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何對我們國家有利?他把這個利就擺在第一位。那麼由此可知,那一個人不重利呢?古今中外的人都重利,因此菩薩深深了解衆生心,接引衆生,把這個利擺在第一位。佛門裏面所講的、所修的、所得到的,都是給你最大的利益。也就是我們一般講,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。這是佛門裏面才有,只要你依照這個理論去修學,你的生活一定非常地幸福、非常地快樂、非常地美滿、非常地充實。哦!大家聽了這個話,這才肯真正地向學。
譬如我自己入佛門,當年我的老師,就是以愛語、利行,來攝受我。他告訴我,佛經的哲學,因爲那個時候,我正是在學哲學,老師告訴我,佛經的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,你看這個話很動聽。又說,大乘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看,這都是標准的愛語、利行,對一個初學的人來說,立刻就動了心,就動了學佛這個念頭,就動了對大乘佛法來探討、來研究、來修學。可見得愛語與利行非常之重要。
那麼第四條講“同事”。這個是在接引衆生裏面,也是最有效的一條。但是這一條在初學的人來講,學了要度衆生,初學的人來講,要看什麼樣的境界,爲什麼呢?如果是在逆境裏面,那需要有相當地智慧與定力,要不然會要墮落的。譬如這個利行裏面,你看到那一些衆生,他喜歡跳舞的,那你天天跟他在一起跳舞,你自己要沒有智慧,沒有定力,漸漸是,漸漸你墮落了,被他度去了。所以這一點很重要,就是自己有智慧,有定力,可以陪你去到那個地方,將來能夠叫你回頭,真正把那些沈迷于五欲六塵境界裏面的衆生,把他救出來,這叫同事,所以同事是合光同塵!
譬如像從前,在中國大家都曉得濟公長老是很出名,世間人稱他爲濟公活佛。濟公長老在四攝法裏頭多行同事,他與一些達官貴人,與一些豪富人家,每一天在一起飲酒作樂,因爲那是富貴人家的習氣嘛!他都能夠陪他在一起。諸位想想,如果一個嚴守戒律的人,一個吃長齋的人,要去度那些人,度不了。爲什麼呢?他看到你這樣子,他就怕了,遠遠地就躲開了,你那個生活太苦了,我受不了。濟公所示現的是,酒肉都沒妨啊!那他們非常喜歡,那這種學佛,我可以學了。這個行爲,這是用“同事”攝受衆生,而是度化那一類這個五欲、執著特別強烈的一類衆生,采取這種手段來把他度過來。假如你自己這個定力,智慧要不夠,那往往就被人家度去了。
我們看到有許多年輕的法師,智慧、辯才、人品,都是可造之材;結果很年輕上來講臺弘法利生,那些信徒是愈來愈多,有的些女信徒,常常親近法師,結果最後法師還俗跟她結婚,被他的徒弟度走了。那就是同事,他的定力不夠,被人家度跑了。所以像這一點,這個四攝法裏,前面叁種一般可以修學,後面這一種自己必須要衡量自己,不可以貿然輕易地嘗試。換一句話說,自己在智慧沒有成,定力還不夠,不可以輕易嘗試;特別是在逆境裏頭。但是順、逆兩種境界,都會淘汰人,這個是四攝法裏頭,特別要注意到的一點。沒有四攝,絕不能夠接引衆生,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,佛法是犧牲自己,成就別人。而不是佛法會有很多便宜可以占,有很多人來供養,那話就錯了。別人供養法師,法師除了自己簡單樸實的生活之外,所得的供養要拿來修四攝法裏面的布施,諸位要曉得這一點。在家同修,修這個布施,是六度裏面的布施,後面會講到。法師修這個布施,是四攝法裏面的布施。這個意思是不相同的。因爲法師是代佛說法,是代佛接引大衆,必須要用這種方法來誘導一些迷惑顛倒的衆生。正如法華經裏面的長者,以叁車誘導他的兒子一樣,那麼那個是比喻,這個四攝法就是這個意思。
那麼底下,講六度。“六度”是諸位同修常常聽到的,也是大乘佛法裏面講得最多的,這是菩薩所修的無量的法門,歸納爲六大綱領。那麼這個六大綱領,第一個也是“布施”,在布施形象上是相同的,與這個四攝法的布施是相同的,但是他的用心跟出發點不一樣,不相同。四攝法出發點是利他,是誘導他人入佛門,意思在此地;而六度裏面的布施,是要度自己悭貪煩惱。換一句話說,是度自己的根本煩惱。
布施裏面可以分爲叁大類,“財”布施,是指一切的財物。第二類是講“法”布施,包括的有出世間法與世間法,凡是我們自己會的,我們自己所熟悉的,別人不會,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傳授給他,教導給他。譬如說,我會燒菜,我這個菜燒得很好,他不會,那麼我教他怎麼燒,這也是法布施。所以由此類推,法布施並不限于講經說法,講經說法當然是法布施裏面的一種,在佛法來講,也是最重要的一種。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,耳根最利,因此諸佛菩薩教化衆生,無不以音聲作佛事,這個做佛事就是作爲教學的工具,而是以這個音聲爲教學的工具。那麼孔老夫子當年在世,他的教學也是每一天的講演,也是以音聲,當時並沒有教科書,每一天是講演。夫子過世之後,學生才把他平數所講的,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記錄下來,編成一本書,這個就是論語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學,也是天天講經說法,並無教科書,那麼這個是以演講爲法布施。
