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如何对我们国家有利?他把这个利就摆在第一位。那么由此可知,那一个人不重利呢?古今中外的人都重利,因此菩萨深深了解众生心,接引众生,把这个利摆在第一位。佛门里面所讲的、所修的、所得到的,都是给你最大的利益。也就是我们一般讲,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。这是佛门里面才有,只要你依照这个理论去修学,你的生活一定非常地幸福、非常地快乐、非常地美满、非常地充实。哦!大家听了这个话,这才肯真正地向学。

  譬如我自己入佛门,当年我的老师,就是以爱语、利行,来摄受我。他告诉我,佛经的哲学,因为那个时候,我正是在学哲学,老师告诉我,佛经的哲学是世界上哲学的最高峰,你看这个话很动听。又说,大乘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看,这都是标准的爱语、利行,对一个初学的人来说,立刻就动了心,就动了学佛这个念头,就动了对大乘佛法来探讨、来研究、来修学。可见得爱语与利行非常之重要。

  那么第四条讲“同事”。这个是在接引众生里面,也是最有效的一条。但是这一条在初学的人来讲,学了要度众生,初学的人来讲,要看什么样的境界,为什么呢?如果是在逆境里面,那需要有相当地智慧与定力,要不然会要堕落的。譬如这个利行里面,你看到那一些众生,他喜欢跳舞的,那你天天跟他在一起跳舞,你自己要没有智慧,没有定力,渐渐是,渐渐你堕落了,被他度去了。所以这一点很重要,就是自己有智慧,有定力,可以陪你去到那个地方,将来能够叫你回头,真正把那些沉迷于五欲六尘境界里面的众生,把他救出来,这叫同事,所以同事是合光同尘!

  譬如像从前,在中国大家都晓得济公长老是很出名,世间人称他为济公活佛。济公长老在四摄法里头多行同事,他与一些达官贵人,与一些豪富人家,每一天在一起饮酒作乐,因为那是富贵人家的习气嘛!他都能够陪他在一起。诸位想想,如果一个严守戒律的人,一个吃长斋的人,要去度那些人,度不了。为什么呢?他看到你这样子,他就怕了,远远地就躲开了,你那个生活太苦了,我受不了。济公所示现的是,酒肉都没妨啊!那他们非常喜欢,那这种学佛,我可以学了。这个行为,这是用“同事”摄受众生,而是度化那一类这个五欲、执著特别强烈的一类众生,采取这种手段来把他度过来。假如你自己这个定力,智慧要不够,那往往就被人家度去了。

  我们看到有许多年轻的法师,智慧、辩才、人品,都是可造之材;结果很年轻上来讲台弘法利生,那些信徒是愈来愈多,有的些女信徒,常常亲近法师,结果最后法师还俗跟她结婚,被他的徒弟度走了。那就是同事,他的定力不够,被人家度跑了。所以像这一点,这个四摄法里,前面三种一般可以修学,后面这一种自己必须要衡量自己,不可以贸然轻易地尝试。换一句话说,自己在智慧没有成,定力还不够,不可以轻易尝试;特别是在逆境里头。但是顺、逆两种境界,都会淘汰人,这个是四摄法里头,特别要注意到的一点。没有四摄,绝不能够接引众生,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,佛法是牺牲自己,成就别人。而不是佛法会有很多便宜可以占,有很多人来供养,那话就错了。别人供养法师,法师除了自己简单朴实的生活之外,所得的供养要拿来修四摄法里面的布施,诸位要晓得这一点。在家同修,修这个布施,是六度里面的布施,后面会讲到。法师修这个布施,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。这个意思是不相同的。因为法师是代佛说法,是代佛接引大众,必须要用这种方法来诱导一些迷惑颠倒的众生。正如法华经里面的长者,以三车诱导他的儿子一样,那么那个是比喻,这个四摄法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那么底下,讲六度。“六度”是诸位同修常常听到的,也是大乘佛法里面讲得最多的,这是菩萨所修的无量的法门,归纳为六大纲领。那么这个六大纲领,第一个也是“布施”,在布施形象上是相同的,与这个四摄法的布施是相同的,但是他的用心跟出发点不一样,不相同。四摄法出发点是利他,是诱导他人入佛门,意思在此地;而六度里面的布施,是要度自己悭贪烦恼。换一句话说,是度自己的根本烦恼。

  布施里面可以分为三大类,“财”布施,是指一切的财物。第二类是讲“法”布施,包括的有出世间法与世间法,凡是我们自己会的,我们自己所熟悉的,别人不会,我们要尽心尽力地传授给他,教导给他。譬如说,我会烧菜,我这个菜烧得很好,他不会,那么我教他怎么烧,这也是法布施。所以由此类推,法布施并不限于讲经说法,讲经说法当然是法布施里面的一种,在佛法来讲,也是最重要的一种。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,耳根最利,因此诸佛菩萨教化众生,无不以音声作佛事,这个做佛事就是作为教学的工具,而是以这个音声为教学的工具。那么孔老夫子当年在世,他的教学也是每一天的讲演,也是以音声,当时并没有教科书,每一天是讲演。夫子过世之后,学生才把他平数所讲的,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记录下来,编成一本书,这个就是论语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学,也是天天讲经说法,并无教科书,那么这个是以演讲为法布施。

