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

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三卷

  净空法师讲述

  上一次讲到天台四教的藏教,现在接著介绍天台的通教。所谓通教,意思是前面可以通藏教的教义,后面能通别教、圆教,而为大乘初门,就是大乘佛法的初学。古德告诉我们,根性利的人,可以通别、圆;根性钝一点的,则是通前面藏教的教义。那么他所讲的这个四谛,是“无生四谛”。所谓“苦”谛,是“如幻如化,无逼迫之相。”因为无有一法不是当体即空,所以这个当中没有逼迫相。“集”谛亦是如此,也是“如幻如化”,因此他没有和合相可得,在这个地方,“无和合相”也是如幻如化的。那么说到了这个“道”谛,他是说“不二相”,意思就是讲,与集谛同一幻化。所谓是如梦中之药,诸位细细地体会这个比喻。对治梦中的病,是病也在梦中,药也在梦中;那个梦中药治梦中病,同一个幻化,所以是不二。“灭”谛,是讲“无生相”,灭谛就是涅槃,也是如幻如化,所以无有生相可得。那么净土的众生,如果过去式修学通教这个法门,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大乘佛法里面的空观,他是修这个法门,那么带著有这种习气,将来到西方净土,必定还是离不开这个法门的。这一段这个讲解,是蕅益大师特别给我们提出来,实在为我们解释了不少的疑问,解决不少的疑问。同时我们也晓得这个净土四土的形成,功夫浅深、上下之所由来,那么从这个地方,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很正确的答案。

  第三,是讲“别教”,所谓“别”是“唯独菩提法”,唯独这个大乘菩萨。它与前面的藏教通教不一样,与后面的圆教也不一样,所以称之为别。别教所讲的四谛,是讲“无量四谛”。像我们读大方广佛华严经,华严经里面的四谛品,四圣谛品,就是讲的无量四谛;那么我们想想这个藏通别圆四教,它特别讲这个无量四谛,实在是有它的用意在,也显示出菩萨境界广大无边。那么在“苦”谛上说,它说有“无量相”,因为“十法界依正果报不相同。”实际上要说,就是同一个法界。以我们人道来说,我们这个人法界来讲,不要说他方世界,就我们地球上来说,这已经是太渺小了。地球上有四十多亿的人,每一个人的依正果报,都不完全相同,由此可知,“相”的确是无量无边。至于“集”谛,它也是有“无量相”,所谓“五住烦恼不相同”,五住是讲五种无明住地,我们不要说得那么深,就以我们每一个人来说。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烦恼,俗话常说,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。这个意思就说,每一个家庭有每一个家庭的烦恼。大而说之,每一个国家有每一个国家的烦恼。何况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,这个里面一切众生,业习、烦恼,当然是无量无边。佛在四弘誓愿里面教给我们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,这个也是这个意思。那么讲到“道”,道也有“无量相,恒沙佛法不同”这是菩萨法里面。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,法门无量誓愿学,这个佛法就是法门,就是觉悟的方法。觉悟方法有多少呢?像恒河沙那样多,可见得绝不只八万四千法门。那么佛门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,这个八万四千乃是从纲领上说,如果要细分,无量无边的法门。那么诸位晓得,因为烦恼无量无边,法门是对治烦恼的,烦恼断了,这才算法门达到了目的。达到目的当然是“灭”谛,灭是灭烦恼,证“诸波罗密不同”。波罗密是圆满的意思,是究竟的意思。那么也就是说,别教里面果位不一样,菩萨从十住,这个十住算是大乘佛法里面的菩萨法,这叫别教菩萨,一直到等觉,他所证的波罗密不相同。那么净土众生如果是别教的根机,他将来往生西方净土之后,一定是修别教的道品,那么讲这个三十七道品,也是有藏通别圆。那么由此可知,念佛也是有藏通别圆。这个一句佛号看我们用什么心去念,我们用藏教的心去念,这是藏教的道品;用圆教的心去念,那么就是圆教的道品。其成就,自有高下之分。

  那么至于圆教呢,他是讲“三谛圆融”,真谛、俗谛、中谛,他讲的是“圆修圆证”,所以叫做圆教。圆教的四谛是讲“无作四谛”,这个四谛的名称,我们一定要把它记牢。圆教的四谛,当然是最圆满,最究竟了。这些理我们可以知道,可以明了,但是在目前,恐怕我们还无法起修,毕竟他的境界太高。如果我们从通教,以通教作基础,入圆教是可以的。从别教入圆教,也非常之好。那么由此可知,圆教的确要通、别的根基,才能够真正趣向圆修圆证。

