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一卷

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十一卷

  請看經文。“能于娑婆國土,五濁惡世,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中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
  這是說明甚難希有之事。“能”,就是上面所說“能爲”之能。“于”是講“在”的意思。這是說釋迦牟尼佛他能夠在娑婆國土,“娑婆”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堪忍。娑婆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堪忍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釋迦牟尼佛他所應化的這個地區,衆生幾乎都是業障深重,剛強難化。雖然是在這五種濁惡的境界當中,這一些衆生他能夠忍受得了,意思就是說他可以受得了。這麼苦的環境當中,他還舍不得離開,所以叫做堪忍。下面我們將這個五濁給諸位介紹之後,你才曉得諸佛菩薩在五眼圓明,正覺觀照之下,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,你才能夠稍稍體會到幾分。

  先說明“濁”的意思;“濁”是渾濁的意思。楞嚴經裏頭有幾句話說,這個經裏面有一個比喻說:他說,好比清水;我們這一灘水很清潔,“清潔本然”,清水裏面如果說,有一個人把沙土丟在這個水裏面,這個水就變成渾濁了,這個清潔的相就失掉了。這是從這個比喻來說明濁是什麼意思?然後佛就給我們說,我們這個世界—娑婆世界,有五大類的渾濁。

  第一就是劫,劫濁。“劫”是說的時間。梵語“劫波”,我們中國的意思,就叫做時分,這個意思就是講時間。諸位想一想時間怎麼會濁呢?我們也聽世俗人講,現在這個年頭不好,就是這個時劫不對,這個也是佛在經典裏面講這個劫濁的意思。這是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有濁惡的現象。因此,劫濁是以“四濁增劇爲體”,它是沒有自體的。劫濁,沒有自體。就是後面所講的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增長劇烈了,這個四種濁相,愈是增劇,我們就叫這一段時劫就不好了。所以,它這個相是“積聚交湊,熾然不停爲相。”佛在經典裏面給我們講,如果是在滅劫,人壽減到兩萬歲的時候,于是乎,就有下面這個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,就有這種現象發生。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,人的壽命最長是八萬大劫,所以說是八萬四千歲。那麼,它有增減。在增減的時候,這個劫的算法是將人壽命最短的是十歲,這是講一般平均年齡十歲,每一百年增長一歲,就是每一百年增一歲,這樣是過一百年增一歲,增到八萬四千歲,這到了頂頭了,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,過一百年減一歲,再減到十歲,這樣一增一減就叫一劫,叫一個增減劫,叫一劫。經上講在減劫,就是從八萬四千歲,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劫減到人的壽命兩萬歲的時候,這個五濁的現象就發生了,就發生這個現象了。人壽要是在減劫裏頭,減到一百歲,這個時候不但是濁世,就稱做五濁惡世。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,這個時候人壽正是在減劫百歲的時候;佛去我們大概是叁千年,一百年減一歲,一百年減一歲,到今天來說,大概一般人的壽命是七十歲。因爲叁千年了,一百年減一歲,又減叁十歲了。當然也有八九十歲的人,也有年歲不到七十歲就夭折了,這個就是講各人別業不一樣,就是一般講法是七十歲。由此可知,我們這個世界是濁惡不堪。反過來看,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是清淨國土,我們這裏五種惡它都沒有。換句話說,它那邊是五種淨土,沒有濁惡這些事,這些事相都沒有。如果我們曉得這一個事實,就應當舍濁就清,舍五濁惡世,取五種清淨國土,這樣才能夠超越劫濁。劫濁之中,如果要不是帶業往生,那就很難得度,這是我們應當細心去享一想。所以在今天修行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都相當不容易。我們現在濁惡的程度,比起釋迦牟尼佛當時要嚴重得太多太多。所以在今天,唯一的希望就是期望是帶業往生。但是帶業往生必須要通達帶業往生的理論。我們心裏面斷除一切疑惑、我們懂得修學的方法,也曉得證入的境界,這樣才能夠轉劫濁爲清淨智慧。像這個經裏面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,蓮池海會,蓮池就是比喻清淨的意思。這是劫濁的大意。