法布施裏面包括的範圍非常地廣大。那麼像我們今天用電視這個方法,用錄影帶這個方法;這個方法不但是有財布施,有法布施,連無畏布施都包括在其中。你看這個一個錄影帶,這個錄影帶是財物,它有價值,它要值幾百塊錢。而錄影帶的內容,那是佛法,所以它變成法布施,有財布施又有法布施。你聞佛法開悟之後,離苦得樂了,離開一切恐怖顛倒,這就變成無畏布施,所以這一個布施是叁種布施統統具足。
布施的目的,如果是爲了接引衆生,爲了弘法利生,那就變成前面四攝法的布施。如果是爲了斷自己悭貪煩惱,那就是菩薩六度裏面的布施。譬如我們有一個道友,他給我說,他說我現在努力在修這個布施,我什麼都不求。我說你爲什麼布施呢?他說我因爲賺錢太容易,賺得很多,怕的是將來這個錢愈多,貪心愈增長,我這個布施是爲了不讓我這個貪心增長。那麼這一種布施,就是菩薩六度裏面的布施,完全符合布施波羅密,波羅密就是度悭貪的意思。
如果我們這個布施,不是達到這個目的,那雖然是布施,不能叫波羅密。譬如說在佛門裏面,我所見到的,大半的布施,他不是爲斷悭貪煩惱,實在講,爲斷悭貪煩惱而布施的太少太少了,大多數爲什麼布施呢?爲了佛門都有一句話說:“舍一得萬報”,爲這個來布施。因爲佛門裏面所講的,佛叁寶是福田,我們在那裏種了福田,將來就有收獲,而且利息很厚,一本萬利。那麼諸位想想,這種布施能度悭貪嗎?不但不能度悭貪,這個布施是增長悭貪,他是爲了貪財,所以他才布施,因爲聽說經上講,財布施將來得財富,我趕快布施,我將來會發大財。我修法布施,因爲法布施將來果報得聰明智慧,我現在這個笨頭笨腦,我要法布施,將來我就聰明智慧了。我現在修無畏布施,爲什麼修無畏布施呢?聽說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,我現在身體多病,多災多難,我來修無畏布施。諸位想想,這樣的布施只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,是修福,是修善事,不是布施波羅密,爲什麼呢?因爲對自己悭貪煩惱的時候,一絲毫都沒有斷,不但不斷,它還要增長。假如他布施要沒有得這個果報,他怨恨心就起來了,就要責怪佛菩薩,佛菩薩你看,我給你供養那麼多,布施那麼多,怎麼現在不但利息沒有,連老本都沒回來?凡事責備佛菩薩,好像,佛菩薩我對你這麼好,我送你這麼多錢供養你,你都沒有保佑我,你也沒有保佑我發財,還叫我現在受苦。這個是把意思全部都搞錯了,因爲他貪心,到最後貪不到,他就嗔恨。
那麼由此可知,世間人一般修布施,不是清淨心,不是度自己的悭貪煩惱,而是希望在這個裏面得這個利益,所謂是“一本萬利”,把佛門當作生意來作,當作生意買賣來作,這個是錯誤的。像這種情形我也常常遇到,這是對于佛法不通達。我們學佛的人要曉得,無始劫以來,我們在六道理面受生死輪回之苦,正如佛在經論上所講“生死疲勞”啊!如果這個生死是一生一世的,那我們也就不在乎了,那生死這個事情也沒什麼了不起了。所謂“生死事大”,“大”在那裏呢?是生生世世永遠不斷,這個事情麻煩了。過去無量劫一直到今天,如果我們今天在這一生當中,不能把這個問題徹底究竟的解決,我們往後無量世,生生世世,苦不堪言啦!生死是苦海呀!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。
那麼這個生死苦海誰製造的呢?就是叁毒煩惱,叁毒煩惱是業因,前面講的四谛,生滅四谛裏面講的,“集”就是業因,就是煩惱,苦谛就是果報,由此可知這個事情麻煩。世間科學、哲學、宗教,也都想到這個問題,但是沒有辦法解決,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出世,幫助我門解決這個問題。如果世間人自己能夠解決的了,佛又何必多事呢?何必再出現于世間?實在是世間人想解決而沒有法子解決的了,佛菩薩才大慈大悲呀!降臨在這個世間,幫助我門解決這個問題。
八萬四千法門以布施波羅密爲根本,所以我門要曉得,對自己,布施是要度悭貪,斷自己的悭吝心,斷自己的貪心。悭吝心,自己已經有的舍不得給人,就是所謂是放不下,這個是悭吝心;貪心是自己沒有的,心理面有欲望想得到,。這兩種心是無量無邊生死煩惱的根源,你要不把它斷掉,你這個生死疲勞就沒有辦法斷得了,如來果地上的大菩提涅槃,你也無法證得。
六度裏面第二,是講“持戒”。“持”就是守的意思,守持,或者我們叫“保持”。“戒”,這是講戒律,戒律是我們的生活規範。我們能夠守戒律,才能夠得定,才能夠開智慧,這是對自己來說。對社會、對衆生來說,唯有守戒律,一切大衆相處,才和睦,才能真正做到親愛精誠。人人都守戒,人人都能夠做到親愛精誠,這個世界就是大同的世界,這個世界就是天堂。因爲這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