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,我們今天修的因就是果,果就是因,是一點也不差。這真正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“以果爲因,因果同時,從果起修,即修即果”,這就是念佛,念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。
我勸大家念《無量壽經》,每天念的遍數愈多愈好。這是叁學、六度、十願圓修的方法,何況又是果覺。或有人說,直接念阿彌陀佛不就好了,何必要念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?這話說得沒錯,直接念阿彌陀佛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的老實念,你自己決定往生,但不能利益衆生。因爲一般人總認爲這是老太婆教,很難信受,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,爲什麼要老實念。又以社會大衆對念佛法門存有種種誤會,沒有人瞧得起這一句阿彌陀佛,所以你勸別人念,也勸不了。念《無量壽經》就不一樣了,因爲《無量壽經》裏的理論、境界、方法、事理、因果,樣樣圓滿,絕非迷信,才能帶動社會,人人生起信心,大家才真正認識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的無量功德。
不念《無量壽經》,這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誰也不認識,它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,它到底好處在那裏,也說不出來,所以必須用念經的方式,既自利,又利他。好處在此,能自度度他。大家能這樣念,能帶動全省;全省這麼多人讀誦、受持,這個地方不遭難,人人有福。大劫難來了,我們臺灣不遭難。憑什麼?有這麼多人在受持《無量壽經》。因爲你念經,依教修行,念這句佛號,念念相應,十方諸佛護念,一切菩薩龍天善神都來保護這地方,功德不可思議。
“心作心是”。“心”就是真理。盡虛空遍法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。《觀經》裏告訴我們: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。我們的心就是佛。學佛學什麼?學佛就是修心,修養真心。真心是佛。真心沒有妄念,妄念就是妄心。妄念沒有了,真心現前,就是成佛。妄念沒有了,就是“覺、正、淨”現前。
我們今天念《無量壽經》,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那就是“是心作佛”。這佛是究竟圓滿佛,真不可思議。如果諸位說念這部經還不夠,還要念別的經,我從前講過:第一等人就念一部經,這是上上根人,一切諸佛都向他致敬,因爲太難得了。一生念一部經即是專精。第二等人,念兩叁部經。第叁等人念五部、六部經。念得愈多,等級就愈往下降。
我勸大家修淨土,如果你是第一等人,一生就受持一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或是《阿彌陀經》。若是第二等人,就勸你受持《淨土五經》。若是第叁等人,再加上《淨土十要》、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。如果還覺得不夠,那我就不說了,因爲你這一生不一定能往生。
如果我教你們再走我從前的老路,就對不起你們。將來你要是真正覺悟了,會罵我,會覺得我太可惡,明明有一條近路不教你,還教你走好多迂回路。你會恨透我,是我對不起你。就像一切諸佛把成佛的路子找到了,他今天告訴我們,我們要是立刻接受,諸佛菩薩都佩服我們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太好。他要用無量劫,我們卻不費功夫立刻就有成就,成果立刻就跟他相等,佛菩薩也佩服,的確是不可思議。
下文解釋這個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。《彌陀要解》是蕅益大師的著作。蕅益大師也是過來人,走了很多冤枉路,最後才找到這條路。蕅益大師的全集分量很多,初學不須多看,只看《彌陀經要解》就夠了。這是他著作裏的精華,其余的暫時可以不必看。蓮池大師的全集,也只要看他的《疏鈔》就行了。他一生修行的心得就在這一部書上,蓮池大師所有的東西,你全得到了。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通達了,他的全集你也通達了。學東西要抓住綱領,一通一切都通,這要緊。
四、《彌陀要解》雲:“一聲阿彌陀佛,即是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。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,乃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”
這一段是蕅益大師一生修行的心得。我們要能相信、接受,就是省了幾十年冤枉路。這是蕅益大師發現的,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秘訣。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?是念佛成佛的。
“五濁惡世”,現代的社會濁惡到了極處。“濁”就是汙染。現在全世界每個國家都重視環保,“環保”是近代的新名詞。以前地球環境沒有嚴重的汙染,用不著刻意講求保護。現在環境已是嚴重汙染,所以大家有警覺心,要來保護了。其實這只是治標,不是治本。大家只見到表面,而根本的汙染卻在一切衆生心地的深處。這不得了!你看看現代社會人心,被那些汙染?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被這些妄想執著所汙染。這種汙染的嚴重性,比環境汙染不知道高出多少倍。環境汙染,大家警覺到了,要環保;而我們人心的汙染怎麼辦?佛法就是一切有情衆生心地汙染的環保師。
我們今天宣揚佛法,就是在做環保工作。在嚴重的汙染環境裏面,成佛的方法就是依靠一句阿彌陀佛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這是講真話,其余一切經都沒有這個力量。從前的人汙染比較輕一點,用其他的法門、其他的經典,確實有一點效果。今天的人,生長在這樣嚴重的汙染環境中,一切法門、一切經典都不起作用,唯獨這一法門能對治。如果釋迦牟尼佛今天出現在世間,我相信他所有的經都不講,只講念佛法門,講別的經沒用處。諸位要深深體會!別的法門是對從前人說的,對汙染輕的人說的。我們今天在嚴重汙染之下,還去學那些沒有用的東西,浪費精神,浪費時間。希望大家痛定思痛,真正把這環境認識清楚,我們才能在佛法裏得到真實的利益。
