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叁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境界清淨,那就無有不淨,這才是真正生淨土的原理,我們生淨土的原理原則。六度就爲諸位講到此地。

  下面我們再簡介十力。十力是講佛在果地上,他有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的能力。我們常講的萬德萬能,那萬德萬能太多了,我們說不盡,因此佛法裏面也把它歸納就是無量無邊的能力,這萬德萬能把它歸納爲十大類。那麼這個十大類,就稱之爲十力,或者講十種智力,因爲無量無邊的能力,都是從智慧裏面發生的,所以稱之爲十種智力。看這個地方,諸位記住這裏“十種智力”,這是講的說,萬德萬能都是從智慧裏頭發生的,因此這個十條,十大綱領,每一條裏面都離不開“智”這一個字,離不開這個,這是諸位特別要記住的。你要是沒有真正的智慧,你就沒有真正的能力,換一句話說,你解決問題就無法真正是做到徹底究竟,所以這個佛法最重視的就是智慧,這是講般若智慧。

  那麼這個十種,第一種“是處非處智力”,這一句話意思是什麼呢?底下說明“知因緣果”。這一類的智慧,是講佛成佛之後,證得了如來的果位了,從根本智起後得智的作用。這個十大類都是講的後得智,是從根本智起來的。根本智就是戒定慧裏面的慧學,也就是六度裏面所講的般若波羅密,這個是根本智,是從禅定當中得來的。換一句話說,它是清淨心的作用,心真正做到了清淨平等,起作用就是智慧。

  那麼這個第一類叫是處非處,什麼叫是處?什麼叫非處?意思是說,如來他有這種能力知道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。這個九法界,六道凡夫,再加上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菩薩裏面四教的菩薩都包括在其中,藏通別圓,從初發心到等覺,那麼由此可知,真正是無所不至啦!這一切衆生,他造什麼樣的因,得什麼樣的果報,因果完全相應就叫做“是處”。造作這個因,與他所希望這個果報,完全不相應,那就叫“非處”。譬如說,一個凡夫修布施,他希望他修的這個布施,將來能夠得大福報,用什麼心去修呢?用貪心去修、用嗔恚心去修、用嫉妒心去修;希望他修這個大的福報,能夠成爲成佛、成菩薩、成天王,你們想他能不能得到呢?他得不到。這就是因果不相應,這非處啊!修的是惡因,想得純善之果;雖然他修的善,善裏面帶惡,因是善中帶惡。果呢?要想得到純善沒有惡,這個是沒這個道理,這是因果不相應,這個叫“非處”。“是處”,就說菩薩修圓滿的菩提心,修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他想求無上覺,這個是“是處”,求無上道,因爲因果相應。我們再舉一個淺顯的比喻來說,一個人把瓜的子種下去了,種在很肥沃的田園裏面,他希望將來得到瓜,這因果相應,叫“是處”。他種了瓜子種下去了,他過幾個月,他想叫它長黃豆,瓜怎麼會長出黃豆呢?這叫“非處”。可見得這一條就是,因果決定是相當的。由此可知世間人造惡業,想得福報,無有是處,沒有這個道理的。“惡有惡報,善有善報。”這個是絕對的定律,是真理,絕不會改變的,這個叫是處非處智力。

