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一卷

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一卷

  请看经文。“能于娑婆国土,五浊恶世,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中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  这是说明甚难希有之事。“能”,就是上面所说“能为”之能。“于”是讲“在”的意思。这是说释迦牟尼佛他能够在娑婆国土,“娑婆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堪忍。娑婆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叫堪忍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释迦牟尼佛他所应化的这个地区,众生几乎都是业障深重,刚强难化。虽然是在这五种浊恶的境界当中,这一些众生他能够忍受得了,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受得了。这么苦的环境当中,他还舍不得离开,所以叫做堪忍。下面我们将这个五浊给诸位介绍之后,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在五眼圆明,正觉观照之下,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,你才能够稍稍体会到几分。

  先说明“浊”的意思;“浊”是浑浊的意思。楞严经里头有几句话说,这个经里面有一个比喻说:他说,好比清水;我们这一滩水很清洁,“清洁本然”,清水里面如果说,有一个人把沙土丢在这个水里面,这个水就变成浑浊了,这个清洁的相就失掉了。这是从这个比喻来说明浊是什么意思?然后佛就给我们说,我们这个世界—娑婆世界,有五大类的浑浊。

  第一就是劫,劫浊。“劫”是说的时间。梵语“劫波”,我们中国的意思,就叫做时分,这个意思就是讲时间。诸位想一想时间怎么会浊呢?我们也听世俗人讲,现在这个年头不好,就是这个时劫不对,这个也是佛在经典里面讲这个劫浊的意思。这是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有浊恶的现象。因此,劫浊是以“四浊增剧为体”,它是没有自体的。劫浊,没有自体。就是后面所讲的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增长剧烈了,这个四种浊相,愈是增剧,我们就叫这一段时劫就不好了。所以,它这个相是“积聚交凑,炽然不停为相。”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,如果是在灭劫,人寿减到两万岁的时候,于是乎,就有下面这个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,就有这种现象发生。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,人的寿命最长是八万大劫,所以说是八万四千岁。那么,它有增减。在增减的时候,这个劫的算法是将人寿命最短的是十岁,这是讲一般平均年龄十岁,每一百年增长一岁,就是每一百年增一岁,这样是过一百年增一岁,增到八万四千岁,这到了顶头了,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,过一百年减一岁,再减到十岁,这样一增一减就叫一劫,叫一个增减劫,叫一劫。经上讲在减劫,就是从八万四千岁,每一百年减一岁,减劫减到人的寿命两万岁的时候,这个五浊的现象就发生了,就发生这个现象了。人寿要是在减劫里头,减到一百岁,这个时候不但是浊世,就称做五浊恶世。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时候,这个时候人寿正是在减劫百岁的时候;佛去我们大概是三千年,一百年减一岁,一百年减一岁,到今天来说,大概一般人的寿命是七十岁。因为三千年了,一百年减一岁,又减三十岁了。当然也有八九十岁的人,也有年岁不到七十岁就夭折了,这个就是讲各人别业不一样,就是一般讲法是七十岁。由此可知,我们这个世界是浊恶不堪。反过来看,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是清净国土,我们这里五种恶它都没有。换句话说,它那边是五种净土,没有浊恶这些事,这些事相都没有。如果我们晓得这一个事实,就应当舍浊就清,舍五浊恶世,取五种清净国土,这样才能够超越劫浊。劫浊之中,如果要不是带业往生,那就很难得度,这是我们应当细心去享一想。所以在今天修行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都相当不容易。我们现在浊恶的程度,比起释迦牟尼佛当时要严重得太多太多。所以在今天,唯一的希望就是期望是带业往生。但是带业往生必须要通达带业往生的理论。我们心里面断除一切疑惑、我们懂得修学的方法,也晓得证入的境界,这样才能够转劫浊为清净智慧。像这个经里面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,莲池海会,莲池就是比喻清净的意思。这是劫浊的大意。

