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八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容易觉察到这个现象,就是二六时中没有忘念;心里头不起念则已;一起念就是阿弥陀佛;除阿弥陀佛,决定不起第二个念头,这叫功夫成一片,决定生凡圣同居土。如果,在这个境界里面,就是在这个功夫里面,把见思烦恼断了,那就变成了事一心。我们后面会跟诸位讲到这个一心不乱。如果,在这个里面,再念到大彻大悟了,那就变成了理一心。所以,希望诸位自己到达这个境界之后,一定要再往上提升;千万不要止于这个境界,这是很要紧的一句话。那么,这是文殊般若经里面,这个九十天的修行,比这个般舟三昧要好一点。在一切经里面,般舟三昧的修行,是最苦的,是最苦的修行。

  在大本,就是无量寿经;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面,他所发的愿,是这样地说法,说“一心”著重在一心上;大本,法藏就是阿弥陀佛,他所发的愿,“一心系念于我,虽止一昼夜不绝,”这是讲,时间很短,“必生我刹。”;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是念一天啦?念一天,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这事情便宜啦!我们现在不要紧,不念没有关系;到我病重的时候,快死的时候,我再来念的时候,那就能往生了。你要存这个心,就错误了。你要晓得,此地佛所讲的,一心系念;问题在一心,你要是杂心系念,那就不对了。所以,最重要的就是一心。这两个字是万万疏忽不得。佛绝不骗人。这个意思真正是佛的大慈大悲。这世俗之人,有许多人,的确,他有许许多多的事务,不是自己想摆脱,就能够摆脱得掉的;那么,换句话说,他那有时间去专念阿弥陀佛呢?所以说只要你每一天早晚,修这个十念;这是讲,真正发心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自己非常的忙碌,就不要忘掉,早晚修十念。这个十念法的修法,有两种。一种就是早晨起来的时候,洗过脸,漱了口之后,面向西方,合掌,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。另外一种是尽十口气,一口气发一声,一口气就是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;一口气算一声,这样子念十声,那就是念十口气。这两种都叫作十念法。那么,念十口气的,就不限于这一口气里念多少佛号;为什么呢?每一个人气的长短不一样;所以,尽十口气为十念。但是,一生当中,决定不能间断。晚上在睡觉以前,洗洗脸,漱漱口,也面向西方;也是这样念十声,念十口气,这个叫十念法。所以,这是很重要,很重要的;对于特别繁忙的人,可以用这个方法,就是早晚十念,尽形寿不缺。这一句话很重要;尽形寿就是这一生,我有这个形,身形在,我有寿命在,只要我活一天,我一天都不缺,我早晚一定念十念,这样也能往生。“总之,念佛之法无论时之久暂,”就是时间的长短,“必定贵在一心,果能一心,自成三昧。”所以,这是,一心是比什么都重要,这个希望诸位要特别地留意到,要特别地注意到;千万要看清楚,要听明白;这样才不致于错过了,这个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殊胜因缘。

  那么,也许有人说,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有断,难道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?这个事情,不能够疑惑;为什么呢?因为“疑”在这个法门里面来讲,它是障碍;所以,怀疑圣教是重烦恼。你看在百法里面讲的这个二十六种烦恼,有六种叫根本烦恼,二十种随烦恼;这个六种根本烦恼里面就有怀疑圣教。所以,如果我们在这上起这一念的疑惑,自己要明白,这一个重障没有消除。可是,如果要是不把这个事实真相,不能把这个道理搞清楚,的确教人疑惑。自己怎么样也信不过,这个时候,自己要晓得,自己有这一种深重的烦恼,而不能断除。断除这个烦恼,必须要有相当的智慧。那么,你要想开智慧,一个要靠自己这个定慧,靠自己修行的功夫;另一方面呢?要有真正的善知识来开导你,破除我们的疑惑,使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精进不懈。那么在这个地方,古德也跟我们说得很清楚,纵然未能够破惑,没有能够破除这个烦恼,定为往生之因,决定是往生之因,这是我们要信得过的。此言,一心念力,有伏惑之功;伏什么呢?就是伏这个疑惑,有这种功德,有这种功能。说:若能伏惑,烦恼伏住了,不起现行了,临终正念自然现前;什么叫正念?就是阿弥陀佛;临终最后那一念,你这个心里头还是阿弥陀佛,而这阿弥陀佛自然现前。可见得,平时这功夫就相当深了;不想,它就现前了,这样才能够往生净土,必定往生净土,这是佛在一切经里头常常教给我们的。希望大家要注意,就是讲到六轮回,也是决定在最后一念。所以,人在临命终的时候,这一念太重要了;如果这一念是阿弥陀佛,他决定往生;如果这一念是十善,他决定生天;如果这一念是五戒,或者是中国伦常—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他有这个念头,他决定生人道;所以,临终还有一念贪心,这个往饿鬼道去了;临命终时,还有嗔恚心,某个人是我冤家对头我还没报复他。好了!他落到地狱道去了。所以,六道轮回往那里去,决定在你自己临终一念。所以,这个地方给我们讲,临终一念非常非常要紧。念佛人最期望的就是临命终时,能够说是这个佛号能够提起来,这就叫正念现前;这个是决定往生之因。佛在一切经里头,都是这样告诉我们。祖师大德也给我们证实这一句话。所以,我劝大家不必疑惑,如何能够保持我们,二六时中自自然然正念现前;不要等到我临终的时候,再来吧!那样不行,到那个时候,来不及了;平时、平素就要正念现前;要把这个看做我们这一生当中,第一桩大事。就是培养自己的正念,培养它,自然现前。

