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前言 概要

  无量寿经玄义讲记前言  

  壹、前言

  民国三十九年(一九五0)李炳南老居士,在台中首次宣讲此经。一直到他前年往生,我们才继续提倡。至今两三年来,一方面是诸佛如来的加持,同时也是十方众生机缘已成熟。所以大经能普遍的受到同修们欢迎。读诵、受持与日俱增,这是非常好的现象。

  我们晓得这部大经,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宣讲的,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护念的。有这么多诸佛菩萨护念,受持行化之人,地方自然不会遭劫难。今天在全世界读诵、受持,人数很多,感应道交真是不可思议。

  四年前(一九八七),华藏图书馆发起流通这部大经,同时宣讲,于今年(一九九0)年初第一次圆满,总共讲了九十次。今天是第二次启讲大经。虽然是同样一部经,讲者、听者的境界都不相同。不要以为这部经我已经听过,何必还要听第二遍?若有此意念,在佛法修持上,都很难得力。历史告诉我们,有许多祖师大德,一生专依一部经典,专弘一部经典,甚至一生有宣讲三、四百遍的。

  由此可知,这部经是讲不倦,听不厌,能如此体会才有成就。清凉大师一生专讲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太大了,一遍讲完,再讲第二遍,第二遍讲完,再讲第三遍,一生讲了五十遍。《华严经》,如果每天讲八个小时,一年都不休息的话,大概可以讲一遍,五十遍就得讲五十年。他很长寿,活了一百多岁,后人称他为“华严菩萨”。

  《弥陀经》比较短,古德有一生讲三百遍的。这都是我们的榜样,是我们的典范。我们要想在这一生中,修学真正有成就,那就必须效法古人,一门深入。所以,听经不在乎种类多,因为一经通,一切经通。怎样才是一经通,一切经都通?就是要不断的熏修,深入一部经久修才有功。若同时学多部经,这个效果是达不到的。在讲席里,我时时提醒同修们,一定要“专精”,一遍讲完之后,再讲第二遍。

  一、此次讲述参考资料: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,及黄念祖老居士注解。

  二、确认净土法门为一乘了义,万善同归,三根普被,凡圣齐收,横出三界,迳登四土,极圆极顿,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。

  这一段是自古至今,中外的祖师大德共同承认的,不是我们修净土的人对净宗经典自卖自夸。我们要真正相信,要确实的、肯定的认识它。“确认”是肯定的认识。净宗法门的代表,就是这一部《大乘无量寿经》。

  “一乘了义”,什么是“了义”?佛说法有两个原则是不能违背的:

  第一、决定不能违背真理。“真理”是什么,“真理”在那里,我们要把它搞清楚。不可以含糊笼统说个真理就完了,叫人摸不著边际,那就是空谈。“真理”就是真心。“心”就是理。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,“世出世间一切法,乃是唯心所变,唯识所现”,所以尽虚空遍法界,就是心识的变现。“理”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也就是哲学里所讲的宇宙万有之本体,其实就是清净心。清净心就是真心,这是理。在本经经题里,“无量寿”三个字就是理,是真心本体的德相。真理是决定不能违背的。违背了真理,那就是魔说,不是佛说。

  第二、不违背众生的根器。“根器”就是现代人讲的“程度”。你讲得太深,别人听不懂;讲得太浅,听了没味道。所以,一定要适合大众的程度。这是佛说经的两个原则,要契合真理,又要契合众生的需要。因此,佛说法就有很多标准。不是佛有什么标准,而是因为众生程度有浅深及需要的差别,所以标准就不一样,佛说法就有很多层次。就像办教育,有幼稚园、有小学、有中学、有大学,按照你的程度来教学。佛法是教育,也离不开这原则。因此就有“五乘”、“三乘”之说。“五乘佛法”就是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

  “三乘佛法”,人、天乘除外。因为人、天没有离开六道,不能算是果位。果位最低的是阿罗汉。阿罗汉出了三界,永脱轮回。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,称为“三乘”。或者说“二乘”,就是大乘、小乘。声闻、缘觉合称为“小乘”,菩萨是“大乘”。

  佛当年住世,晚年最后一个阶段讲《法华经》,在《法华经》中把他教化众生的本意宣布出来。他说,“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”,原来真正的佛法是一乘法,说二乘、说五乘,是方便说。“一乘”是成佛的法门。五乘里讲的人乘,就是来生还得人身;天乘,来生升天;声闻乘,来生证阿罗汉果;缘觉乘,证辟支佛果;菩萨乘,是成佛的法门。所以,本经不是人乘,不是声闻乘、缘觉乘,而是成佛的法门。我们要认识清楚,才能达到修学的目标。

