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个世界里面没有恶人,这个世界里面没有一个是想妨害别人的人。诸位想想,这个世界多和睦!多么可爱!所以我扪要希望这个世界永久和平,众生永远能够相亲相爱,那就得提倡佛门的持戒波罗密,发扬光大佛门的持戒波罗密。

  戒律有分为大乘戒与小乘戒。小乘戒是私生活的规范,不与别人在一起,也是儒家所讲的慎独,君子慎独的功夫,这是小乘戒,完全是自己,与别人不相干,就是自律的规范。而大乘戒呢?这是入众的生活规范,就是我们在团体当中,与许许多多的人在一起,那么这个是这一种生活规范。这种生活规范要记住,虽然是与很多人在一起,是团体生活,是团体生活里面的自律,也不是律他的。那么由此可知,佛法是真正自由,佛法这个修学只约束自己,不妨害别人,这个是佛法真正精神之所在。我们要认真地去研究,认真地去学习,去把它发扬光大,利益一切众生。

  持戒的目的是度诸恶,也就是度我们一切恶念,度我们一切恶行;一个是对自己的恶业恶行,一个是妨害他人的恶业恶行,持戒的目的在此地。所以它的功德才能够产生禅定。像这个希望大家要留意,这个布施,布施讲过了。持戒“度恶业”,恶业里面就是有两种,一种是对自己的,那么对自己的恶业呢?简单的说,就是你心里头,这个心接触外面境界起贪嗔痴了,这个是心里头的恶业。你在造贪嗔痴这些相,那就是世上的恶业,这是讲自己。那么对别人,别人得到功德利益,你起了嫉妒心了,那你是心里头起了恶业,表现在行为上,想方法破坏别人,障碍别人,那是行为上的恶业。所以我们持戒,不障碍自己心地清净,不障碍自己的道业,也不妨害一切众生。不妨害一切众生,这是大乘菩萨戒;不妨碍自己这个道业,这是小乘的戒律的精神。由此可知,戒行真正是可贵,值得赞叹。持戒决定不是约束人,决定不是自己拿绳子把自己捆住,不是的。你要是作如是观,那你对于佛法是不通之至,你完全误会了,完全错解了佛法的教义。

  第三是讲“忍辱”波罗密。忍辱这个里面有事、有理。事相上,譬如说:我们在生活的需求上,要能够不被社会诱惑,我们才能够安贫乐道,你的道业才能成就。现代的社会,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强大,一切物欲的享受,日新月异,天天有新的发明,天天有新的花样,如果你要是追求物欲上的享受,那个心太苦了。如果你是福报不太大,力量又不济,那真是苦不堪言啦!纵然是有这个财力,有这个福报,你这个精神耗费在这方面,真正是太可惜,也是不值得的,得不偿失啊!因为你没有把你有限、宝贵的光阴用在了生死,出三界,一了百了的大事业上,你疏忽了这一点。因此忍辱在修学里面,占的分量相当之重。

  我们第一个要能够忍受饥寒之苦,刚才讲了,安贫乐道,我们远离名闻利养。第二,我们要忍受人为的加害,这是必然的道理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佛的功德大,还有提婆达多在外面找麻烦,恶意的毁谤,千方百计的陷害,释迦牟尼佛能够忍受。内里面,就是僧团里面,有六群比丘,那是他的学生,他学生里面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个里头也是良莠不齐啊!有好学生,也有顽皮捣蛋的学生,天天出事情,在外面干坏事情,人家报告给佛了,佛也来处理。所以佛的僧团,不是像西方极乐世界,个个都是诸上善人。阿弥陀佛没烦恼啊!释迦牟尼佛有烦恼,你不相信,你去看看那个戒律,戒律怎么制的呀?不杀生的戒从什么制的?就是他里头徒弟学生,在外面干杀生的事情。有人来报告,佛才制定这些戒,以后不准杀生。为什么有邪淫呢?因为他这个徒弟里头外头跟别人妇女所谓奸淫,人家来报告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制定这个戒律。所以那是六群比丘,坏比丘,天天在外面顽皮,不守规矩,在外面出事情。但是诸位细细想来,这些人都是大菩萨,故意干坏事情,叫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。如果他们不干那个事情,佛法就没有戒律了,所以这是菩萨示现,大慈大悲为后人作榜样。真是佛在世,就好像舞台上唱戏一样,有唱正派的,有唱反派的。正派反派都叫我们得很多的利益,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。

  所以这个忍辱就是,内对于本身的僧团里面种种障碍要能够忍受。像六祖大师,他得道之后,不能马上弘法利生。当时他的师兄弟们对他不服气,各个人想夺回衣钵,甚至于想把他害死,置他于死地,都有这种人。他在猎人队里面,受苦受难一十五年,那不能忍,怎么能成就?金刚经、涅槃经里面,释迦牟尼佛叙说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作忍辱仙人,那就是专门修忍辱波罗密,为戈利王割截身体。戈利是梵语,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的意思,是暴君,无道之君,无道的君王,暴君;为戈利王割截身体,他都能忍啊!

