訓》最重要的效用。教我們初學的時候,大家都一樣,了凡居士也不例外。初學的時候很難,善惡參雜。初學的方法,還是用功過格。對于業障輕的人,他可以不必要,因爲他每天起的惡念少,善念多。對于業障重的人,每天起的善念少,惡念多,功過格就很重要了,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。功過格一打開,看我今天起多少個惡念,起多少善念,做多少惡事,做多少善事。一日之中善多,還是惡多,天天比較,月月比較。果然大家要這樣認真去做,我想叁年之後,就可以做到唯善無惡。心裏面不起念則已,一起念就是善,不會再有惡念。到這個時候,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,有求必應。

  本來福薄,現在福報現前了。福報從那裏來呢?因就是行善。善有善果惡有惡報,善惡報應絲毫不爽。你要以爲沒有報應,那就大大的錯了,決定是有報應的。也許有人會問,我起心動念都是善,爲什麼我的報應不好呢?那自己就要明了,應是過去世的罪障太重了,現在幸虧是修善,要是不修善恐怕連人身也保不住。眼前受這一點小苦,正是消過去世的重罪,佛經裏常講重罪輕報。所以對于因果報應的道理,要深深的相信,不可以有疑惑。我們讀過《四十華嚴》,裏面所講的十種惡人,就是教導我們自己檢點。換句話說,首先我們要明了,什麼叫善、什麼叫惡,萬萬不要把惡事當做善,把善事當做惡,那虧就吃大了。自己造罪業,還以爲自己在行善、積功累德,那就太冤枉了。

  所以世出世間的學問,無非是叫我們辨別善惡、辨別是非、辨別真妄、辨別邪正,這才叫有學問。所以真有學問的人,他才能轉無福爲有福,轉夭壽爲長壽,不壽就是短命。這幾樁,都是應在袁了凡自己本身上。了凡沒有福報,壽也沒有,命裏沒有兒女,這些他都轉過來了。這是說的世間法。我們不能輕視世間法,爲什麼呢?假使世間法裏我們要求都求不到,還有障礙轉不過來,出世間法就沒有指望了。因爲出世法的善根福德,要比世間法的善根福德高得多了。我們自己修的善根福德,連世間法的水准都夠不上,那麼出世間就不必…

《了凡四訓序文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