  法布施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地广大。那么像我们今天用电视这个方法,用录影带这个方法;这个方法不但是有财布施,有法布施,连无畏布施都包括在其中。你看这个一个录影带,这个录影带是财物,它有价值,它要值几百块钱。而录影带的内容,那是佛法,所以它变成法布施,有财布施又有法布施。你闻佛法开悟之后,离苦得乐了,离开一切恐怖颠倒,这就变成无畏布施,所以这一个布施是三种布施统统具足。

  布施的目的,如果是为了接引众生,为了弘法利生,那就变成前面四摄法的布施。如果是为了断自己悭贪烦恼,那就是菩萨六度里面的布施。譬如我们有一个道友,他给我说,他说我现在努力在修这个布施,我什么都不求。我说你为什么布施呢?他说我因为赚钱太容易,赚得很多,怕的是将来这个钱愈多,贪心愈增长,我这个布施是为了不让我这个贪心增长。那么这一种布施,就是菩萨六度里面的布施,完全符合布施波罗密,波罗密就是度悭贪的意思。

  如果我们这个布施,不是达到这个目的,那虽然是布施,不能叫波罗密。譬如说在佛门里面,我所见到的,大半的布施,他不是为断悭贪烦恼,实在讲,为断悭贪烦恼而布施的太少太少了,大多数为什么布施呢?为了佛门都有一句话说:“舍一得万报”,为这个来布施。因为佛门里面所讲的,佛三宝是福田,我们在那里种了福田,将来就有收获,而且利息很厚,一本万利。那么诸位想想,这种布施能度悭贪吗?不但不能度悭贪,这个布施是增长悭贪,他是为了贪财,所以他才布施,因为听说经上讲,财布施将来得财富,我赶快布施,我将来会发大财。我修法布施,因为法布施将来果报得聪明智慧,我现在这个笨头笨脑,我要法布施,将来我就聪明智慧了。我现在修无畏布施,为什么修无畏布施呢?听说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,我现在身体多病,多灾多难,我来修无畏布施。诸位想想,这样的布施只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,是修福,是修善事,不是布施波罗密,为什么呢?因为对自己悭贪烦恼的时候,一丝毫都没有断,不但不断,它还要增长。假如他布施要没有得这个果报,他怨恨心就起来了,就要责怪佛菩萨,佛菩萨你看,我给你供养那么多,布施那么多,怎么现在不但利息没有,连老本都没回来?凡事责备佛菩萨,好像,佛菩萨我对你这么好,我送你这么多钱供养你,你都没有保佑我,你也没有保佑我发财,还叫我现在受苦。这个是把意思全部都搞错了,因为他贪心,到最后贪不到,他就嗔恨。

  那么由此可知,世间人一般修布施,不是清净心,不是度自己的悭贪烦恼,而是希望在这个里面得这个利益,所谓是“一本万利”,把佛门当作生意来作,当作生意买卖来作,这个是错误的。像这种情形我也常常遇到,这是对于佛法不通达。我们学佛的人要晓得,无始劫以来,我们在六道理面受生死轮回之苦,正如佛在经论上所讲“生死疲劳”啊!如果这个生死是一生一世的,那我们也就不在乎了,那生死这个事情也没什么了不起了。所谓“生死事大”,“大”在那里呢?是生生世世永远不断,这个事情麻烦了。过去无量劫一直到今天,如果我们今天在这一生当中,不能把这个问题彻底究竟的解决,我们往后无量世,生生世世,苦不堪言啦!生死是苦海呀!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。

  那么这个生死苦海谁制造的呢?就是三毒烦恼,三毒烦恼是业因,前面讲的四谛,生灭四谛里面讲的,“集”就是业因,就是烦恼,苦谛就是果报,由此可知这个事情麻烦。世间科学、哲学、宗教,也都想到这个问题,但是没有办法解决,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出世,帮助我门解决这个问题。如果世间人自己能够解决的了,佛又何必多事呢?何必再出现于世间?实在是世间人想解决而没有法子解决的了,佛菩萨才大慈大悲呀!降临在这个世间,帮助我门解决这个问题。

  八万四千法门以布施波罗密为根本,所以我门要晓得,对自己,布施是要度悭贪,断自己的悭吝心,断自己的贪心。悭吝心,自己已经有的舍不得给人,就是所谓是放不下,这个是悭吝心;贪心是自己没有的,心理面有欲望想得到,。这两种心是无量无边生死烦恼的根源,你要不把它断掉,你这个生死疲劳就没有办法断得了,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涅槃,你也无法证得。

  六度里面第二,是讲“持戒”。“持”就是守的意思,守持,或者我们叫“保持”。“戒”,这是讲戒律,戒律是我们的生活规范。我们能够守戒律,才能够得定,才能够开智慧,这是对自己来说。对社会、对众生来说,唯有守戒律,一切大众相处,才和睦,才能真正做到亲爱精诚。人人都守戒,人人都能够做到亲爱精诚,这个世界就是大同的世界,这个世界就是天堂。因为这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