  我们看这个无作四谛。这个“无作四谛”,“苦”谛,诸位看这个地方,“五阴本如(来)藏”,这当中漏了一个字,五阴本如来藏,因此“无苦可离”,那么诸位想一想,如果说我们离开五阴了,岂不就是离开如来藏了?如来藏是十法界依报正报的理体,怎么能够离得开呢?五阴就是如来藏。换一句话说,迷了的时候,叫它做五阴;悟了的拾候,就叫它做如来藏。因此,这个法门的确是无苦可离呀!“集”是什么呢?“烦恼即菩提”;这个灭里头,生死即涅槃,这些话我想诸位在佛门里头常常听到,可是你要晓得,这是圆教的境界,因此他“无集可断”。那么说到“道”呢?“边邪皆中正”,“中正”是大菩萨法,“边”是边见,“邪”是邪见,我们都讲的是外道;你看,外道都是菩萨,“无道可修”啊!那么他所证的果,就是“生死即涅槃”,因此“无灭可证”。这个真正到了圆极,究竟极了!所谓是一真法界的境界。一真法界在那里呢?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迷了的时候,这个法界叫十法界,五阴、烦恼、边邪、生死,什么如来藏、菩提、中正、涅槃,给你讲这些,迷了,才讲这些;悟了,悟了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因此,无苦可离、无集可断、无道可修、无灭可证。

  那么净土众生如果是圆教的根性,他到西方极乐世界,多闻圆教,这在后面我们把这个也说出来。这个“藏”教跟“通”教,西方世界“同居土多说之”,同居土常常听诸佛菩萨讲经说法,这个意思比较上多。“别”教呢?诸位看,“同居土、方便土、多说之”,为什么呢?这个是菩萨法,同居土是菩萨多,方便土是回小向大,也尽是菩萨。至于“圆”教,这是“无上佛法”,是究竟佛法,“根性利的人,四土皆闻”。换一句话说,无处不说啊!经上讲“如是等法”,如是是指前面这三十七道品,三十七道品特别跟诸位说出有藏通别圆的区别。等法,“等”是等其余“四摄、六度、十力、无畏、无量的法门”。

  那么我们举出这几个例子,这几个例子也是佛法里头的重要修学纲领,特别是在大乘法的修学。我们应当特别地留意。纲领要熟,这个里面的含义,要很清楚地理解,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努力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。

  那么我们在此地先跟诸位介绍这个四摄法,这四摄六度,那么这是讲的菩萨法。“四摄”法里面,这个“摄”就是摄受众生,要拿现在这个话来讲呢?方便的讲,接引的意思,四种接引众生的方法,底下这个四种。诸佛如来,不但是我们这个世界,十方三世的诸佛如来,他要想接引一切众生,离不开这四种方法。

  第一,要“布施”。这布施列在第一条,那么诸位想想,这个佛菩萨要想弘法利生,要度一切众生,不是要接受众生的供养,不是啊!是要布施给众生。那么诸位想想,如果佛菩萨要没有福报,没有东西布施给众生,众生谁听你的?这一点我们要多想一想。

  记得在往年,我们见到基督教传教,劝人去做礼拜。他劝人的方法,就是布施。他送奶粉、送衣服。那么有许多人,他是不是真的去信了他的教呢?不然。他打听,今天教堂里面有奶粉可以发,于是一家老小都去了,所以那个时候有人说他们叫奶粉教。其实他这种方法,与我们佛法这个四摄法是相应的。

  佛门,这个大乘佛法常讲:“,先以利欲钩,后令入佛智。”就是先以名利,因为世间人贪图名利、贪图利养。佛菩萨了解,你贪图利养,好!我就用利养来接引你。接引入门之后,教给你启发最高的智慧,教你了生脱死得大利益,目的在此地。由此可知,佛菩萨度化众生,就像父母教小孩一样,苦口婆心啊!

  现在的佛法,这个摄受众生,难!难在什么地方呢?难在佛门里面没有大福报,没有大福报,不能布施啊!众生讲你这里是无利可取,他不来了。不但这个法师没有财物布施给众生,反而要求众生多多供养,于是乎众生一看到法师就害怕了,为什么呢?他要我供养他,要我拿钱给他,于是乎远远地就离开了,这也是今天佛法不能够普遍宏扬光大的原因之一。我们在四摄法里头,讲布施,最重要最根本的这一条疏忽了。

  所以我们如果要想能够恢复菩萨法门,弘法利生的人,最好是不接受任何供养。当然,本身的生活要清苦,因为清苦的生活,我们的生活很容易过;生活容易过,需求就少了,只要有几个真正护法的人,维护著我们道场最低的物质生活,那就足够了。全心全力,弘法利生。这样地,众生对佛法,他才能够生敬仰之心。晓得什么?不欺骗他,对他无所求嘛!对他无所求,跟他所讲的法门,当然是真实的,有求就不见得是真实的。所以说过,带著有欺骗,有这个谄媚巴结这些意思;如果是无求的话,那么这个都可以离开了,众生不会这样子想,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地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,生起清净的信心。那么由此可知,布施是非常非常重要,这个事实完全是为接引众生而修的布施,所以目的是在此地。

  那么第二个“爱语”。这个爱语是以柔软之语。换一句话说,这一种言语是众生欢喜听的、乐意听的。他听了,能够生欢喜心,这样子才容易接受佛法的修学。

  第三是“利行”。“行”就是行业,菩萨要度众生,种种的行业一定要叫众生感觉的,哦!这个与他有利益。所以众生的心,无不是以“利”摆在第一位。你说“名”,“名”还在摆在第二位,先摆在利。自古以来,真是古今中外啊!譬如我们读孟子,孟子见梁惠王,梁惠王问孟子,第一句就是,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