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容易覺察到這個現象,就是二六時中沒有忘念;心裏頭不起念則已;一起念就是阿彌陀佛;除阿彌陀佛,決定不起第二個念頭,這叫功夫成一片,決定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,在這個境界裏面,就是在這個功夫裏面,把見思煩惱斷了,那就變成了事一心。我們後面會跟諸位講到這個一心不亂。如果,在這個裏面,再念到大徹大悟了,那就變成了理一心。所以,希望諸位自己到達這個境界之後,一定要再往上提升;千萬不要止于這個境界,這是很要緊的一句話。那麼,這是文殊般若經裏面,這個九十天的修行,比這個般舟叁昧要好一點。在一切經裏面,般舟叁昧的修行,是最苦的,是最苦的修行。
在大本,就是無量壽經;阿彌陀佛在因地裏面,他所發的願,是這樣地說法,說“一心”著重在一心上;大本,法藏就是阿彌陀佛,他所發的願,“一心系念于我,雖止一晝夜不絕,”這是講,時間很短,“必生我刹。”;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是念一天啦?念一天,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這事情便宜啦!我們現在不要緊,不念沒有關系;到我病重的時候,快死的時候,我再來念的時候,那就能往生了。你要存這個心,就錯誤了。你要曉得,此地佛所講的,一心系念;問題在一心,你要是雜心系念,那就不對了。所以,最重要的就是一心。這兩個字是萬萬疏忽不得。佛絕不騙人。這個意思真正是佛的大慈大悲。這世俗之人,有許多人,的確,他有許許多多的事務,不是自己想擺脫,就能夠擺脫得掉的;那麼,換句話說,他那有時間去專念阿彌陀佛呢?所以說只要你每一天早晚,修這個十念;這是講,真正發心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自己非常的忙碌,就不要忘掉,早晚修十念。這個十念法的修法,有兩種。一種就是早晨起來的時候,洗過臉,漱了口之後,面向西方,合掌,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。另外一種是盡十口氣,一口氣發一聲,一口氣就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;一口氣算一聲,這樣子念十聲,那就是念十口氣。這兩種都叫作十念法。那麼,念十口氣的,就不限于這一口氣裏念多少佛號;爲什麼呢?每一個人氣的長短不一樣;所以,盡十口氣爲十念。但是,一生當中,決定不能間斷。晚上在睡覺以前,洗洗臉,漱漱口,也面向西方;也是這樣念十聲,念十口氣,這個叫十念法。所以,這是很重要,很重要的;對于特別繁忙的人,可以用這個方法,就是早晚十念,盡形壽不缺。這一句話很重要;盡形壽就是這一生,我有這個形,身形在,我有壽命在,只要我活一天,我一天都不缺,我早晚一定念十念,這樣也能往生。“總之,念佛之法無論時之久暫,”就是時間的長短,“必定貴在一心,果能一心,自成叁昧。”所以,這是,一心是比什麼都重要,這個希望諸位要特別地留意到,要特別地注意到;千萬要看清楚,要聽明白;這樣才不致于錯過了,這個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殊勝因緣。
那麼,也許有人說,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斷,難道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?這個事情,不能夠疑惑;爲什麼呢?因爲“疑”在這個法門裏面來講,它是障礙;所以,懷疑聖教是重煩惱。你看在百法裏面講的這個二十六種煩惱,有六種叫根本煩惱,二十種隨煩惱;這個六種根本煩惱裏面就有懷疑聖教。所以,如果我們在這上起這一念的疑惑,自己要明白,這一個重障沒有消除。可是,如果要是不把這個事實真相,不能把這個道理搞清楚,的確教人疑惑。自己怎麼樣也信不過,這個時候,自己要曉得,自己有這一種深重的煩惱,而不能斷除。斷除這個煩惱,必須要有相當的智慧。那麼,你要想開智慧,一個要靠自己這個定慧,靠自己修行的功夫;另一方面呢?要有真正的善知識來開導你,破除我們的疑惑,使我們能夠真正做到精進不懈。那麼在這個地方,古德也跟我們說得很清楚,縱然未能夠破惑,沒有能夠破除這個煩惱,定爲往生之因,決定是往生之因,這是我們要信得過的。此言,一心念力,有伏惑之功;伏什麼呢?就是伏這個疑惑,有這種功德,有這種功能。說:若能伏惑,煩惱伏住了,不起現行了,臨終正念自然現前;什麼叫正念?就是阿彌陀佛;臨終最後那一念,你這個心裏頭還是阿彌陀佛,而這阿彌陀佛自然現前。可見得,平時這功夫就相當深了;不想,它就現前了,這樣才能夠往生淨土,必定往生淨土,這是佛在一切經裏頭常常教給我們的。希望大家要注意,就是講到六輪回,也是決定在最後一念。