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

  無量壽經玄義講記前言  

  壹、前言

  民國叁十九年(一九五0)李炳南老居士,在臺中首次宣講此經。一直到他前年往生,我們才繼續提倡。至今兩叁年來,一方面是諸佛如來的加持,同時也是十方衆生機緣已成熟。所以大經能普遍的受到同修們歡迎。讀誦、受持與日俱增,這是非常好的現象。

  我們曉得這部大經,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宣講的,也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護念的。有這麼多諸佛菩薩護念,受持行化之人,地方自然不會遭劫難。今天在全世界讀誦、受持,人數很多,感應道交真是不可思議。

  四年前(一九八七),華藏圖書館發起流通這部大經,同時宣講,于今年(一九九0)年初第一次圓滿,總共講了九十次。今天是第二次啓講大經。雖然是同樣一部經,講者、聽者的境界都不相同。不要以爲這部經我已經聽過,何必還要聽第二遍?若有此意念,在佛法修持上,都很難得力。曆史告訴我們,有許多祖師大德,一生專依一部經典,專弘一部經典,甚至一生有宣講叁、四百遍的。

  由此可知,這部經是講不倦,聽不厭,能如此體會才有成就。清涼大師一生專講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太大了,一遍講完,再講第二遍,第二遍講完,再講第叁遍,一生講了五十遍。《華嚴經》,如果每天講八個小時,一年都不休息的話,大概可以講一遍,五十遍就得講五十年。他很長壽,活了一百多歲,後人稱他爲“華嚴菩薩”。

  《彌陀經》比較短,古德有一生講叁百遍的。這都是我們的榜樣,是我們的典範。我們要想在這一生中,修學真正有成就,那就必須效法古人,一門深入。所以,聽經不在乎種類多,因爲一經通,一切經通。怎樣才是一經通,一切經都通?就是要不斷的熏修,深入一部經久修才有功。若同時學多部經,這個效果是達不到的。在講席裏,我時時提醒同修們,一定要“專精”,一遍講完之後,再講第二遍。

  一、此次講述參考資料: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,及黃念祖老居士注解。

  二、確認淨土法門爲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叁根普被,凡聖齊收,橫出叁界,迳登四土,極圓極頓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。

  這一段是自古至今,中外的祖師大德共同承認的,不是我們修淨土的人對淨宗經典自賣自誇。我們要真正相信,要確實的、肯定的認識它。“確認”是肯定的認識。淨宗法門的代表,就是這一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

  “一乘了義”,什麼是“了義”?佛說法有兩個原則是不能違背的:

  第一、決定不能違背真理。“真理”是什麼,“真理”在那裏,我們要把它搞清楚。不可以含糊籠統說個真理就完了,叫人摸不著邊際,那就是空談。“真理”就是真心。“心”就是理。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,“世出世間一切法,乃是唯心所變,唯識所現”,所以盡虛空遍法界,就是心識的變現。“理”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也就是哲學裏所講的宇宙萬有之本體,其實就是清淨心。清淨心就是真心,這是理。在本經經題裏,“無量壽”叁個字就是理,是真心本體的德相。真理是決定不能違背的。違背了真理,那就是魔說,不是佛說。

  第二、不違背衆生的根器。“根器”就是現代人講的“程度”。你講得太深,別人聽不懂;講得太淺,聽了沒味道。所以,一定要適合大衆的程度。這是佛說經的兩個原則,要契合真理,又要契合衆生的需要。因此,佛說法就有很多標准。不是佛有什麼標准,而是因爲衆生程度有淺深及需要的差別,所以標准就不一樣,佛說法就有很多層次。就像辦教育,有幼稚園、有小學、有中學、有大學,按照你的程度來教學。佛法是教育,也離不開這原則。因此就有“五乘”、“叁乘”之說。“五乘佛法”就是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

  “叁乘佛法”,人、天乘除外。因爲人、天沒有離開六道,不能算是果位。果位最低的是阿羅漢。阿羅漢出了叁界,永脫輪回。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稱爲“叁乘”。或者說“二乘”,就是大乘、小乘。聲聞、緣覺合稱爲“小乘”,菩薩是“大乘”。

  佛當年住世,晚年最後一個階段講《法華經》,在《法華經》中把他教化衆生的本意宣布出來。他說,“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”,原來真正的佛法是一乘法,說二乘、說五乘,是方便說。“一乘”是成佛的法門。五乘裏講的人乘,就是來生還得人身;天乘,來生升天;聲聞乘,來生證阿羅漢果;緣覺乘,證辟支佛果;菩薩乘,是成佛的法門。所以,本經不是人乘,不是聲聞乘、緣覺乘,而是成佛的法門。我們要認識清楚,才能達到修學的目標。

