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境界清净,那就无有不净,这才是真正生净土的原理,我们生净土的原理原则。六度就为诸位讲到此地。

  下面我们再简介十力。十力是讲佛在果地上,他有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的能力。我们常讲的万德万能,那万德万能太多了,我们说不尽,因此佛法里面也把它归纳就是无量无边的能力,这万德万能把它归纳为十大类。那么这个十大类,就称之为十力,或者讲十种智力,因为无量无边的能力,都是从智慧里面发生的,所以称之为十种智力。看这个地方,诸位记住这里“十种智力”,这是讲的说,万德万能都是从智慧里头发生的,因此这个十条,十大纲领,每一条里面都离不开“智”这一个字,离不开这个,这是诸位特别要记住的。你要是没有真正的智慧,你就没有真正的能力,换一句话说,你解决问题就无法真正是做到彻底究竟,所以这个佛法最重视的就是智慧,这是讲般若智慧。

  那么这个十种,第一种“是处非处智力”,这一句话意思是什么呢?底下说明“知因缘果”。这一类的智慧,是讲佛成佛之后,证得了如来的果位了,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的作用。这个十大类都是讲的后得智,是从根本智起来的。根本智就是戒定慧里面的慧学,也就是六度里面所讲的般若波罗密,这个是根本智,是从禅定当中得来的。换一句话说,它是清净心的作用,心真正做到了清净平等,起作用就是智慧。

  那么这个第一类叫是处非处,什么叫是处?什么叫非处?意思是说,如来他有这种能力知道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。这个九法界,六道凡夫,再加上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菩萨里面四教的菩萨都包括在其中,藏通别圆,从初发心到等觉,那么由此可知,真正是无所不至啦!这一切众生,他造什么样的因,得什么样的果报,因果完全相应就叫做“是处”。造作这个因,与他所希望这个果报,完全不相应,那就叫“非处”。譬如说,一个凡夫修布施,他希望他修的这个布施,将来能够得大福报,用什么心去修呢?用贪心去修、用嗔恚心去修、用嫉妒心去修;希望他修这个大的福报,能够成为成佛、成菩萨、成天王,你们想他能不能得到呢?他得不到。这就是因果不相应,这非处啊!修的是恶因,想得纯善之果;虽然他修的善,善里面带恶,因是善中带恶。果呢?要想得到纯善没有恶,这个是没这个道理,这是因果不相应,这个叫“非处”。“是处”,就说菩萨修圆满的菩提心,修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他想求无上觉,这个是“是处”,求无上道,因为因果相应。我们再举一个浅显的比喻来说,一个人把瓜的子种下去了,种在很肥沃的田园里面,他希望将来得到瓜,这因果相应,叫“是处”。他种了瓜子种下去了,他过几个月,他想叫它长黄豆,瓜怎么会长出黄豆呢?这叫“非处”。可见得这一条就是,因果决定是相当的。由此可知世间人造恶业,想得福报,无有是处,没有这个道理的。“恶有恶报,善有善报。”这个是绝对的定律,是真理,绝不会改变的,这个叫是处非处智力。