  那么,本经的宗要,就是本经的宗旨纲要,确实就在一心不乱这四个字,那么,一心不乱,当然,这个里面还是有浅深的差别;不但有差别,而且这个差别很大。我们在此地要跟诸位详细地来介绍一下。什么叫做“一”?“一”是纯一;所以,纯一就是“专注一境”,这个心啊,专注在一个境界上;这个境界是什么呢?就是佛的名号。本经,在前面跟诸位讲了: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;这个名号,就是一个境界;你这个用心要专注,住在这一个名号上。不乱呢?不起妄念,不起其余的念头。由此可知,一心就是不乱;不乱就是一心。那么,要是乱了,就杂念现前了;你杂念现前,这个心就乱了。不乱就没有杂念,纯一其心,这个样子,专念阿弥陀佛;心里面,决定没有世间想法;世间的一切想法都没有,出世间的想法也没有,出世间的想法也没有。换一句话说,世出世间的妄念,统统没有;这个才叫做纯一!那么,由此可知,念佛绝不是口里面有佛,心里面无念,那就错了。反过来说,心里面有念,口里头没有念,这个可以。为什么呢?这个事情著重在心法上;口念累了,可以心念,默念,或者讲心里面忆想;我心里头,想佛,忆佛,想著这个名号,忆念著这个名号,口里不念,我功夫没有间断。口念,心里面忘掉了;心里头没有,口在那里念;那还叫失念,还是把佛忘掉了。所以,这个地方著重是心法。既然,你念到一心了,自然不乱;果然能够不乱了,这个时候,就是一心,就是一心。那么,这个工夫浅一点的,就是工夫成片。必须有成一片,才能够伏断烦恼;这个时候是伏。由烦恼,进入到断烦恼。这个断了就叫一心不乱。所以,严格的来讲,这个一心不乱是要从断烦恼讲起。也就是最低限度,你要把见思烦恼断掉。诸位要晓得,见思烦恼是三界六道轮回的根本,我们如果讲这四种缘的话来说呢?这是六道轮回的亲因缘,你要把它断掉;更进一步,这就断尘沙烦恼,断无明烦恼,那就理一心不乱了。

  我们先来讲事一心,这由浅而深。什么叫事一心?事一心不乱,属于定门所摄的,常言说:“因戒生定”,这个生这个定;“由定才开慧”。那么,这个地方我提出五条纲领。第一条,这个心定了,深信不疑;这是指你听到了这个念佛法门。听了之后,你就能相信,不但信,信得很深;真正到深信,决定没有怀疑,这是第一层。第二念念相续,正如同前面所讲的,这是一心常念;常念就是念念相续。平常,二六时中,这一句佛号能够自然现前,能够自然现前,这个才叫做真正的念念相续。至于讲,打个佛七,七天,那前面说过,那是克期取证,证什么呢?证一心,证念佛三昧。第三,不为内惑;内惑就是疑,怀疑;因为你深信不疑了;内惑没有了。外境是外面的境界之所杂乱;你这个功夫纯,纯一了;内惑外境都不会乱你,不会扰乱你了。换一句话说,内惑外境你都摆脱掉了,你都不取它了;就像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“不取于相”,外面一切境界相,你不取了;内里面,贪嗔痴慢,这个五见思,这个五种见惑、五种思惑,你也不取它了;这样才把内外一切境界统统不取了;真正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;这不动,就是一心。虽然是这样的一个境界,这境界不错了。但是,理上未彻;就是说,你还没有开悟,这个理是明心见性,你还没到这功夫。这在理上,没有能够大彻大悟,功夫在此地,“但伏妄,未破妄”,妄是讲的烦恼;你扶住了,并没有能够把它破除。蕅益大师所讲的“伏除烦恼”这个就是功夫成片;“乃至见思先尽”,见思烦恼先把它断尽了,这是事一心。伏除烦恼,功夫成片;见思尽了,就是事一心。所以,我们可以这样说法,功夫成片,真正伏住烦恼了,前面所讲的这个四条,这是事一心功夫浅者,功夫浅的;到了见思烦恼尽,这是事一心功夫深的。如果,我们就事一心里面,功夫浅深来说,可以这样说法。到见思烦恼尽,实际上这个境界等于小乘的阿罗汉。但是,这个功德,绝不是小乘阿罗汉所能够跟你比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,小乘的见解很劣,念佛人这个见解殊胜,那是小乘人望尘莫及的。这个境界固然是很不错了。可是我们还要把境界往上提升,不要住在这个境界里;以为,这样我就很不错了,那未免志气太卑劣了;我们应当不断的把功夫向上提升。再往上提升就是理一心不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