  第二就是講到見濁。“見”是講見解,換一句話說,衆生的見解都不正確了,都失去了正知正見,這個我們就稱之爲見濁。見濁是以五利使爲體,它是以執著斷、或是以執著常,這是兩邊,斷常兩邊。邪知,錯誤的見解,這是它的相狀,就是見濁的樣子,什麼叫五利使?在此地要跟諸位說明的。就是佛法裏常常談到的見惑、或是迷惑,換一句話說,就是錯誤的見解。這個“使”是比喻,好比這個閻羅王手下的這些小鬼,這些當差的。“利”是說它很猛厲,非常的明顯,有這五種。這個五種錯誤的見解,它能夠叫我們造種種惡業;換一句話說,能使我們趣入生死輪回,所以叫做“使”,而且它的作用非常之猛厲,我們稱它作五種利使。第一個就是身見。“身”就是我們這個身體,一切衆生,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,這個是錯誤的見解,從自己身上起這個見解;貪著其事,就是從貪愛自己的身相。他不知道自己這個身相是四大五蘊,因緣和合而現的幻相。金剛經裏面給我們講的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”他不了解,這個身不但是身,連心都是虛妄,不是真實的。不曉得我們這個身心是無常,不知道這個身心是沒有主宰、沒有自在啊!執著身與我,這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。第二叫邊見。“邊”,就是兩邊,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相對的;把這個相對當作真實,這是講的邊見。他在兩邊當中執著一邊。這是舉出一個例子來說,斷與常是兩邊,譬如說有跟空是兩邊,情與無情是兩邊,現在所講的相對論,這個兩邊裏頭他執著一邊。一味地偏執,他不能夠覺悟他這個見解,是偏而不圓。他也不曉得他的見解是錯誤的。譬如說,有的人執著人死了就沒有了;死了就了了,不相信有來世,認爲一死什麼都了了,這一種叫斷見。還有一種人,他相信有輪回,人死了來生還是人,死了有什麼關系呢?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,這叫常見。其實對不對呢?都不對,爲什麼呢?人死了來生未必還是人身,因爲它有六道輪回嘛!絕不是人死了來生還做人,狗死了來生還做狗;那就變成常見了。人死如燈滅那就叫斷見。都不是正確的見解,換句話說,那都不是事實,不是真正的事實。第叁種叫見取見,這個見取見與戒取見,我們一般都稱之爲成見,某人成見很深,都說之爲成見。這個裏面的區別,一個是執著在果上,是對于果報的成見;一個是對于修因的成見。對于果報的成見,佛法裏面稱之爲見取見。這個地方簡單地解釋叫“非果計果”,果是果報,不是真正的果報,這個計,它是在那裏計度分別,以爲是果報,這種見解叫見取見。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。像許許多多的宗教,他們把天堂當作果報,認爲這個是究竟的。他不曉得天不是真正果報,不是究竟的。爲什麼呢?那個天人也有生死,也有輪回,所以他不是真正的果報。以爲生了天了,即得永生了,這是非果計果,這個是錯誤的。這個是我們講佛教以外的。在佛門裏面也有這個現象。你譬如說,在小乘法裏面,證到阿羅漢了,阿羅漢是個果報,但是他不是究竟的果報,不是究竟的果報。因爲阿羅漢並沒有明心見性,沒有到究竟無上的涅槃。如果把這個當作究竟的果報,那就錯了。這個見取見,特別是在古印度那些宗教裏面。因爲涅槃這個名詞是古印度所有宗教的通稱。這個“果”都是稱涅槃。許多宗教都把四禅天跟四空天,誤會認爲是究竟的果報,誤會以爲是究竟涅槃。那裏曉得,時間到了,他的壽命終了,依舊要墮落、依舊要輪回。這一些這種見解,就稱之爲見取見,果上的成見。學佛的人,這一些見解也免不了,自己沒有證果,自己以爲證果了,這就是見取見;自己沒有得定,以爲得定了,也是見取見。像壇經裏面,諸位要讀過壇經,一定會記得有一個智隍禅師,他在五祖麾下自以爲開悟得禅定了,所以回到他自己常住,在那裏苦修了二十多年,遇到玄策禅師把他點醒,他才真正明了二十年錯過了,是錯誤的。親近六祖大師才真正開悟。所以智隍禅師都有這個見取見。所以初學的人是常常會有這種現象,我們自己要能夠警覺得到。第四就是戒取見,戒取見是在修因上發生了成見;就是修行方法上“非因計因”不是這個因啊!他自己以爲是這個因。這個成見是很大的錯誤。我們拿一般宗教來說,你比如一般宗教所號召的;譬如講信了上帝就能夠生天堂,這一句話說得很籠統,這是錯誤的。一個人他一天到晚在造罪業,他只要能信上帝就能夠生天堂,那麼諸位想一想,上帝的天堂豈不變成了罪犯的包庇所嗎?上帝就變成了黑社會的大頭目了,這個地方有什麼可取之處呢?生天堂有生天堂的因緣,不是說信了就能生,生天,在其他宗教裏面有十誡。十誡的確是生天的標准,如果你能夠把十誡修好,你就取得生天的資格,這才是生天的正因緣,不會再有錯誤的了。在佛法裏面講,你比如說念佛求生淨土,多少人有這個心願;是不是念佛就能夠生淨土呢?如果你認爲念佛,每天念阿彌陀佛,將來我就可以生西方極樂世界了。給諸位說這也很危險。怕的是什麼呢?你也墮在這個非因計因。淨土經論裏面給我們講的很清楚,我們在本經裏面,各位所看到的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”,念佛要念得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,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嗎?不是說念了就能生啊!要念到一心不亂,要念到心不顛倒,這樣才能往生啊!不是我天天做壞事情不要緊,我念佛將來我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不會受惡報。那有這個道理呢?所以說是: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”善惡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,希望諸位記住這樣一個定律。我們才不會發生錯誤。要往生西方淨土,必須要依照經典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認真地去修學。我再說一個例子給諸位做一個參考。佛門講的這個戒定慧,這是佛法修學的原理原則。這個戒律,它的目的是在得定,這是諸位要記住的。戒律是自律,而不是律他的。一個真正是持戒的人,唉呀!看到這個人破戒、那個人又作惡了,諸位想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