  第二种,叫业智力。这是说如来,他知道九法界一切众生,三世所有一切造作的诸业。这个很清楚,这个字幕上非常清楚。第二种是“业智力”。那么诸位特别记住这个每一条底下,都是知道众生,这都是众生,佛知道一切“众生”,众生是指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,“三世”是讲的过去式、现在式、未来式,佛不但知道你过去,知道你现在,还晓得你未来,他晓得你未来。那么由此可知,佛的神通智慧,实在是广大无边,因此佛说法那有不契机的道理?佛不是知道你过去一生、二生、三生、五生,不是知道几世啊!而佛是一切知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啊!佛没有不知道的。这样说起来,佛的能力太大了,大得几乎令人不能相信,对不对?其实佛给我们说,这种能力是每一个人各个都具足,我们也有。正如佛在大经上所讲: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”,个个都有啊!现在我们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没有了呢?佛说的,都是因为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。可见得我们的智慧德相所以失掉了,是因为我们起了分别执著。分别执著是烦恼啊!我们的心永远不能清净,因此我们的智慧德能丧失掉了。那么这个也好比一个比喻。好比这个一池的清水,我们把这个一池清水比做一切众生的心。那么佛的心,就像这个水平静的时候,一丝毫风浪都没有。水平像一面境子,所以它的功能,是外面一切的境界全都照在里面,像照在镜子里面一样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;自己是如如不动,那么这个“照”是万德万能。我们凡夫的心,也是这一池的清水,不幸的是它起了风浪,起了波浪;这一起了波浪,再问一问照不照呢?当然还是照,那有不照的道理。可是照外面的境界相就见不到真实相,不清楚了。照的是什么呢?支离破碎,不但支离破碎,而且是个生灭相,你们想想对不对?那个波浪一起来,照的那个相,一会儿,它又下去了,又再起来了,所以照那个相,外头像生灭相。那个平静的水,照到外面境界相,是不生不灭的相。由此可知,佛住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不生不灭。我们住的是十法界,十法界是有生有灭。十法界是心水起了波浪;迷得浅的人,波浪小,菩萨的波浪最小,缘觉波浪比菩萨要大一点,声闻比缘觉要大的,咱们六道凡夫那大风大浪,所以把外面的境界全看错了,完全失真了,完全失去了真相,这个就是讲的我们所造的业不相同。因此我们这一生有这样殊胜的机缘,闻到了大乘佛法,我们应当从大乘佛法里面记取教训,记取佛菩萨的诚言,从今之后,要修我们的清净心,把我们这个心水的风浪平息下来,叫我们能够真正进入到清净平等,恢复如来果地上的万德万能,就是这个十种智力。所以这个十种智力是每个人都有的,不稀奇。并不是说佛有,别人就没有,大家都有。

  第三种叫“定智力”。“定”就定了,“定”里头有“智”,这是什么呢?知道一切众生,他们所修的禅定,所依据的理论、方法,以及他所得到的境界,佛菩萨无所不知。你是世间禅,还是出世间禅?是世间四禅的八定,还是小乘罗汉的九次的定?乃至于诸佛菩萨的百千三昧,统统晓得,如来果地上的上上禅,这叫定智力。

  第四叫“根智力”。“根”是讲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,这个与教学关系非常之大。我们在教学常讲观机,一看这个众生是什么根机,应该要用什么方法来教他,他学那一种理论,那一种方法比教适合?就好像一个高明的大夫,他给病人看病,他一看就晓得你这个病是怎么起来的?什么原因得到的?把你这个病源一看,看得清清楚楚,他这个下药很方便,真是药到病除啊!佛门叫观机说法,或者叫应机说法,那么这个是讲的根智力;这讲的根,根智力“知道一切众生上中下根”。

  底下,这是讲“界智力”。“界”是讲界分,知道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种种的界分。这根智力,当中还有个“欲”:“欲智力”。刚才讲的是知世间种种众生种种界分,界分就是他的界线,个人个人不相同,不一样。欲呢?是“知道众生欲乐不相同”,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嗜好,每一个众生的嗜好都不一样,或者讲爱好,他对于世出世间法,对于五欲六尘,乃至于对于八万四千法门,个人有个人的爱好。所以这个欲智力就是爱好,晓得一切众生的爱好。界智力,晓得一切众生的界心。

  那么第七,“至处智力”。至处,“至”是讲“到”,就说到达的处所,也就是知道他到达的境界,“知一切道至处相”。譬如说: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那么他达到的是小乘初果。如果将见思烦恼断尽了,他就能够到阿罗汉果。如果将见思烦恼的习气断了,他就到辟支佛果。破一品无明,在圆教菩萨,他就到初住的果位;在别教上讲,他就到初地的果位。佛统统晓得你到什么地方?你功夫到那里?你的境界到什么地方?

  第八,“宿命智力”,也就是讲宿命通,但是他是广大究竟的,“知”一切众生“多世姓名苦乐“他没有不晓得的。九法界一切众生,你过去世生中,你是叫什么名字?你所受的果报,还是苦报,还是乐报?没有一样他不知道。

  那么第九是“天眼智力”。那么我们从后面这个三样,从这个宿命,可见得佛,我们俗话讲,真是神通广大。阿罗汉的能力,能够知道一个人的五百世,就很了不起了。当做到阿罗汉,他的能力可以知道一个人的五百世,就是五百世当中,你无论在那一道投生?你叫什么姓名?你姓什么?叫什么名字?你那一生所受的果报是苦是乐?他都晓得。佛所知道的是无量世,每一个众生无量世以来,你的姓名、苦乐,他都晓得。

