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八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亂;那麼,諸位再看看,理一心不亂是什麼樣的境界。

  理一心的人,這是由定開慧,這是屬于慧門所攝的。你看看,事一心是定門所攝的;理一心是慧門所攝的。可是,理一心是由定開慧的;那麼換一句話說,他一定是先得事一心,而後才得理一心。所以這個地方千萬不能夠誤會;事一心沒有得到,以爲,我已經證到理一心了;那是自己錯誤了,決定沒有這個道理的。這個地方,也有一個簡單的說明。第一呢?“谛觀審察,一心體究,心佛一如,能所不二”這一個境界,實際上是,他是完完全全明白,像我在前面跟諸位所講的“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”;就是“能念心之外,沒有所念之佛;所念佛之外,無有能念之心。”這在前面跟諸位講過,這是屬于慧解。確實明了,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心佛佛心,無有二相。也不可以,以有無求求。用有無的這個心念去求,錯了!前面也跟諸位說過,如果說他有能念之心,當體皆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如果,你要說它沒有呢?那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,所念之佛,曆曆分明。因此,不能以有無心來求。所以,有無這種見解也把它斷淨了,也把它去盡了。有無的見解,“泯”,就是去盡了。能所情亡,這個時候,才真正叫一心。有能有所則二心。有個有,有個無,也是二心,那裏叫一心?一心裏頭,沒有有無,沒有能所,這才叫真正一心。這時候寂然不動。諸位要曉得,“一”是不動的;“二”就是動的。你要不相信,不要來看佛法,你看我們中國的學說,中國人講八卦,講陰陽,這是大家所熟知的;太極是不動的,爲什麼呢?因爲它是一心,寂然不動;可是,一變成兩儀就動了;兩儀就是陰陽。可見得,“二”就動了;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生萬物;你看看,這動不動?動了嘛!太極呢?太極永遠不動。這個,不動當中有動,動中有不動,所以,你這個心不動,你這個地位在太極;你心一動就落到二、叁;落到二,就是二儀;落到叁,就是八卦;那不曉得落到那裏去了?所以,我們要求的一心就是不動,就是寂然不動。第叁,不爲二邊所亂。那麼這個二邊,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相對;凡是,思維、言說,無不是相對的;這是大成佛法最不容易體會之處。那就是一切衆生起心動念都是相對的。你比如,起一念,一念是動;動跟靜就是一對,就是相對的。色空是相對的;性相是相對的;有無是相對的;大小是相對的;凡聖是相對的;那一個法不相對呢?凡是相對的,決定不是一心。所以,我們幾時能夠把相對的離開了,這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大成佛法。所謂大成佛法,就是一心不亂。這一點,也是非常地重要。我們讀壇經,六祖大師在第九章裏面所講,叁十六對天然佛法,就是教我們不爲二邊所亂。我們可以說,拿這一句來解釋壇經裏面的第九章;壇經的第九章,可以做這一句的注解。你才曉得這個重要,也才能夠體會到這一句話真正意味。第四,持名念佛,要念到心開見本性佛;就是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;見本性;本性就是佛,心開就是明心;明心、見性。那麼,由此可知,念佛,你看前面祖師講到,空谷禅師講到念佛也能念到開悟,也能念到明心見性,可見這個事情不假啦!念到心開見本性佛,這叫理一心不亂。到這個地方才叫做理一心不亂,那麼,前面跟你所講的,都是理一心不亂的修學方法。這個方法非常非常重要。這裏有幾句話,也希望大家要注意到。

  “理一心,要須先假事持以爲基本;”這是事一心;必須要以事一心爲基礎、爲根本;然後“理中不過用解力而融通,使無滯事相,”就是不要執著在事相上;事相有沒有?有,有不執著,“以爲殊勝之因。”這是講理一心修學的過程。所以,由此可知,我們念佛的過程一定是先功夫成片,然後事一心,再最後是理一心,一定是這樣的過程。這個過程決定不會錯誤。這是,希望大家要留意的,然後才不至于錯會了境界。