  第二種,叫業智力。這是說如來,他知道九法界一切衆生,叁世所有一切造作的諸業。這個很清楚,這個字幕上非常清楚。第二種是“業智力”。那麼諸位特別記住這個每一條底下,都是知道衆生,這都是衆生,佛知道一切“衆生”,衆生是指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,“叁世”是講的過去式、現在式、未來式,佛不但知道你過去,知道你現在,還曉得你未來,他曉得你未來。那麼由此可知,佛的神通智慧,實在是廣大無邊,因此佛說法那有不契機的道理?佛不是知道你過去一生、二生、叁生、五生,不是知道幾世啊!而佛是一切知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啊!佛沒有不知道的。這樣說起來,佛的能力太大了,大得幾乎令人不能相信,對不對?其實佛給我們說,這種能力是每一個人各個都具足,我們也有。正如佛在大經上所講:“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”,個個都有啊!現在我們的智慧德相爲什麼沒有了呢?佛說的,都是因爲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。可見得我們的智慧德相所以失掉了,是因爲我們起了分別執著。分別執著是煩惱啊!我們的心永遠不能清淨,因此我們的智慧德能喪失掉了。那麼這個也好比一個比喻。好比這個一池的清水,我們把這個一池清水比做一切衆生的心。那麼佛的心,就像這個水平靜的時候,一絲毫風浪都沒有。水平像一面境子,所以它的功能,是外面一切的境界全都照在裏面,像照在鏡子裏面一樣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;自己是如如不動,那麼這個“照”是萬德萬能。我們凡夫的心,也是這一池的清水,不幸的是它起了風浪,起了波浪;這一起了波浪,再問一問照不照呢?當然還是照,那有不照的道理。可是照外面的境界相就見不到真實相,不清楚了。照的是什麼呢?支離破碎,不但支離破碎,而且是個生滅相,你們想想對不對?那個波浪一起來,照的那個相,一會兒,它又下去了,又再起來了,所以照那個相,外頭像生滅相。那個平靜的水,照到外面境界相,是不生不滅的相。由此可知,佛住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不生不滅。我們住的是十法界,十法界是有生有滅。十法界是心水起了波浪;迷得淺的人,波浪小,菩薩的波浪最小,緣覺波浪比菩薩要大一點,聲聞比緣覺要大的,咱們六道凡夫那大風大浪,所以把外面的境界全看錯了,完全失真了,完全失去了真相,這個就是講的我們所造的業不相同。因此我們這一生有這樣殊勝的機緣,聞到了大乘佛法,我們應當從大乘佛法裏面記取教訓,記取佛菩薩的誠言,從今之後,要修我們的清淨心,把我們這個心水的風浪平息下來,叫我們能夠真正進入到清淨平等,恢複如來果地上的萬德萬能,就是這個十種智力。所以這個十種智力是每個人都有的,不稀奇。並不是說佛有,別人就沒有,大家都有。

  第叁種叫“定智力”。“定”就定了,“定”裏頭有“智”,這是什麼呢?知道一切衆生,他們所修的禅定,所依據的理論、方法,以及他所得到的境界,佛菩薩無所不知。你是世間禅,還是出世間禅?是世間四禅的八定,還是小乘羅漢的九次的定?乃至于諸佛菩薩的百千叁昧,統統曉得,如來果地上的上上禅,這叫定智力。

  第四叫“根智力”。“根”是講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,這個與教學關系非常之大。我們在教學常講觀機,一看這個衆生是什麼根機,應該要用什麼方法來教他,他學那一種理論,那一種方法比教適合?就好像一個高明的大夫,他給病人看病,他一看就曉得你這個病是怎麼起來的?什麼原因得到的?把你這個病源一看,看得清清楚楚,他這個下藥很方便,真是藥到病除啊!佛門叫觀機說法,或者叫應機說法,那麼這個是講的根智力;這講的根,根智力“知道一切衆生上中下根”。

  底下,這是講“界智力”。“界”是講界分,知道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種種的界分。這根智力,當中還有個“欲”:“欲智力”。剛才講的是知世間種種衆生種種界分,界分就是他的界線,個人個人不相同,不一樣。欲呢?是“知道衆生欲樂不相同”,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嗜好,每一個衆生的嗜好都不一樣,或者講愛好,他對于世出世間法,對于五欲六塵,乃至于對于八萬四千法門,個人有個人的愛好。所以這個欲智力就是愛好,曉得一切衆生的愛好。界智力,曉得一切衆生的界心。

  那麼第七,“至處智力”。至處,“至”是講“到”,就說到達的處所,也就是知道他到達的境界,“知一切道至處相”。譬如說:斷了叁界八十八品見惑,那麼他達到的是小乘初果。如果將見思煩惱斷盡了,他就能夠到阿羅漢果。如果將見思煩惱的習氣斷了,他就到辟支佛果。破一品無明,在圓教菩薩,他就到初住的果位;在別教上講,他就到初地的果位。佛統統曉得你到什麼地方?你功夫到那裏?你的境界到什麼地方?

  第八,“宿命智力”,也就是講宿命通,但是他是廣大究竟的,“知”一切衆生“多世姓名苦樂“他沒有不曉得的。九法界一切衆生,你過去世生中,你是叫什麼名字?你所受的果報,還是苦報,還是樂報?沒有一樣他不知道。

  那麼第九是“天眼智力”。那麼我們從後面這個叁樣,從這個宿命,可見得佛,我們俗話講,真是神通廣大。阿羅漢的能力,能夠知道一個人的五百世,就很了不起了。當做到阿羅漢,他的能力可以知道一個人的五百世,就是五百世當中,你無論在那一道投生?你叫什麼姓名?你姓什麼?叫什麼名字?你那一生所受的果報是苦是樂?他都曉得。佛所知道的是無量世,每一個衆生無量世以來,你的姓名、苦樂,他都曉得。

