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一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想你的戒縱然十分清淨,你能不能得定呢?不能,爲什麼不能呢?因爲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你是隨見隨起分別心,定是什麼呢?定是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,你是外面一接觸境界心就動了,可見得你那個戒律再清淨,你的心定不下來。這個是絕大的錯誤。定,還是手段,不是目的,定要開智慧,只有定沒有慧,不能開悟。所以真正智慧是由禅定,也就是清淨心,本經所講的一心不亂當中所生的。這是千萬不可以誤會的。一發生誤會、一有偏執,就墮在戒取見裏面了。最後一條叫邪見。邪見裏面最重的是撥無因果,不相信因果報應,這是個最大的邪見。這是起一切不正知見,或者是墮于頑空;自己墮落那還罷了,你影響別人墮落,這個罪過就非常非常重了。你要是贻誤衆生那將來必墮阿鼻地獄。這個五種都是錯誤的見解,不是正當的見解,所以我們稱之爲見濁。極樂世界的衆生,那一邊諸上善人沒有這五種錯誤的見解,換一句話說,人皆是正知正見。特別是在我們初學這個階段。因爲我們總是免不了要受環境的影響,受別人知見的影響。如果這個環境大多數人知見都是不正,我們自己在這一個環境裏面想建立一個正知正見,那是談何容易?因此,我們要想自己知見得正,最好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因爲在那個地方,你眼所見、耳所聞,所接觸的環境、所接觸的人事,都是正知正見。換一句話說,自己獲得正知正見這一個機緣就太殊勝了。所以我們要是轉見濁成智德,這是無量光的意思。這是後面要緊,我們如何來轉它。將它轉變,轉劫濁,劫濁就是世運,要“轉劫濁(世運)爲清淨世”,要轉見濁,這個錯誤的見解,一變爲正知正見,這就是智德,這真正成爲一個有智慧的人了,這就是佛號裏頭無量光的意思,就是智慧光明無量無邊。

  煩惱濁是以五鈍使爲體。這個利與鈍恰好是相反的。這五使比前面要遲鈍,沒有前面的猛厲。它的相“叁災感召即其相”這個叁災裏面,有所謂大叁與小災。大叁災那是嚴重了,就像我們在這個天文望遠鏡裏面,所看到宇宙這個星球,有成住壞空。常常發現有星星,發現那個舊的星爆炸了、消失了,這是屬于大叁災。整個星球的變化。小叁災,佛給我們講的就是刀兵劫。刀兵就是戰爭;這是第一種。第二種就是瘟疫;瘟疫就是流行病。第叁種就是饑餓,經上給我們講的,這個小叁災的相,刀兵劫是七天七夜,瘟疫是七個月七天七夜,饑惡是七年七個月七天。“七”,當然也是表法的意思。我們從這個小叁災這個意思來看,戰爭的時間不長。所以在以往,我讀佛經讀到這個小叁災就想不通。爲什麼呢?從我們曆史上來看,古今中外這個戰爭,像西方百年戰爭,那都不算災?七天的戰爭算災?這個東西不可思議。二次大戰,我們跟日本人打了八年,那都不算小災。什麼樣的戰爭才算是小叁災呢?前幾年我到日本去訪問,到長崎、廣島去看了一下,我才恍然大悟啊!原來佛經典裏面所講的這個小叁災,就是核子戰爭,真的跟佛經講的一樣。廣島、長崎,被原子彈轟炸的時候時間很短,可是原子彈的輻射塵帶來的後遺症,的確是半年多,正是像經典裏面講的七個月零七天,就是七個月零七天之後,他還不死,這個人才算是個活人。被炸的地方草木不生,我去的時候,現在這個長崎、廣島,已經樹木很多,可是他們告訴我,差不多是七八年以後,地上才長草,那不就跟這個佛經講的一樣。所以這個一個大的核子戰爭,如果是整個世界全面核子戰爭,這就是佛經裏面講的小叁災,原子病是要到七個月才能夠消失。戰爭期間雖然不長,可是這個後遺症時間是相當之長。凡是原子彈爆炸地點或者是輻射塵落下來的地方,這個樹木、森林、水源,都被染汙,地上草木不生,人當然要受饑餓之苦,這個是小叁災。所以佛經裏面的小叁災,就是第叁次世界大戰,核子戰爭,這個是小叁災來了。我們在此地講,叁災召感,就是煩惱濁的相。這個五種妄心,這是講五種錯誤的思想。前面五利使,是五種錯誤的見解,五鈍使是五種錯誤的思想,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劫難。第一是貪心;貪心、嗔心、癡心,慢是傲慢;疑是對于聖教的懷疑,對于聖賢的言語、聖賢的教導,他産生了懷疑。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這在煩惱裏面講,是屬于五種根本的煩惱,諸位在此地記住,我們一條一條跟大家介紹。貪心都是發生在順境,就是我們心裏面歡喜,心裏一歡喜就希望要得到。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肯舍給別人、不肯布施給別人,這叫吝啬,也是屬于貪煩惱。自己得到的舍不得、自己沒有得到的拚命去追求,貪心,這是說不能看破,于一切順境裏頭起貪心。嗔心是在逆境裏面,就是逆緣裏頭不能夠忍受,起怨天尤人,嗔恚之心。所以說,不平之心,不曉得這個順逆境界,每一個人依報正報都有因緣;他享福,過去生中一定種享福之因;我受罪,我在過去生中,一定造作惡業的因緣,這一生才得這個果報。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不會怨天尤人了。