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法,不但說法、而且能夠說這樣殊勝的法門,這都是諸佛輾轉贊歎的話。本師釋迦牟尼佛,特別地給我們敘說。這才告訴舍利弗尊者,告訴他當然就是告訴我們。

 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德號,在此地簡單跟諸位說一說。釋迦牟尼佛這四個字是梵語,“釋迦”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“能仁”的意思,“仁”是仁慈,所以這個是就悲德所建立的。而“牟尼”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“寂寞”,是從智德上建立的。前面也曾經爲諸位說過,諸佛菩薩的名字是沒有一定的,它是表示德行,或者是功德、智慧、因果,由無量法門當中而建立的。我們曉得佛法就是諸佛說法,必然是契機,契理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的名號也不例外,也是契機契理。所以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度生,他的名號就叫做釋迦牟尼。你要問爲什麼呢?因爲在這一個地區教化,這一個名號是最適合于這一個地區現皆段的根性,道理在此地。娑婆世界的衆生,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所講的“剛強難化”,罪業深重,是這樣的衆生。缺乏慈悲,我們看看,古今中外的曆史,你就能夠發現到這個世界的衆生,那一天沒有戰爭?那一天沒有互相殘殺?這是造作極深的罪業。深重罪業,剛強難化。所以佛在這一個世界,對于這一些衆生教化,他所提出來的教學綱領,或者我們叫它作教學的宗旨,那就是此地(釋迦牟尼佛)。所以一般常常說,佛法是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。能仁就是慈悲。所以世尊的德號,就是在娑婆世界教化的宗旨。我們念這一句德號就是念釋迦牟尼佛教學宗旨。諸位要記住這個意思。“牟尼”兩個字翻成中國意思是寂寞。寂寞就是寂靜的意思,換一句話說,也就是清淨心的意思,清淨就“寂”了,“寞”就是不動。那麼由此可知,娑婆世界的衆生,這個心正如同那些文學家形容詞所講的“心猿意馬”,心裏面的妄念從來就沒有止住的時候。那麼佛提出這個教學的宗旨,教我們這個心靜下來,寂寞就是修的定;“定”才有真正的智慧。我們提到本師的德號,就明白了佛陀教育的方針和宗旨了。那麼同樣的,所以這個佛陀的教學,諸位從這個名號當中就動,就是寂寞的意思,就是牟尼的意思。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這是能仁的意思已經得到一個大概,已經把這個要領抓到了。我們學的是什麼?心地清淨、如如不動,就是寂寞的意思,就是牟尼的意思。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這是能仁的意思。這叫真正學佛啊! 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真正弟子啊!你曉得這個道理了,佛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教那邊的衆生,你們想一想,這一個方針宗旨能用上嗎?極樂世界的人,都是一心不亂,換一句話說,牟尼的意思,個個成就了、都圓滿了。極樂世界的人,人人都是上善之人,大慈大悲啊!能仁兩個字,他也做圓滿了。釋迦牟尼佛這四個字,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,他們都圓滿了。換一句話說,佛在那一個地區教學,這樣的宗旨方針是用不上的,必須要適合于那個地方的根性,提出適合于那個地區的教學宗旨方針,這才稱之爲阿彌陀。阿彌陀佛的意思諸位要曉得,無量覺。他們是已經覺悟了,現在要把他們這個覺心擴大,他們已經是慈悲了,把慈悲心再擴大,他們已經是得清淨心了,現在這個清淨心也要擴大。無量的清淨、無量覺、無量慈悲、用這樣的教學方針與宗指,才能夠滿足那一方衆生的需求。所以十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,當然每一個世界又有無量的衆生,而這些世界,這一些衆生,他們的根性並不完全都相同,所以聖人的教學宗旨與目標也都個個不一樣。他的名稱當然就不相同了。這是諸佛名稱的大意,名字的大意。佛名如是,諸菩薩的名號也不例外,也與佛陀教學意義相應,不相應那就不叫做佛法了,所以說是必定相應。在這個地方簡單把這個名字的意思給諸位透露一些。

  經上說:“能爲甚難希有之事”,這一句就是指底下所講的兩大類難事。如果在淨土,成就無上菩提已經是難事了。就拿西方淨土來說,如果是一個帶業往生的人,他生到西方淨土之後,雖然圓證叁不退,可是從凡聖土提升到方便土,由方便土再升級到實報土,實報土再升級到常寂光土,也要相當的時節,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。何況在我們娑婆世界,五濁惡世,示現成佛?五濁惡世底下一段經文就要講到,所以這是難中之難。如果再爲五濁惡世衆生說法。說什麼法呢?說人天福報之法,這一些人聽到很能接受,要跟他講出世間的佛法,能夠聽得入耳的人就不多了。給他講大乘佛法、給他講這一種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之法,他要能夠聽得進去,真是稀有之中的稀有;所謂是“甚爲希有”。這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夠很冷靜、很細心地去觀察,去想一想,很難體會到佛說法這一番的心意。我們不能體會到佛說法的這個深意,我們就辜負了佛恩。何況六方無量無邊諸佛,共同轉爲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這個這一句話裏頭的含意非常之多。第一個,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願行不可思議。釋迦牟尼佛能夠在娑婆世界,五濁惡世,給一切衆生介紹這一個法門,這是不可思議功德。十方諸佛,無有一位不贊歎的,這是不可思議功德。這個真正是甚難希有。

  

  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