  那么第九是天眼,天眼那是知道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当中,所受的果报,就是见一切众生生死轮回。你在这个六道里,这一生到那一道去投胎呢?那一道死了到那一道投胎了?乃至于你,好像现在我们做人,我们前世是从那一道来的?前生是在那一道?我们这个生到人来了,我们这一生寿命尽了之后,我们会再到那一道去投胎了?在佛的天眼里面,就看得清清楚楚。诸位要晓得,佛真有这么大的能力吗?这个能力从那里来的呢?清净心当中照见的呀!没有心啊!起个心,动个念,照就失掉了。我们这个能力之所以丧失掉,就是我们喜欢起心动念,正是佛在楞严经里面所讲:“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。”你要问我们的心水为什么会起大风大浪?就是因为你无端生知见,这个知见就是大风大浪,而把你本有无量无边广大的知见丧失掉了,这多可惜!佛心清净,没有知见,所以般若经里面讲:“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。”我们在此地看出来呀!

  末后这一条叫“漏尽智力”,这一条是很难的,很难得的。“漏”,是烦恼的代名词。那么在佛法里面讲,它有三种,有小乘的见思烦恼,有大乘的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。小乘人见思烦恼断了,叫漏尽。他自己晓得他证阿罗汉果,那么这个讲小乘。自己自知生尽,三界六道,舍身受身,就是生生死死尽了,不受后有了,下一次再没有轮回了,到这一生尽了,生死到这一生尽了。“尽”,也就是了了,没有了,到这一生完了了,下一生再不会有生死轮回了。在大乘佛法里面讲,譬如菩萨,到等觉菩萨,他在修行,他晓得他,哦!我的根本无明断尽了,漏尽了。自己晓得他的变易生死尽了,以后不再退转到菩萨,再没有变易生死。那么换一句话说,他成佛了。从这一段诸位就可以明了,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你所证得的果位,你不要问人了。自己晓得,生死有没有了?自己知道;烦恼有没有断?自己晓得;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有没有把握?自己晓得。“往生”,我们在讲习当中,常常提示,往生是活著往生的,不是死了往生,为什么呢?在没有往生之前,自己统统都明了了,什么时候去?所谓是预知时至,生死自在呀!所谓自在,就是没有生死;有生死,还会自在吗?没有生死,才真正叫大自在。这一种功夫不是说理一心,事一心,那没有什么稀奇;所难能可贵的,是在什么?是在凡圣同居土,带业往生就晓得预知时至,就能够达到生死自在,这才是净土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,也是所谓真正难信之法,所以你要晓得这么一个道理。

  下面,这是讲“四无畏”。那么这个也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四种特别的殊胜功德。第一,叫“一切智无畏”,我们简单跟诸位介绍。这个意思是讲,佛对于一切诸法,像世出世间一切法,他无所不通,无所不能,所以他没有畏惧,无论什么东西,你就问他,他马上就可以正确的答覆你,所以没有恐惧。不像我们,唉呀!世出世间的事情知道的太少了,怕人家问,一问,我们答不出来,很难为情。而佛不是的,佛是一切智。

  那么第二,“漏尽无畏”。漏尽就是他真正地烦恼断尽了,见思烦恼断尽了、尘沙烦恼断尽了、无明烦恼断尽了,确实无畏了。就是三界之内的分断生死,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,永远离开了。这个是对烦恼,对生死,他从此以后一切都了了,所以是无畏。

  第三,“说障道无畏”。那么这个意思是讲,于障碍大道之法。譬如讲惑业苦,烦恼障,所知障。烦恼障涅槃道、所知障菩提道,佛能够说得详详细细,能够讲得明明白,使我们一点疑惑都没有。

  最后一条叫“苦尽道无畏”。那么这个是讲如何把这个苦断尽?这个方法,这个大道方法讲,佛晓得。这就是给我们讲三学三慧,戒定慧三学,闻思修三慧,用这个方法的的确确可以将三界之内,三界之外,一切苦统统断尽。佛是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决定正确,毫无错误,给我们来说明,所以他的言词是全诚肯定的,叫我们相信。

  

  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