  第二就是讲到见浊。“见”是讲见解,换一句话说,众生的见解都不正确了,都失去了正知正见,这个我们就称之为见浊。见浊是以五利使为体,它是以执著断、或是以执著常,这是两边,断常两边。邪知,错误的见解,这是它的相状,就是见浊的样子,什么叫五利使?在此地要跟诸位说明的。就是佛法里常常谈到的见惑、或是迷惑,换一句话说,就是错误的见解。这个“使”是比喻,好比这个阎罗王手下的这些小鬼,这些当差的。“利”是说它很猛厉,非常的明显,有这五种。这个五种错误的见解,它能够叫我们造种种恶业;换一句话说,能使我们趣入生死轮回,所以叫做“使”,而且它的作用非常之猛厉,我们称它作五种利使。第一个就是身见。“身”就是我们这个身体,一切众生,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,这个是错误的见解,从自己身上起这个见解;贪著其事,就是从贪爱自己的身相。他不知道自己这个身相是四大五蕴,因缘和合而现的幻相。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讲的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”他不了解,这个身不但是身,连心都是虚妄,不是真实的。不晓得我们这个身心是无常,不知道这个身心是没有主宰、没有自在啊!执著身与我,这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。第二叫边见。“边”,就是两边,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相对的;把这个相对当作真实,这是讲的边见。他在两边当中执著一边。这是举出一个例子来说,断与常是两边,譬如说有跟空是两边,情与无情是两边,现在所讲的相对论,这个两边里头他执著一边。一味地偏执,他不能够觉悟他这个见解,是偏而不圆。他也不晓得他的见解是错误的。譬如说,有的人执著人死了就没有了;死了就了了,不相信有来世,认为一死什么都了了,这一种叫断见。还有一种人,他相信有轮回,人死了来生还是人,死了有什么关系呢?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,这叫常见。其实对不对呢?都不对,为什么呢?人死了来生未必还是人身,因为它有六道轮回嘛!绝不是人死了来生还做人,狗死了来生还做狗;那就变成常见了。人死如灯灭那就叫断见。都不是正确的见解,换句话说,那都不是事实,不是真正的事实。第三种叫见取见,这个见取见与戒取见,我们一般都称之为成见,某人成见很深,都说之为成见。这个里面的区别,一个是执著在果上,是对于果报的成见;一个是对于修因的成见。对于果报的成见,佛法里面称之为见取见。这个地方简单地解释叫“非果计果”,果是果报,不是真正的果报,这个计,它是在那里计度分别,以为是果报,这种见解叫见取见。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。像许许多多的宗教,他们把天堂当作果报,认为这个是究竟的。他不晓得天不是真正果报,不是究竟的。为什么呢?那个天人也有生死,也有轮回,所以他不是真正的果报。以为生了天了,即得永生了,这是非果计果,这个是错误的。这个是我们讲佛教以外的。在佛门里面也有这个现象。你譬如说,在小乘法里面,证到阿罗汉了,阿罗汉是个果报,但是他不是究竟的果报,不是究竟的果报。因为阿罗汉并没有明心见性,没有到究竟无上的涅槃。如果把这个当作究竟的果报,那就错了。这个见取见,特别是在古印度那些宗教里面。因为涅槃这个名词是古印度所有宗教的通称。这个“果”都是称涅槃。许多宗教都把四禅天跟四空天,误会认为是究竟的果报,误会以为是究竟涅槃。那里晓得,时间到了,他的寿命终了,依旧要堕落、依旧要轮回。这一些这种见解,就称之为见取见,果上的成见。学佛的人,这一些见解也免不了,自己没有证果,自己以为证果了,这就是见取见;自己没有得定,以为得定了,也是见取见。像坛经里面,诸位要读过坛经,一定会记得有一个智隍禅师,他在五祖麾下自以为开悟得禅定了,所以回到他自己常住,在那里苦修了二十多年,遇到玄策禅师把他点醒,他才真正明了二十年错过了,是错误的。亲近六祖大师才真正开悟。所以智隍禅师都有这个见取见。所以初学的人是常常会有这种现象,我们自己要能够警觉得到。第四就是戒取见,戒取见是在修因上发生了成见;就是修行方法上“非因计因”不是这个因啊!他自己以为是这个因。这个成见是很大的错误。我们拿一般宗教来说,你比如一般宗教所号召的;譬如讲信了上帝就能够生天堂,这一句话说得很笼统,这是错误的。一个人他一天到晚在造罪业,他只要能信上帝就能够生天堂,那么诸位想一想,上帝的天堂岂不变成了罪犯的包庇所吗?上帝就变成了黑社会的大头目了,这个地方有什么可取之处呢?生天堂有生天堂的因缘,不是说信了就能生,生天,在其他宗教里面有十诫。十诫的确是生天的标准,如果你能够把十诫修好,你就取得生天的资格,这才是生天的正因缘,不会再有错误的了。在佛法里面讲,你比如说念佛求生净土,多少人有这个心愿;是不是念佛就能够生净土呢?如果你认为念佛,每天念阿弥陀佛,将来我就可以生西方极乐世界了。给诸位说这也很危险。怕的是什么呢?你也堕在这个非因计因。净土经论里面给我们讲的很清楚,我们在本经里面,各位所看到的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”,念佛要念得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,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?不是说念了就能生啊!要念到一心不乱,要念到心不颠倒,这样才能往生啊!不是我天天做坏事情不要紧,我念佛将来我生西方极乐世界,我不会受恶报。那有这个道理呢?所以说是: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。”善恶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,希望诸位记住这样一个定律。我们才不会发生错误。要往生西方净土,必须要依照经典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认真地去修学。我再说一个例子给诸位做一个参考。佛门讲的这个戒定慧,这是佛法修学的原理原则。这个戒律,它的目的是在得定,这是诸位要记住的。戒律是自律,而不是律他的。一个真正是持戒的人,唉呀!看到这个人破戒、那个人又作恶了,诸位想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