  所以一个修菩萨道的人,一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心里常常想著,我到娑婆世界来,是作客的;我是来接引大众的。这个地方人愚痴、无理,不管他用什么态度对待我,我都一笑置之,不予理会,专接引有缘众生,同往西方极乐世界。这是菩萨,行菩萨道。那么再不然呢?就要想到,我无始劫生死疲劳,不能像诸佛菩萨早超三界,这才是真正的奇耻大辱。这样的奇耻大辱,我从无始劫来一直忍受到今天,现在这小小的什么苦难,我还能说不忍吗?咬紧牙根,忍受过去,希望在这一生,成就大功大业,超出三界,再不与这一些恶劣众生为伍了,这也好嘛!也就非常之难得了。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密,那么这些全都是从事相上说。

  理上是怎么讲法呢?诸位要晓得,佛法的教学,它有甚深的理论,有精辟的方法,有殊胜的境界。如果我们没有相当的耐性,坚定的意志,那是无法修学的。因为这一门学问绝不是几天,几个月就能够毕得了业的,也不是三年五载就可以学成功的。大经里面给我们说,从凡夫地修到圆满菩提,在时间上讲,要三大阿僧祇劫。而佛在大乘经论里面常讲,这个时间要长达无量劫,我们能不能忍受?如果一听说三大阿僧祇劫,时间太长了,算了,我不修了;无量劫,那我更不能修了。可见得如果你要是不能忍受,你的学业道业不能成就。我们世间,念一个小学,你也得忍六年,才能毕得了业啊!念个中学,也要忍受六年;念个大学,也得要忍受四年。诸位想想,从小学到大学,你要忍受十六年,你才能完成。佛法的教学比大学,那要深得太多了,所以你自己想想,你能够完成大学毕业,你已经忍受十六年了;而你在佛法里头要求,希望说几个月、两三年,就能成就,那有这么便宜的事?所以说一定要有耐心深求大法。

  那么忍辱,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“度嗔恚”,是度嗔恚。嗔恚是三毒烦恼里面,很重的一种烦恼。我们如果有忍耐的心,每一天心平气和,什么都能够忍。人为的灾害,天然的灾害,修学的困难,都不怨天、不尤人,无有一丝毫嗔恚之意,这叫忍辱波罗密。

  第四叫“精进”波罗密。所谓“精”是纯而不杂,就叫做“精”,精纯。“进”是有进无退,就是永无退转。我们的学业、我们的道业,天天都在进步,不但进步,而且是纯精的进步,并不参杂一些别的东西。什么叫参杂呢?譬如说我们讲学道,如果我学道的目的,我是希望我赶快成佛、赶快证果。成佛证果干什么呢?我将来要度广大的众生,有很多人尊敬我,有很多人供养我,我走到那里都很了不起,这就叫参杂。虽然精进,你的目的不清净,为什么呢?你是为了名闻利养而精进,那就错了。所以世间为“名”精进的人很多,为“利”精进的人很多,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,通通放下了,这个精进才叫真精进。精进的功德,是“度懈怠”啊!

  第五,“禅定”波罗密。禅定“度散乱”。“般若度愚痴”,般若是智慧,度愚痴。下面这个六种,都是烦恼。这边在此地,悭贪、恶业、嗔恨、懈怠、散乱、愚痴,这都是病啊!佛给我们上面这个六度是药,以这个六种药,断我们六种病。因为我们的心散乱,也就是说精神不能集中,意志不能集中,因此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成就。所以这个心是散乱,散乱心,他一生必定一事无成。所以佛教我们摄心,摄心就是禅定。大乘的禅定,是讲不动心。像金刚经里面所说: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”因此禅定就无量无边。譬如说,我们眼见色不动心,我们的眼根在色尘上入定了。耳闻声也能够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,我们耳根在声尘上入定了。由此可知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能够保持著样样明了。这个境界里头,样样明了,如如不动,不起心,不动念,无分别,无执著,这叫禅定。我们的心,我们的精神、意志,才能够集中而不散乱。

  般若,这是智慧,有根本智,有后得智,有这个两种。在般若经理面给我们讲的,有文字般若、有观照般若、有实相般若,这三种。唯有智慧开了,才能够破无明烦恼,也能够破我们一切的疑惑,使我们对于一切法的真实相,能够得到究竟的明了。那么这个叫做般若智慧,他度愚痴啊!不但我们六道凡夫愚痴,小乘的圣者,像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,也都是愚痴之人;都是愚痴之人,当然这个里头程度有差别不同。

  那么刚才讲下面所说的悭贪、诸恶、嗔恚、懈怠、散乱、愚痴,这是一切众生的病根,这个病是心病啊!这不是身病,身病好医。心病。在这边这个大字,看这边大字,“悭贪等六蔽”,“蔽”是障碍,“是众生心病”,“六度是如来法药”,是佛法的大药,“以法药对治心病,自可药到病除。”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,所以把这个佛法当作良药。那么你晓得这个道理,你才知道佛法是必须要修学的,不能不修学。因为这个六种,不但是心病的病根;经论里面常讲:“境随心转”,那么由此可知,心要是病了,外面的境界那能好得了呢?因为外面境界是随心转。所以我们心病,外面的境界就恶劣就不好;如果我们心病没有了,除了,心得清净了,外面的境界也清净了。正是所谓心净则身清净,身心清净则外面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