  那麼第九是天眼,天眼那是知道一切衆生在六道輪回當中,所受的果報,就是見一切衆生生死輪回。你在這個六道裏,這一生到那一道去投胎呢?那一道死了到那一道投胎了?乃至于你,好像現在我們做人,我們前世是從那一道來的?前生是在那一道?我們這個生到人來了,我們這一生壽命盡了之後,我們會再到那一道去投胎了?在佛的天眼裏面,就看得清清楚楚。諸位要曉得,佛真有這麼大的能力嗎?這個能力從那裏來的呢?清淨心當中照見的呀!沒有心啊!起個心,動個念,照就失掉了。我們這個能力之所以喪失掉,就是我們喜歡起心動念,正是佛在楞嚴經裏面所講:“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”你要問我們的心水爲什麼會起大風大浪?就是因爲你無端生知見,這個知見就是大風大浪,而把你本有無量無邊廣大的知見喪失掉了,這多可惜!佛心清淨,沒有知見,所以般若經裏面講:“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”我們在此地看出來呀!

  末後這一條叫“漏盡智力”,這一條是很難的,很難得的。“漏”,是煩惱的代名詞。那麼在佛法裏面講,它有叁種,有小乘的見思煩惱,有大乘的塵沙煩惱與無明煩惱。小乘人見思煩惱斷了,叫漏盡。他自己曉得他證阿羅漢果,那麼這個講小乘。自己自知生盡,叁界六道,舍身受身,就是生生死死盡了,不受後有了,下一次再沒有輪回了,到這一生盡了,生死到這一生盡了。“盡”,也就是了了,沒有了,到這一生完了了,下一生再不會有生死輪回了。在大乘佛法裏面講,譬如菩薩,到等覺菩薩,他在修行,他曉得他,哦!我的根本無明斷盡了,漏盡了。自己曉得他的變易生死盡了,以後不再退轉到菩薩,再沒有變易生死。那麼換一句話說,他成佛了。從這一段諸位就可以明了,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你所證得的果位,你不要問人了。自己曉得,生死有沒有了?自己知道;煩惱有沒有斷?自己曉得;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有沒有把握?自己曉得。“往生”,我們在講習當中,常常提示,往生是活著往生的,不是死了往生,爲什麼呢?在沒有往生之前,自己統統都明了了,什麼時候去?所謂是預知時至,生死自在呀!所謂自在,就是沒有生死;有生死,還會自在嗎?沒有生死,才真正叫大自在。這一種功夫不是說理一心,事一心,那沒有什麼稀奇;所難能可貴的,是在什麼?是在凡聖同居土,帶業往生就曉得預知時至,就能夠達到生死自在,這才是淨土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,也是所謂真正難信之法,所以你要曉得這麼一個道理。

  下面,這是講“四無畏”。那麼這個也是講如來果地上的四種特別的殊勝功德。第一,叫“一切智無畏”,我們簡單跟諸位介紹。這個意思是講,佛對于一切諸法,像世出世間一切法,他無所不通,無所不能,所以他沒有畏懼,無論什麼東西,你就問他,他馬上就可以正確的答覆你,所以沒有恐懼。不像我們,唉呀!世出世間的事情知道的太少了,怕人家問,一問,我們答不出來,很難爲情。而佛不是的,佛是一切智。

  那麼第二,“漏盡無畏”。漏盡就是他真正地煩惱斷盡了,見思煩惱斷盡了、塵沙煩惱斷盡了、無明煩惱斷盡了,確實無畏了。就是叁界之內的分斷生死,叁界之外的變易生死,永遠離開了。這個是對煩惱,對生死,他從此以後一切都了了,所以是無畏。

  第叁,“說障道無畏”。那麼這個意思是講,于障礙大道之法。譬如講惑業苦,煩惱障,所知障。煩惱障涅槃道、所知障菩提道,佛能夠說得詳詳細細,能夠講得明明白,使我們一點疑惑都沒有。

  最後一條叫“苦盡道無畏”。那麼這個是講如何把這個苦斷盡?這個方法,這個大道方法講,佛曉得。這就是給我們講叁學叁慧,戒定慧叁學,聞思修叁慧,用這個方法的的確確可以將叁界之內,叁界之外,一切苦統統斷盡。佛是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決定正確,毫無錯誤,給我們來說明,所以他的言詞是全誠肯定的,叫我們相信。

  

  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