世法如是,佛法也不例外。我學佛,深深得到章嘉大師教誨的利益。就是諸佛菩薩發願弘法利生,諸佛菩薩自己功德圓滿了,福德也圓滿了,那還有什麼問題呢?可是諸位要曉得,你自己智慧福得圓滿了,衆生沒有福,諸佛菩薩還是束手無策,無可奈何。可見得度化衆生,要度那個機緣成熟的衆生。換一句話說,衆生得度因緣成熟,佛菩薩才出現在世間。衆生得度因緣沒有成熟,佛菩薩就不可能出現于世間,這與楞嚴裏面所講的感應道交的道理一樣的,“隨心應量,循業發現。”第叁癡心。“癡”是愚癡,對于邪正、真妄、善惡、是非、利害,沒有能力辨別,這個叫愚癡。以學佛的來說,那是真正的佛法?那是假佛法?那是純佛法?那個是裏頭有摻雜不純的佛法?不能夠辨別清楚,也是愚癡。佛在楞嚴會上所說的:“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恒河沙。”你有沒有能力辨別邪正?不能辨別邪正,你就不能斷煩惱障,沒有辦法超越煩惱濁。第四是慢心。“慢”就是貢高我慢,于一切衆生興起了驕傲,不能夠謙虛。世間人總以爲驕傲是一樁好事情;自己有了一點長處、特長了,那所謂是“值得驕傲”,可見得這個驕傲、驕慢,世間人是不願意把它除掉的。他不曉得,這個是根本煩惱。佛法的修學,無論是大小乘,首先要破除傲慢。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王,第一願教我們所修學的是禮敬諸佛。諸位想一想,這一條容不容易做得到呢?一般學佛人說,這容易做到啊!我凡是見到佛都禮拜啊!那你是錯解了經意了。你要曉得諸佛是誰,你要把境界搞清楚。圓覺經上佛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,“一切衆生本來成佛”,你對于一切衆生有沒有恭敬?你對于泥塑木雕佛菩薩的偶像,你給他瞌頭、頂禮、膜拜。你看到一切活生生的人,在那個地方你不去恭敬他。你那個禮敬諸佛,你怎麼能做得到呢?不但有情的衆生是諸佛啊!無情的衆生也不例外。華嚴所說的,“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”所以禮敬諸佛不容易做啊!無情說的是什麼呢?植物、礦物、桌椅、板凳都是諸佛,你禮敬嗎?關于這一點,我們將來要給諸位講解普賢菩薩行願品。我們會在行願品當中細細地來跟諸位探討;如何來修學十大願王?十大願王乃是成佛之道啊!凡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不能不注意。所以十大願王頭一個就是破除驕慢之心。你看華嚴裏面善財童子就是一個榜樣。做學生的人,只有他一個,除自己以外都是善知識;善知識就是老師,除我自己以外,每一個衆生都是我的老師、都是諸佛、都是菩薩,你這個恭敬心才生起來;謙敬之心生起來;貢高我慢的煩惱才能夠斷得盡。如果善財有兩個同伴還去參訪,那就壞了。爲什麼?同伴,你跟我差不多嘛!你是我同學,我對你還要什麼尊敬的呢?那就不行了。所以菩薩道上修行,只許一個人,這一個人就是自己。除自己之外全都是諸佛。我們禮敬諸佛是這個意思。贊歎如來也是這個意思。廣修供養還是這個意思。你想這個境界多麼廣大啦!所以才能夠把這個根本煩惱連根拔除。第五是疑心。此地之疑就是對于聖教、對于佛菩薩的教誡、佛菩薩的經典起懷疑。懷疑他所講的理論、懷疑他所講的方法、懷疑他所講的種種境界。對于世間聖人所說的你也懷疑。世出世間聖賢所講的你有了疑心,你就不能夠決斷,沒有辦法下定決心,沒有法子立自己的主意。這時一切善法你就無從修習了,這叫煩惱渾濁了我們的自性。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西方極樂世界。那一邊是諸上善人,他們見思煩惱都斷盡了,如果我們能得這一些善知識爲同參伴侶,我們的道業、學業、品德,當然天天增進而不會退轉了。所以要“轉煩惱濁成斷德”,“斷”,就是斷煩惱;把前面的這個見惑、思惑,就是五力使、五鈍使,統統斷除,這就是常寂光的意思。諸位曉得怎麼斷?“寂”就斷了。“寂”是不動,“寂”是定的意思,心定了。“常寂”就是一心不亂,“常寂”就是禅定,心常常是寂靜的.靜極就放光,楞嚴裏面講:“靜極光通達”靜極了,就放光;轉煩惱濁成爲常寂光。

  再看底下,衆生濁。衆生濁是怎麼回事情?“攬五陰見慢爲體。惡名穢稱即其相。”五陰、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是五陰。見慢呢?見我、慢我,這是在第七識裏頭四大煩惱常隨相,這個地方四大煩惱這是講這個兩種。在衆生濁這個裏面,色陰,五陰裏面就是色法。受想行識是屬于心法。五陰展開就是百法。這個地方所說的衆生,他是集聚五陰爲身。我們這個物質的身體就是色法,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四大所成;這是我們物質的身體,叫色身。除這個色身之外,我們還有個精神,這個精神就屬于心法,受想行識。受陰、想陰,在百法裏面是屬于五遍行裏面的兩種。這個五遍行是觸、作意,受、想、思,八個識統統都有,就遍行心處,兩個心處。行陰,包括的範圍就很廣了,五十一個心所,除了色、想、還有四十九個心所,都是屬于行陰;除相應的四十九個心所之外,還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