  那麼,再講到本經所說的這個就是此中一心不亂;那麼,一心不亂,實實在在是“實該觀經叁心”。這個該,就包括,實實在在它把這個觀無量壽經的這個叁心都包括在其中。觀經的叁心,第一個是至誠心,第二個是深心,第叁個是回向發願心;回向發願心裏面,又有叁個意思,第一個:回向真如,第二個:回向佛道,第叁個:回向衆生。這個,我跟諸位在此地略略地,加以解釋。因爲,這個菩提心是大乘修學的基礎。講的遍數不怕多;也不怕多聽,的確說呢?我們是應當要多聽。爲什麼呢?我們這個叁心,沒能發得起來。至誠心就是決定沒有虛僞,決定不是虛假,而一心不亂,爲精爲一。決定沒有一個妄念,這才叫至誠心。如果,心裏面有一個妄念,就不誠了。所以,過去曾國籓解釋這個“誠”字的意思,就是說:“一念不生,這叫誠。”那麼,在此地,就是你心裏面,只有一個阿彌陀佛;除阿彌陀佛之外,別無一念,這叫做至誠;我們現在修的就是修的這個;阿彌陀佛之外,還有一念,自己立刻就覺察到,我這個心誠就失掉了。當然在初學的時候,保持至誠心的時間,一定是很少;失去至誠心的時間一定是很多。但是,我們要把這個時間漸漸地給它增多;漸漸地,把保持的時間給它加長;能夠加到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,都不會有一刹那失去,那你這個一心就成功了,就圓滿了。第二是深心。深心的意思是說,具足一切善法;而這個一心不亂當中,諸位想一想,一切惡念都沒有,可見得,這是純善之心。所以,一心不亂就是深心。回向發願心裏面,包括有叁個意思:第一個,回向真如。這個一心不亂,念到了明心見性,心開意解,一切虛妄的根源,全都滅除掉了。諸法實相,完全顯露,這就是回向真如;第二個意思講回向佛道。一心不亂,念念相應。古人所謂是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”這就是回向佛道。第叁個意思是回向衆生。那麼這個一心不亂,一切妄念都不起,自性衆生,悉皆得度,這普度衆生,度自性衆生;既然能自度了,必定輾轉度他。自己得到這樣殊勝的受用,一定非常的歡喜,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別人,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的推廣;使社會大衆都知道這個法門,都能依照這個道理,依照這個方法,來修學,人人都能達到圓滿究竟的境界。這就是回向衆生,確實,我們自己得到這個受用。我們感謝老師,我們感謝佛陀,感謝一切衆生無量無邊的增上緣來幫助我們。我們自己成就了,也必定盡心盡力幫助別人。願一切衆生,人人得度;願一切衆生,個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成就無上菩提。那麼,由此可知,就這一心不亂。你看看,叁心具足了。佛在無量壽經裏面勸勉我們,叁心圓法;“法”就是法器,“圓”就是圓滿,沒有一絲毫的欠缺。你看,就在一心不亂當中,統統具足。

  不但它具足叁心,同樣,它也具足起信論當中的叁心。菩提心;起信論所講的,就是大乘起信論。第一個是講直心;第二個講深心;第叁個講大悲心。實際上,起信論講的叁心與觀經裏面講的叁心,名稱上不同。觀經是至誠心、深心,回向發願心;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名字上不同,意思上並沒有兩樣。那麼,在此地我們也要跟諸位介紹一下,這個一心不亂,爲什麼就是起信論的叁心?起信論裏面講的直心是正念真如。那麼,我們想一想,一心不亂,它不著有念,也不著無念;換一句話說,它不是有念,也不是無念。所謂是“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,直入正念。”那這個不是直心是什麼?這個就是正念真如啊!所以,你要修起信論的直心,你要修觀經的至誠心,一心不亂就是的。起信講的深心,意思是講,愛好、積集一切善法;喜歡善法,喜歡自己修集善法;不但,要修學,還要累積。我們講積善之家,易經裏面講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”這個積善是深心。那麼,我們現在講一心不亂,前面說過,六度齊修,萬行具足,這是標准的積善;這是圓滿的積善。正如同那心經裏面所說:“諸善之中,獨有一心,最爲第一;一其心者(這個心只要能轉移了),諸善隨之”何況你這個心裏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?如果,我們就西方教主這一方面來說,這是一尊現在住世的佛,與這個佛相應,佛在無量劫中,他所發的善願,他所修的善行,積功累德;以及成佛之後,度化一切衆生的功德;你這一念佛名,這一切善全部具足了。這個是在事上講。理上講呢?阿彌陀佛是無量覺;念這一句佛號,無論在逆境順境,無論在什麼場合當中,你是念念覺而不迷,這個是善法當中,第一善法,還有那一種善,能夠跟它相比呢?所以,一句阿彌陀佛,一心受持,就是起信論裏面的深心。那麼,說到大悲心,起信論裏面講,廣度衆生。一心不亂,念叁昧成就了;必定是常修淨土,教化衆生,這就是大悲心的意思。我在這個,內典修學要領裏面,第一條,我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。阿難問事佛吉凶經,那麼,可以給諸位看一看,這是早期我在教學的時候,給學生所寫的;那麼,希望大家能夠做阿彌陀佛的使者;這個在最後一條:理明,道理明白了,我們迷惑破除了,這叫看破;看破之後要歸放下,看破放不下,沒有用處;看破之後,能夠放得下,這叫真實功夫,這是真正的功夫;必能放下,必須要能夠放下,而後才得自在隨緣,自行化他,作彌陀使者;這一句很重要,做阿彌陀佛的使者;矢志宣化,宣揚這個法門,教化一切衆生普令群蒙,“群蒙”就是一切衆生,同歸淨域—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同歸西方極樂世界;此引經之果用也。這個是你自己的淨業上成就,必定會發這個願,絲毫不會勉強。這是這一段的意思。那麼,這個就是起信論裏面所講的大悲心。那麼,由此可知,這一句阿彌陀佛,只要念到一心;這個一心啊我們從最淺的地方講,就是功夫最淺的這一層來說,這個,心裏頭,不起念則已,起念就是阿彌陀佛,菩提心就具足了。可是,諸位要記住,我在上一次講的,這個五種菩提心;要記住,菩提心那有五種?菩提心只有一種怎麼會有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