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乱;那么,诸位再看看,理一心不乱是什么样的境界。
理一心的人,这是由定开慧,这是属于慧门所摄的。你看看,事一心是定门所摄的;理一心是慧门所摄的。可是,理一心是由定开慧的;那么换一句话说,他一定是先得事一心,而后才得理一心。所以这个地方千万不能够误会;事一心没有得到,以为,我已经证到理一心了;那是自己错误了,决定没有这个道理的。这个地方,也有一个简单的说明。第一呢?“谛观审察,一心体究,心佛一如,能所不二”这一个境界,实际上是,他是完完全全明白,像我在前面跟诸位所讲的“心外无佛,佛外无心”;就是“能念心之外,没有所念之佛;所念佛之外,无有能念之心。”这在前面跟诸位讲过,这是属于慧解。确实明了,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心佛佛心,无有二相。也不可以,以有无求求。用有无的这个心念去求,错了!前面也跟诸位说过,如果说他有能念之心,当体皆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如果,你要说它没有呢?那能念之心,灵灵不昧,所念之佛,历历分明。因此,不能以有无心来求。所以,有无这种见解也把它断净了,也把它去尽了。有无的见解,“泯”,就是去尽了。能所情亡,这个时候,才真正叫一心。有能有所则二心。有个有,有个无,也是二心,那里叫一心?一心里头,没有有无,没有能所,这才叫真正一心。这时候寂然不动。诸位要晓得,“一”是不动的;“二”就是动的。你要不相信,不要来看佛法,你看我们中国的学说,中国人讲八卦,讲阴阳,这是大家所熟知的;太极是不动的,为什么呢?因为它是一心,寂然不动;可是,一变成两仪就动了;两仪就是阴阳。可见得,“二”就动了;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生万物;你看看,这动不动?动了嘛!太极呢?太极永远不动。这个,不动当中有动,动中有不动,所以,你这个心不动,你这个地位在太极;你心一动就落到二、三;落到二,就是二仪;落到三,就是八卦;那不晓得落到那里去了?所以,我们要求的一心就是不动,就是寂然不动。第三,不为二边所乱。那么这个二边,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相对;凡是,思维、言说,无不是相对的;这是大成佛法最不容易体会之处。那就是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是相对的。你比如,起一念,一念是动;动跟静就是一对,就是相对的。色空是相对的;性相是相对的;有无是相对的;大小是相对的;凡圣是相对的;那一个法不相对呢?凡是相对的,决定不是一心。所以,我们几时能够把相对的离开了,这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大成佛法。所谓大成佛法,就是一心不乱。这一点,也是非常地重要。我们读坛经,六祖大师在第九章里面所讲,三十六对天然佛法,就是教我们不为二边所乱。我们可以说,拿这一句来解释坛经里面的第九章;坛经的第九章,可以做这一句的注解。你才晓得这个重要,也才能够体会到这一句话真正意味。第四,持名念佛,要念到心开见本性佛;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;见本性;本性就是佛,心开就是明心;明心、见性。那么,由此可知,念佛,你看前面祖师讲到,空谷禅师讲到念佛也能念到开悟,也能念到明心见性,可见这个事情不假啦!念到心开见本性佛,这叫理一心不乱。到这个地方才叫做理一心不乱,那么,前面跟你所讲的,都是理一心不乱的修学方法。这个方法非常非常重要。这里有几句话,也希望大家要注意到。
“理一心,要须先假事持以为基本;”这是事一心;必须要以事一心为基础、为根本;然后“理中不过用解力而融通,使无滞事相,”就是不要执著在事相上;事相有没有?有,有不执著,“以为殊胜之因。”这是讲理一心修学的过程。所以,由此可知,我们念佛的过程一定是先功夫成片,然后事一心,再最后是理一心,一定是这样的过程。这个过程决定不会错误。这是,希望大家要留意的,然后才不至于错会了境界。
那么,再讲到本经所说的这个就是此中一心不乱;那么,一心不乱,实实在在是“实该观经三心”。这个该,就包括,实实在在它把这个观无量寿经的这个三心都包括在其中。观经的三心,第一个是至诚心,第二个是深心,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;回向发愿心里面,又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:回向真如,第二个:回向佛道,第三个:回向众生。这个,我跟诸位在此地略略地,加以解释。因为,这个菩提心是大乘修学的基础。讲的遍数不怕多;也不怕多听,的确说呢?我们是应当要多听。为什么呢?我们这个三心,没能发得起来。至诚心就是决定没有虚伪,决定不是虚假,而一心不乱,为精为一。决定没有一个妄念,这才叫至诚心。如果,心里面有一个妄念,就不诚了。所以,过去曾国籓解释这个“诚”字的意思,就是说:“一念不生,这叫诚。”那么,在此地,就是你心里面,只有一个阿弥陀佛;除阿弥陀佛之外,别无一念,这叫做至诚;我们现在修的就是修的这个;阿弥陀佛之外,还有一念,自己立刻就觉察到,我这个心诚就失掉了。当然在初学的时候,保持至诚心的时间,一定是很少;失去至诚心的时间一定是很多。