  所以,真信念佛法门的人当然少,你仔细看看,有几个人像是这一生要作佛的样子?佛的福慧太大,他们不像佛,也就成不了佛,所以他们不相信念佛法门。我们的同修真不容易,看看面孔,都像要成佛,否则你怎么肯来听念佛法门。你肯听,肯学,这一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。所以它是“一乘法”,不是“二乘、三乘”。不但是一乘,而且是一乘里的了义法。了义是究竟圆满,没有一丝毫的欠缺。

  在整个佛经里,讲一乘法的,总共只有三部经。其余许多的经典,都是大乘、小乘、声闻、缘觉的经典。这三部经,《华严经》是一乘了义,《法华经》是一乘了义,本经也是一乘了义。古大德曾说,把一切经典作一个比较,《华严经》第一。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作个比较,《无量寿经》是第一了义,是了义中的了义,大乘中的大乘,一乘中的一乘。我们一定要把事实认识清楚,认识清楚之后,你才晓得受持这部经典的功德,不是任何一部经典可以比拟的。

  古人讲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”,我们今天得人身,闻佛法,尤其能闻到佛法里的第一经,这是多么不容易!这个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实在是无与伦比。

  “万善同归”。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归到那里?都归到《无量寿经》里。因为无量寿是我们的自性,无量寿是一切法的本体,所以一切善法都归到念佛法门,归到“阿弥陀佛”这句名号。古德称赞为“万德洪名”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有许多人认为持咒、拜忏很灵验。持咒、拜忏是初级的佛法;念阿弥陀佛是最高级、最究竟的佛法,两者不能相比。所以古人常说,念经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。念佛是第一。念一切经,不如念《华严经》;念《华严经》,不如念《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是一切经里的第一经,这才是十方如来自行化他的根本法门。一般人只晓得根本法门是《华严经》,不知道本经是《华严经》的精华,是《华严经》的浓缩。这本经展开来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;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浓缩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就是完整的《华严经》,也就是完整的《大藏经》。念这部经,等于把整个《大藏经》都念过了。这个秘密,知道的人很少。要知道,你若能持《无量寿经》就是占了大便宜。因为《大藏经》那么一大部,要念到那一天才念完?而一部《无量寿经》一个小时就念完了,这不是大福报吗!“万善同归”这一句含义非常深广。

  “三根普被,凡圣齐收”,是非常难得,所以本经在三部了义经里,是了义中的了义。《华严》可不是三根普被,可不是凡圣齐收。《华严经》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没有证得法身的,都在门外进不来。所以《华严经》只度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们,声闻、缘觉、人、天没分。这是真的,你就是今天念《华严》,念《法华》,你能不能得到利益?若不回向求生净土,真实利益你得不到。真正能得到利益,是一万人中难得有一个,所以它虽然是一乘了义,但不圆满。对中、下根性的人,它不能普遍的度化。

  净土法门是“三根普被”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都有分。莲池大师讲的,什么人没分呢?不信的人就没分。只要你相信,肯发愿,肯依照这方法来修行,人人都有分。修学净土宗的条件有三:“信、愿、行”。不分男、女、老、少;不分贤、愚、贵、贱。这是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不能和本经相比的地方,所以它在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之上,是有道理的。这两句是从因上说。凡夫就是中、下根性,圣人就是上等根性。

  “横出三界,迳登四土”是从果报上说,这又不可思议。即使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也不能横出三界,它还要修定。“定”的层次,是一层一层往上提升,四禅八定,到第九定才超越三界。它是次第往上修,不能横出。净宗法门不需要修定就成功。修定的功夫不容易,实在难得!但修净土法门不需要修定,不需要消业,叫做“带业往生”。带业就可以往生见佛。

  我们一般凡夫消业太难,业消不掉,所以成佛没有希望。为什么自己的业消不掉?因为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皆消不了,成佛就没分。修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必须破ㄧ品无明,证得一分法身,才能契入它的境界。这是我们一般凡夫做不到的。

  念佛法门是一点烦恼都不要消,都不必破。这样好,我们安心,只要具足信、愿、行三个条件,就能往生。不但烦恼不消,即使造作极重的罪业也没有问题。为什么?前面讲了,“凡圣齐收”中有六凡,包括地狱众生。就是落在阿鼻地狱的众生,若遇到念佛法门,肯相信,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肯念阿弥陀佛,地狱众生也能往生。我们业障固然很重,但还没有造作这么重的地狱罪业。造地狱极重罪业的都可以成就,我们更没有问题,这一生一定能成功。“横出三界”,只有这个法门。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讲经四十九年,说无量的法门,只有这个法门是横出三界的。除这个法门之外,都是竖出,不是横出。竖出难,横出容易。

  最不可思议的、最殊胜的就是“迳登四土”。我们晓得诸佛如来有四种净土:“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土”。同时往生这四种净土,这是没听说过的。千经万论里,佛没有这样讲过;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,也没这事。唯有西方极乐…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前言 概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