所以,人在臨命終的時候,這一念太重要了;如果這一念是阿彌陀佛,他決定往生;如果這一念是十善,他決定生天;如果這一念是五戒,或者是中國倫常—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他有這個念頭,他決定生人道;所以,臨終還有一念貪心,這個往餓鬼道去了;臨命終時,還有嗔恚心,某個人是我冤家對頭我還沒報複他。好了!他落到地獄道去了。所以,六道輪回往那裏去,決定在你自己臨終一念。所以,這個地方給我們講,臨終一念非常非常要緊。念佛人最期望的就是臨命終時,能夠說是這個佛號能夠提起來,這就叫正念現前;這個是決定往生之因。佛在一切經裏頭,都是這樣告訴我們。祖師大德也給我們證實這一句話。所以,我勸大家不必疑惑,如何能夠保持我們,二六時中自自然然正念現前;不要等到我臨終的時候,再來吧!那樣不行,到那個時候,來不及了;平時、平素就要正念現前;要把這個看做我們這一生當中,第一樁大事。就是培養自己的正念,培養它,自然現前。
那麼,本經的宗要,就是本經的宗旨綱要,確實就在一心不亂這四個字,那麼,一心不亂,當然,這個裏面還是有淺深的差別;不但有差別,而且這個差別很大。我們在此地要跟諸位詳細地來介紹一下。什麼叫做“一”?“一”是純一;所以,純一就是“專注一境”,這個心啊,專注在一個境界上;這個境界是什麼呢?就是佛的名號。本經,在前面跟諸位講了: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;這個名號,就是一個境界;你這個用心要專注,住在這一個名號上。不亂呢?不起妄念,不起其余的念頭。由此可知,一心就是不亂;不亂就是一心。那麼,要是亂了,就雜念現前了;你雜念現前,這個心就亂了。不亂就沒有雜念,純一其心,這個樣子,專念阿彌陀佛;心裏面,決定沒有世間想法;世間的一切想法都沒有,出世間的想法也沒有,出世間的想法也沒有。換一句話說,世出世間的妄念,統統沒有;這個才叫做純一!那麼,由此可知,念佛絕不是口裏面有佛,心裏面無念,那就錯了。反過來說,心裏面有念,口裏頭沒有念,這個可以。爲什麼呢?這個事情著重在心法上;口念累了,可以心念,默念,或者講心裏面憶想;我心裏頭,想佛,憶佛,想著這個名號,憶念著這個名號,口裏不念,我功夫沒有間斷。口念,心裏面忘掉了;心裏頭沒有,口在那裏念;那還叫失念,還是把佛忘掉了。所以,這個地方著重是心法。既然,你念到一心了,自然不亂;果然能夠不亂了,這個時候,就是一心,就是一心。那麼,這個工夫淺一點的,就是工夫成片。必須有成一片,才能夠伏斷煩惱;這個時候是伏。由煩惱,進入到斷煩惱。這個斷了就叫一心不亂。所以,嚴格的來講,這個一心不亂是要從斷煩惱講起。也就是最低限度,你要把見思煩惱斷掉。諸位要曉得,見思煩惱是叁界六道輪回的根本,我們如果講這四種緣的話來說呢?這是六道輪回的親因緣,你要把它斷掉;更進一步,這就斷塵沙煩惱,斷無明煩惱,那就理一心不亂了。
我們先來講事一心,這由淺而深。什麼叫事一心?事一心不亂,屬于定門所攝的,常言說:“因戒生定”,這個生這個定;“由定才開慧”。那麼,這個地方我提出五條綱領。第一條,這個心定了,深信不疑;這是指你聽到了這個念佛法門。聽了之後,你就能相信,不但信,信得很深;真正到深信,決定沒有懷疑,這是第一層。第二念念相續,正如同前面所講的,這是一心常念;常念就是念念相續。平常,二六時中,這一句佛號能夠自然現前,能夠自然現前,這個才叫做真正的念念相續。至于講,打個佛七,七天,那前面說過,那是克期取證,證什麼呢?證一心,證念佛叁昧。第叁,不爲內惑;內惑就是疑,懷疑;因爲你深信不疑了;內惑沒有了。外境是外面的境界之所雜亂;你這個功夫純,純一了;內惑外境都不會亂你,不會擾亂你了。換一句話說,內惑外境你都擺脫掉了,你都不取它了;就像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“不取于相”,外面一切境界相,你不取了;內裏面,貪嗔癡慢,這個五見思,這個五種見惑、五種思惑,你也不取它了;這樣才把內外一切境界統統不取了;真正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;這不動,就是一心。雖然是這樣的一個境界,這境界不錯了。但是,理上未徹;就是說,你還沒有開悟,這個理是明心見性,你還沒到這功夫。這在理上,沒有能夠大徹大悟,功夫在此地,“但伏妄,未破妄”,妄是講的煩惱;你扶住了,並沒有能夠把它破除。蕅益大師所講的“伏除煩惱”這個就是功夫成片;“乃至見思先盡”,見思煩惱先把它斷盡了,這是事一心。伏除煩惱,功夫成片;見思盡了,就是事一心。所以,我們可以這樣說法,功夫成片,真正伏住煩惱了,前面所講的這個四條,這是事一心功夫淺者,功夫淺的;到了見思煩惱盡,這是事一心功夫深的。如果,我們就事一心裏面,功夫淺深來說,可以這樣說法。到見思煩惱盡,實際上這個境界等于小乘的阿羅漢。但是,這個功德,絕不是小乘阿羅漢所能夠跟你比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,小乘的見解很劣,念佛人這個見解殊勝,那是小乘人望塵莫及的。這個境界固然是很不錯了。可是我們還要把境界往上提升,不要住在這個境界裏;以爲,這樣我就很不錯了,那未免志氣太卑劣了;我們應當不斷的把功夫向上提升。再往上提升就是理一心不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