  所以,真信念佛法門的人當然少,你仔細看看,有幾個人像是這一生要作佛的樣子?佛的福慧太大,他們不像佛,也就成不了佛,所以他們不相信念佛法門。我們的同修真不容易,看看面孔,都像要成佛,否則你怎麼肯來聽念佛法門。你肯聽,肯學,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。所以它是“一乘法”,不是“二乘、叁乘”。不但是一乘,而且是一乘裏的了義法。了義是究竟圓滿,沒有一絲毫的欠缺。

  在整個佛經裏,講一乘法的,總共只有叁部經。其余許多的經典,都是大乘、小乘、聲聞、緣覺的經典。這叁部經,《華嚴經》是一乘了義,《法華經》是一乘了義,本經也是一乘了義。古大德曾說,把一切經典作一個比較,《華嚴經》第一。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作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是第一了義,是了義中的了義,大乘中的大乘,一乘中的一乘。我們一定要把事實認識清楚,認識清楚之後,你才曉得受持這部經典的功德,不是任何一部經典可以比擬的。

  古人講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”,我們今天得人身,聞佛法,尤其能聞到佛法裏的第一經,這是多麼不容易!這個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實在是無與倫比。

  “萬善同歸”。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歸到那裏?都歸到《無量壽經》裏。因爲無量壽是我們的自性,無量壽是一切法的本體,所以一切善法都歸到念佛法門,歸到“阿彌陀佛”這句名號。古德稱贊爲“萬德洪名”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有許多人認爲持咒、拜忏很靈驗。持咒、拜忏是初級的佛法;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級、最究竟的佛法,兩者不能相比。所以古人常說,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。念佛是第一。念一切經,不如念《華嚴經》;念《華嚴經》,不如念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是一切經裏的第一經,這才是十方如來自行化他的根本法門。一般人只曉得根本法門是《華嚴經》,不知道本經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。這本經展開來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;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濃縮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完整的《華嚴經》,也就是完整的《大藏經》。念這部經,等于把整個《大藏經》都念過了。這個秘密,知道的人很少。要知道,你若能持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占了大便宜。因爲《大藏經》那麼一大部,要念到那一天才念完?而一部《無量壽經》一個小時就念完了,這不是大福報嗎!“萬善同歸”這一句含義非常深廣。

  “叁根普被,凡聖齊收”,是非常難得,所以本經在叁部了義經裏,是了義中的了義。《華嚴》可不是叁根普被,可不是凡聖齊收。《華嚴經》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沒有證得法身的,都在門外進不來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只度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們,聲聞、緣覺、人、天沒分。這是真的,你就是今天念《華嚴》,念《法華》,你能不能得到利益?若不回向求生淨土,真實利益你得不到。真正能得到利益,是一萬人中難得有一個,所以它雖然是一乘了義,但不圓滿。對中、下根性的人,它不能普遍的度化。

  淨土法門是“叁根普被”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都有分。蓮池大師講的,什麼人沒分呢?不信的人就沒分。只要你相信,肯發願,肯依照這方法來修行,人人都有分。修學淨土宗的條件有叁:“信、願、行”。不分男、女、老、少;不分賢、愚、貴、賤。這是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不能和本經相比的地方,所以它在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之上,是有道理的。這兩句是從因上說。凡夫就是中、下根性,聖人就是上等根性。

  “橫出叁界,迳登四土”是從果報上說,這又不可思議。即使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也不能橫出叁界,它還要修定。“定”的層次,是一層一層往上提升,四禅八定,到第九定才超越叁界。它是次第往上修,不能橫出。淨宗法門不需要修定就成功。修定的功夫不容易,實在難得!但修淨土法門不需要修定,不需要消業,叫做“帶業往生”。帶業就可以往生見佛。

  我們一般凡夫消業太難,業消不掉,所以成佛沒有希望。爲什麼自己的業消不掉?因爲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皆消不了,成佛就沒分。修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必須破ㄧ品無明,證得一分法身,才能契入它的境界。這是我們一般凡夫做不到的。

  念佛法門是一點煩惱都不要消,都不必破。這樣好,我們安心,只要具足信、願、行叁個條件,就能往生。不但煩惱不消,即使造作極重的罪業也沒有問題。爲什麼?前面講了,“凡聖齊收”中有六凡,包括地獄衆生。就是落在阿鼻地獄的衆生,若遇到念佛法門,肯相信,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肯念阿彌陀佛,地獄衆生也能往生。我們業障固然很重,但還沒有造作這麼重的地獄罪業。造地獄極重罪業的都可以成就,我們更沒有問題,這一生一定能成功。“橫出叁界”,只有這個法門。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講經四十九年,說無量的法門,只有這個法門是橫出叁界的。除這個法門之外,都是豎出,不是橫出。豎出難,橫出容易。

  最不可思議的、最殊勝的就是“迳登四土”。我們曉得諸佛如來有四種淨土:“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土”。同時往生這四種淨土,這是沒聽說過的。千經萬論裏,佛沒有這樣講過;十方一切諸佛刹土裏,也沒這事。唯有西方極樂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