這是說明怎麼成佛的,把成佛的法門貢獻給我們。我們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即身就成佛。所以,他就將這“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”,傳授給我們了。我們是作惡至極的衆生。
淨土法門是佛的境界,唯佛與佛才能徹底明了。九法界包括等覺菩薩在內。等覺菩薩要是沒有佛力加持,他也搞不清楚。我們今天能說、能聽,都是叁寶威神力的加持。這是引用蕅益大師《彌陀經要解》的一段開示。這一段開示明白的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是用什麼方法修成佛道的。他是念佛才成佛的,正符合《觀經》所講的“深信因果”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不僅僅釋迦牟尼佛如是,乃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成佛,無不是依念佛法門,所以千萬不要把這法門看輕了。實在講,它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佛果上的境界,只有佛才能究竟明了,絕對不是九界凡夫所能了知的。依自己的能力,不能成佛果。我們能信,能理解,是過去無量劫來累積的善根、福德,才能蒙佛力加持。得佛力加持,我們才能信,才能解,才肯發願求生。
上次我講的跟這次講的不一樣,這次能把味道講出來。上次講不出來,不是我保留,是我未參透,今天才發現。所以,你們愈是後來聽講的,福報愈大。聽過前次講的,今天他不再來聽,是福報小,只能聽淺說,深一層的義理,他就沒有福來聽。
又曰:“舉此體(指法界體)作彌陀身土,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。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。”可見此經正是如來稱性極談也。
“體”就是阿彌陀佛之體,也就是法界。“阿彌陀佛”翻成中文,“阿”是無,“彌陀”是量,“佛”是覺,意思是“無量覺”。無量就是盡虛空遍法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用今天的術語來講,時間、空間,時空裏的一切萬物無量無邊。用一個名號作代表—無量覺體,沒有一樣他不是正確圓滿的理解,覺而不迷,這就是阿彌陀佛名號的含義,所以這名號就是宇宙萬物的本體。法藏比丘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,就用這名號,西方極樂世界也用這名號。所以“彌陀身土”都用這“阿彌陀佛”名號。
“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”,可見得名實相符。名是實之名,就是我們自家的真如本性,所以古德常講“自性彌陀”、“唯心淨土”。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就在我們心性之中,是我們自心變現之物。若是自心變現,現在要想求生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我們常聽說,世間法求人最難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求人,是求自己。原來彌陀是自性彌陀,淨土是唯心淨土。見阿彌陀佛證西方淨土,要從自性中求。這是把原理說出來了。可見此經正是如來“稱性極談”,這一句話說得好,也非常重要。
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在大乘法裏,是爲大家公認的一乘圓教圓滿法門。可是跟《無量壽經》比較,這兩部經比《無量壽經》還要差一等,差在沒有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圓滿。因爲《無量壽經》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;而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不及它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只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也就是說,圓教初住以前,別教地前的菩薩都沒有分。這一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比那兩種還要圓滿,所以稱作“稱性極談”,也是登峰造極之意。
五、《觀經》雲: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”吾人能念之心,即是如來果覺,即是本來成佛。此心持名,即是“是心作佛”。本來是佛,現又作佛,是故當下即佛。直截了當,方便究竟,奇特殊勝,不可思議。
這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淨宗的原理。淨宗修學的理論、基礎,就是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。什麼是“佛”?“心”是佛。所以禅家常講“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”。“心”跟“性”是同一個意思。“性”是本性,是從體上講的;“心”是從作用上講的。有體當然就有作用。體不變,體是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。我們現在迷失了本體,迷失了自性;雖然迷,它還是起作用。這能起作用的,我們還稱它作“心”。雖然是“心”,心上面要加個“妄”字。“妄心”就是迷失本性所起作用的名稱。“妄心”也稱爲無明。“明”是明了;“無明”是不明了。對于自己,對于環境,對于宇宙人生都不明了。本來是明了的,現在不明了了。
所以佛教我們修行要修明心,使不明的心恢複光明。“心”只要不迷,便恢複光明,心本是淨。把本性比喻作水,把不明的心比喻作波浪。水若是起波浪,波浪雖然還是水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前言 概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