但是,我们要把这个时间渐渐地给它增多;渐渐地,把保持的时间给它加长;能够加到二十四小时都不中断,都不会有一刹那失去,那你这个一心就成功了,就圆满了。第二是深心。深心的意思是说,具足一切善法;而这个一心不乱当中,诸位想一想,一切恶念都没有,可见得,这是纯善之心。所以,一心不乱就是深心。回向发愿心里面,包括有三个意思:第一个,回向真如。这个一心不乱,念到了明心见性,心开意解,一切虚妄的根源,全都灭除掉了。诸法实相,完全显露,这就是回向真如;第二个意思讲回向佛道。一心不乱,念念相应。古人所谓是“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。”这就是回向佛道。第三个意思是回向众生。那么这个一心不乱,一切妄念都不起,自性众生,悉皆得度,这普度众生,度自性众生;既然能自度了,必定辗转度他。自己得到这样殊胜的受用,一定非常的欢喜,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别人,把这个法门尽心尽力的推广;使社会大众都知道这个法门,都能依照这个道理,依照这个方法,来修学,人人都能达到圆满究竟的境界。这就是回向众生,确实,我们自己得到这个受用。我们感谢老师,我们感谢佛陀,感谢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增上缘来帮助我们。我们自己成就了,也必定尽心尽力帮助别人。愿一切众生,人人得度;愿一切众生,个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见佛闻法,成就无上菩提。那么,由此可知,就这一心不乱。你看看,三心具足了。佛在无量寿经里面劝勉我们,三心圆法;“法”就是法器,“圆”就是圆满,没有一丝毫的欠缺。你看,就在一心不乱当中,统统具足。
不但它具足三心,同样,它也具足起信论当中的三心。菩提心;起信论所讲的,就是大乘起信论。第一个是讲直心;第二个讲深心;第三个讲大悲心。实际上,起信论讲的三心与观经里面讲的三心,名称上不同。观经是至诚心、深心,回向发愿心;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名字上不同,意思上并没有两样。那么,在此地我们也要跟诸位介绍一下,这个一心不乱,为什么就是起信论的三心?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是正念真如。那么,我们想一想,一心不乱,它不著有念,也不著无念;换一句话说,它不是有念,也不是无念。所谓是“两边不立,中道不存,直入正念。”那这个不是直心是什么?这个就是正念真如啊!所以,你要修起信论的直心,你要修观经的至诚心,一心不乱就是的。起信讲的深心,意思是讲,爱好、积集一切善法;喜欢善法,喜欢自己修集善法;不但,要修学,还要累积。我们讲积善之家,易经里面讲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这个积善是深心。那么,我们现在讲一心不乱,前面说过,六度齐修,万行具足,这是标准的积善;这是圆满的积善。正如同那心经里面所说:“诸善之中,独有一心,最为第一;一其心者(这个心只要能转移了),诸善随之”何况你这个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?如果,我们就西方教主这一方面来说,这是一尊现在住世的佛,与这个佛相应,佛在无量劫中,他所发的善愿,他所修的善行,积功累德;以及成佛之后,度化一切众生的功德;你这一念佛名,这一切善全部具足了。这个是在事上讲。理上讲呢?阿弥陀佛是无量觉;念这一句佛号,无论在逆境顺境,无论在什么场合当中,你是念念觉而不迷,这个是善法当中,第一善法,还有那一种善,能够跟它相比呢?所以,一句阿弥陀佛,一心受持,就是起信论里面的深心。那么,说到大悲心,起信论里面讲,广度众生。一心不乱,念三昧成就了;必定是常修净土,教化众生,这就是大悲心的意思。我在这个,内典修学要领里面,第一条,我就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,那么,可以给诸位看一看,这是早期我在教学的时候,给学生所写的;那么,希望大家能够做阿弥陀佛的使者;这个在最后一条:理明,道理明白了,我们迷惑破除了,这叫看破;看破之后要归放下,看破放不下,没有用处;看破之后,能够放得下,这叫真实功夫,这是真正的功夫;必能放下,必须要能够放下,而后才得自在随缘,自行化他,作弥陀使者;这一句很重要,做阿弥陀佛的使者;矢志宣化,宣扬这个法门,教化一切众生普令群蒙,“群蒙”就是一切众生,同归净域—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同归西方极乐世界;此引经之果用也。这个是你自己的净业上成就,必定会发这个愿,丝毫不会勉强。这是这一段的意思。那么,这个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大悲心。那么,由此可知,这一句阿弥陀佛,只要念到一心;这个一心啊我们从最浅的地方讲,就是功夫最浅的这一层来说,这个,心里头,不起念则已,起念就是阿弥陀佛,菩提心就具足了。可是,诸位要记住,我在上一次讲的,这个五种菩提心;要记住,菩提心那有五种?菩提心只有一种怎么会有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